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武陵山脉

添加4字节2013年9月12日 (四) 11:35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武陵山脉'''([[汉语拼音]]:Wuling Shanmai;[[英语]]:Wuling Mountain),[[沅江]]和[[澧水]]干流的[[分水岭]]。位于[[湖南]]西北部及[[贵州]]、[[湖北]]、湖南三省边界。主脉自贵州中部呈北东—南西走向,联络[[佛顶山]](1,835米)、[[梵净山]](2,494米),逶迤于[[乌江]]与沅江之间。东北延入湖南境后分为2支:西北侧为八面山褶皱带,有[[白云山]](1,321米)、[[太灵山]](1,577米)、[[八大公山]](1,890米)、[[朱家垭]](1,161米)、[[大山界]](1,350米)、[[东山峰]](1,491米)等多条平行斜列的岭脊;东南侧为江南地轴,系一长期隆起的复式背斜,核部为板溪群浅变质岩,翼部由震旦系硅质岩、冰碛砾岩和寒武系灰岩组成,中生代后产生断裂而相对抬升,构成长约270千米,平均海拔千米左右的武陵山主干山脊,高峰绵延起伏,直至常德西部的[[太和山]]才逐渐低落。 >>> 详见同义条目:'''[[武陵山]]'''  '''武陵山脉'''([[汉语拼音]]:Wuling Shanmai;[[英语]]:Wuling Mountain),[[沅江]]和[[澧水]]干流的[[分水岭]]。位于[[湖南]]西北部及[[贵州]]、[[湖北]]、湖南三省边界。主脉自贵州中部呈北东—南西走向,联络[[佛顶山]](1,835米)、[[梵净山]](2,494米),逶迤于[[乌江]]与沅江之间。东北延入湖南境后分为2支:西北侧为八面山褶皱带,有[[白云山]](1,321米)、[[太灵山]](1,577米)、[[八大公山]](1,890米)、[[朱家垭]](1,161米)、[[大山界]](1,350米)、[[东山峰]](1,491米)等多条平行斜列的岭脊;东南侧为江南地轴,系一长期隆起的复式背斜,核部为板溪群浅变质岩,翼部由震旦系硅质岩、冰碛砾岩和寒武系灰岩组成,中生代后产生断裂而相对抬升,构成长约270千米,平均海拔千米左右的武陵山主干山脊,高峰绵延起伏,直至[[常德]]西部的[[太和山]]才逐渐低落。 >>> 详见同义条目:'''[[武陵山]]'''
19,60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