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汉语拼音

添加3,931字节2012年11月11日 (日) 15:31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汉语拼音'''(Hànyǔ Pīnyīn),一般也简称'''拼音''',是一种用罗马字母记写[[汉字]]读音的方法系统。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作为基础教育内容全面使用。在海外[[中文]]教学,特别是[[华语]]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台湾]]自2009年开始,中文译音也采用汉语拼音,但护照姓名和部分地名仍采旧式[[威妥玛拼音]]。  汉语拼音同时是将汉字转写为拉丁字母的规范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无论中国自己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字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号表示汉语的发音。对应汉语音系学(现代音韵学)的汉语音节结构划分,汉语拼音的形式构成也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的规定,汉语拼音使用26个现代基本拉丁字母,有大小写之分,字母顺序与英语字母表一致。其中字母V/v,在方案中规定为“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之用。由于汉语拼音的实际职能仅限于拼写汉语普通话,如今这条规定已然无人问津。不过,字母V/v目前又作为一个键位成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为不能省略两点附加符号的字母ü规定的通用键盘替代表示。  有时可能需要注意,汉语拼音方案发布时使用的字体,并不沿用任何一种通行的字体,而是以非衬线体为基础,几种字体的混合体,这与常见的拉丁字母略有不同。其中较为特殊的是用世纪哥特体写的,没有衬线的字母A的小写ɑ和字母G的小写ɡ,以及字母Y的两笔直画小写y。这种习惯一直沿用下来,但是《汉语拼音方案》本身并没有规定用哪种字体。这几个字形多用于中国大陆正规的语言学专著以及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出版物,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材。做出如此设计,主要是担心初学拼音字母的学童在手写的时候也去机械模仿常见印刷体a和g的字形。但随着英语教育在中国大陆的普及,如何印刷都变得无伤大雅。而且方案同时规定:“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可见,汉语拼音字母和其他常见的基本拉丁字母并不是两套字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还使用了一些附加符号,主要是声调符号和字母ü上的两点符号。前者与字母的组合虽然数目有限,但具体和哪个字母形成组合其实都是临时的,因为一个声调符号就表示了整个音节的高低变化,或者说,表示了一种“超音段音位”;后者来源于德语的元音变音字母(Umlaut),与字母u的组合固定地表示一个元音([y])。还有一种极其少见的附加符号,用在e/z/c/s之上,形成ê/ẑ/ĉ/ŝ,依次表示一个单元音韵母([ɛ])和三个卷舌塞擦音声母zh/ch/sh。
1,53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