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正定县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正定县
河北正定:正定古城
河北正定:天宁寺与凌霄塔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
河北正定:荣国府
河北正定:临济寺
河北正定:临济寺澄灵塔
河北正定:正定高照(中幡)

  正定汉语拼音:Zhèngdìng;英语:Zhengding County),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辖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太行山东麓,为山前倾斜平原的中上部,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地理坐标东经114°23′—114°42′,北纬37°58′—38°21′。总面积4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2.73万公顷。总人口48万人(2011年末)。辖2个街道、3个镇、5个乡。

  正定是一座具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据史料记载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春秋时期鲜虞国战国时期中山国,赵灭中山后,遂归赵,时属恒山郡,初置东垣县,汉高帝十年(公元197年)代相陈造反,叛将赵利守东垣,次年,汉高帝刘邦率师攻克东垣,为表示从此天下真正太平,把东垣县改为真定,至今一千四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正定南城门上还镶有“三关雄镇”的石刻匾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风帧名讳,才改真定为正定,并一直沿用至今。有隆兴寺临济寺正定府文庙临济寺澄灵塔开元寺须弥塔凌霄塔广惠寺华塔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著名的隆兴寺始建于公元586年,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被誉为河北“四宝”。

  正定地势较平坦,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05.2米至57.6米之间。全县地貌较单一,县域被滹沱河老磁河分割成3大块。作为省会北大门,正定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古就有“燕南古郡,京师屏障”之称,北距北京258公里,距天津新港350公里,境内京广铁路、京石客运专线、京港澳高速、张石高速、107国道纵贯南北,正港、羊曲公路、京昆与京港澳高速公路连接线横穿东西。坐落在正定的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为国内4E级干线机场,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和分流机场,是河北省重要的空中交通门户和对外开放窗口,现已发展成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空货运中转基地。

  邮编:050800 代码:130123 区号:0311

行政区划

  正定县辖辖2个街道、3个镇、5个乡。

  • 街道:诸福屯街道、三里屯街道
  • 镇:正定镇、新城铺镇、新安镇
  • 乡:南牛乡、南楼乡、西平乐乡、北早现乡、曲阳桥乡(其中诸福屯、三里屯2个街道由正定新区代管)

  县政府驻正定镇常山西路1号。

历史

  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东垣故城(石家庄市东古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乐垒,建置于公元352年。后因沿袭真定之名,清时改为正定。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

  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

  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

  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汉文帝乾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

  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正定县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藁城九门附近),真定为县。北齐时(公元550-577年)又把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

  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徙恒州治真定;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后唐长光元年(公元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契丹号为中京;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又改为镇州。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袭之。

  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属直隶省;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1913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民国3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民国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民国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正定县直隶于省。民国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正定县属第十二督察区。民国26年(1937年)10月8日,日军侵占正定县城。民国27年(1938年)2月,建立伪正定县公署,隶属真定道(治石门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县西北部地区与新乐县化皮地区合并建立正(定)新(乐)县(抗日)政府,驻正定县后塔底村,属晋察冀边区第四特别委员会。1938年8月25日,撤销正新县,建立正定县(抗日)政府,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0月,县政府改属冀西区第三专署。年底,县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县委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939年1月,第四特别委员会改为第四地方委员会。1939年十月,正定县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地区与藁城县北部地区建立藁正县联合办事处,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地二专署;正定县滹沱河以南地区与获鹿县东部地区建立正获县,县委属冀南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县政府属冀南区第四专属滏北办事处。

  1940年1月滏北办事处改为冀南区第一专署。6月,冀南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改为冀中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10月,第一地委改称第六地委,第一专署改称第七专署;正定县辖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共4个区、84村。1940年2月,藁正县与新乐县佐合并建立藁正新县,属冀中区第二地委、第二专署;1940年七月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改称第五专署,仍辖正定县政府;1940年8月,撤销藁正新县,将原藁正县与无极县西部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县委属冀中区第七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八专署(1944年3月第八专署改称第七专署);1941年1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改称中共北岳区委员会,正定县委属北岳区第四地方委员会;1941年2月,正定县改属冀中区地七专署,县政府迁驻藁城县小西门一带。8月,夏归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县政府又迁回县西北部地区;1941年11月,藁城县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区与正获县合并建立藁正获县,县委属冀中区第六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七专署;1943年9月,撤销藁正获县,恢复正获县,隶属关系未变。1944年6月,冀中区第七专署改称第六专署;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改称第四专署,仍辖正定县。9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四专署;1945年3月,栾诚县与正获县合并建立栾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六专署;1945年9月,国民党在城内建县政府;正定县解放区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撤销藁无县,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1946年2月,撤销正藁县,置正定县佐,辖正定县京汉铁路以东(滹沱河南、北)地区;撤销栾正获县,恢复正获县,仍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员会和市政府,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5月,改属第十一专区;1946年5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夏设藁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1946年9月,撤销正定县佐,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

  1947年4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正定县城。城内为正定市,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西北部农村为正定县,仍属冀晋区第三专区。5月,改属第四专区;1947年7月10日国民党军复占正定县城,在城内建县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正定县城,建置未变;1947年10月26日,正定县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变。1947年11月,撤销正藁县和藁正获县。原属正定县的村庄除西南部17村华归获鹿县外,复归正定县;正定市改为县辖市。正定县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

  1949年1月,正定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区;1949年6月,撤销正定市,改为正定县城关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设10个专区。正定县属石门专区;1949年8月10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正定城内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仍辖正定县;1949年10月,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正定迁石家庄市。

  1950年9月9日,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区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庄专区,仍辖正定县;

  1958年11月5日,正定县、灵寿县合并为正定县(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

  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正定县改属石家庄市;

  1961年5月23日,复置石家庄专区,辖正定县;

  1962年1月1日,恢复正定县、灵寿县建置,正定县仍属石家庄专区(3月27日国务院批准);

  1967年11月22日,石家庄专区改为石家庄地区,辖正定县;

  1986年4月5日,石家庄地区撤销,正定县划归石家庄市。

  1996年,正定县面积585平方千米,人口56万人。辖7个镇、5个乡:正定镇、诸福屯镇、新安镇、新城铺镇、二十里铺镇、西兆通镇、南村镇、南牛乡、南楼乡、北早现乡、西平乐乡、曲阳桥乡。县政府驻正定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正定县常住总人口593951人,其中:正定镇130278人,诸福屯镇34512人,新城铺镇32124人,新安镇40965人,西兆通镇34417人,南村镇34680人,二十里铺镇48239人,南牛乡41044人,南楼乡51279人,西平乐乡20661人,北早现乡39074人,曲阳桥乡48410人,留村乡38268人。 2001年1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10号):将正定县的留村乡、二十里铺镇划归石家庄市裕华区管辖;西兆通、南村2个镇划归石家庄市长安区管辖。

  2002年,正定县面积585平方千米,人口约54.8万人。辖4个镇、5个乡:正定镇、诸福屯镇、新城铺镇、新安镇、南牛乡、南楼乡、西平乐乡、北早现乡、曲阳桥乡,关于14个社区、174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正定镇常山西路1号。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定县常住总人口其中:466807人,正定镇158599人,诸福屯镇34925人,新城铺镇33248人,新安镇37715人,南牛乡40626人,南楼乡50946人,西平乐乡19953人,北早现乡40583人,曲阳桥乡50212人。

  2010年5月5日,石家庄市政府决定将正定县正定镇10个村和诸福屯镇整建制划归正定新区托管。2011年4月19日,河北省民政厅正式批复成立三里屯街道、诸福屯街道;7月5日,正定新区诸福屯、三里屯两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地理

  正定县位于东经114°23′—114°42′,北纬37°58′—38°21′之间,北距首都北京258千米,距天津新港350千米,东距黄骅港300千米,西距太原160千米,南与省会石家庄市市区相接。

  地形 正定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冲洪积扇的中上部,为山前倾斜平原。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105米至65米之间,自然坡度千分之1.3。正定县城海拔高度为70米。

  地质 正定位于太行山东部的沉积岩石上,没有地震带,地震基本裂度7度。地表向下揭露厚度17米范围内,可分为4层。最上层为耕土层,厚度0.4~0.6米,第2层为轻亚粘~亚粘土,厚度为2.75~5.5米,第3层为砂类土,厚度为0.3~5.28米,第4层为粘土。正定县砂矿资源丰富。     水源 正定县地质构造砂卵石比例较大,天然补给条件好。全县地下水综合补给量1.8亿立方米。蓄水量充足,水质好,矿化质在0.2~1克/升,PH值在6.5~7.8之间,是理想的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气候 正定位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大陆季风气候明显,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日平均气温13.1摄氏度;平均年降水量550毫米;平均日照时数2527小时;初雪日平均为12月1日,终雪日平均为3月9日,无霜期年平均198天。

文化

  正定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现存隋唐以来建筑38处,其中,国保9处、省保5处、县保24处,馆藏文物7672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264件,国保级文物在全国县级行政区中位居第二。素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

河北正定:隆兴寺

  始建于隋开皇六年的隆兴寺是中国著名的十大名寺之一,被梁思成称为“京外第一名刹”,寺内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堪称世界之最,摩尼殿是世界古建筑孤例,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第一”,倒座观音被鲁迅惊叹为“东方美神”。临济寺作为佛教临济宗的发祥地,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历史见证。开元寺钟楼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唐代钟楼。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多宝塔等造型奇特,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建筑学、美学价值,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佛教文化博物馆”。

  9处国保: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县文庙大成殿、府文庙、唐代风动碑、正定古城墙。

  5处省保:西洋仰韶文化遗址、小客龙山文化遗址、新城铺商周遗址、梁氏宗祠、王氏家族墓地。

  三山:恒山、常山、中山三个名称都有山字而不是山,故有“三山不见”之说;“九桥不流”之说是在隆兴寺天王殿前、府文庙栽门前、县文庙前院各建有一座三路单孔石桥,桥下各有一小池,雨后有些积水,天旱则干涸,故有此称;“九楼”指的是原城四门楼、四角楼、阳和楼;“四塔”为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前寺、后寺、崇因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牌坊,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一座全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隋,时称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来征河东后驻跸镇州(今正定),到城西由唐代高僧自觉禅师创建的大悲寺礼佛时,得知寺内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毁于五代后汉契丹犯界和后周世宗毁佛铸钱的两次劫难,加之听信寺僧“遇显即毁,遇宋即兴”之谶言后,遂敕令于城内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盖大悲宝阁。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兴工,至八年(公元975年)落成,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宋代建筑群。龙兴寺遂跃为“河朔名寺”而倍受历代封建皇室的重视。
  • 临济寺,即临济禅寺,又名临济塔院。坐落在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城内。原址在城东南的临济村,因濒临滹沱河渡口,改名“临济”。始建于北朝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是临济宗之祖庭,开山始祖义玄禅师的道场。原名临济院,座落临济村。公元860年,太尉墨君和,仰慕宗风,舍宅为寺,迁于今址。20世纪厄运频仍,寺毁僧散。1984年,临济宗45代传人有明法师,任住持后,十五年奋力,重修、扩建,始成今日之规模,共占地16800平方米。临济寺寺内有澄灵塔,俗称青塔、衣钵塔。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 凌霄塔,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在正定隆兴寺之西大众街北侧原天宁寺内,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故俗称木塔。据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钟,香火鼎盛。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 开元寺钟楼,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这是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 开元寺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坐落于开元寺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澄灵塔,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是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的舍利塔。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在大名府圆寂后,他的弟子存奖等人,将他的舍利,分而为二,一分留大名,一分运镇州(今正定),建塔存藏。唐懿宗皇帝钦封为“慧照禅师”,赐塔名曰“澄灵塔”。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帧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层正面圆拱形门楣上端镶嵌篆书“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
  • 正定古城墙,正定城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初为石筑。唐宝应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进行拓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二尺,上宽二丈的土城。隆庆五年(1571年)真定知县顾授始将土城改为砖城,后任知县周应中申动府库银六万余两,征用真定府辖各县民夫,分段兴工,于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
  • 正定府文庙,位于河北石家庄正定城内常山东路路南,据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正定府文庙由吴中复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创建,之后金、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
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
  • 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位于河北石家庄正定,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主塔通高33.3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新城铺商代遗址,位于河北正定新城铺村北750米处。解放前,此处有三个大土丘,群众称“城岗”,曾多次出土铜器。
  • 西洋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北正定西洋村西约1000米处,遗址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30米,中间为一大土丘,高约6米。丘顶原有一庙,俗称疙瘩庙,今已废。
  • 梁氏宗祠,亦称梁家祠堂,位于河北正定城内燕赵南大街东侧,是正定县梁氏家族供奉先祖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正定:常山战鼓
河北正定:正定竹马
河北正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宋记八大碗
河北正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真定马家卤鸡

  正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积淀丰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定竹马
    • 宋记八大碗
    • 真定马家卤鸡

正定美食

  正定餐饮业发达,现拥有300多个餐饮场所,荟萃了国内外美食精华,马家卤鸡、宋记八大碗、正定崩肝、正定排骨、正定烧卖等特色老字号食品得到重多食家青睐。

旅游

  • 正定赵云庙 正定县旅游局在原道光年间遗址上重建。新建的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其格局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组成,新庙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并与周围的隆兴寺、荣国府等著名景点连成一片。
  • 荣国府,位于河北省正定县。根据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需要而建的仿古建筑群,占地面积为三万七千平方米。
  • 隆兴寺
  • 临济寺
  • 凌霄塔
  • 开元寺钟楼
  • 开元寺须弥塔
  • 临济寺澄灵塔
  • 正定古城墙
  • 正定府文庙
  • 广惠寺华塔

人物

  正定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被毛泽东盛赞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子龙,明“太子太保”梁梦龙,清“四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北洋三杰”王士珍等均籍正定。

  “一代文豪”范仲淹出生在正定,白居易欧阳修文天祥等历代文人雅士都在正定留下光辉诗篇和剧作。

  正定曾是元杂剧鼎盛时期的中心之一,“元杂剧名家”白朴尚仲贤是当时的杰出代表。

  • 赵佗 南越王。秦时,赵佗一家封于真定。赵佗接任南海尉后,征调民夫军役,在各要害处增设关卡,建筑关城。就在中原楚汉相争,无暇南顾的时候,他以南海自立,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
  • 赵云 字子龙,三国时蜀国将领,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 白朴 中国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人,随父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图集

正定古城,2021年6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