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山西省 > 晋中市 > 榆社县

  榆社县汉语拼音:Yú Shè Xiàn;英文:Yushe County),中国山西省晋中市辖县。位于市境东南部。东与左权县和顺县为邻,北与太谷县榆次区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县毗邻。总面积170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8041人(2014年末)。辖4个镇、5个乡。

  地处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四周高山环绕,中部多黄土丘陵,浊漳河两岸有狭长的河谷平原。境内主要山峰;东有黑神山、石足岭;西有吴娃背、五云山;北面有通梁山、三县垴等;海拔除黑神山1442米外,其余均在1500米以上,以吴娃背1901米为最高。浊漳河由北而南纵贯县境,两侧有云簇河、武源河、泉水河、东河、南屯河等支流遍布全境。

  • 邮编:031800 代码:140721 区号:0354

行政区划

  全县辖4个镇、5个乡:箕城镇、云簇镇、郝北镇、社城镇、河峪乡、北寨乡、西马乡、兰峪乡、讲堂乡,以及城区管理委员会。县政府驻箕城镇(城区管理委员会)东大街19号。

历史

  西晋泰始年间于今城关北18千米社城镇置武乡县,属上党郡。东晋大兴二年(319)十六国后赵于武乡县置武乡郡。永和中年废郡。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乡县为乡县,于县置乡郡。太和十五年(491)郡、县治徙今长治市武乡县境。隋开皇十六年(596)析乡县地置榆社县,属韩州,“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大业二年(606)废入乡县。义宁二年(618)复置,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620)于县置榆州;于今城关南15千米魏城村别置偃武县,与榆社县俱属榆州。六年废州,偃武县并入榆社县,属辽州,后又改属仪州。

  宋熙宁七年(1074)废入武乡县。元佑元年(1086)复置,属榆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废入辽山县。六年复置,属辽州。1912年属冀宁道,道废后直属省。抗日战争时期析置榆北县,属太行区二专署,后并入榆社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并入武乡县。1960年复置,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1949年12月,和顺县的曲礼、堡下、双峰、石源等12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划归榆社县。1953年7月,榆社县的青王头、小后凹、佛家山等9个自然村划归武乡县。1956年,和顺县的焦红寺、沙旺、琵琶窑、大牛、菜不测5村和太谷县的山头、武庄村划归榆社县。 1961年6月1日,太谷县的白壁、牌坊、常瑞、寺儿等16个自然村划归榆社县,设白壁公社。1971年,武乡县的石盘公社12个生产大队、25个自然村划归榆社县。1972年,原划入榆社县的石盘公社12个生产大队、25个自然村重归武乡县。

  1996年,榆社县面积1680平方千米,人口约13万人。辖4个镇、10个乡:城关镇、云竹镇、郝北镇、社城镇、河峪乡、西马乡、岚峪乡、讲堂乡、东汇乡、北寨乡、韩村乡、银郊乡、白北乡、两河口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榆社县常住总人口126173人,其中,城关镇38372人,云簇镇16529人,郝北镇10266人,社城镇6210人,银郊乡5591人,东汇乡4317人,河峪乡11176人,韩村乡3560人,岚峪乡5939人,讲堂乡4315人,西马乡9076人,北寨乡7894人,白北乡1500人,两河口乡1428人。

  2001年初,撤销银郊乡、东汇乡,并入城关镇,更名为箕城镇;撤销两河口乡,并入社城镇;撤销韩村乡,并入郝北镇;撤销白北乡,并入西马乡;调整后,榆社县辖4个镇、5个乡。县政府驻箕城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榆社县常住总人口134648人,其中,箕城镇43484人,云簇镇16153人,郝北镇13063人,社城镇6546人,河峪乡11141人,北寨乡6656人,西马乡10191人,岚峪乡4032人,讲堂乡2701人,城区管理委员会20681人。

  2014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38041人。2015年末,榆社县辖4个镇、5个乡(合计9个),6个居委会、271个村委会(合计277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