样板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京剧《奇袭白虎团》剧照

  样板戏汉语拼音:Yangbanxi;英语:model plays), 全称革命样板戏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的特有称谓。1964年6~7月,在全国京剧革命现代戏会演上,出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当时,没有任何职务的江青大谈“京剧革命”。之后,她插手由各地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现代京剧和《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现代芭蕾舞剧的修改工作,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智慧与劳动结晶据为己有,一变而为“江青亲手培植”的“八个样板戏”。江青强制文艺界学习她树的这几个“样板”,形成一花独放百花凋零的局面。样板戏这一名称是极左路线的产物,后废弃。

  “文化大革命”前,毛泽东曾在讲话和批示中,一再表示对当时文艺状况的不满,批评戏剧舞台“光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他们的丫头保镖之类”(1963年9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4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江青发表了《谈京剧革命》的讲话,并插手分别演出《智取威虎山》、《红灯记》、《芦荡火种》(《沙家浜》的前身)和《奇袭白虎团》的上海京剧院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一团、山东省京剧团以及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中央乐团和上海舞蹈学校,自称是“种试验田”、“打样板”。1967年5月,上述8部作品按江青意旨修改后在北京演出。同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将它们正式命名为“革命样板戏”。这些作品的创作演出凝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也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四人帮”帮派文艺的影响,如“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英雄人物)之类的创作原则。江青更是借此塑造自己文艺革命“旗手”形象,作为实现其政治阴谋的资本。“文化大革命”中,在“学习革命样板戏,保卫革命样板戏”(《红旗》杂志1969年第10期)的口号下,不少群众、干部和文艺工作者横遭迫害。前述演出团体其后陆续演出的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以及钢琴伴唱《红灯记》、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也被泛称为样板戏。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