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诗题与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永遇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怀古:追怀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词)题。

  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的佳作。


逐句释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江山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再也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又译: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
  孙仲谋:即孙权(182—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曾建都京口。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无论是当年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榭(xiè),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这里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斜阳照着草和树,窄狭的街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伸为普通、平常。巷陌,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363—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于公元404年自京口起兵,建立南朝宋王朝,史称宋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想当年,(寄奴)金戈铁马,有气吞万里如猛虎之势。
  金戈铁马:指战事。也用以形容战士的雄姿。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气吞:一口气吞下。形容气势很大。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帝刘义隆草率用兵,想(学汉将霍去病伐匈奴)封狼居胥山,却落得仓皇逃命,时时回头北顾。
  元嘉草草: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帝)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遭到对手的重创。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424—453年)。草草,轻率。
  封狼居胥(xū):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而还。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狼居胥,山名,在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宋军北伐,为北魏军击败,北魏军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赢得,剩得,落得。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登亭望江北,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真是不堪回首,佛狸祠(原为拓跋焘的行宫)下,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人们过着社日,祭神的鼓声震天。
  可堪:表面意为可以忍受得了,实则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小名佛狸。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南朝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一片神鸦社鼓: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异族皇帝的行宫。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有谁会问,廉颇(将军)老了,饭量还好吗?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图
北固楼,又称北固亭。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意参考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怀古词。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生长、起兵的地方。作者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开篇二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说,江山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再也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作者起笔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入犯者曹操的军队。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仲谋”,吴大帝孙权,字仲谋,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小名寄奴)。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刘裕于公元404年自京口起兵,建立南朝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两度挥戈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后三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无限景仰之情。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人道寄奴曾住”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再也没有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下片前三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用史实影射现实,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元嘉”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宋武帝刘裕第三子)的年号。“草草”,指宋文帝草率用兵。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最后一次(在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 》)“有封狼居胥意”是说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封狼居胥”,用典,语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宋文帝刘义隆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大败而归。“赢得”,只落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北伐失败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见《南史·宋文帝纪》)另据据《宋书·索虏传》,早在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因滑台失守,写过“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由怀古转入伤今,抒发感慨。作者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抗金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战斗。“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作者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佛(bì)狸”指北魏的皇帝拓跋焘(小字佛狸)。“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元嘉二十七年,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北魏与南朝宋的战争,距当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当地百姓已把“佛狸”当作神来供奉,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作者感到不堪回首。作者是在感慨,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说,还有谁会问,廉颇(将军)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作者以廉颇自比,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廉颇,赵国名将,晚年遭人谗害而出奔魏国。后赵王欲起用廉颇,先遣使者询其健壮与否。廉颇当面一饭斗米肉十斤,并披甲上马,以示尚能作战。但使臣受贿而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大便三次)矣。”赵王遂罢。(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首词中用典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名家点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此词集中不载,尤隽壮可喜。朱文公云:辛幼安、陈同甫,若朝廷赏罚分明,此等人皆可用。

  明·杨慎《词品》:稼轩词中第一。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事迹一经其用,政不多见。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典故一经其手,正不患多。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有英主则可以隆中兴,此是正说。英主必起于草泽,此是反说。继世图功,前车如此。

  清·谭献《谭评词辨》:起句嫌有犷气,且使事太多,宜为岳氏所议。非稼轩之盛气,勿轻染指也。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今人论词,动称辛、柳,不知稼轩词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为最,过此则颓然放矣。耆卿词以“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佳,非是则淫以裹矣。此不可不辨。

  清·李佳《左庵词话》:此阕悲壮苍凉,极咏古能事。有借音数字,宋人习用之。辛弃疾《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否”字叶方古切。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稼轩《永遇乐》,岳倦翁尚谓其用事太实。然亦有法,材富则约以用之,语陈则新以用之,事熟则生以用之,意晦则显以用之,实处间以虚意,死处参以活语,如禅家转法华,弗为法华转,斯为善于运用。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否,方矩切,陈琳《大荒赋》“岂云行之藏否”,辛弃疾《永遇乐》“为问廉颇尚能饭否”,俱与上文虎字叶,盖古音也。

  清·宋翔凤《乐府余论》:辛稼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意在恢复,故追数孙刘,皆南朝之英主。屡言佛狸,以拓跋比金人也。

  清·张德瀛《词微》:康伯可制《宝鼎现》词,传诵海内。蒋胜欲词“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张蜕岩词“楚芳玉润吴兰媚,一曲夕阳西下”,皆指康词而言。又辛稼轩《永遇乐》词“廉颇老矣,更能饭否”,故戴石屏词云:“吴姬劝酒,唱得廉颇能饭否。”以一阕之工,形诸齿颊,盖玉以和氏宝,饮以中泠贵矣。

  梁启勋《词学》:四十三年前,即稼轩奉表南归之年,于此渡江。追怀出入烽火之事迹,故能如此悲壮。

  陈洵《海绡说词》:金陵王气,始于东吴。权不能为汉讨贼,所谓英雄,亦仅保江东耳。事随运去,本不足怀,“无觅”亦何恨哉。至于寄奴王者,则千载如见其人。“寻常巷陌”胜于“舞榭歌台”远矣。以其能虎步中原,气吞万里也。后阕谓元嘉之政,尚足有为,乃草草三十年,徒忧北顾,则文帝不能继武矣。自元嘉二十九年,更谋北伐无功。明年癸巳,至齐明帝建武二年,此四十三年中,北师屡南,南师不复北。至于魏孝文济淮问罪,则元嘉且不可复见矣。故曰“望中犹记”,曰“可堪回首”。此稼轩守南徐日作,全为宋事寄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谓己亦衰老,恐无能为也。使事虽多,脉络井井可寻,是在知人论世者。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登京口北固山亭而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然,而英雄长往,每发思古之幽情。况磊落英多者,当其凭高四顾,烟树人家,夕阳巷陌,皆孙、刘角逐之场,放眼古今,别有一种苍凉之思。况自胡马窥江去后,烽火扬州,犹有余恸。下阕慨叹佛狸,乃回应上文“寄奴”等句。当日鱼龙战伐,只赢得“神鸦社鼓”,一片荒寒。往者长己矣,而当世岂无健者?老去廉颇,犹思用边,但知我其谁耶?英词壮采,当以铁绰板歌之。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词乃稼轩知镇江府时所作。词意乃即景生感,因以寄忠愤也。起三句,言江山犹昔,而当时之英雄如孙权者,则己不见,言外有无人可御外侮之意。“舞榭”三句,言不但英雄无觅处,即其遗迹亦不可见,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斜阳”三句,暗用刘禹锡吊古诗意,以见与此江山有关之英雄去后,其故居都呈一片荒凉之象。“想当年”二句,极写刘裕北伐时之声威,表示仰慕,以见己抗敌情切。“元嘉”三句,言欲恢复中原必须先有准备,否则必致败亡,因举宋文帝故事以见此意。宋文帝欲恢复中原,王玄谟迎合其意,大言可行,文帝因谓侍臣曰:“闻玄谟陈说,令人有封狼居青意。”次年,即分命王玄谟等率师北伐,卒乃大败。北魏太武帝遂大举南侵,直抵扬州,江南震动。文帝自登建康幕府山观望形势,故曰“草草”,曰“仓皇北顾”。考此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韩侂胄定议伐金之时,稼轩以此事准备不足,近于冒昧,与玄谟贪功相同,故举宋元嘉往事而言。稼轩为各州安抚使时,必储粮练兵以为用兵准备,今见韩氏无备而举事,不免忧虑,故于登览山川之际,感慨及之。或谓侂胄北伐之议,稼轩所赞成,观此词知其不然。“四十三年”三句,则由今忆昔,有“美人迟暮”之感。盖四十三年之前率众南归,其时具有大志,思凭国力恢复中原,乃今老矣,登亭远望,山川如故而国事日非,能无感叹!“可堪回首”三句,更由此而惊心,盖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民俗安于外族之统治,故于“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如此热闹。此稼轩远闻鼓声不觉惊起之故也。末二句,有廉颇思复用于赵之志,无奈朝廷无复用己之心,故以廉颇自比,而言外叹其不如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虽曰怀古,实寓伤今之意。发端沉雄,与东坡“大江东去”相同,惟东坡泛言,稼轩则实本地风光。“舞榭”三句,承上奔往,极叹人物俱非。“斜阳”三句,记刘裕曾住之事。“想当年”两句,回忆刘裕盛况。换头,叹刘裕自为,不能恢复失地,四十三年自有重过此地之感。盖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知忠义军书记,掌奉表归朝。至开禧元年,又知镇江府,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可堪”三句,仍致吊古之意,深叹当年宋之武功不竞,以致佛狸饮马长江,暗寓金人猖狂,亦同佛狸也。结句,自喻廉颇,悲壮之至。

  夏承焘《宋词系》:上片怀刘裕,不忘中原也。下片用王玄谟事,恨宋文元嘉恢复之无成,以北魏当金人,并讽韩侂胄之草率用兵也。自比廉颇,稼轩时六十五矣。姜夔有和作,下片以桓温为比,亦言北伐。


试题精选: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4分)

  参考答案: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 ,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猜想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3.词中作者回想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哪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参考答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物景有什么特点?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

  参考答案:舞榭歌台,曾经歌舞升平的繁华喧闹的境地,现在是一派荒凉了。“斜阳草树”,刘裕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现在也是如此萧条不堪了。和刘禹锡的《乌衣巷》中“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的意境极为相似。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景物特点”。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等可以分析出现在是一片荒凉、萧条。寻找相近的意境,难度很大,需要考生有大量的诗词积累,还要寻求共同点“今非昔比”,和刘禹锡的《乌衣巷》意境相似。


  5.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

  参考答案:这首词用典故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典故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手法为用典,对于用典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的时候要结合诗句内容、情感。答题时候要观点明确。它所用的典故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正是这首词的长处。(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6.具体赏析词上阕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参考答案: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眼前之景“舞榭歌台”“斜阳草树”等多是实写,登北固亭所抒怀古之思“千古英雄”“金戈铁马”等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前人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含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意对即可)


  7.结合全词说说“一片神鸦社鼓”的情景,引发了词人哪些思考?

  参考答案:全词以千古英雄功业开篇,借以表现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眼前沦陷区民众安于异族统治,似不再指望恢复,词人颇感不安。眼前的苟安与南宋小朝廷的草率用兵,让词人很是忧患,也感伤自己的壮志难酬。(意对即可)


  8.词的上片写了孙权及刘裕的事迹,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2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9.下片最后三句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10.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孙权和刘裕(寄奴)。他们都是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辉煌业绩都是从京口起步的。


  1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请简要解释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

  参考答案:元嘉年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打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的功业,结果一败涂地,狼狈南逃。词人用此典故,目的是警告当权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草率北伐,而必须做好准备再采取行动。


  12.人们通常认为,词中的廉颇,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意。①他们都年岁已老,赋闲在家,不得重用;②他们都勇猛而持重,壮心不已,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③词人希望自己能像廉颇那样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是词人运用的对比手法: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词人却被朝廷弃用,空怀报国之心;②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怨愤之情。


  13.选出下列选项中,对上词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显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赞扬;表明作者对如今朝廷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苟且偷安的不满。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壮的仰慕和赞扬,又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北伐的雄心壮志。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使用了两个典故,目的是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的失败来衬托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赫赫武功,从而表达对朝廷草率出兵的不满。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体现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是作者沉郁悲愤的表达。

  参考答案: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一事,“封狼居胥”是描述刘义隆希望获得霍去病那样的功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树起抗金旗帜,加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献《美芹十论》、《九议》等,均未被采纳。长期落职闲居。其词豪放雄浑,悲壮激烈,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