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汉大学校徽
武汉大学:大门
武汉大学:新图书馆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
武汉大学:行政楼
20世纪30年代武汉大学早期全景

  武汉大学汉语拼音:Wuhan Daxue),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简称武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办学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强学堂,也有观点认为,武汉大学近代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葛寅亮创办的江汉书院。1913年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于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2000年8月2日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1年,学校进入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400强。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占地面积5166亩,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计算机大楼等拔地而起,成为学校迈入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7个学院(系)。有119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3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50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47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500余人,有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8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4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4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3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37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第四届居第二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译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学术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成为新时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32718人,硕士研究生13973人,博士研究生7640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1022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465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37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校训

  为继承和发扬我校的光荣传统与优良校风,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不断焕发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校史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1932年春,全校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舍。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至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综合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发展速度加快,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现已形成多学科综合发展、多种办学层次并存的格局。

  •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 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同济医科大学)。
  •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
  •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
  •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 1956年,恢复哲学系。
  • 1958年,恢复外文系。
  • 1966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 1977年,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
  •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 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1993年,百年校庆盛典。
  •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 1995年,成立新闻学院。
  •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现任领导

  • 韩进(党委书记)
  • 窦贤康(校长、党委副书记)
  • 黄泰岩(党委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
  • 冯友梅(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 赵雪梅(党委副书记)
  • 谈广鸣(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 沈壮海(党委副书记)
  • 李斐(副校长)
  • 舒红兵(副校长)
  • 李建成(党委常委、副校长)
  • 周叶中(党委常委、副校长)

历任校长

  • 自强学堂
    • 创办人 张之洞 1890年
    • 总办 蔡锡勇 1893年--1897年
    • 总办 张斯枸 1897年冬--1899年5月
    • 提调 钱恂 1893年--1898年9月
    • 提调 汪凤瀛 1898年--1899年4月
    • 提调 程颂万 1899年4月--1902年10月
  • 方言学堂
    • 提调 程颂万 1902年10月--1905年春
    • 监督 馨龄 1905年春--1911年
    • 监督 曾广熔 1905年春--1911年
  •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 校长 贺孝齐 1913年7月--1914年11月
    • 校长 张渲 1914年11月--1919年9月
    • 校长 谈锡恩 1919年9月--1922年1月
    • 校长 张继煦 1922年6月--1923年8月
  •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 校长 张继煦 1923年9月--1924年9月
  • 国立武昌大学
    • 校长 石瑛 1924年12月--1925年12月
    • 校长(代) 张廷 1926年2月--1926年5月
    • 校务维持会主任 李汉俊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 校务维持会主任 黄侃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 校务委员会主任 徐谦 1927年2月--1927年12月
  • 国立武汉大学
    • 校长(代) 刘树杞 1928年7月--1929年春
    • 建筑筹备委员长 李四光 1928年7月--1938年4月
    • 校长 王世杰 1929年2月--1933年4月
    • 校长 王星拱 1933年5月--1945年6月
    • 校长 周鲠生 1945年7月--1949年8月
  • 武汉大学
    • 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邬保良 1949年8月--1952年11月
    • 校长 李达 1952年11月--1966年8月
    • 校长 庄果 1980年6月--1981年6月
    • 校长 刘道玉 1981年7月--1988年4月
    • 校长 齐民友 1988年4月--1992年10月
    • 校长 陶德麟 1992年10月--1996年10月
    • 校长 侯杰昌 1996年10月--2003年9月
    • 校长 刘经南 2003年9月--2008年11月
    • 校长 顾海良 2008年11月--2010年12月
    • 校长 李晓红 2010年12月--2016年11月
    • 校长 窦贤康 2016年12月--至今


  • 武汉大学历任党委书记(含党组书记)
    • 徐懋庸 党组书记 1949年--1953年10月
    • 张勃川 党组书记 1953年12月--1955年4月
    • 刘仰峤 党委书记 1958年1月--1960年12月
    • 朱劭天 党委书记 1961年1月--1965年4月
    • 庄果 党委书记 1965年4月--1970年2月
    • 纪辉 党委书记 1974年12月--1980年6月
    • 庄果 党委书记 1981年12月--1984年7月
    • 任心廉 党委书记 1988年2月--2002年8月
    • 顾海良 党委书记 2002年8月--2008年11月
    • 李健 党委书记 2008年11月--2013年2月
    • 韩进 党委书记 2013年2月--至今

师资队伍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查全性 杨弘远 卓仁禧 李德仁 邓子新 张俐娜 龚健雅 舒红兵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谢鉴衡 张蔚榛 李德仁 宁津生 刘经南 张祖勋 茆 智 朱英国 李建成 李晓红

院系设置

  • 人文科学学部
    • 文学院
    • 历史学院
    • 哲学学院
    • 国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艺术学系
  • 社会科学学部
    • 信息管理学院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法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教育科学学院
    • WTO学院
    • 社会学系
  • 理学部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工学部
    • 水利水电学院
    • 电气工程学院
    • 动力与机械学院
    • 城市设计学院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信息科学学部
    • 计算机学院
    •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学院
    • 国际软件学院
    • 测绘学院
    • 印刷与包装系
  • 医学部
    • 医学部
    • 基础医学院
    • 口腔医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HOPE护理学院
    • 药学院
    • 第一临床学院
    • 第二临床学院
    • 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