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题与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词牌名。

  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意思是: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苏辙,字子由)。

  丙辰,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逐句释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的?(我)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què):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
  今夕:今晚;当晚。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要乘风回到(月宫),又怕琼楼玉宇那里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又恐:一作“惟恐”(唯恐)。
  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琼(qióng)楼:指仙宫中的楼台。玉宇:传说中神仙住的华丽的宫殿;亦指天空。
  不胜: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旧读shēng):承担、承受。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回到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何似:一作“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无法入眠的人。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圆呢?
  何事:为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变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悲欢离合:指人生中经常遇到的悲伤、欢乐、离别、团聚四种境遇。
  阴晴:意思是月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圆缺:指月亮的盈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只。
  共:一起欣赏。
  婵娟: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题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意参考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马远《对月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词作。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南宋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

  上片开篇提问“明月几时有?”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把酒问青天”,作者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作者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说,我想要乘风回到月宫去,又怕琼楼玉宇那里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我欲乘风归去”,也许是因为作者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或许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里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思是: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至少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了。“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起舞弄清影”似从这里脱胎出来的。“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对人世间悲欢离合作了解释,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饱含感情,有富于哲理。

  下片前三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意思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这里既指作者自己,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实际上是因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这两句字面上是说,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月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作者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可以说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作者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名家点评: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歌者袁绹,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峰,命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

  宋·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先君尝云:坡词“低绮户”,尝云“窥绮户”。二字既改,其词益佳。

  宋·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东坡语也。近世闲闲老赵秉文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清·程洪、先著《词洁》: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实。挥洒自如,不假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尘凡。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不知”两句,承上意,更作疑问,既不知月几时有,故亦不知至今天上为何年也。“我欲”三句,盖因问之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惟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蕴藉。“起舞”两句,仍承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换头,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不应”两句,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两句,更进一解,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藉月盟心,长毋相忘。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然坡公加“但愿”二字,则情更深,意更厚矣。


试题精选:

  1.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

  参考答案:(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2分)

  参考答案: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4.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5.这首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6.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参考答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答案:A


  8.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参考答案:B


  9.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参考答案:C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洵子、苏辙兄。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