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江苏省
江苏: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
江苏:南京阅江楼
江苏:乾隆行宫,位于宿迁市皂河镇,乾隆曾三次在此住跸祭祀
江苏: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
江苏:蠡园,地处无锡蠡湖之滨,是“太湖”的主要景点之一
江苏:扬州“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1818年),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
江苏:寄畅园,位于无锡市惠山寺北侧,惠山东麓
江苏:项王故里,位于宿迁市南,古为相梧桐巷,是西楚霸王项羽的诞生地
江苏: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江苏:狮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刘戊的陵墓,位于徐州市三环路狮子山
江苏:淹城遗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西部

江苏省汉语拼音jiāng sū shěng英语:Jiangsu Province),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省会南京。地处中国华东地区,东临黄海,与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接壤。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总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 全省辖13个地级市。 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8505.4万人。

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和安徽,江苏始建省,省名取江宁府与苏州府名第一字为“江苏”。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分为: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吴文化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中后期、中期,分别达到巅峰。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与上海市、浙江省共同构成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江苏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产众多,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因其历史悠久,做工精细,用料讲究,古时作为入宫贡品。宿迁“黄狗猪头肉”,相传是乾隆皇帝所赐的名字。还有泰州“三麻”、南京板鸭、连云港的玻璃工艺制品、苏州的碧螺春茶等地方特产。

江苏是山水园林、名胜古迹和旅游城市高度集中的地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龙盘虎踞的南京,有“天堂”之称的苏州,“淮左名都”的扬州镇江淮安徐州常熟分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使江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文化古迹有南京的“石头城”,明孝陵中山陵,徐州的汉代兵马俑、刘邦“大风歌碑”,常州的“东南第一丛林”天宁禅寺,苏州的虎丘塔寒山寺等堪称代表,更有与长城齐名的古运河。江苏丘阜散布,水网密布,素称“水乡泽国”,多有名山秀水,如钟山云台山惠山金山太湖玄武湖等,为构筑园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故名园荟萃,形成诸多风景园林名城,苏州、扬州、镇江等皆以此名闻世界。

江苏历史上名人辈出。政治家、军事家有孙武伍子胥刘邦项羽韩信等,科学家有祖冲之沈括徐光启徐霞客等,文学家有刘勰李煜南唐后主)、范仲淹秦观范成大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吴敬梓冯梦龙刘鹗等,艺术家、书画家有顾恺之张旭米芾唐寅文征明祝枝山和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还有思想家顾炎武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均出自江苏籍作者之手或与江苏有关。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刘国钧等著名实业家,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创始人。近代和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有华罗庚周培源茅以升钱伟长等,文化名人有柳亚子朱自清叶圣陶等,著名书画家有徐悲鸿刘海粟傅抱石钱松嵒林散之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有梅兰芳周信芳赵丹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张太雷恽代英瞿秋白等都是江苏籍人。

行政区划、人口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2月,江苏省共辖13个地级市,95个县(市、区),其中19个县、21个县级市、55个市辖区,718个乡镇(其中乡19个、镇699个),519个街道。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为省直管试点市(县)。

人口

截至2021年末,江苏省常住人口850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1万人,增长0.3%。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316.2万人,女性人口4189.2万人;0-14岁人口1249.4万人,15-64岁人口5806.4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449.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9%,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江苏全省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43828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77094人,增长5.75%,年平均增长率为0.56%。

江苏省主体民族为汉族,占比99.5%。有少数民族人口70多万,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中常住人口384926人,占江苏省总人口的0.5%。其中超过万人的有10个(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土家族,水族);100人以下的有15个少数民族。回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较大,占34%。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南京市,有9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7%。

历史

  江苏正式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南宋时,淮北属金。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上古时期

  在上古时代,江苏南部远离华夏古文明的中心陕西、河南,山西等,有着异于华夏古文明的文化。黄淮、江淮一带地区是古代民族淮夷的家乡。苏锡常地区属跨湖桥-马家浜-松泽-良渚-马桥文化。(参见:跨湖桥文化、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宁镇地区属湖熟文化。

  中国传说历史中的华夏始祖,五帝之一帝尧。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今江苏高邮县西北或天长市高邮湖区附近)。

  周朝时,江苏与中原地区的接触增多,在江苏南部兴起了吴国 (定都姑苏,今苏州),是春秋五霸之一。后吴国为越国所灭。越灭吴后一度迁都琅玡,后因琅玡被齐国攻破,迁都姑苏(今苏州市)。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末期,吴国在国王寿梦时成为强国,在前484年击败位于今天山东的北方强国齐国,称霸中原。前473年,吴国被位于今天浙江北部的越国所灭,前333年,越国又被西面的强国楚国所灭,最终秦国在前221年消灭所有对手,形成统一的中国。

秦朝,西楚与汉朝时期

  秦汉之际,项羽曾以此西楚为国号,号称西楚霸王为当时中国国家元首但未正式称帝。 西楚以今天江苏淮安楚州为中心,范围大概是今苏北与皖北;而最大城市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以东到海被称为东楚;楚国历史上的中心,江陵到寿春被称为南楚。楚汉之争后项羽失败自刎,汉朝建立。

  汉初在江浙一带设立同姓诸侯国荆国,后“上患吴会稽之轻惮”(汉高祖刘邦害怕吴地、会稽的人不服从他的皇权),于是派遣刘濞为吴王,统治(或者说镇压)今江苏淮河以南和浙江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刘濞统治会稽郡、丹阳郡、广陵郡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刘濞狼子野心,后来他发动七国之乱,其叛乱失败后逃往位于今浙江省温台地区的东瓯国,然而东瓯惧于汉朝压力杀了刘濞,刘濞的儿子又逃往位于今福建省的闽越国(东越国),并且鼓动闽越王进攻曾杀害他父亲的东瓯。后东瓯为闽越所灭,汉朝帮助东瓯移民迁于江淮之间的庐江郡(今属安徽)。

  汉朝的江苏绝大部分属于2个州: 长江以北属徐州刺史部,长江以南属扬州刺史部。今江苏北部设有楚国4县(都城在今徐州)、泗水国2县(都城在今泗阳附近)、广陵国4县(治所在今扬州附近)、临淮郡18县(治所在今泗洪附近)、东海郡13县(治所在今山东郯城)、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赣榆县。扬州(非今日之扬州市)包括江苏南部、安徽大部、浙江、江西和福建,在今江苏南部设有会稽郡7县(治所在今苏州)和丹阳郡5县(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六朝时期

  三国时期,江苏南部属吴国 (222年-280年)。中部及北部属曹魏。317年,西晋遭受北方游牧民族侵略,汉族 贵族逃亡到江南,在建康(今南京)先后建立起东晋和随后的4个朝代 (南朝,420年-589年)。江北地区则成为南北进行拉锯战的场所,时而属于南方,时而又属于北方。

隋唐时期

  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南北,并完成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代起初对南朝遗民采取高压政策,包括苏南地区在内的南方许多地区出现了萧条景象,后来经过南方地主的斗争,隋朝终于采取了比较温和的南方政策,使得苏南及其他原陈朝统治的长江以南地区出现了复苏的景象。但六朝旧都建康在战争中受破坏过于严重,整个唐代不见起色,加上晚唐建康处于淮南、浙西、宣歙三大藩镇交界之处,很容易受到战争的破坏,直到南唐立国江宁,南京城才开始恢复六朝盛事。

  在隋末大乱中,军阀沈法兴先破坏了扬州城,然后攻入江南,对江南经济造成不小的破坏。其势力最远曾到达杭州。

  唐朝(618-907年) 是中国第二个黄金时代。唐代皇室粮食供应需要依靠江南,唐王朝规定每年二月江南运粮船集中于扬州,于是扬州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商业城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属江南东道,长江以北、淮河以南部分属淮南道,淮河以北属河南道。 晚唐中国出现严重的藩镇割据问题,江苏也长期出现了淮南节度使(驻地扬州)和浙西观察使(驻地镇江)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五代、杨吴、南唐和吴越

  五代、杨吴、南唐和吴越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产物。其时今江苏省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属五代,今苏州地区属吴越,其余地区属杨吴和南唐。892年,淮西(今属安徽)人杨行密在扬州建立吴国,937年徐州人李昪代杨吴自立,建立南唐,定都江宁。吴越的建立者钱镠因镇压黄巢流寇有功,受到唐朝统治者的嘉奖,因而成为浙东军阀。976年,宋朝大军攻入江宁,同时吴越军队攻入常州,淮河以南最后一个阻碍宋朝统一的政权——南唐灭亡。

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 时,富裕商人阶层和新兴的市场经济得到发展,苏州和江宁等主要城市成为新兴商业中心,成为富裕的代名词。

  北宋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置两浙路(上海和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同属这一路),今南京地区属江南东路,长江以北大部分属淮南东路。 今天徐州地区属于南京应天府所在的京东西路。

  1127年,女真人的金征服了华北,流经江苏北部的淮河,成为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的边界线。京东西路被撤销,淮南东路,江南东路,两浙西路仍然存在,在边界有了微调。

元朝

  13世纪,蒙古人控制了中国。元朝初期,江苏属江淮行省;后化江而治理,长江以南与浙江,福建,皖南同属江浙行省,长江以北与皖北,湖北,河南同属河南江北行省。

明朝

  136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赶走了占据中原的蒙古人,起初定都南京。今天整个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在后来的江苏省境内共设有7个府,其中位于江南的有5个:应天府(南京)、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和镇江府;位于江北的只有2个:扬州府和淮安府。

  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南北两京和两直隶并立200多年,江苏南部苏州等地,由于繁荣的纺织工业继续成为全中国的经济中心,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大小市镇星罗棋布,地价之高、赋税之重名列全国之首。同时这一带的文化水准也是全国最高的,产生的状元人数在全国科举考试中长期稳占一个很大的比重(清代的数字是全省占40%,苏州府占20% ),对全国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趣味带来深远的影响。扬州和淮安2座府城因为是京杭大运河上漕运(南方粮食运往京城)和食盐贸易的控制点,因而名列中国长江以北少数几个最繁荣的城市之中。

清朝

  1645年,清朝军队攻占扬州和南京,俘虏南明弘光皇帝,随即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1666年,由于江南省规模过大,分设江苏省和安徽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清军在扬州、江阴和嘉定等地遭到激烈的抵抗,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

  在清代,江苏巡抚驻扎在苏州,安徽巡抚驻扎在安庆,在南京则设有节制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江苏、安徽两省的乡试,则始终共用同一个江南贡院(在南京)。1780年以前,管理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长期寄驻在南京,1780年安徽布政使迁往安庆以后,在南京另设江宁布政使一职,管理江宁(南京)、扬州、淮安、徐州4府和通州、海州2直隶州。江苏学政驻扎在江阴。另外在淮安府城驻扎有漕运总督,府城西北15千米处的清江浦(今淮安市主城区)则驻扎有南河总督(江南河道总督)。两淮盐运使驻扎在扬州,负责管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两淮盐场,规定的销区包括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称为“扬子四岸”)、河南省南部、江苏省江宁府以及长江以北各府;不过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的盐则来自浙江余姚、岱山,上海松江等地,盐商的店牌也由驻地杭州的巡抚盐漕部院两浙江南盐运使司颁发[2]。

  清代江苏省在沿海地区增设了3个直隶州:太仓直隶州、通州直隶州(南通)和海州直隶州,并将徐州由直隶州升为徐州府。由于人口大量增加,江苏南部许多县都一分为二,造成许多2个县共用1个县城的情况(民国以后消失),苏州城内甚至同时有3个县的县衙:吴县、长洲县和元和县,为全国唯一的特例。

  1840年代,江苏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1843年,江苏东南部原来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上海根据《南京条约》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后又设立了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发展成贸易、金融和国际化的大都会,到20世纪初已经拥有数百万人口,在1927年,终于正式脱离江苏成为独立的院辖市。镇江和苏州也分别设立了英租界和日租界,其规模较小,其中镇江租界曾经一度较为繁盛,拉动城市向西扩展。

  晚清时期,江苏南部还曾受到太平天国叛乱(1851年 – 1864年,发源于遥远的广西,扰乱大半个南中国的基督教异端教派,1853年定都南京,改名天京)的强烈影响达十余年之久,持续多年的激烈战斗使得江苏省损失极其惨重,主要城市如南京、清江浦(今淮安市),以及苏州、扬州的繁华街道,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民国时期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九月十三日(11月3日),上海起义,于3天后成立沪军都督府;十五日(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独立,并于当日建立江苏都督府。十月十二日(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江苏都督府迁往南京。在此之前,松江、无锡、镇江、嘉定、南通、扬州、徐州、江宁等地相继建立军政分府及都督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9日,江苏都督府迁回苏州。此后废镇江都督府,置江北都督、徐州军政长,为江苏都督府的军政分府。沪军都督府改置为民政等厅。临时政府北迁之后,江苏都督府再次迁往南京。11月19日,置江苏民政长,为全省民政长官。12月,军民分治,省行政公署成立。

  不久,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成果,于2月15日,被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随后孙中山正式宣布解除自己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参议院决定将政府迁往北京,是年3月,临时政府北迁之后,袁世凯就此篡夺了中华民国最高权力,开始他的黑暗统治。袁在4月军事会议,制定全国裁军计划,要求第一步把全国军队裁减一半。袁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处留守,主要目的就是想利用黄兴替他遣散军队,而黄竟以为建设时期已到,通过民主方式即可约束袁氏,因而大刀阔斧地在同盟会势力所及的江南地区积极裁军,如南京附近的革命军队,仅两个月时间就三去其二,只编成3个师。因而在袁世凯准备以武力消灭革命党人之时,革命党人就已处于极度不利的境况之中。

反袁起义

  民国二年(1913年)初,由同盟会联合其它团体组成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取得了压倒多数的席位,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着手组织内阁时,于3月25日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孙中山由日返沪,商讨对策,坚决主张对袁世凯进行讨伐,但党内意见极不统一,黄兴等人以为军事上不足与袁世凯抗衡,因而主张法律解决,党内只有李烈钧等少数人支持孙中山的意见,4月和5月,国民党曾在上海两次召开秘密会议,但未能统一意见,做出决策。而此时袁世凯则于4月26日与五国银行团签定2500万英镑的借款协定事之后,立即准备对国民党进行讨伐。北洋军兵分二路,东路由第2军军长冯国璋率第4、5两师及张勋、雷振春、倪嗣冲等部由津浦路与河南向南京、安徽进迫,另派海军由郑汝成率领在上海登陆,抢占上海制造局。在部署基本就绪之后,于6月撤免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等都督职。孙中山见战争迫在眉睫,不顾党内反对意见,毅然决定发动讨袁战争。在7月12日李烈钧发布讨袁檄文及通电后,原不赞成武力讨袁的黄兴,因遭到党内激进派的责难,自告奋勇赴南京,与李烈钧互为回应,于15日宣布讨袁,被推为南京讨袁军总司令。随后,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于7月23日宣布通缉孙中山。

  江苏方面,江苏讨袁军冷遹的第3师驻守徐州,与北洋军张勋等部在利国驿一带激战,互有进退,后因北洋军兵力增加,而讨袁军中则有部队被北洋军策反,致使战线崩溃,7月24日放弃徐州。原计划前线各军在临淮关设防再守,但后因江西及徐州战事失利,军心涣散,各师相继自行撤退,冯国璋即率北洋第2军很快渡江,黄兴于万不得已中一走了之。驻守南京的革命军在没有领导和统一指挥下,进行了天堡城保卫战,人自为战,血战20余天,至9月11日,终因兵力悬殊,南京失守。上海方面,陈其美于7月22日率蒋中正、刘福彪等部进攻北洋军盘踞的上海制造局,但久攻未下,被迫撤退。居正、钮永键防守的吴淞炮台,在北洋海军的攻击之下,坚持到8月13日终于失守。其他各省,或败或降,江南基本上落入袁氏之手。大批革命党人惨遭杀害,孙中山、黄兴等人被迫流亡日本。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云南护国军起义反袁,随着北洋军全线崩溃及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使袁遭到沉重打击。民国五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

江浙战争

  袁世凯死后,全国陷入军阀割据状态,江苏此时为直系军阀冯国璋的势力范围。这一时期,江苏的民族工商业迅速崛起,无锡、南通和常州的纺织工业得到较大发展。民国元年(1912年)到十四年(1925年)之间,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陆续通车,徐州作为铁路枢纽,再度成为一个重要城市。

  直系军阀独揽北京政权以后,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各种反直势力深感压力,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孙中山、张作霖、段祺瑞正式组成反直同盟,双方又在寻找新的战机。浙江督军卢永祥和淞沪护军使何丰林原为皖系,而江苏督军齐燮元为直系将领,直系千方百计想将上海和浙江划入自己势力范围,因而此一战势不可免。9月,齐燮元借口卢永祥收容了直系军阀孙传芳击败的福建皖系臧致平、杨化昭部队,向卢发动进攻,战端即开。直系为打败卢永祥,动员了苏、皖、闽、赣、鄂、6个省的直军共5个师5个旅,共4万多人,由齐任总司令,分路向上海、长兴等地发动进攻。卢永祥则将其所属部队及从福建退入浙江的皖军组成淞沪联军与之对抗。9月3日,两军在黄渡相遇,战争爆发。上海为两军争夺焦点,因而双方均将主力集中于淞沪周围,反复激战于黄渡、安亭、浏河、南翔、罗店、青浦、嘉定之间。后孙传芳率部由闽入浙,防守仙霞岭的卢军一部倒戈,浙江战场激变,卢永祥被迫放弃浙江。9月25日孙传芳进入杭州。之后,齐燮元指挥各路直军全力进攻淞沪,扫清上海周边,直抵龙华。10月3日、卢永祥通电下野,14日齐燮元军队进占上海,江浙战争结束。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在浙江的直系军阀孙传芳自任浙、闽、皖、赣、苏五省联军总司令,分兵进攻奉系军阀。奉军为缩短战线保存实力,将部队从上海、南京一带撤至徐州,从此东南五省成为孙传芳的势力范围。

北伐战争

  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在两湖击败吴佩孚取得胜利之时,准备在江西开辟新的战场,实现消灭孙传芳的战略目标。8月下旬,孙传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从苏、浙、皖抽调兵力,组成援赣军,任命卢香亭为总司令,率兵进入江西,孙传芳随后赶赴江西亲自督战。11月上旬北伐军进入南昌,孙传芳潜逃南京。孙传芳在江西战场投入的10万兵力,绝大部分被北伐军歼灭,动摇了孙在东南五省的统治。

  在北伐军取得重大胜利之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决定出兵援助孙传芳及吴佩孚。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7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即先攻取浙江、淞沪,消灭孙传芳主力,然后合攻南京。北伐军编为3路,东路由何应钦任总指挥,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以第一军为主,辖6个纵队,分2路由赣东和闽北进攻浙江,夺取杭州、上海。2月下旬,北伐军在浙江战场取得胜利之后,立即进军苏、皖,攻取沪、宁,以东路军的第1、2、3纵队沿沪杭线进攻上海,第4、5、6纵队及中路军的第二军进攻苏、锡、常一带,两路协同围歼浙沪之敌,而后与江右军会攻南京。此时孙传芳将余部2万余人全都布署在上海周围的松江、青浦、苏州一线,准备决战到底。直鲁军也派万余人分赴上海、松江、南京、镇江等地助战。3月13日,两军在蜀山、张诸、溧阳一带展开激战,14日北伐军攻克张诸、蜀山、宜兴,占领溧阳,至20日,各纵队分别占领沪宁线上黄村、奔牛、吕城、常州、丹阳等地,切断上海与南京的联系。北伐军此时重新布署,东路军由白崇禧率领第1、2、3纵队进攻上海,第4、5、6纵队配合,主力进攻松江之敌。北伐军与直鲁军激战两昼夜,于3月21日夺取松江,上海门户已开。何应钦即命各部向上海进攻,第一师攻占龙华,第二十六师至梅家街,第二十一师进占苏州,海军进攻吴淞,上海已为北伐军四面合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国民党钮永建和共产党周恩来等领导下,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区,并建立起一支2700人的工人纠察队。3月22日,白崇禧率部进入上海。

  3月20日,中路军的程潜命包围南京的各部队向南京周边各据点发起猛攻,经过3日激战,陆续攻克陶镇、秣陵关、龙都镇、江宁镇,直逼南京近郊。何应钦所率东路军也到达镇江。3月23日,程潜下令总攻南京,当天即突入南京城,孙军与直鲁军仓惶溃逃,北伐军俘虏4000余名,缴枪300余枝,炮百门,夺取南京。

  蒋介石控制东南五省及宁、沪等地后,即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携手,准备发动清党行动,消灭共产党,建立其自己的独裁统治。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对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进行大屠杀。事后,亲共的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在4月15日于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中央第二届常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严厉声讨蒋介石并决定开除其党籍,免去其本兼各职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对立,是为“宁汉分裂”。

南京十年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定南京为首都。民国十七年(1928年)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在名义上完成了统一。并在10年之内,同时进行了一些现代化建设,包括修建了早期的公路网。国民党政府正式定都南京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南京和上海脱离江苏省成为独立的院辖市,江苏的省会则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迁往镇江。

抗日战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中断了中华民国的黄金时代。在国民党军消极抵抗及日军的狂轰滥炸下,使得沪宁铁路沿线的镇江、无锡、苏州等城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2月13日,南京陷落,3个月之久遭受日军残酷的南京大屠杀。沪宁铁路沿线的镇江、无锡、苏州等城市的商业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镇江陷落以后,国民党江苏省会迁往苏北。南京成为中国东部沦陷区汪精卫政权的伪都。汪精卫政权在苏州设伪江苏省政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曾以徐州为中心设立了伪淮海省。抗战期间,共产党的新四军则在江苏北部的农村地区立足,在盐城设立军部,创建了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等抗日根据地,部队发展到2.5万人,为敌后抗日游击战奠定了基础。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战争结束时,部队发展到40万人。新四军收复了清江浦(淮阴),作为苏皖边区政府的首府。

内战时期

  战后,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向苏中和苏北的新四军驻地发动进攻。解放军在粟裕的指挥下,对国民党军发起苏中战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徐州部队重蹈东北部队全军被歼的覆辙,决定将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州蚌埠段两侧,采取攻势防御,以阻止解放军南下。必要时将放弃徐州,凭借淮河进行抗击,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安全。同年底,在徐州附近一带进行的淮海战役,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军近60万大军,并攻占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政府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主要兵力丧失殆尽。蒋介石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底被迫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职权。到了同年4月,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国、共双方和谈宣告破裂。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迅速渡过长江,占领江阴要塞,并攻陷南京,国民政府南迁至广州。同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镇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都北京。建国初江苏省曾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1953年合并恢复江苏省,省会南京。与安徽省的省界有小幅的调整: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但这又使得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扬州的天长县成为伸入江苏境内的一个锲子。

  1990年代开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重视,江苏南部与上海联系紧密的两个城市苏州和无锡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省会南京,名列全国十强。而南京经济总量大约在全国15名上下。

  苏南形成了常锡一带的民营重工业,苏州地区的民营纺织业和民营水产养殖业,与上海、浙江一起形成了江浙沪民营产业中心,这是一个同广东珠三角地区并列的中国两大民营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南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是近30年来苏南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地理

江苏省地图(政区版)

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江下游,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东濒黄海,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西接安徽,北接山东。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6%,人均国土面积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少。

地形

江苏地形地势低平,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成为江苏一大地理特点。主要有苏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苏北黄淮平原。江苏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还有高宝湖、高邮湖、邵伯胡、骆马湖、微山湖等大小湖泊290多个,其中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个。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

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脉、云台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连云港的市郊云台山玉女峰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江苏第二高山:宜兴市张渚镇岭下村黄塔顶,最高峰海拔611.5米,苏南山区第一高峰。位于徐州市区东北40公里贾汪区境内的大洞山,海拔361米,又名茱萸山、九十九顶莲花山,属淮阴山脉,周围大小100余山头,连成一气,森林、灌丛、灌节丛、衡疏四种植被300多种植物分布其中,景深木秀,绿涛汹涌,被徐州市列为生态自然保护区。

水文

江苏跨江滨海,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素有“水乡江苏”之称。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系相当发达,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多条,陆域水面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国各省中居首位。其中尤其以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和长江以北的里下河平原,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蛛网状,分布极为稠密,为大面积的水网密集地带。

长江是流经江苏最大的河流,呈东西向横穿江苏,省境内长度425公里,将江苏省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在江苏省境内,长江的支流有江苏省西南部的秦淮河,在南京市汇入长江。

在历史上,淮河曾经流过江苏省北部,注入黄海,也是中国传统的南北分界线。不过,自1194年以后黄河夺取淮河河道入海,虽然黄河在1855年又再度向北注入渤海,但是淮河已经无法经由原河道入海,而是主要由洪泽湖、高邮湖、京杭大运河注入长江。淮河故道(也是黄河故道)今日水量不大,其南侧不远处开凿了苏北灌溉总渠。

气候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江苏省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全省春季升温西部快于东部,东西相差4-7天;秋季降温南部慢于北部,南北相差3-6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江苏全省耕地面积7032万亩,占全国的3.85%,人均占有耕地0.91亩。沿海滩涂1031万亩,占全国的1/4,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几乎遍布全省。种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蔬菜80多个种类、1000多个品种,江苏蚕桑闻名全国,名茶有“碧螺春”等。

水资源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滨江临海,河湖众多,水系复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点,给江苏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江苏省多年平均径流深259.8毫米,地表水资源量264.9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320.2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江苏省地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有色金属类、建材类、膏盐类、特种非金属类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133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67种,其中铌钽矿、含钾砂页岩、泥灰岩、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气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

生物资源

江苏省野生动物资源为数较少,鸟类主要是野鸡、野鸭,沿海有丹顶鹤、白鹤、天鹅等珍稀飞禽,沿海地区还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有850多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途的野生植物资源600多种。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吕四、海州湾、长江口、大沙等四大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水产品。内陆水面有2600多万亩,养殖面积836万亩。有淡水鱼类140余种,是全国河蟹、鳗鱼苗的主要产地。被称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鱼、银鱼、白虾,都是水中珍品。

经济

江苏自古以来为中国较富庶的地区。春秋后期,富强的吴国曾经称霸中原;三国时,东吴在孙氏父子的经营下,江苏地区大大缩小了与中原地区的差距;唐代安史之乱以后,逐步赶超中原地区。明清时,江苏经济文化达到巅峰,位居中国最前列。谚语所谓“苏湖熟,天下足”。江苏是中国近代轻纺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现今其工业门类齐全,支柱包括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纺织、食品、轻工、建材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纺织和食品工业。江苏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著名的“鱼米之乡”。

近现代以来,上海自江苏析出,随着上海的崛起,江苏地位有所下降。1989年以来江苏经济总量被广东超越。但总体上,江苏经济一直保持稳步向前的势头。

交通

航空

  目前,江苏省已建成多个机场,国内航线基本覆盖全国,国际航线主要飞往东南亚。

  • 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
  • 国内机场:常州奔牛机场、淮安涟水机场、盐城南洋机场、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南通兴东机场、扬州泰州机场

铁路

  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两条铁路干线经过江苏省。京沪铁路主要呈东西向穿越江苏的南部,陇海铁路也呈东西向经过江苏的最北部的徐州和连云港,徐州则为两大干线交汇的枢纽。京沪铁路南京至上海段为中国最繁忙的铁路之一,高峰时段平均每5分钟就有列车通过。

  江苏虽然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不过铁路交通则长期相对滞后,除了上述清末民初建成的2大干线之外,省内大片地区,尤其是江北大部分地区远离铁路线,阻碍了经济的发展。2000年以后,新长铁路、宁启铁路陆续通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状况。这两条铁路都是单线非电气化铁路,宁启铁路现正在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不过,江苏省的跨江铁路桥只有2座且都在南京,即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和2009年合拢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虽然一些货运列车可通过新长铁路于靖江——江阴处轮渡过江,但其他列车均需绕道南京过江。

公路

  截止2011年底,江苏省公路总里程为1522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为4122公里,居全国第5位,高速公路密度高居全国各省区首位[27]。G30(连霍高速公路)、G40(沪陕高速公路)、G42(沪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G15(沈海高速公路)、G2(京沪高速公路)、G25(长深高速公路)纵穿南北;G36(宁洛高速公路)连接南京和洛阳两城市;G50(沪渝高速公路)自上海经苏州入浙江;G3(京台高速公路)自山东经徐州入安徽;此外还有多条国道和省级高速公路。

轨道交通

  目前,江苏的南京和苏州2个城市拥有独立的轨道交通系统。

  南京是中国第三个独立拥有地铁的省会城市。南京地铁至2010年8月有2条线路、57座车站,运营里程约85公里。2005年,南京地铁1号线开通,2010年5月28日开通了2号线和1号线南延线。

  苏州是中国首个独立开工建设地铁的地级市,也是首个独立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地级市。苏州轨道交通至2012年4月有1条线路、24座车站,运营里程25.739公里。1号线于2012年4月28日正式运营。

港口

  江苏是港口大省,国家交通运输部公布的全国53个主要港口名录中,江苏有7个;在沿海25个主要港口中,江苏有5个。2011年,全省港口建设投资完成128.8亿元,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24个,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生产用泊位7239个(万吨级以上390个),货物通过能力13.8亿吨,集装箱能力1172万标箱。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8亿吨,集装箱1418万标箱,连云港、南京、镇江、苏州、南通、江阴、泰州等7港吞吐量超亿吨。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万吨级以上泊位数、货物吞吐量、亿吨大港数等多项指标全国第一。

  • 连云港港 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国家25个沿海主要港口、12个区域性中心港口和江苏重点打造的集装箱干线港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产用泊位59个(万吨级以上40个),货物通过能力6300万吨,集装箱能力341万标箱。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66亿吨,集装箱485万标箱。
  • 南京港 国家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产用泊位278个(万吨级以上54个),货物通过能力19101万吨,集装箱能力58万标箱。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3亿吨,集装箱184万标箱。
  • 南通港 国家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产用泊位88个(万吨级以上47个),货物通过能力10340万吨,集装箱能力43万标箱。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3亿吨,集装箱54万标箱。
  • 镇江港 国家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产用泊位177个(万吨级以上35个),货物通过能力8035万吨,集装箱能力56万标箱。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8亿吨,集装箱36万标箱。
  • 徐州港 国家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产用泊位308个,货物通过能力6002万吨。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662万吨,集装箱1.9万标箱。
  • 无锡内河港 国家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产用泊位567个,货物通过能力4169万吨,集装箱能力5万标箱。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8076万吨,集装箱1.7万标箱。
  • 太仓港 江苏重点打造的集装箱干线港之一。截至2011年底,共有生产用泊位50个(万吨级以上29个),货物通过能力6666万吨,集装箱能力445万标箱。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亿吨,集装箱305.8万标箱。

文化

  江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文化重心之地,并经历文化重心从汉唐以前的江淮地区到唐汉以后的江南地区的转移。

  虽然江苏吴语区只占全省面积的30%左右,但是吴文化却是江苏赖以立省的文化。不过江苏在文化上亦有“吴韵汉风”之说,江南苏锡常地区属于吴文化圈,而徐州、宿迁等地区则属中原文化和北方方言地带,两者之间的南京、扬州、淮安为主的城市为吴韵汉风两相浸润的、具有过渡特征的江淮地区。

古文化

  江苏地域和古老的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之一。从远古时代起,在江苏这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江苏境内就生活着丹徒“高资猿人”;在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泗洪下草湾人”、“丹徒人”、“溧水人”、“宜兴人”等远古居民,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原始的氏族部落。从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小米,吴县草鞋山文化跨越中发现的炭化籼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纤维织成的罗纹葛布线片以及“杆栏式”房屋建筑遗存,昆山千墩、吴县张陵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来看,江苏境内古人类创造的文化位居当时其他地区的前列。

吴越文化

  江苏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汉族文化、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淮阴、徐州、南京一带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江苏在地域文化上有“吴韵汉风”之说,经历文化重心从汉唐以前的江淮地区到唐宋以后的江南地区的转移。

  • 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高淳,镇江丹阳,泰州靖江,南通启东,南通海门地区属于吴文化圈
  • 南京市区,镇江属金陵文化圈
  • 扬州, 泰州,南通,淮安,盐城属江淮文化
  • 宿迁南部,连云港市区以及南部为海泗文化地区,该地区位于淮河以北,风俗属中原文化向江淮文化的过渡缓冲地带
  • 徐州,宿迁市区,连云港市北部二县则属北方中原文化地区

江苏方言

  江苏省主要的方言分别是:

  • 江淮官话官话方言)∵ 分布于南京(除溧水南部、高淳)、扬州、淮安、盐城、镇江(除丹阳)、泰州(除靖江)、南通(除启东、海门)、连云港(除赣榆)、宿迁(除市区)等江苏省大部分地区.


  • 吴语 主要分布在以苏州、无锡、常州为核心的东南部地区;


  • 中原官话(官话方言) 分布于西北部的徐州全市、宿迁市区;


  • 胶辽官话(官话方言) 仅存在于东北角的赣榆县(隶属连云港市);

戏剧

  江苏的传统戏剧有昆剧,锡剧,苏剧,淮剧。

绘画

  明代绘画的一种地方风格,由沈周、文征明创立,与浙派(院画风格)相对,作为文人画的代表,在清代为四王所继承,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影响深远。

  代表画家有董其昌、陈继儒、李日华等,其中文征明与唐寅、祝枝山、徐祯卿又有吴门四才子之说。

饮食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江苏菜系众多,各地风味差别很大,最著名的有淮扬菜、苏帮菜、金陵菜、徐海菜,其中淮扬菜是江苏菜系的代表。此外江苏风味独特的各地小吃亦驰名中外,如苏州小吃、扬州小吃、南京小吃。

  • 淮扬菜 流行于淮安、扬州、镇江三地,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清淡、营养、美味、美观深受海内外食客喜爱,至今许多国宴仍以淮扬菜为主角,在刀工、选料、造型、火候上要求格外严谨。
  • 苏帮菜 流行于名城苏州等,以用料上乘、鲜甜可口、讲究火候、浓油赤酱为特色,是江南传统主流菜系之一。

教育

普通高校

参见 →  中国普通高校

南京大学校门(仙林校区)
苏州大学尊师轩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南大门
南京理工大学校园风光
河海大学 水利馆
江南大学校园风光
南京农业大学校门—南大门
南京师范大学校园风光
  1. 南京大学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2. 苏州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3. 东南大学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5. 南京理工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6.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镇江市  本科  
  7.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8.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9. 常州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本科  
  10.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11. 河海大学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12. 江南大学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13.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14. 江苏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镇江市  本科  
  1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16. 南通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本科  
  17. 盐城工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盐城市  本科  
  18. 南京农业大学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19.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0. 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21.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2. 中国药科大学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23.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24.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25.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本科  
  26. 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盐城市  本科  
  27. 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8. 江苏警官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29.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30.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31.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本科  
  32. 常熟理工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本科  
  33. 淮阴工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本科  
  34. 常州工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本科  
  35. 扬州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扬州市  本科  
  36. 三江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办
  37.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38.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39. 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40.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本科  
  41. 淮海工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连云港市  本科  
  42.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43.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44.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本科  民办
  45.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国家林业局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46.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办
  47. 泰州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本科  
  48. 无锡太湖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本科  民办
  49. 金陵科技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50.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民办
  51.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办
  52.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办
  5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办
  54.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办
  55.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本科  民办
  56.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本科  民办
  57.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办
  58.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办
  59.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连云港市  本科  民办
  60.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本科  民办
  6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办
  62.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本科  民办
  63.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本科  民办
  64.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本科  民办
  65.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镇江市  本科  民办
  66.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扬州市  本科  民办
  67.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民办
  68.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扬州市  本科  民办
  69.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镇江市  本科  民办
  70.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张家港市  本科  民办
  71.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本科  民办
  72.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本科  民办
  73.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办
  74. 宿迁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宿迁市  本科  民办
  75.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76. 西交利物浦大学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本科  中外合作办学
  77. 昆山杜克大学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本科  中外合作办学
  78.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盐城市  专科  
  79.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80. 民办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盐城市  专科  民办
  8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专科  
  82.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专科  
  83.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84.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专科  
  85.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86.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连云港市  专科  
  87.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镇江市  专科  
  88.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专科  
  89. 苏州职业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90. 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91. 扬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扬州市  专科  
  92.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连云港市  专科  
  93.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94.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专科  民办
  95.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民办
  96.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专科  
  97.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专科  
  98.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99.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100.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民办
  101.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专科  
  102.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盐城市  专科  
  103.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扬州市  专科  
  104.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专科  
  105.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106.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107.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民办
  108.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109.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专科  
  110.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专科  
  111.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112.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专科  
  113.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专科  
  114.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专科  
  115.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116.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117. 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专科  民办
  118.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专科  民办
  119.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120.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民办
  121.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民办
  122.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专科  民办
  123.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专科  民办
  124.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民办
  125.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专科  
  126.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专科  
  127.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镇江市  专科  
  128.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专科  
  129.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专科  民办
  130.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131.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专科  
  132.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专科  
  133. 宿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宿迁市  专科  
  134.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135.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扬州市  专科  民办
  136.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专科  
  137.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专科  
  138.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专科  
  139.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无锡市  专科  
  140. 金山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镇江市  专科  民办
  141.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142.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盐城市  专科  
  143.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专科  
  144.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扬州市  专科  
  145. 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民办
  146.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民办
  147.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民办
  148.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149.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150.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151.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民办
  152.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153.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专科  
  154.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155. 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宿迁市  专科  民办
  156.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苏州市  专科  
  157.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专科  
  158.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专科  
  159.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专科  
  160.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专科  
  161. 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扬州市  专科  民办
  162.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专科  
  163.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连云港市  专科  
  164.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专科  
  165.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镇江市  专科  
  166.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专科

旅游

江苏风景名胜以“青山衬秀水、名园依古城”驰名中外,自然景观“山水组合、以水见长”。

江苏全省共有2处世界遗产、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京杭大运河的江苏段)、64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参见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太湖风景名胜区(1)
  •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1)
  •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2)
  • 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2)
  • 三山风景名胜区(5)
注:  括号内的数字为批次

5A级旅游景区

参见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 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2007)
  2. 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2007)
  3. 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山、留园)(2007)
  4. 苏州市周庄古镇景区(2007)
  5. 无锡市灵山景区(2010)
  6. 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2010)
  7. 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2010)
  8. 苏州市同里古镇景区(2010)
  9. 常州市环球恐龙城休闲旅游区(2010)
  10. 江苏省姜堰市溱湖旅游景区(2012)
  11. 苏州市金鸡湖景区(2012)
  12. 南通市濠河景区(2012)
  13. 镇江市金山·焦山·北固山旅游景区(2012)
  14. 无锡市鼋头渚景区(2012)
  15. 苏州市吴中太湖旅游区(2013)
  16. 常州市天目湖景区(2013)
  17. 苏州市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2013)
  18. 镇江市句容茅山景区(2014)
  19. 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2015)
  20. 大丰中华麋鹿园景区(2015)
  21.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景区(2016)
  22. 江苏省连云港花果山景区(2016)
  23. 江苏省常州市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2017)
注:  括号内的数字为评定的年份

世界遗产

  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苏州、扬州、淮安、南通、镇江、常熟、徐州、宜兴、无锡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高邮、泰州、常州、江阴、兴化、高淳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昆山市周庄镇
  • 昆山市锦溪镇
  • 昆山市千灯镇
  • 吴江市同里镇
  • 苏州市甪直镇木渎镇
  •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
  • 无锡市锡山区荡口镇
  • 太仓市沙溪镇
  • 姜堰市溱潼镇
  • 泰兴市黄桥镇
  • 高淳县淳溪镇
  • 东台市安丰镇
  • 江都市邵伯镇
  • 海门市余东镇
  • 常熟市沙家浜镇
  • 兴化市沙沟镇
  • 江阴市长泾镇
  • 张家港市凤凰镇
最后修改于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