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榆林'''(汉语拼音:Yulin),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之间。古长城由西南向东北横穿市境。长城以北为沙漠沙滩地区,以南属丘陵沟壑区,古城东倚驼峰山,西临榆溪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处要津。
+
  '''榆林'''(汉语拼音:Yú Lín Shì;英语:Yulin City),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之间。古长城由西南向东北横穿市境。长城以北为沙漠沙滩地区,以南属丘陵沟壑区,古城东倚驼峰山,西临榆溪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处要津。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辖1区11县、176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5474个行政村,总人口364.5万。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陕西省最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又名“驼城”。榆林是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明长城从该市北部穿过。是一个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边塞城市。榆林是中国重要的煤、石油、天然气、盐产区,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这里是从塞外入陕的要道。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无定河中游,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全市东西长385千米,南北宽约263千米,总面积43578平方千米。总人口360万人(2009年)。市政府驻榆阳区。
  
 
  榆林古属雍州,号称“小北京”城中遍布四合院民居,镇北台下有号称“塞上蓬莱”的红石峡,城南有“龙穴藏珍”的黑龙潭,榆林现存青云寺、悬空寺、金冈寺、梅花楼、万佛楼、普慧泉等名胜古迹。
 
  榆林古属雍州,号称“小北京”城中遍布四合院民居,镇北台下有号称“塞上蓬莱”的红石峡,城南有“龙穴藏珍”的黑龙潭,榆林现存青云寺、悬空寺、金冈寺、梅花楼、万佛楼、普慧泉等名胜古迹。
第17行: 第17行:
  
 
  1986年国务院公布榆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国务院公布榆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
  邮编:719000 代码:610800 区号:0912
 +
 +
== 行政区划 ==
 +
 +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榆林市辖1个市辖区、11个县。
 +
 +
:*'''市辖区''':榆阳区
 +
:*'''县''':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
 +
 +
 +
== 历史 ==
 +
 +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
 +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
 +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
 +
  隋末唐初,本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 自称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
 +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
 +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
 +
 +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
 +
  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
 +
 +
== 地理 ==
 +
 +
  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
 +
 +
== 自然资源 ==
 +
 +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以煤、气、油、盐最为丰富。煤炭预测资源量2720亿吨,探明储量1460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量4.18万亿立方米,已探明气田4个,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资源量6亿吨,探明储量3.6亿吨;岩盐预测资源量6万亿吨,探明储量8857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湖盐探明储量1794万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煤层气、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榆林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3万亿元,占全省的95%。目前,已建成神东超亿吨煤炭生产基地、靖边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榆阳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正在形成神府国内最大的火电基地,榆林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腹地、“西气东输”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是21世纪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
 +
 +
 +
 +
 +
== 文化 ==
 +
 +
方言
 +
 +
  榆林市下辖县区大部分方言属晋语,榆阳区、横山县、靖边县方言属晋语大包片;府谷县、神木县、绥德县、米脂县、子洲县方言属晋语五台片,佳县、吴堡县、清涧县方言属晋语吕梁片,定边县方言属中原官话秦陇片。
 +
 +
  榆林方言的特点是鼻音重,榆林话没有前鼻音,所有前鼻音字统一读作后鼻音,榆林方言保留古汉语的入声喉塞音。
 +
 +
黄土文化
 +
 +
  黄土文化由“黄土地”这个习惯性称谓而得名。黄土地,本来是对整个黄土高原的一个代称。按照人们习惯性概念和文化内容的属性及特点,黄土地专指黄土高原西部这一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以陕西北部为中心,包括与之相接的晋西北山区、内蒙河套南部以及甘肃、宁夏靠近陕北的部分。在长期的文化演变过程中,黄土高原的大多地方,其文化形态或稳定于某一模式,或完全被同化,至今已少有变异、少有特点了,比如黄土高原北部接近蒙古草原地区,已基本为畜牧文化(或称草原文化),而黄土高原东部及南部,则早已被中原文化(或称农耕文化)所同化;陕北黄土高原一带却不然,从历史上看,这里是一个对外相对封闭而内结构紧密的区域。它北连鄂尔多斯草原,南接八百里秦川;东面,是人口密集的晋中平原;西面,又是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这块南北和东西走向均在一千公里左右的黄土地,虽然处于关中、晋中、草原、河套几个大的地理构架的中心,却又恰巧独立于外界,成为一个“四不沾”的地方。除战争需要和戍边而外,外界很少小此地。从内部来看,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又使它产生了极大的内聚力,继而增强了这个地域的独立性。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自然环境中,其经济方式、交通方式、居住方式、饮食习惯等风俗均大体相同,连语言都基本一样;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也往往是他们共同的命运。这多方面的共性,既增强了这块土地的有机性和统一性,又增强了它的独立性,逐渐形成了它自己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属一种综合性文化模式,与畜牧文化、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它区别于黄土高原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文化而自成一家,成为中国北方文化一个突出的典型。 
 +
 +
  黄土文化本属于地域性文化,但由于它具有以上所说的独立性、特殊性和典型性特点,使它大大超出了地域的局限,而具有了某种探示和涵盖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年来,黄土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许多人涉足这块土地进行文化考察,“西北风”、“西部电影”在大陆引起了长期的文艺风潮,黄土地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如此看黄土文化,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心方面的因素在内。但黄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根本所在。笔者经历了30多年的黄土地生活和对黄土文化十多年专门考察研究,认为黄土文化的价值主要显示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在民族文化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一是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示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
 +
  黄土文化的形成历史 从大约4000年前黄帝部落联盟转移至中原之后,到商朝建立这数百年的时间里,陕北黄土高原一带即成了一个远离中原这个政治中心的边远地带,除一些土著部落零星散居这里外,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土著仍以部落形式出现,以牧、猎和初级农业为生存手段,或深山独处,或在这一带迁徙不安,过着原始的、自饱自足的生活。但是,由于他们仍采用着部落联盟的社会形式,加之生活稳定,所以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时至商朝中期,这些土著部族已壮大起来,还建立了“鬼方”、“犬戍”、“熏育”(荤粥)几个方国。成了商王朝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派别势力。这是陕北黄土高原的又一代居民的形成,我们且称之为“陕北民族”。
 +
 +
 +
 +
  '''陕北秧歌''' 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踢场子”秧歌,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队,男待彩扇,女舞彩 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秧歌舞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现在的秧歌舞,经过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可为现代装,腰系红绸带。手中道具可以是镰刀、锤子,可用花伞。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结合起来。
 +
 +
  '''榆林剪纸'''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人物、花鸟、鱼虫、兽类、图案花纹、自然风貌、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手法上大胆取舍,变形夸张,既纤细秀美,剜空透亮,又粗犷大方,浑厚古朴,被誉为黄土魂。
 +
 +
 +
  '''绥德石雕艺术''' 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是绥德男人的一种艺术。他凝结着“绥德汉”纯朴、直率、顽强拼搏的品格;也象征着绥德男人高大、英威、彪悍的气质;更能体现绥德汉那种英勇顽强、不屈不挠、顶天立地、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古至今绥德的石雕工匠们,以明快简括的刀法,大胆随意的想象和自然娴熟的雕刻技术,雕出了绥德汉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
 +
 +
 +
 +
饮食习惯
 +
 +
  榆林人的饮食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其中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荞剁面、荞面圪坨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多与在陕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有关。榆林南、北饮食习惯也不一样。靠近内蒙的草滩地区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丹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与蒙族习惯相同。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麦炒面、荞剁面、羊羔肉、黄鼠肉,这与契丹、女真及其后满族的饮食习惯传入有关联。 对荞面的做法样数很多,如剁面、搅团、圪坨、凉粉等。剁面是用一种特制的拨刀切成,细如龙须挂面,真是一绝。东南面的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另外,榆林地区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子洲的“果馅”、米脂的卤驴大肠,绥德的绿豆黑粉、油旋,镇川的干炉,佳县的马蹄酥,榆林的炸豆奶,神木的粉皮,清涧的煎饼,府谷的果丹皮等都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外,各县的黄酒、油馍馍、黄米馍馍、炸果子、软米糕、豌豆杂面、红豆黑面、粉浆饭、麻汤饭也是别处难以吃到的。
 +
 +
 +
 +
 +
== 交通 ==
 +
 +
'''公共交通'''
 +
 +
  现有公交线路16条,即将于2014年年初开通3条新的线路。截止2013年底,榆林市公交车累计运输9500万人次,线路里程247.2公里,年运营里程超过2175万公里。大部分城区公交票价1元,少数里程较长的线路为2-3元,市民使用榆林驼城通可以享受七折优惠,学生卡五折优惠,60岁以上市民免费。驼城通加入了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可与包括上海、天津、沈阳等35个城市一卡通实现互联互通。联网城市市民可用本地公交IC卡,在其他联网城市刷卡乘坐公共交通及进行其他消费,并可享受当地刷卡的多项优惠政策。
 +
 +
'''航空'''
 +
 +
  榆林榆阳机场是陕西省第二大航空港,目前共有10家航空公司在机场经营,航点包括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内十余座城市。
 +
 +
 +
 +
 +
  
 
== 参考条目 ==
 
== 参考条目 ==

2014年12月12日 (五) 19:35的版本

  榆林(汉语拼音:Yú Lín Shì;英语:Yulin City),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之间。古长城由西南向东北横穿市境。长城以北为沙漠沙滩地区,以南属丘陵沟壑区,古城东倚驼峰山,西临榆溪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处要津。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辖1区11县、176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5474个行政村,总人口364.5万。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陕西省最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又名“驼城”。榆林是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明长城从该市北部穿过。是一个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边塞城市。榆林是中国重要的煤、石油、天然气、盐产区,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这里是从塞外入陕的要道。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无定河中游,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全市东西长385千米,南北宽约263千米,总面积43578平方千米。总人口360万人(2009年)。市政府驻榆阳区。

  榆林古属雍州,号称“小北京”城中遍布四合院民居,镇北台下有号称“塞上蓬莱”的红石峡,城南有“龙穴藏珍”的黑龙潭,榆林现存青云寺、悬空寺、金冈寺、梅花楼、万佛楼、普慧泉等名胜古迹。

  榆林塞就在现今的陕西省榆林。战国时期,北方边塞之地多植榆为围栅。秦统一中国,北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后,在这里栽植很多榆树,榆林塞之名大概由此而来。以地处榆溪(今清水河)之畔,亦称榆溪塞,成为秦北边一戍守地。隋时以此地为中心筑起长城,遂成为隋长城的要塞。

  明永乐初,为防止蒙古势力侵扰,在此置寨,正统年间建堡,成化七年(1471)再置卫,同时延绥巡抚都御史徐子俊征发民工在隋长城基础上修筑榆林边墙(即长城)千余里,以增强这里的防务。次年,在榆林堡北扩建新城,称北城,旧堡称南城。榆林城已具相当规模。九年,长城九边之一的延绥镇(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治所徒迁至榆林城。从此,榆林成为明代边防重地。后来,榆林城又经扩建。由于战火,榆林古城墙今多已不复存,仅可见遗迹。现在的榆林城是后来建的新城。

  古代的榆林不但是军事重地,也是边疆贸易的中心和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会和交流的地方。附近有不少与此有关的名胜古迹。榆林城北约5公里有镇北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为了保护蒙汉交易市场而建立的。台高四层,周长130米,面积5O50平方米,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墩台。东连长城,环绕红山,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巍峙于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之边,俨然是一座巨大屏障。登临台顶眺望,榆林城景,尽收眼下。

  离镇北台西不远,沿清水河岸有名胜红石峡,由红砂岩构成,故名。两侧岩壁势如刀削,高10余米.凿石为窟,共44窟。据碑石记载,此处曾是宋元间一所名刹,叫红山寺,系由西夏二国王的陵墓建成。随着历史的变迁,今人称之红石峡。石壁上有许多古人题字题词。几百年来,红石峡曾名冠边塞,不少达官文人来到榆林,必先到这里吟诗作赋,偶有佳句丽章,便把它镌刻在石崖上。现为众人喜爱的游览胜地。

  榆林城东6公里处又有一座开凿在山丘峭壁上的万佛寺石窟,窟中存上千尊浮雕石像和优美的壁画,至今年代无考,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无定河边还有十一世纪西夏王朝开凿的悬空寺,寺庙悬在半山腰间,浑然无成,险峻秀美,具有建筑艺术和考古的价值。

  现在榆林有公路北通内蒙古伊盟,东通山西,西至宁夏,南达关中,来往方便。这里仍是陕北的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

  1986年国务院公布榆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邮编:719000 代码:610800 区号:0912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榆林市辖1个市辖区、11个县。

  • 市辖区:榆阳区
  • :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历史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隋末唐初,本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 自称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地理

  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

自然资源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以煤、气、油、盐最为丰富。煤炭预测资源量2720亿吨,探明储量1460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量4.18万亿立方米,已探明气田4个,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资源量6亿吨,探明储量3.6亿吨;岩盐预测资源量6万亿吨,探明储量8857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湖盐探明储量1794万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煤层气、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榆林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3万亿元,占全省的95%。目前,已建成神东超亿吨煤炭生产基地、靖边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榆阳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正在形成神府国内最大的火电基地,榆林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腹地、“西气东输”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是21世纪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



文化

方言

  榆林市下辖县区大部分方言属晋语,榆阳区、横山县、靖边县方言属晋语大包片;府谷县、神木县、绥德县、米脂县、子洲县方言属晋语五台片,佳县、吴堡县、清涧县方言属晋语吕梁片,定边县方言属中原官话秦陇片。

  榆林方言的特点是鼻音重,榆林话没有前鼻音,所有前鼻音字统一读作后鼻音,榆林方言保留古汉语的入声喉塞音。

黄土文化

  黄土文化由“黄土地”这个习惯性称谓而得名。黄土地,本来是对整个黄土高原的一个代称。按照人们习惯性概念和文化内容的属性及特点,黄土地专指黄土高原西部这一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以陕西北部为中心,包括与之相接的晋西北山区、内蒙河套南部以及甘肃、宁夏靠近陕北的部分。在长期的文化演变过程中,黄土高原的大多地方,其文化形态或稳定于某一模式,或完全被同化,至今已少有变异、少有特点了,比如黄土高原北部接近蒙古草原地区,已基本为畜牧文化(或称草原文化),而黄土高原东部及南部,则早已被中原文化(或称农耕文化)所同化;陕北黄土高原一带却不然,从历史上看,这里是一个对外相对封闭而内结构紧密的区域。它北连鄂尔多斯草原,南接八百里秦川;东面,是人口密集的晋中平原;西面,又是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这块南北和东西走向均在一千公里左右的黄土地,虽然处于关中、晋中、草原、河套几个大的地理构架的中心,却又恰巧独立于外界,成为一个“四不沾”的地方。除战争需要和戍边而外,外界很少小此地。从内部来看,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又使它产生了极大的内聚力,继而增强了这个地域的独立性。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自然环境中,其经济方式、交通方式、居住方式、饮食习惯等风俗均大体相同,连语言都基本一样;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也往往是他们共同的命运。这多方面的共性,既增强了这块土地的有机性和统一性,又增强了它的独立性,逐渐形成了它自己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属一种综合性文化模式,与畜牧文化、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它区别于黄土高原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文化而自成一家,成为中国北方文化一个突出的典型。

  黄土文化本属于地域性文化,但由于它具有以上所说的独立性、特殊性和典型性特点,使它大大超出了地域的局限,而具有了某种探示和涵盖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年来,黄土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许多人涉足这块土地进行文化考察,“西北风”、“西部电影”在大陆引起了长期的文艺风潮,黄土地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如此看黄土文化,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心方面的因素在内。但黄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根本所在。笔者经历了30多年的黄土地生活和对黄土文化十多年专门考察研究,认为黄土文化的价值主要显示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在民族文化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一是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示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黄土文化的形成历史 从大约4000年前黄帝部落联盟转移至中原之后,到商朝建立这数百年的时间里,陕北黄土高原一带即成了一个远离中原这个政治中心的边远地带,除一些土著部落零星散居这里外,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土著仍以部落形式出现,以牧、猎和初级农业为生存手段,或深山独处,或在这一带迁徙不安,过着原始的、自饱自足的生活。但是,由于他们仍采用着部落联盟的社会形式,加之生活稳定,所以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时至商朝中期,这些土著部族已壮大起来,还建立了“鬼方”、“犬戍”、“熏育”(荤粥)几个方国。成了商王朝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派别势力。这是陕北黄土高原的又一代居民的形成,我们且称之为“陕北民族”。


  陕北秧歌 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踢场子”秧歌,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队,男待彩扇,女舞彩 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秧歌舞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现在的秧歌舞,经过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可为现代装,腰系红绸带。手中道具可以是镰刀、锤子,可用花伞。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结合起来。

  榆林剪纸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人物、花鸟、鱼虫、兽类、图案花纹、自然风貌、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手法上大胆取舍,变形夸张,既纤细秀美,剜空透亮,又粗犷大方,浑厚古朴,被誉为黄土魂。


  绥德石雕艺术 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是绥德男人的一种艺术。他凝结着“绥德汉”纯朴、直率、顽强拼搏的品格;也象征着绥德男人高大、英威、彪悍的气质;更能体现绥德汉那种英勇顽强、不屈不挠、顶天立地、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古至今绥德的石雕工匠们,以明快简括的刀法,大胆随意的想象和自然娴熟的雕刻技术,雕出了绥德汉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


饮食习惯

  榆林人的饮食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其中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荞剁面、荞面圪坨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多与在陕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有关。榆林南、北饮食习惯也不一样。靠近内蒙的草滩地区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丹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与蒙族习惯相同。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麦炒面、荞剁面、羊羔肉、黄鼠肉,这与契丹、女真及其后满族的饮食习惯传入有关联。 对荞面的做法样数很多,如剁面、搅团、圪坨、凉粉等。剁面是用一种特制的拨刀切成,细如龙须挂面,真是一绝。东南面的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另外,榆林地区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子洲的“果馅”、米脂的卤驴大肠,绥德的绿豆黑粉、油旋,镇川的干炉,佳县的马蹄酥,榆林的炸豆奶,神木的粉皮,清涧的煎饼,府谷的果丹皮等都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外,各县的黄酒、油馍馍、黄米馍馍、炸果子、软米糕、豌豆杂面、红豆黑面、粉浆饭、麻汤饭也是别处难以吃到的。



交通

公共交通

  现有公交线路16条,即将于2014年年初开通3条新的线路。截止2013年底,榆林市公交车累计运输9500万人次,线路里程247.2公里,年运营里程超过2175万公里。大部分城区公交票价1元,少数里程较长的线路为2-3元,市民使用榆林驼城通可以享受七折优惠,学生卡五折优惠,60岁以上市民免费。驼城通加入了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可与包括上海、天津、沈阳等35个城市一卡通实现互联互通。联网城市市民可用本地公交IC卡,在其他联网城市刷卡乘坐公共交通及进行其他消费,并可享受当地刷卡的多项优惠政策。

航空

  榆林榆阳机场是陕西省第二大航空港,目前共有10家航空公司在机场经营,航点包括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内十余座城市。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