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25行: 第25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黄师塔前江水滚滚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span><br>
 
  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陆游《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br>
 
  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陆游《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br>
 
  懒困:疲倦困怠。<br>
 
  懒困:疲倦困怠。<br>
第35行: 第35行:
  
  
[[文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jpg|center|thumb|400px|'''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临时用图)|link=绝句(迟日江山丽)]]
+
[[文件: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参考图1.jpg|center|thumb|400px|<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red;">绘图要点:</span>(1)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参考图]]
 +
[[文件: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参考图2.jpg|center|thumb|400px|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参考图]]
  
  
第45行: 第46行:
  
 
这组诗,每首都紧扣着寻花题意来写,每首都有花。第一首起句的“江上被花恼不彻”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遥相呼应,真如常山蛇,扣首则尾应,扣尾则首应,而其中各首都抓绘着赏花、看花,贯串到底。
 
这组诗,每首都紧扣着寻花题意来写,每首都有花。第一首起句的“江上被花恼不彻”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遥相呼应,真如常山蛇,扣首则尾应,扣尾则首应,而其中各首都抓绘着赏花、看花,贯串到底。
 +
 +
 +
这是一首写诗人爱花、赏花的诗,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首句说,黄师塔高高矗立,江水从塔前滚滚东流。此一静一动之景物,组成画面,尤为壮美。次句言春光融融,暖气醺醺,令人肢软体困,只好倚着微风,来寄托优雅的情怀。一个“倚” 字,着落于“微风”,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了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尤为奇妙。后二句说,忽见一簇桃花,盛开无主,其深红、浅红相间,你究竟喜爱哪一种呢? 明王嗣奭云:“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杜臆》卷之四)这“开无主”虽给人寂寞之感,但叠用两个“爱”字,极有情致,无疑表达了赏花、爱花的喜悦之情。
  
  
第52行: 第56行:
  
  
“黄师塔前江水东”,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老学庵笔记》云: “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呼僧为师,含尊重之意;葬僧塔底,足见尊之又尊。至此塔前,则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学上的所谓崇高感吧。但僧亡塔在,却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这样,就使塔前风光顿生寂寞了。
+
“黄师塔前江水东”,首句点明“江畔独步”所到之地为锦江之东、师塔之前。对这句诗,陆 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记云: “余在成都,偶以事至犀浦(即杜甫草堂所在 之县,故城在今四川郫县东) ,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 答曰: ‘师塔也。’盖谓僧所葬之塔。于是乃悟杜诗 ‘黄师塔前江水东’之句。” 联系这段记述,可以想见: 这座黄师塔的周围必有林木,而诗人则漫步行吟 于清江与茂林之间,正是引人入胜的“寻花”处所,也是诗篇所展示的这幅 春游图的背景。
  
 +
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老学庵笔记》云: “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呼僧为师,含尊重之意;葬僧塔底,足见尊之又尊。至此塔前,则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学上的所谓崇高感吧。但僧亡塔在,却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这样,就使塔前风光顿生寂寞了。
 +
 +
 +
次句“春光懒困倚微风”,刻画“江畔独步”时的季节、天气。对这一 句,如果从字面试加推敲,春光既无形迹,更无感知,何来“懒困”?懒困, 应是人在春光下的感觉。这里,诗人却融我入物,移情于景,化自我的感觉 为景色的感觉,把春光写得不仅懒困,且因懒困而思有所倚靠,而其倚靠的 竟是本来也无形无迹的微风。其设想和造语似乎悖于事理,但却摄取了春光 的神理与情态。这正是“无理而妙” (贺裳《皱水轩词筌》中语) 的取神之 笔,而有了这一句承上启下,就使上句所写的那一师塔前、江水东的环境荡 漾着春机、生意,也为后一句所将着重描画的那一簇桃花起了烘染气氛的作 用。
  
 
“春光懒困倚微风”,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故必须把着重点转移到写春上来。风和日丽,春光醉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用寄雅怀。诗人着一“倚”字,就把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春光懒困倚微风”,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故必须把着重点转移到写春上来。风和日丽,春光醉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用寄雅怀。诗人着一“倚”字,就把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
 +
 +
三、四两句写“寻花”而终于见花。上句“桃花一簇开无主”是对所见 之花的全面描述。短短七个字,含有四层意思: 一是点明花的品类为色态娇 艳、最足以表现春光的桃花; 二是交代花的数量,既非单树,也不成林,而 是一簇;三是显示花的状态,既非含苞待放,也未零落凋谢,而是正在盛开; 四是说明花不是开在人家的园内或院内,而是任人尽情观赏的野生无主之花。 这样,只一句诗就把花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写到了; 下句就集中笔墨,专写花 的颜色。“可爱深红爱浅红”是一句问话,正如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 所解说: “言桃花无主,可是爱深红乎,抑爱浅红乎?有令人应接不暇之 意。”杨伦《杜诗镜铨》则称这句诗“叠用 ‘爱’ 字,有致”。句中的后一 个“爱”字,一本作“映”,或作“与”,那就把原是富有情致的自我诘问 之句变成了平实无味的客观表述之词,从而使诗句大为减色,实不可取。这 里,只有用一句问话,才能充分表现桃花的颜色之美与诗人的爱赏之深。诗 人独步江畔,寻到桃花,远望灿若红霞,近前细赏,则见花色或深或浅,色 调各殊,不禁为之心醉意迷,目不暇给,连自己也不知道所更爱的是深红之 花还是浅红之朵。诗句以问语出之,正传神地道出了诗人当时留连花前的情 状。而且,就全诗而言,以这样一句问语作结,也使诗篇摇曳生姿,篇终有 余音不尽之妙。
  
 
“桃花一簇开无主”,如果说,诗人寻春,是从总体上泛写春光的话,那么,在泛写之后,就必须转入集中描写。泛写的是面,集中写的是点。因而下两句就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殁,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
 
“桃花一簇开无主”,如果说,诗人寻春,是从总体上泛写春光的话,那么,在泛写之后,就必须转入集中描写。泛写的是面,集中写的是点。因而下两句就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殁,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

2020年1月20日 (一) 06:06的版本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目录、《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诗题与背景: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这组诗,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颇为突兀,见出手不凡。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语极奇异,实际上是反语见意。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这组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它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关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这组诗,每首都紧扣着寻花题意来写,每首都有花。第一首起句的“江上被花恼不彻”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遥相呼应,真如常山蛇,扣首则尾应,扣尾则首应,而其中各首都抓绘着赏花、看花,贯串到底。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这是其中一首。


逐句释义: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黄师塔前江水滚滚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
  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陆游《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
  懒困:疲倦困怠。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一株无主(师亡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簇:量词。用于聚集成团的东西。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吴论:此至黄师塔前而作。春时懒倦,故倚风少憩。师亡无主,则深、浅红花,亦任人自赏而已。
  爱:一作“映”,一作“与”。


绘图要点:(1)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参考图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参考图


作品赏析: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

这组诗,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颇为突兀,见出手不凡。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语极奇异,实际上是反语见意。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这组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它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关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这组诗,每首都紧扣着寻花题意来写,每首都有花。第一首起句的“江上被花恼不彻”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遥相呼应,真如常山蛇,扣首则尾应,扣尾则首应,而其中各首都抓绘着赏花、看花,贯串到底。


这是一首写诗人爱花、赏花的诗,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首句说,黄师塔高高矗立,江水从塔前滚滚东流。此一静一动之景物,组成画面,尤为壮美。次句言春光融融,暖气醺醺,令人肢软体困,只好倚着微风,来寄托优雅的情怀。一个“倚” 字,着落于“微风”,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了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尤为奇妙。后二句说,忽见一簇桃花,盛开无主,其深红、浅红相间,你究竟喜爱哪一种呢? 明王嗣奭云:“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杜臆》卷之四)这“开无主”虽给人寂寞之感,但叠用两个“爱”字,极有情致,无疑表达了赏花、爱花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写到黄师塔前看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憩(qì,休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黄师塔前江水东”,首句点明“江畔独步”所到之地为锦江之东、师塔之前。对这句诗,陆 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记云: “余在成都,偶以事至犀浦(即杜甫草堂所在 之县,故城在今四川郫县东) ,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 答曰: ‘师塔也。’盖谓僧所葬之塔。于是乃悟杜诗 ‘黄师塔前江水东’之句。” 联系这段记述,可以想见: 这座黄师塔的周围必有林木,而诗人则漫步行吟 于清江与茂林之间,正是引人入胜的“寻花”处所,也是诗篇所展示的这幅 春游图的背景。

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老学庵笔记》云: “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呼僧为师,含尊重之意;葬僧塔底,足见尊之又尊。至此塔前,则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学上的所谓崇高感吧。但僧亡塔在,却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这样,就使塔前风光顿生寂寞了。


次句“春光懒困倚微风”,刻画“江畔独步”时的季节、天气。对这一 句,如果从字面试加推敲,春光既无形迹,更无感知,何来“懒困”?懒困, 应是人在春光下的感觉。这里,诗人却融我入物,移情于景,化自我的感觉 为景色的感觉,把春光写得不仅懒困,且因懒困而思有所倚靠,而其倚靠的 竟是本来也无形无迹的微风。其设想和造语似乎悖于事理,但却摄取了春光 的神理与情态。这正是“无理而妙” (贺裳《皱水轩词筌》中语) 的取神之 笔,而有了这一句承上启下,就使上句所写的那一师塔前、江水东的环境荡 漾着春机、生意,也为后一句所将着重描画的那一簇桃花起了烘染气氛的作 用。

“春光懒困倚微风”,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故必须把着重点转移到写春上来。风和日丽,春光醉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用寄雅怀。诗人着一“倚”字,就把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三、四两句写“寻花”而终于见花。上句“桃花一簇开无主”是对所见 之花的全面描述。短短七个字,含有四层意思: 一是点明花的品类为色态娇 艳、最足以表现春光的桃花; 二是交代花的数量,既非单树,也不成林,而 是一簇;三是显示花的状态,既非含苞待放,也未零落凋谢,而是正在盛开; 四是说明花不是开在人家的园内或院内,而是任人尽情观赏的野生无主之花。 这样,只一句诗就把花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写到了; 下句就集中笔墨,专写花 的颜色。“可爱深红爱浅红”是一句问话,正如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 所解说: “言桃花无主,可是爱深红乎,抑爱浅红乎?有令人应接不暇之 意。”杨伦《杜诗镜铨》则称这句诗“叠用 ‘爱’ 字,有致”。句中的后一 个“爱”字,一本作“映”,或作“与”,那就把原是富有情致的自我诘问 之句变成了平实无味的客观表述之词,从而使诗句大为减色,实不可取。这 里,只有用一句问话,才能充分表现桃花的颜色之美与诗人的爱赏之深。诗 人独步江畔,寻到桃花,远望灿若红霞,近前细赏,则见花色或深或浅,色 调各殊,不禁为之心醉意迷,目不暇给,连自己也不知道所更爱的是深红之 花还是浅红之朵。诗句以问语出之,正传神地道出了诗人当时留连花前的情 状。而且,就全诗而言,以这样一句问语作结,也使诗篇摇曳生姿,篇终有 余音不尽之妙。

“桃花一簇开无主”,如果说,诗人寻春,是从总体上泛写春光的话,那么,在泛写之后,就必须转入集中描写。泛写的是面,集中写的是点。因而下两句就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殁,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

“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既强调了审美主体(杜甫)的愉悦感,又强调了审美客体(桃花) 的美及其美的品类 (深红、浅红),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的效应。杨伦评道: “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杜诗镜铨》卷八),可谓得其三昧。明王嗣奭云: “其五: ‘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 (《杜臆》卷之四)

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显示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出现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它,则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因此,我们在欣赏此诗时,必须和前后几首联系起来,才可获得一个完美的印象。


名家点评

明·陆时雍《诗镜总记》: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矣。杜子美云:“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余以为深浅俱佳,惟是天然者可爱。

明·王嗣奭《杜臆》:“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吴论:此至黄师塔前而作。春时懒倦,故倚风少憩。师亡无主,则深、浅红花,亦任人自赏而已。朱注:叠用“爱”字,言爱深红乎?抑爱浅红乎?有令人应接不暇意。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两“爱”字有致。

清·杨伦《杜诗镜铨》:并传出春光之神,绮语令人欲死(“春光懒困”二句下)。


拓展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

其 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其 二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其 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其 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其 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 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 七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汉语拼音:

huáng shī tǎ qián jiāng shuǐ dōng 
黄 师 塔 前 江 水 东,

chūn guāng lǎn kùn yǐ wēi fēng 
春 光 懒 困 倚 微 风。

táo huā yí cù kāi wú zhǔ 
桃 花 一 簇 开 无 主,

kě ài shēn hóng ài qiǎn hóng 
可 爱 深 红 爱 浅 红?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是西晋名臣杜预的后裔,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甫一生坎坷。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天宝十一年,杜甫向朝廷献赋三篇,得到一个管理兵器的小官吏。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叛军俘获困居长安。肃宗移居凤翔后,杜甫从长安偷越战区奔赴凤翔,谒见肃宗,被授左拾遗。后因朝廷大臣派系斗争株连于杜甫,他被贬为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离华州往河南旧居探亲,途中又写出了《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千古名诗。乾元二年秋,杜甫弃官流亡,在成都居住四五年,又漂泊到夔州(在今奉节县东白帝城)。大历三年(768),杜甫出川到达湖北,后流亡于湖南长沙、岳阳、衡阳一带。大历五年(770)冬,贫病交加使这位伟大诗人逝世于湘江上的舟船中,年仅59岁。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亲眼看到了社会政治现实的腐败,看到了远征兵士和亲人的眼泪,体会到了人民深受的疾苦,使他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赴奉先咏怀》等,呐喊了人民的痛苦,暴露了统治者的腐败生活,反映了唐朝走向衰败的社会现实。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