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歙县

添加31,331字节2023年1月20日 (五) 06:39
/* 图集 */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三级导航|0级=[[中华人民共和国]]|1级=[[安徽省]]|2级=[[黄山市]]|3级='''歙县'''}}  '''歙县'''(汉语拼音:Shexian),位于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歙县四周连山列嶂,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湿润,物产丰美,有史以来即为新安江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东南邹鲁”的美称。[[文件:84903.jpg|right|thumb|300px|安徽歙县:许国石坊]][[文件:84621.jpg|right|thumb|300px|安徽歙县:徽州古桥]]  歙州古城,即今县城,原为汉末山越首领毛甘屯兵处,隋末汪华于其址建吴王府,并定为歙州州城。现尚存城离开残段和谯楼、西月城等。原附郭的县城现留有城门两座及部分城墙,还有宋代始建的紫阳书院和文庙。县城中的头山街的民居,墙、洞门、漏窗、小青瓦顶,厅堂轩敞,庭院幽雅,集中反映了徽州明代民宅的特色。  '''歙县'''([[汉语拼音]]:Shè Xiàn;[[英语]]:She County),[[中国]][[安徽省]][[黄山市]]辖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置县始,统领徽州数千年,为徽州首县。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南部,西邻[[黄山市]]区,西南与[[休宁县]]相连,北接[[绩溪县]],东及东南与[[浙江省]]毗邻。总面积2236平方千米。人口50万。全县辖13个镇、15个乡。  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丽。境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到处可见,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主要景点有太白楼、新安碑园、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等。  歙县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秦朝|秦]]始置县,古称'''新安''',自[[隋朝|隋]][[唐朝|唐]]以来,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更是在明清两代曾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歙州古城即今县城,原为汉末山越首领[[毛甘]]屯兵处,隋末[[汪华]]于其址建吴王府,并定为歙州州城。现尚存城离开残段和谯楼、西月城等。原附郭的县城现留有城门两座及部分城墙,还有宋代始建的[[紫阳书院]]和文庙。县城中的头山街的民居,墙、洞门、漏窗、小青瓦顶,厅堂轩敞,庭院幽雅,集中反映了徽州明代民宅的特色。全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古建三绝”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数量众多,架构精美,为国内罕见,堪称“古建筑博物馆”。歙县孕育了经济学家[[王茂荫]]、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黄宾虹]]、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程朱理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医学、新安文学及徽戏、徽墨、歙砚、徽菜等都闪耀着徽文化的灿烂光芒,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句。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南部,西北有[[黄山]]耸立,东至东南被[[天目山]]、[[白际山]]屏蔽。境内清凉峰海拔1787米,为全省最高点。中部多为低山、丘陵及河谷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477毫米。矿藏有煤、铁、钨、铬、瓷土、砚石等。经济以林茶为主,有黄山毛峰、黄山银钩、顶谷大方、珠兰花茶、黄山绿牡丹等品种。特产有“三潭”(漳潭、绵潭、瀹潭)枇杷、“三口”(正口、溪口、街口)蜜橘、上丰雪梨、金丝琥珀蜜枣等。歙县是连接皖、浙、赣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芜屯、徽杭公路和皖赣铁路横贯东西,距黄山机场仅30公里。随着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的全线贯通,黄塔(桃)高速、扬绩高速的开工兴建,黄千高速积极筹建,歙县对外交通更加便捷。  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200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碑园的廊龛中,陈列着歙县明万历年间收藏家吴廷收藏、镌刻的《余清斋帖》,以及歙县明崇祯年间收藏家吴桢所刻的《清鉴堂帖》。这两套碑帖共200余块,收集自晋至明历代中国书法大师代表作,精心雕刻,人称稀世珍本。 日本藏有这套碑帖的完整拓本并视为法帖。*邮编:245200 代码:341021 区号:0559  许国石坊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博得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对的彩凤珍禽, 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12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石坊所有题词,均出自许国门生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之手,使得整座石坊更显得豪放、华丽、威严。斗山街坐落于歙县城内。这条古街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行政区划 ==  陶行知纪念馆、行知公园均在歙县城内,纪念馆旧为崇一学堂,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宋庆龄为陶行知纪念馆题词称之为:“万世师表”。歙县城内还有两座,一为南谯楼,俗称24根柱,据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东谯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这两座谯楼咫尺相望。  歙县下辖13镇,15乡:  1986年国务院公布歙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镇''':徽城镇、许村镇、深渡镇、溪头镇、岔口镇、霞坑镇、北岸镇、街口镇、桂林镇、富堨镇、郑村镇、王村镇、杞梓里镇。:*'''乡''':坑口乡、金川乡、昌溪乡、三阳乡、长陔乡、小川乡、雄村乡、上丰乡、武阳乡、森村乡、石门乡、璜田乡、绍濂乡、狮石乡、新溪口乡。 == 历史 ==   据歙县下冯塘、新洲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歙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属扬州,为“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期]]属[[吴国]],[[战国时期|战国]]初属[[越国]],后属[[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置歙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此时,歙县含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楚国;六年(前201年),属荆国(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鄣郡改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本县仍属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征服[[金奇]]、[[毛甘]]等山越部落后,从歙县析分出始新(今浙江[[淳安]])、新定(今浙江[[遂安]])、犁阳(今[[屯溪]])、休阳(今[[休宁]])四县,连同歙县、黟县共六县设新都郡。   [[三国]]时,属吴新都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属扬州。[[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撤新宁郡,复置新安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新安郡并入东阳郡,歙县并入海宁县;十一年(591年),复置歙县,置歙州,辖新安郡属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歙州改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义宁]]年间(617-618年),[[汪华]]起兵占郡地,迁郡治于歙乌聊山,筑郡城。此后至清末,歙县一直未郡、州、路、府治。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汪华附唐,受封越国公。改新安郡为歙州。[[贞观]]元年(627年),歙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歙州又改为新安郡;[[唐肃宗]][[乾龙]]元年(758年),新安郡复改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本县隶属不变。[[大历]]五年(770年),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徽州路,辖县不变。[[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徽州府直属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   [[清太祖]][[顺治]]二年(1645年),徽州府改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领六县。[[康熙]]元年(1662年),徽州属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徽宁道。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庆、徽州二府之名)。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 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歙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属徽州地区。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1997年,歙县面积2122平方千米,人口50.7万,辖13个镇、28个乡:徽城镇、许村镇、深度镇、溪头镇、岔口镇、霞坑镇、北岸镇、街口镇、桂林镇、富堨镇、郑村镇、王村镇、杞梓里镇、坑口乡、唐里乡、竹铺乡、金川乡、昌溪乡、漳潭乡、璜蔚乡、长标乡、三阳乡、横关乡、长陔乡、小洲乡、小川乡、雄村乡、上丰乡、武阳乡、森村乡、石门乡、璜田乡、绍濂乡、黄村乡、狮石乡、苏村乡、南源口乡、新溪口乡、呈村降乡、周家村乡、大谷运乡。县政府驻徽城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54593人,其中:徽城镇51155人,深渡镇15460人,桂林镇19282人,富塌镇19238人,郑村镇13985人,北岸镇16100人,许村镇9307人,溪头镇8075人,杞梓里镇10664人,霞坑镇16939人,岔口镇10846人,街口镇13339人,王村镇14288人,南源口乡10087人,坑口乡10811人,雄村乡11887人,上丰乡11527人,黄村乡5836人,大谷运乡8770人,漳潭乡8018人,昌溪乡6723人,呈村降乡7298人,武阳乡10297人,周家村乡5630人,苏村乡11198人,唐里乡7519人,三阳乡10495人,金川乡9972人,竹铺乡9297人,小川乡6689人,小洲乡7122人,新溪口乡7170人,璜田乡14600人,璜蔚乡6199人,长标乡3294人,长陔乡8968人,森村乡12307人,绍濂乡12043人,横关乡6887人,石门乡3811人,狮石乡1460人。   2004年,歙县将41个乡镇调整为28个:南源口乡并入徽城镇;黄村乡并入桂林镇;漳潭乡并入深渡镇;呈村降乡并入北岸镇;竹铺乡并入三阳乡;苏村乡、唐里乡并入杞梓里镇;大谷运乡并入溪头镇;横关乡并入王村镇;周家村乡并入岔口镇;璜蔚乡并入璜田乡;小洲乡并入小川乡;长标乡并入长陔乡。保留的乡镇为:街口镇、许村镇、武阳乡、雄村乡、坑口乡、森村乡、上丰乡、昌溪乡、绍濂乡、金川乡、新溪口乡、石门乡、狮石乡。局部调整的乡镇为:原富堨镇的棠樾村、稠墅村划归郑村镇管辖;原苏村乡的河政村划归霞坑镇管辖。同年,将歙县郑村镇的上朱村划入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2004年底,歙县辖13个镇、15个乡。 == 地理 ==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东经118°15′-118°53′,北纬29°30′-30°7′,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临安市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毗连,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接壤。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95%。境内河溪纵横,森林茂密,生物多样,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境内早元古代期,为沉积数千米的浅海碎屑岩地槽区。吕梁地质运动后,地壳褶皱隆起,形成走向北东的褶皱基底构造层。印支期、燕山期境内造山运动强烈,伴随有大量酸性、中性岩浆活动,形成黄山、许村、徽城、佛岭等地花岗岩体;周家村以北,杞梓里、三阳以南,以及仰坦至小洲的安山岩、流纹岩等地火成岩体。第四系新构造运动中,地层发生强烈倾升,河流改道,形成一至二级和三至四级阶梯,渐江、丰乐河、布射河、富资河、扬之河、练江两岸分布有第四系红色粘土,近代河流冲积物分布于河谷两岸阶地和河漫滩。境内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各系均有地层形成,特点是南部地层古老,北部较为年轻。境内地层比较齐全,岩石种类繁多,岩性差异很大,地貌景观各异。 == 文化 ==   歙县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来崇文重教,诗礼传家,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徽学以[[程朱理学]]为灵魂,在经史子集医科艺等各个领域都有杰出创造,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美誉。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州雕刻、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盆景、徽剧、徽菜影响深远,是“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9项。自唐以来,共出进士820人。经济学家王茂荫、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黄宾虹、经学大师吴承仕、教育家陶行知、音乐家张曙等历代名人在中国文化史上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歙县遗存众多。现存地面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跻身全国文物十强县行列。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名镇1处、名村2处、名街1处,国保单位13处、省保单位49处,“古建三绝”中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遍布城乡,著名的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渔梁古埠、斗山街、竹山书院、许村古建筑群、郑氏宗祠等,堪称“古建筑博物馆”。全县尚存古牌坊82座,有“中国牌坊之乡”称号。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 :*[[许村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四批,2008年10月14日公布) :*徽城镇[[渔梁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郑村镇[[棠樾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公布):*雄村乡[[雄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2014年2月19日公布) === 徽州文化 ===   [[北宋]]末[[靖康之乱]],封建政权南迁,封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第三次中原衣冠大规模入徙徽州。在新安文化的厚实基础上,徽州文化勃兴,至明清全面繁荣。崛起于宋,兴盛于明清的徽商,凭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雄踞中国数百年,所谓“无徽不成镇”,徽商足迹遍海内。徽商经济是徽州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坚实物质基础,徽商是鼎盛期徽州文化的重要创造者。   集儒学之大成的理学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和[[朱熹]]均祖籍徽州,以朱子学为端绪和内质的“新安理学”构成了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南宋以后,徽州更是文风昌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在“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中,宋、元、明、清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文房四宝、徽派刻书、徽派版画、徽派建筑艺术、徽派篆刻、徽州科技、新安医学、皖派朴学……众多领域异彩纷呈,徽州人几乎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各领风骚干百年,涌现出了如[[罗愿]]、[[朱升]]、[[汪道昆]]、[[程大位]]、[[渐江]]、[[汪士慎]]、[[戴震]]、[[罗聘]]、[[俞正燮]]、[[郑复光]]、[[胡开文]]、[[胡雪岩]]、[[王茂荫]]、[[黄士陵]]、[[詹天佑]]、[[黄宾虹]]、[[许承尧]]、[[吴承仕]]、[[陶行知]]、[[胡适]]、[[张曙]]等一大批名人。 *'''[[徽剧]]''' 中国戏曲剧种。形成于安徽徽州(今歙县)、池州、太平(今当涂)一带。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安徽,受当地诸腔影响,逐渐衍变,形成了徽调主要唱腔之一的拨子。拨子高亢激越,常和当地委婉柔和的吹腔在同一个剧目中配合使用,习称“吹拨”。文戏部分唱吹腔,武戏部分唱拨子。 *'''[[徽商]]''' 俗称“徽帮”,旧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徽商来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六县之中,歙和休宁的商人特别著名。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后,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和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徽商独执牛耳。康熙、乾隆年间,“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商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徽商才开始走向没落。  *'''[[歙砚]]''' 出产于歙州(徽州)的砚,是中国四大名砚(徽州歙砚、广东端砚、甘肃洮砚、山西澄泥砚)之一。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歙砚雕刻经过历代砚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许多名家高手,并形成了多种流派。雕刻技法和设计继承传统之精华,又弃其俗气、匠气,使这项传统工艺更具收藏价值。在国事交往中,歙砚多次被选作国礼。目前,歙砚砚石原料奇缺,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急需加大保护力度。歙砚制作技艺已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  *'''徽州三雕''' 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 *'''新安画派''' 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因为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明代中叶之前,绘画为少数文人所为,史载歙县画家有:宋代潘谷,擅绘事,精制墨;元代杨公远,擅画梅;朱璟(一作绩溪人),融米芾、高克恭两家之法画山水;金汝霖擅画龙、梅;郑以进(一作明代人)擅画竹,有《爱竹画稿》。  === 徽茶 === *'''休宁松萝''' 属绿茶类,为历史名茶。创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产于休宁县松萝山。据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载,松萝茶制法为大方和尚首创。松萝茶为炒青散茶,由于炒青散茶制法比蒸青散茶制法香味好,其制法很快推广到安徽歙县、石台、宣城、泾县、宁国和六安;江西婺源;福建崇安、福安、松溪、清流;湖北黄州等地,松萝茶(因仿松萝制法得名)产区扩大,产量增加,成为出口之大宗,后演变为外销眉茶。休宁松萝的品质特点: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之香味,汤色绿明,叶底嫩绿。“色绿、香高、味浓”是松萝茶的显著特点。松萝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古医书中多有记载。《本经蓬源》:“徽州松萝,专于化食。”《中药大辞典》(1930年赵公尚编著):“松萝茶产于徽州,功用: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降痰。”  *'''老竹大方''' 产于安徽歙县东北部皖浙交界之昱岭关附近,集中产区为老竹铺、三阳坑、金川,以老竹岭与福泉山所产之“'''顶谷大方'''”为最佳。大方茶相传为明代僧人大方始创于歙县老竹岭,故名。清朝时为贡茶。顶谷大方曾中断,近年方恢复生产。顶谷大方于谷雨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一般大方于谷雨至立夏采摘,以一芽二、三叶为主。 成品之顶谷大方,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批金毫而隐伏不露;汤色清澈略黄,香气高长,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芽叶肥壮。普通大方则色泽深绿,似铸铁,形如竹叶,故又称“铁色大方”及“竹叶大方”。大方茶因吸香性好,窨制成花茶后,颇有特色,称之为“花大方”。 *'''屯溪绿茶''' 为中国极品名茶之一。主要产地有休宁、歙县、施德、绩溪、宁国等地。因历史上在屯溪加工输入出,故名“屯绿”。该茶条索紧密,匀正壮实,色泽绿润,冲泡后汤色绿明,香气清高,滋味浓厚醇和,是我国绿茶中的名品。“屯绿”属炒青类,屯绿毛茶又称“长炒青”。其做法起源于松罗匹茶的制法,品种有珍眉、贡熙、特针、雨茶、秀眉、绿片等6个花色18个不同级别,此外还可窖制茉莉、珠兰、玉兰、玳玳、桂花、玫瑰等花茶。 *'''祁门红茶''' 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祁门县一带。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号称“祁门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泡过的茶渣)红亮。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 *'''太平猴魁''' 中国极品名茶,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区新明乡,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特称“猴魁”。外形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翘,不曲;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叶面色泽仓绿匀润,叶背浅绿,叶脉绿中藏红;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悬在明澈嫩绿的茶计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杯中对你伸头缩尾,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太平猴魁”茶能长盛不衰,关键在于产地自然条件优越。茶园大多坐落在海拔500-700米以上的山岭上,由于林壑幽深,地势险要,故传有猴子采茶之说。 *'''黄山毛峰''' 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歙县漕溪人,以茶为业,不仅经营茶庄,而且精通茶叶采制技术。1875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每年清明时节,在黄山汤口、充川等地,登高山名园,采肥嫩芽尖,精细炒焙,标名“黄山毛峰”,运销东北、华北一带。到抗战前,高级黄山毛峰年产量已达百担以上。黄山风景区境内海拨700-800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一带为特级黄山毛峰的主产地。风景区外周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也是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历史上曾称之为黄山“四大名家”。现在黄山毛峰的生产已扩展到黄山山峰南北麓的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等地。 === 徽菜 ===   徽菜,即皖南山区的徽州菜,系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历史,源远流长,声望很高,历史上,仅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武汉、芜湖等大中城市,就有徽菜餐馆二百余家。素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早在南宋时期,就有“沙地马蹄鳌,雪天牛尾狸”做成美味可口菜肴的记载,一直蜚声于世。徽州地处山区,山珍野味非常丰富,有山鸡、斑鸠、野鸭、野免、果子狸、鞭笋等,还有鳜鱼、石鸡、青鱼、甲鱼等,这些都为徽菜的烹调提供了特殊的、丰富的原材料。   徽菜在烹调方法上也有独特之处,它选料精良,擅长于烧、炖、蒸、炒等,并具有“三重”的特点,即重油、重酱色、重火工。“重油”,这是由于徽州人民常年饮用含有较多矿物质的山溪泉水,再加入盛产茶叶,人们常年饮茶,需要多吃油脂,以滋润肠胃。“重酱色”、“重火工”则是为了突出菜肴的色、香、味,利用木炭小炉,小火单炖单烤,使火功到家,以保持原汁原味。常见的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火腿烧鞭笋、清蒸臭鳜鱼、红烧野鸡肉等。如“金银蹄鸡”,因为小火久炖,汤浓似奶,其火腿红如胭脂,蹄膀玉白,鸡色奶黄,味鲜醇芳香。又如“淡菜炖酥腰”,猪腰不去腰臊与海味品淡菜隔水同炖,汤清味厚,既香且鲜,别具风味。徽式烧鱼方法也很独特,如红烧青鱼、红烧划水等,鲜活之鱼,不用油煎,仅以油滑锅,加调味品,旺火急烧,5—6分钟即成,由于水分损失甚少,鱼肉味鲜质嫩。炒菜则芡稍大,油重,并以冰糖提鲜,但不使觉有甜味。唯徽式卤味与带甜味,风味别具有格。火腿与竹笋常年使用,作为主料或配料,风味别具一格。   '''徽州臭鳜鱼''' 传统佳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鱼先腌后烧,肉似臭实香,嫩而鲜美,具有特殊的发酵香味。鳜鱼肉质白嫩,营养丰富。新安江内盛产鳜鱼,到了春季,桃花流水之时,正是捕获肥美鳜鱼的好季节。   '''徽州石鸡''' 在徽州各县的深山峡谷之中,栖息着一种堪与古巴牛蛙媲美的蛙类一石鸡。在动物学的分类中,石鸡称为“棘胸蛙”,划入两栖纲蛙科之列,它们浑身长着黑褐色的保护色,也有的因山岩的颜色不同而呈褐黄、褐红色。石鸡的身长一般有十至十五公分,体重三百至三百五十克,有的重达五百多克,它的后肢非常发达,隆起的肌肉大都集中在两腿,所以,石鸡脚是石鸡肉中的精华部分。   '''徽州圆子''' 外观金黄,表皮酥脆,馅心味甜香浓,汤汁泛光,是徽州风味菜肴。徽州圆子,在制作上非常考究精细。将煮熟的猪肥膘肉、金桔、蜜枣、青梅分别切成绿豆大的丁,放在碗内,加入白糖四两、糖桂花拌匀,做成比杏核大的馅心三十六个。另将生的猪肥膘肉剁成泥,放在碗内,磕上鸡蛋,加湿淀粉搅匀,再放入炒米拌匀,用手搓散成湿炒米。用手蘸点冷水酒在一部分湿炒米上,做到用一点,酒一点,拌一点。如酒水面积过大,会影响炒米粘结度,拌和均匀后取一份湿炒米,放在手掌上,揿成一个直径约五公分、厚约一公分的圆饼,包入一个陷心,用手搓团成圆子放在盘里。    '''徽州毛豆腐''' 也叫霉豆腐,是歙县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徽州毛豆腐制作方法比较考究,用来霉制毛豆腐的老豆腐,必须选用优质的黄豆为原料制成的豆腐,具有色清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溢的特色。先把鲜制的豆腐切成小块,一般每小块(长12公分,宽6公分、厚3公分),置于豆腐水中浸泡,数小时后捞起,放在竹篮或木框里,上面撒小许食盐,然后用厚布或木板盖上,置阴凉干燥处,五、六天后豆腐表面长出寸许茸毛。据根茸毛的长短、颜色,可分为虎皮毛、鼠毛、兔毛和棉花毛四种。 == 物产 ==   '''徽州雪梨''' 据记载,徽州雪梨的栽培始于宋朝,大面积种植也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以果形美观、皮薄汁多、香甜清脆而闻名。共有三十多个品种,其中著名的有金花早、细皮、木瓜梨、涩梨等四个品种。此外,还有麻合、六月早、银梨、`麝雪梨、白梨姑、大叶酸、小叶酸、白酸、黄皮等。品质最好的金花早与细皮,是雪梨中之“正色”,其余的统称杂色梨。   '''“三潭”枇杷''' 主要产区在歙县境内的新安江两岸,漳潭、绵潭、瀹潭三个自然村,群山环绕着三个大而深的水潭,靠山临水,终年云雾盖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为枇杷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三潭”枇杷的特色是:皮薄肉厚,甜酸适口,营养丰富。“三潭”枇杷有二十多个品种,其中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品种有两个,一个叫大红袍,一个叫光荣种。   '''歙县柑桔''' 据《禹贡》记载,安徽远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生产桔子了。歙县新安江两岸由于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给柑桔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老桔区有新发展,新桔区不断开辟。歙县柑桔有一个优良品种,呈金黄色或金红色,故取名“金桔”。   '''金丝琥珀蜜枣''' 歙县盛产蜜枣,因制作精致,品质优良,外形美观,所以素负盛名。特点是金丝细缕,核小肉厚,色泽金黄,光艳透明,糖分充足,脆酥味美,色似琥珀。   '''徽州猕猴桃''' 歙县山区到处都有猕猴桃生长。    '''富岱杨梅''' 富岱是歙县雄村乡低山丘陵地带的山村,盛产杨梅,是安徽的主要杨梅产地。据徽州府志记载,富岱杨梅已有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富岱杨梅的品种有炭梅、大红梅、白梅、糯米梅、桐丝梅等五个。其中炭梅独占魁首,产量高,果形大,直径有三厘米左右,呈暗红色,肉质柔软,汁液充足,酸甜适度。    '''徽州贡菊''' 徽州种菊,又叫徽菊,曾被当地官员作为贡品敬献给皇帝,因而得“贡菊”之称。徽菊是经过长期选育的菊花品种,它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   '''黄山毛峰''' 歙县黄山特级毛峰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茶。 据史料记载和实地考查,黄山毛峰是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歙县漕溪人),以茶为业,种、采、制都很精通。   '''黄山银钩''' 因弯曲似钩,毫白如银而得名。此茶系近年创制,是全国名茶新秀。黄山银钩一九七二年首创于歙县大谷运乡,是以毛峰之嫩度,炒青之制法,精采巧制而成的。黄山银钩主要产地在大谷运乡的双河口村和木岭后村。这两个地方所产的银钩称道地银钩。   '''顶谷大方''' 又名竹铺大方、拷方、竹叶大方,它对消肥减胖有特效,故被誉为茶中的“减肥之王”。产于歙县的竹铺、金川、三阳等乡村,尤以竹铺乡的老竹岭、大方山和金川乡的福泉山所产的品质最优,被誉称顶谷大方。    '''歙县炒青''' 歙县炒青初制时,除揉捻工序外,全部在锅中炒制而成,故毛茶称炒青。经过加工精制后,外形似眉,也称眉茶,纤细美观,条索匀整,色绿带灰。香高光泽,味浓醇和,它是炒青绿茶中的出类拔萃的产品。   '''歙县花茶''' 歙县花茶历史悠久,种茶有上千年的历史,栽花也有上百年的经验。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歙县在福建经商的肖氏最先引进珠兰花;其后茉莉、白兰花也先后从广东引进。代代相传,日益扩大,现已成长全国主要花茶产地之一。歙县花茶的茶叶原料是烘青。烘青的特点是条索紧细,色泽鲜亮,香气纯正,滋味甜爽。是精制内销茶和窨制花茶的上等材料。 == 人物 == *'''[[汪华]]''' 原名世华,字国辅、英发,安徽歙县登源汪村(今属绩溪县)人。*'''[[方腊]]''' 又名方十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汪若海]]''' 字东叟,号城山,安徽歙县古城关(今古关)人。*'''[[程元凤]]''' 字瑞甫、申甫,号讷斋,安徽歙县槐塘人,元岳从兄。宋绍定二年(1229)尚书省试第二。五月,赐对集英殿,主司惮其直,由榜眼抑置三等,授江陵府学教授,后累迁监察御史、说书、侍讲、殿中侍御史。*'''[[黄孝则]]''' 字诚夫,号德庵,安徽歙县潭渡人。*'''[[汪道昆]]''' 字伯玉,号太函、南溟,安徽歙县松明山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义乌知县,累迁武选司郎中、襄阳知府,多惠政,升福宁兵备。*'''[[许国]]''' 字维桢,号颍阳,安徽歙县县城东关人,许鈇次子。明嘉靖四十年(1561),乡试夺魁(解元)。四十四年,进士登第,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兼校书。隆庆元年(1567)夏,授翰林院检讨,以一品服奉诏出使朝鲜。*'''[[曹文埴]]''' 字近薇,号竹虚,安徽歙县雄村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传胪,选授翰林院庶吉士,任职懋勤殿。后累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南书房行走,教习皇子。四十二年,父丧归里,服丧期满回京,累迁左副都御史,刑部、兵部、工部、户部侍郎兼顺天府尹,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 *'''[[曹振镛]]''' 字俪笙,号怿嘉,安徽歙县雄村人,曹文埴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累迁工部尚书,实录馆、文颖馆总裁,太子少保,吏部、户部、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会典馆总裁,军机大臣。 *'''[[王茂荫]]''' 字椿年,号子怀,安徽歙县杞梓里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以户部主事升员外郎。*'''[[洪钧]]''' 字陶士,号文卿,中国外交史上的传奇人物、知名学者。祖籍安徽歙州,先世后经商,以商籍居浙江。到了洪钧时已经从安徽迁移到江苏苏州。同治七年,洪钧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黄宾虹]]''' 谱名懋质,别名质、元吉,字朴存、朴人,以号行,另有予问、虹庐、虹叟等别号40余个,安徽歙县潭渡人,生于金华(今属浙江)。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与歙南定潭张翰飞、歙西西溪汪采白并称“新安画派三雄”。 *'''[[徐谦]]''' 字季龙,别号黄山樵客,教名乔治,祖籍安徽歙北徐村,生于南昌(今属江西)。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许承尧]]''' 字际唐,号疑庵,晚号芚叟,安徽歙县唐模(今属徽州区)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吴承仕]]''' 字检斋,号展成、济安,安徽歙县昌溪沧山源人。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经学、古代史,与经学大师黄侃并称“北吴南黄”。*'''[[胡适]]''' 中国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原名洪骍、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陶行知]]''' 原名文濬,后改知行。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柯庆施]]''' 谱名尚惠,又名立本,化名怪君、何乃康等,安徽歙县水竹坑人。*'''[[张曙]]''' 中国作曲家,歌唱家。原名恩袭,1909年6月13日生于安徽歙县,1938年12月24日卒于桂林。*'''[[叶以群]]''' 谱名元灿,乳名志泰,笔名以群、华蒂、杨华等,安徽歙县蓝田人。 ==图集== [[文件:歙县阳产土楼拍摄的晒秋图景,2022年9月23日.jpg|center|thumb|400px|歙县阳产土楼拍摄的晒秋图景,2022年9月23日。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文件:歙县徽州古城拍摄的民俗表演富堨麒麟舞,2023年1月10日.jpg|center|thumb|400px|歙县徽州古城的民俗表演富堨[[麒麟舞]],2023年1月10日。新华社发(施亚磊 摄)]][[Category:中国行政区]][[Category:地理]][[Category:地理学]][[Category:中国地理]][[Category:历史学]][[Category:安徽省]][[Category:安徽]][[Category:歙县]][[Category:中文词典]][[Category:S音词语]][[Category:歙]]
51,0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