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题与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别东鲁诸公》,故诗末段有“别君去兮何时还”。天姥(mǔ):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在新昌县东)天姥为眉目。”可见唐时这一带已成为游赏的名胜。吟,诗体的名称。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今山东)南游越州(绍兴),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为他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逐句释义: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航海的人(海外来的人)谈起瀛洲仙山,(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访。
  海客:航海的人;浪迹海上之人;来往海上的人。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山中居住着很多仙人。《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隐约,不清晰;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果真。
  难求:难以寻访。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 地上天姥或可见到。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越,指今浙江一带。
  云霓明灭:云霞忽明忽暗。明灭,忽明忽暗。霓,彩虹,一作“霞”。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城山。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
  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蔽,遮断。
  拔: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掩:盖过。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红)。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但比起天姥山,像是倒向东南而低倾(显得更低了)。
  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
  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倾:偏斜,倒下。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之地,一天夜里飞渡过明月映照的镜湖。 日之所思,夜则成梦,诗自此即进入梦境。
  因之:意思是受前面越人的话所吸引。因,依据。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话。
  吴越:这里实偏指越。
  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市,唐朝有名的城市湖泊。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
  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shèng)州市南,曹娥江上游。李白原有“自爱名山入剡中”之愿。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渌水:清水。渌,清澈。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使身体保持平衡。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喻高峻陡峭的山中石级。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一座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山峦连绵,山路盘旋弯曲,(我)迷恋着花草,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转:一作“壑”。
  路不定,山路曲折。
  迷花:迷恋着花。
  倚石:依靠着石。
  暝(míng):昏暗。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熊咆龙吟: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咆,咆哮。
  殷(yǐn)岩泉: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形容雷声。这里作动词用,震动,震响。
  栗(lì)深林兮:使深林战栗。栗,发抖,战栗。兮,文言助词。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a)”。
  惊层巅(diān):使层巅震惊。层巅,高耸而重叠的山峰。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青青:黑沉沉的。
  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闪雷鸣,山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列缺:指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霹雳(pī lì):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对人畜、植物、建筑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也叫落雷。
  丘:小山。
  峦(luán):小而尖的山,也泛指山。
  崩摧:崩塌。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巨响从中间打开。
  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
  石扉:即石门。
  訇(hōng)然:巨响声,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青冥(míng):青天。
  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楼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神仙们)身着用彩虹做的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指云神。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弹瑟,鸾鸟拉车。仙人们排列着,密密麻麻。
  鼓瑟(sè):弹瑟。鼓,在古诗文中与“琴”“瑟”联用一般作动词,弹奏、敲击的意思。瑟,古代拨弦乐器的一种,形似古琴。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
  列如麻:言其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
  悸(jì):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恍:猛然惊醒的样子。一作“怳(huǎng)”。
  嗟(jiē):叹息;感叹。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醒时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觉(jiào)时:醒时。
  向来:原来。
  烟霞:指梦中景物,前面所写的仙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也像梦境之虚幻),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行乐:消遣娱乐。
  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与你(们)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指东鲁的友人。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须行即骑,要走的话可立即骑上白鹿走。须,等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整天不愉快呢)。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卑躬屈膝的意思。摧眉,低眉,低头。折腰,弯腰。
  事:侍奉,伺候。
  权贵:指居高位、掌大权的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全诗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诗中增加了许多现实生活里的东西,但写出来的却仍然是自然真切的梦境。沈德潜谓其“诗境离奇,脉理极细”。在李白那个时代里,梦境也许比现实更值得流连,而当梦醒之后,一想到那些权贵,他还是想骑上白鹿去访问名山洞天。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中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

  接着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世间行乐亦如此”以下。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迸发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他思想中消极的一面。然而,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艺术风格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李白的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

  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


名家点评:

  明·高棅《唐诗品汇》:范云:瀛洲难求而不必求,天姥可睹而实未睹,故欲因梦而睹之耳(“海客”四句下)。甚显(“半壁”二句下)。甚晦(“千岩万转”二句下)。又甚显(“洞天”四句下)。又甚晦(“霓为衣兮”四句下)。范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次诸节,梦之波澜。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极而与人接矣,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此。“枕席”“烟霞”二句最有力。结语平衍,亦文势之当如此也。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梦游天姥吟》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到。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恍恍惚惚,奇奇幻幻,非满肚皮烟霞,决挥洒不出。

  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出于千丝铁网之思,运以百色流苏之局,忽而飞步凌顶,忽而烟云自舒。想其拈笔时,神魂毛发尽脱于毫楮而不自知,其神耶!吴山民曰:“天台四万八千丈”,形容语,“白发三千丈”同意,有形容天姥高意。“千岩万转”句,语有概括。下三句,梦中危景。又八句,梦中奇景。又四句,梦中所遇。“唯觉时之枕席”二语,篇中神句,结上启下。“世间行乐”二句,因梦生意。结超。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忽魂”四句,束上生下,笔意最紧。万斛之舟,收于一柁(末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飞渡镜湖月”以下,皆言梦中所历。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梦境,是仙境(“列缺霹雳”十二句下)。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酲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七古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柑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特谓非其才力,学之立见踬踣,则诚然耳。

  清·翁方纲《赵秋谷所传声调谱》:方纲按:《扶风豪士歌》《梦游天姥吟》二篇,虽句法、音节极其变化,然实皆自然入拍,非任意参错也。秋谷于《豪士》篇但评其神变,于《天姥》篇则第云“观此知转韵元无定格”,正恐难以示后学耳。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纵横变化,离奇光怪,以奇笔写梦境,吐句皆仙,着纸谷飞(“列缺霹雳”十句下)。砉然收勒,通体宗主攸在,线索都灵(“世间行乐”二句下)。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陪起,令人迷。“我欲”以下正叙梦,愈唱愈高,愈出愈奇“失向”句,收住。“世间”二句,入作意,因梦游推开,见世事皆成虚幻也;不如此,则作诗之旨无归宿。留别意,只末后一点。韩《记梦》之本。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奇离惝恍,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起首入梦不突,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幻化之中,又极经营惨淡之苦,若只貌其右句字面,则失之远矣。一起淡淡引入,至“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乘势即入,使笔如风,所谓缓则按辔徐行,急则短兵相接也。“湖月照我影”八句,他人捉笔可云已尽能事矣,岂料后边尚有许多奇奇怪怪。“千岩万转”二句,用仄韵一束以下至“仙之人兮”句,转韵不转气,全以笔力驱驾,遂成鞭山倒海之能,读云似未曾转韵者,有真气行乎其间也。此妙可心悟,不可言喻。出梦时,用“忽动悸以魄动”四句,似亦可以收煞得住,试想若不再足“世间行乐”二句,非但叫题不酲,抑亦尚欠圆满。“且放白鹿”二句,一纵一收,用笔灵妙不测。后来慢东坡解此法,他人多昧昧耳。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半壁”一句,不独境界超绝,语音亦复高朗。严云:有意味在“青青”“澹澹”字作叠(“云青青兮”二句下)。严云:太白写仙人境界皆渺茫寂历,独此一段极真,极雄,反不似梦中语(“霓为衣兮”四句下)。又云:“世间”云云,甚达,甚警策,然自是唐人语,无宋气。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21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22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