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术汉语拼音:Wushu;英语:Wushu;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以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技击技术为主要内容,按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或持器械的各种攻防搏斗和套路为运动形式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是由中国古代技击术发展成的一种现代体育运动。武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概述

  人类在种族发展过程中,为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形成对某些事物的必然需要,如营养、自卫、繁殖后代等,而人的需要是成为行动的一种直接原因。摄取营养就是获得食物,自卫就是抵御野兽和敌人的侵害。最早武技的出现一方面和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人类获得食物的途径是多样的,与动物搏斗是人类获得食物的一种手段。先民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常要同危及部落或个人的利益、生命的敌人进行搏斗,诸如因分配不公、因“性选择”、因争夺猎物和某些生活资源、因领地、因血缘复仇引起争斗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往往需诉诸武力,这种搏斗更倾向于技术上的较量,这对早期武术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原始群这种人类最早的社会形式,过渡到氏族公社制社会,人类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出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搏斗,以至后来出现了战争。为了准备战争,首先要组织军队。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证。武术一词最早就是指军事。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的战斗,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是以短兵相接的格斗方式进行,军队中士卒军事技能的好坏,训练水平的高低,兵器的精良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战斗的胜负,进而关系到战争胜负和国家的安危。因此武术作为一种武技,也就成为国家大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说在古代作为军事技术的武术对整个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除国家行为的军事活动之外,民间武术活动也同时存在,由于它缺少军事活动的明确的政治目的,缺少了必以你死我活的残酷目的,才使其更有利于向健身和观赏的方向发展,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武术作为中国的武技,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即技术上的技击特点和文化色彩上的民族文化特点。称其为武术,正是突出了它的技击特点,在武术流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个特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称其为“国术”,则是突出了它的民族特点。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在此过程中它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其在各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它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得以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这个特点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①武术的运动形式既有对抗性练习,又有套路练习。在古代,武术作为一种武技,在进行技击的练习或实战时,双方都相互寻找机会,使用相应的技击方法力争搏斗胜利,这种练习或实战的动作是没有顺序的。武术的套路则是将一些武术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进行练习的运动形式。这两种运动形式在武术中同时存在,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中国武术的完整技术体系。武术的套路是为了便于传授、记忆和训练而产生的。

  ②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民族文化中有一种刚健有为的精神,它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武术是一种技击技术,必然崇尚勇武,追求制胜,表现了一种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个方面,即为“厚德载物”,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武技,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容。正是这两种精神,支持和推动着武术的不断发展。

  ③注重和谐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最高价值原则的价值观,重和谐的思想就是希望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的自身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的许多拳种都非常重视内外相合的技术和理论,使得武术在练习风格上和拳理上都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这种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对武术武技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习武是为了自卫,过去习武者之间相互比试切磋技艺,“以武会友”,表现了一种“和为贵”的思想,常常进行所谓的“点到为止”的较技。因此,中国武术在技术上更注重以“巧”制胜,尚技而不尚力,对技术的追求要远远高于对体力的追求。

  ④注重形神兼备。一个或一系列的武术动作总是由人体的四肢、躯干以不同的运动方式来完成,构成了外在的形;而在演练时还需要通过这个外在的形来表现出内在的神。所以做一个武术动作,既要工整、规格,使之有一个完美的形,同时更要了解动作的用法、力法,以求其内在神的美。形神兼备则是中国这种美学思想在武术中的反映。

  ⑤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武术中既注重每一个动作的规格和细节;同时更注重动作之间的衔接顺畅,全套动作演练的功力,气势连贯,一气呵成。

  ⑥既重外练,又重内练。“外练”主要是指对由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器系的锻炼,以及由运动器系所完成的各种动作;“内练”主要是指对人体内脏、神经系统的锻炼。武术理论中把“精、气、神”加上“力”和“功”,与“手、眼、身、法、步”相对应起来,作为武术训练的技术要求和训练的目的;又由于武术和中国古代的养生术相结合,使它又有了颇具中国特点的健身价值。

  ⑦多种拳种并存。中国武术内容非常丰富,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均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但在各地域或民族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武术仍然有各自的技术和风格特点。过去,武术分类有以地区划分的,有以山脉、河流划分的,有以姓氏或内外家划分的,也有按技术特点划分的。现代一般按其内容分为五类。

  武术在冷兵器时代的主要价值在于技击,各朝各代均受到极大的重视。随着火器的发展,武术的技击价值逐渐消退,原来较为次要的健身价值和观赏价值相应地突显出来,并促进了武术技术和流派的发展,这正是在明末,特别是清代武术空前发展而能集其大成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专门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多次举行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此外,各体育学院相继设立武术系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吸引着大批武术爱好者习武健身疗病。今天,武术已成了一种现代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其独特的健身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虽然武术还保留了技击的特点,但技击价值已成了它很次要的社会价值了。

  武术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外也有众多的爱好者,在世界各地流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又有计划地将武术作为国际体育项目向国外推广,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北京成立。从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开始,武术的套路比赛已成为了亚运会的比赛项目;从1998年第13届亚运会开始,武术的散打也成为了亚运会的比赛项目;从1991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不仅从一个中国古代的技击术发展成了现代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发展成了一项现代的国际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拳法

中华武术主要拳法有: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五手拳、应手拳、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通天捶、回马捶、顺步捶、拗势捶、剪捶、罩掌、杀手掌、反臂掌、穿云拨回掌、穿臂掌、荷叶掌、滚龙掌、五手快掌、洪拳二十四掌、掖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剑手、短手、四门重手、小五手、分手苗、分手八快、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回回十八肘、虎抱头肘、三晃膀等。


人物

蔡笑(全国武术冠军)陈王庭、陈长兴、董海川、费发洲、孙禄堂、杨露禅、吴鉴泉、李瑞东、吴钟(字弘声1733--1823回族,八极拳祖师)、李书文、刘云樵、王正谊(大刀王五)、霍元甲、王隐林(广东十虎之侠家拳)、苏黑虎(广东十虎之铁沙掌)、黄麒英(广东十虎之无影脚)、黄澄可(广东十虎之九龙拳)、周泰(广东十虎之软绵掌)、苏乞儿(广东十虎之醉拳)、黎仁超(广东十虎之七星拳)、潭济筠(广东十虎之鹤阳拳)、梁坤(广东十虎之铁桥三)、陈铁志( 广东十虎之鹰爪王)、黄飞鸿、杜心武、万籁声、许世友(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顾汝章、岳飞、关羽、赵云、吕布、罗光玉、丁子成、王子平、李 泰、王凤亭、常东升、马凤图、李洛能(1808-1890著名武术家近代形意宗师 著有《形意拳谱》)、尚云祥、郭云深、张 监、梁赞、洪熙官、马永贞、叶 问、李小龙、梁挺(梁挺咏春拳系)、李连杰、典传国术馆长陆功翰、李肖逸、田秋信、刘根深、李存义、程廷华、张占魁、王芗斋、赵道新、韩慕侠、姜容樵、王朝选、董心朗、李兴美、李荣基(鹰爪拳名人)、邓洪先、崔泓熙、崔龙述(韩式合气道创始人)、植芝盛平、嘉纳治五郎、格雷西家族、石井和义、宫本武藏、阿里、安东尼·马库斯(黑市拳比赛名人)、郑新书、王星然、高圣统、炫惟、曲亮鹏、谷文泽、孙国玺(太极缠丝腿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