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京剧《沙家浜》剧照

  《沙家浜》汉语拼音:Shɑjiɑbɑnɡ;英语:Sha Jia Bang),中国现代京剧作品。北京京剧团根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芦荡火种》集体改编,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执笔。

  故事取材于崔左夫所写《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1964年毛泽东看了本剧后,认为可用故事发生地点“沙家浜”作剧名,戏的结尾应是伤病员配合大部队打进沙家浜。剧团修改加工后,定名《沙家浜》,1965年5月首演于上海。导演萧甲、迟金声,主要演员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周和桐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强占《沙家浜》等5个京剧现代戏作品为己有,定为“样板戏”,剧本作了个别改动。剧情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江苏常熟。新四军某部因战略转移,将郭建光等18个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沙家浜,由公开身份为春来茶馆老板娘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负责掩护,隐蔽在芦苇荡里。“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奎、参谋长刁德一与日本侵略军勾结,进驻沙家浜。阿庆嫂巧与周旋,同敌人展开机智的斗争,在沙奶奶、沙七龙等人的协助下,保护伤病员安全转移。在新四军大部队回兵东进时,郭建光带领突击排奔袭沙家浜,聚歼匪帮。剧作以地下斗争为主线,通过《智斗》、《授计》、《斥敌》等场,塑造了阿庆嫂和胡传奎、刁德一的艺术形象。作品在运用京剧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作了有益的尝试。语言通俗易懂,又富于文学性。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