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沙洋县: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
湖北省沙洋县:纪山寺
湖北省沙洋县:沙洋油菜博物馆

  沙洋县汉语拼音:Shāyáng Xiàn;英文:Shayang County),中国湖北省荆门市辖县。位于湖北省中部,荆门市南部,汉江下游两岸。总面积2044平方千米。总人口59万人(2014年)。辖13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1个新区,1个港区。国土面积20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沙洋撤区设县。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全国油菜籽加工第一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和中国菜籽油之乡等称号。

  沙洋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地带。县境东滨汉江,南抱长湖,西连荆山余脉及漳河水库,北接竹胶河(权水),中部有西荆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质水泥原料、卤水等自然资源。农业综合优势明显,水稻、棉花、油料、畜禽、鲜鱼等农产品量大质优,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双低油和优质水产品基地。襄荆高速穿境而过,国道207、234、348和汉宜线等一级公路四通八达。枣潜高速、蒙华铁路即将开工,沙洋对外交通将更加便捷。

  唐朝以前,沙洋名汉津渡。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贞观八年,唐朝大将、时任荆州路总管的尉迟恭为御敌安民,在沙洋城区修建了沙阳堡(后为沙洋堡),沙洋的地名因此而来。沙洋历史文化悠久。有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的马家垸遗址,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政权──权县,出土了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神州第一书──郭店楚简。境内包山楚墓、楚庄王墓等楚墓群连绵分布,素有“楚文化地下宝库”之称。名胜古迹尚有隋代纪山寺宋代岳飞城遗址等。沙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故乡,养育了天下第一神箭手──养由基,江汉硪歌、十番锣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纪山楚文化旅游区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大遗址保护片区”。

  • 邮编:448200 代码:420822 区号:0724

行政区划

  全县辖13个镇:沙洋镇、五里铺镇、十里铺镇、纪山镇、拾回桥镇、后港镇、毛李镇、官当镇、李市镇、马良镇、高阳镇、沈集镇、曾集镇。县政府驻沙洋镇。

历史

  沙洋历史悠久,从县城沙洋镇黄家山出土的有孔石铲、石斧,毛李镇荆家城遗址,五里铺镇马家垸遗址,后港镇赵家湾遗址上发掘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存分析,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沙洋城区原为汉津古镇。在汉代名汉津渡,逐渐形成渡口集场成为汉江水运的重要港口。南北朝西魏恭帝(535--556年)设绿麻县治于沙洋。大业元年(605年)绿麻县废,更名为章山县。唐代章山县入长林县,汉津改称长林镇。贞观八年(634年),唐尉迟恭(敬德)在靠近汉津口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贞观二十年(647年)移长林县治于后港藻湖,沙洋仍设长林镇。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设荆门镇。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荆门镇移新城(今李市镇新城村)。元代筑绿麻城。洪武九年(1376年)废长林县入荆门县,沙洋设巡检司。成化元年(1456年),沙洋巡检司移驻新城。天启年间,沙洋为玉州,属古荆门。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今钟祥市),荆门州属之。十二年(1655年),安陆府设同知公署于沙洋。

沿革

   《禹贡》把中国分为九州,沙洋属荆州地域。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水西岸建权国,在现马良镇建权城。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姬姓宗室于汉江之间,周公承王命封其弟季载于冉建国,地域在现拾回桥镇境内。当时,沙洋东北部为权国,西部为国。后均被楚国所灭,沙洋全境为楚地。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在权国故地马良境内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政权――权县。

   战国时期,公元前278年(秦昭王二十九年),白起伐楚,秦国占领郢都(现荆州市纪南)后,设南郡,沙洋县境属南郡。

  西汉 在荆门西境设编县,沙洋县境属编县。9—24年(新莽代汉),沙洋属编县升级的南顺郡。

  东汉 25年(光武中兴),恢复西汉建置。208年(建安十三年),魏武得荆州,废南顺郡复设编县。209年(建安十四年),曹仁败北,编县属东吴南郡。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借领荆州,编县属备。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失荆州,编县归东吴

  三国 属东吴

  西晋 281—316年(太康二年至建兴四年),沿吴制,编县属荆州南郡。

  东晋 属荆州南郡。352年(永和八年),编县设武宁郡,编县为武宁郡的郡属县。401年(隆安五年),在编县旧城设长林县。

  南北朝 宋齐沿晋制。557年(后梁大定三年),废编县入长林县,在长林县境的内方山(现马良镇一带)设基州,辖章山、上黄等郡。后又分长林县设丰乡、绿麻(故城在沙洋城区,原有绿麻山,俗称“桃李山”,已冲成河,有绿麻寺旧址)两县作为上黄、章山郡属县。内方山为基州、章山郡治。

   隋统一全国后,仅保留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四大总管,境内属荆州。591年(开皇十一年),废长林县入长宁县。598年(开皇十八年),改长宁为长林。605年(大业元年),改绿麻县为章山县。隋末,废章山县入长林县,属南郡。

   621年(武德四年),恢复章山县。624年(武德七年),废章山县入郢州。627年(贞观元年),废郢州,章山县改属荆州。634年(贞观八年),尉迟恭任荆州总管,在汉津口旁的琼台山修建城堡,取名沙洋堡,沙洋之名始此。同年,废章山县入长林县,沙洋属长林县管辖。647年(贞观二十一年),移长林县治于藻湖西岸(现后港),属荆州总管府。805年,废长林县立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唐末,废荆门县入长林县。

  五代 沙洋地域为荆南国高氏所踞。940年(后晋天福五年),在古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属江陵府。不久,军废。

   962年(建隆三年),长林县移至蒙山东(荆门城区)。972年(开宝五年),在长林县复置荆门军,属荆湖北路,领长林、当阳二县,属江陵府。1073年(熙宁元年),军废,长林县直属江陵府。1088年(元祐三年),复立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两县。1144年(南宋绍兴十四年),废当阳县入长林县。1146年(宋绍兴十六年),荆门军与长林县治迁回原址(蒙山东),恢复当阳县。沙洋为长林属地。

   1277年(至元十四年),荆门军升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仍领当阳、长林两县。第二年,荆门府治由当阳移治长林县。

   1376年(洪武九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废长林县入荆门县,属荆州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升荆门县为州。1531年(嘉靖十年),荆门州改属承天府。

   1646年(顺治三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属安陆府。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司,领当阳、远安两县。境内属荆门州直辖。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荆门降州为县,境内属荆门县管辖。1928—1938年,民国湖北省政府将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要市镇。1948年,境内建立荆南县。1949年初,建立沙洋市。同年9月,撤销荆南县、沙洋市,回归荆门县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6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辖汉江人民公社(现沙洋城区)和李市人民公社,隶属荆州行署。1961年7月,撤市复镇,仍归属荆门县管辖。1985年5月,成立沙洋区。1998年12月,成立沙洋县,仍属荆门市管辖。

  1928、1949、1960年曾3次设市。1985年设立区荆门市沙洋区。1996年,沙洋区面积21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7万人,辖1街道12镇3乡:汉津街道、五里铺镇、十里铺镇、拾回桥镇、后港镇、蛟尾镇、毛李镇、官垱镇、李市镇、马良镇、烟垢镇、沈集镇、曾集镇、蔡庙乡、草场乡、四方铺乡。区政府驻沙洋。

  1998年12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门市沙洋区,设立沙洋县。县政府驻地为沙洋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沙洋县常住总人口669469人,其中(14个镇、2个乡):沙洋镇57714人,五里镇34107人,十里镇38815人,纪山镇26650人,拾桥镇48586人,后港镇49135人,蛟尾镇30086人,毛李镇41893人,官当镇37825人,李市镇41265人,马良镇41615人,烟垢镇44614人,沈集镇38984人,曾集镇25695人,草场乡18912人,蔡庙乡23792人,沙洋监狱管理局69781人。

  2001年3月,撤销草场乡,划归五里铺镇管辖;撤销蛟尾镇,划归后港镇管辖;撤销蔡庙乡,划归曾集镇管辖;烟垢镇更名为高阳镇。调整后,沙洋县辖沙洋、五里铺、十里铺、纪山、拾回桥、后港、毛李、官当、李市、马良、高阳、沈集、曾集13个镇。

  2004年末,沙洋县总人口594026人,辖沙洋、五里铺、十里铺、纪山、拾回桥、后港、毛李、官当、李市、马良、高阳、沈集、曾集13个镇,共有29个居委会、349个村委会。2005年12月31日底,沙洋县辖13个镇,29个居委会、250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沙洋县常住总人口581443人,其中:沙洋镇59158人,五里铺镇43825人,十里铺镇34162人,纪山镇23543人,拾回桥镇41035人,后港镇69968人,毛李镇36830人,官当镇34813人,李市镇37237人,马良镇34910人,高阳镇39137人,沈集镇33647人,曾集镇44627人,沙洋监狱管理局48551人。

  2014年末沙洋县常住总人口数:5925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数:80104人;男性:301609人,女性:290903人;少数民族人口数:4129人。

地理

地形

  沙洋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地带,由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斜,区境东东西最大横距 62.4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59.2 公里。最高处为马良山,主峰海拔 155 米;最低在长湖底最深处,海拔 27 米。区内西北部为丘陵龙岗状地形,其岩性为湖相沉积棕黄色、黄褐色粘土,呈酸性和微酸性,耐压力 1.0 公斤 / 平方厘米左右;南部为汉江堆积阶地,属汉江平原地域,其岩性为亚粘土、砾土、粉沙和粘土,呈微碱性,耐压力 1.0 公斤 / 平方厘米,东部主要为汉江堤防外滩地带的河漫地。

地貌

  沙洋地处汉江平原偏西部,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总体较平坦,微向东南倾斜。受荆山余脉尾部影响,形成低山、丘陵岗地区、平原湖区3种类型,以岗坡地类型为主。低山区在东北部,主要分布在马良镇、五里铺镇一带。由石灰岩构成,约占总面积的0.02%。石灰岩构成的低山,岩石裸露,土壤分布于岩隙中。丘陵岗地区在西北部,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主要分布在五里铺、十里铺、纪山、拾回桥、后港、官垱、高阳、沈集、曾集等镇,占总面积的72.8%。地貌类型属剥蚀堆积岗地,通常由岗、垅组成,土壤大部分由第四纪粘土构成,岗、塝冲发育明显。平原湖区在东南部,主要分布在李市、毛李、马良、沙洋等镇,占总面积的27%。地貌类型属汉江泛滥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

地质

  地质地质构造。县境位于扬子准地台的汉江盆地西部的江陵凹陷。西临鄂西隆起带,北靠荆门地堑,东与潜江凹陷、丫角凸起衔接,南受控于公安——临利断裂。属陆台南京凹陷范围,为缓慢下降地带。境内出露地层以第四系为主,第三系地层仅在纪山镇砖桥村以西零星出露,一般多深埋于第四系之下。第四纪以来地壳缓慢下降,以接受沉积为主。

气候

  沙洋县境内处于中纬度地区,地形以平原湖区为主,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能充裕、热量丰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的特点。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期短。农业气候灾害有低温、热害、干旱、洪涝、阴雨、冰冻、大风、冰雹。形成沙洋县的气候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地形和大气环流。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形成当地四季气候的基本因素;地形北高南低,有汉水河谷与南阳盆地相连,是冷空气南侵的通道,故风能资源是全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风灾也很多;冬季多为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高压控制,盛行偏北季风;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暖湿,多吹偏南季风,雨量多;春秋两季为过渡季节,两种季风交替,但以偏北风为主。

  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16.4℃,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7.5℃;1月最低,为3.7℃。极端最高气温40.0℃,出现在1959-8-23;极端最低气温-14.0℃,出现在1977-1-30。

  日照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6.4小时,夏季多,冬季少,以5、7、8月多,12、1、2月少。

  降水 历年平均降水量951.2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均降水量的47%,6、7、8月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21.7、182.9、145.2mm。

  蒸发 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530.8mm,大雨年均降水量,蒸发量最多的为7月,月均蒸发量为188.5mm。

   历年平均风速为2.9m/s,主导风向为北风,占全年风向频率的27%;其次是静风,占15%;北西北风,占10%;南风、南西南风均占8%,最不常见的风向为东东北风、东风、东东南风以及西西南风,均仅占1%;夏季南风较多。

  灾害性天气 影响本县的气象灾害性天气种类主要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低温冻害、连阴雨、雷电等。(1)干旱 一年四季均有出现,以秋旱、伏秋连旱和春旱出现的频次较多,在年际分布上,小旱平均为一年一遇,中旱平均两年一遇,大旱约四年一遇。(2)洪涝 洪涝最早起始于4月下旬,最迟结束于9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是全市洪涝的高峰期,频次多、区域广、强度大、危害重。(3)大风 一年四季均有出现,一般与寒潮、雷雨伴随而来。春季是北方冷空气南侵带来大风(平均风速达6级,瞬间风速达8级的风)最多的季节。历年平均大风日数10.5天,最多年份达48天,属多大风区。(4)雷暴 沙洋雷击活动频繁,强度大。历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1天,最多年份达59天,属多雷区。

自然资源

矿产

  县境几乎全被第四纪土壤覆盖,矿产资源种类较少,建材非金属、水气、能源等矿产资源9种,其中,非金属矿产有石膏、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白云岩)、膨润土、砖瓦用粘土、河砂(位于汉江沿岸)6种;水气矿产有矿泉水、地下水2种;能源矿产有石油1种。东南部地区地下蕴藏着较丰富的盐化矿物和石油资源。

水利

  沙洋地处鄂西北山区余脉与江汉平原结合部,居汉江下游首段,国土面积2044平方公里,人口65万,现辖1个省级开发区,2个新区,13个镇,共有耕地93.5万亩(其中水田78万亩,旱地15.5万亩),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水利大县。境内河港纵横、湖库密布,水资源丰富,水工程众多,受特定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常年西北易旱、东南易涝,水旱灾害交替频发,“旱包子”、“水袋子”问题由来已久,防洪抗旱和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全县境内现有各类水利工程3.3万处,蓄水总库容5.8亿立方米,东有汉江穿城而过,西南以长湖与荆州、潜江接壤,北倚漳河水库,较大河流有2条(桥河、西荆河),中小水库63座(其中62座为县管,1座市管,均已完成除险加固;另有新增小Ⅱ型水库74座,暂未除险加固),湖泊22个,塘堰(蓄水容积1万方以上)2300口。主要工程体系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漳河水库为后盾,中小型水库和电力灌溉站为骨干,小型塘堰为基础,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相辅的灌溉供水系统;二是以堤防抗御外洪、水库拦蓄山洪、长湖调蓄内洪的防洪减灾系统;三是以沿江滨湖涵闸、泵站为主的排涝系统。

农业

  沙洋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商品棉、商品油、商品鱼生产基地县。粮食和油菜是本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2009年就被省政府授予“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大县”称号,曾分别于2004、2005、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八度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120.05万亩,产量70.67万吨,产量居全省第六位。其中水稻82.27万亩,总产58.67万吨。油菜面积62.22万亩,总产11.10万吨,面积、总产全省排列第三位,单产全省第一。

  沙洋县主要作物布局及种植模式

  沙洋县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玉米、大豆、花生。全县主要农作物分三大区域:

  1.五洋公路以北中低丘“稻-油(麦)”区。特点是土壤发育为第四纪粘土上的水稻土,土层深厚,质地适中,PH值5.0-6.5,该区自有水库少,水源主要靠漳河灌溉和汉江提灌,供需矛盾突出,干旱缺水面积较大,≥10℃的年活动积温4800℃左右,光照充足,地下水位低,也有利于小麦、油菜高产,主要有高阳、沈集、曾集、五里、十里五个镇。

  2.五洋公路以南岗地滨湖“稻-油(麦)”或“早-晚”连作区。特点是土壤类型基本相同,但肥力比五洋路以北区高,水源主要靠长湖提灌,≥10℃的年活动积温4900℃左右,有利发展双季稻、再生稻,主要有后港、毛李、官当、拾桥、纪山、十里部分村。

  3.汉江平原麦棉两熟区。该区系我县夏粮主产区(包括沙洋监狱管理局),有耕地面积34万亩(其中沙洋县14万亩,沙洋监狱管理局20万亩),主要涉及马良镇、李市镇、沙洋镇和官当镇的高桥、亚南等部分村组。该区域土壤发育为河流冲积物上的潮土,土层深厚,因水流作用的影响,在土体中常有不同的沙、粘相间,影响水、肥、气、热的运行,PH值7.5-8.5,水源主要靠汉江提灌,易涝易旱、涝大于旱。

林业

  沙洋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北亚热带气候因素,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全县现有林地面积2.74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2.6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50万立方米,亩平蓄积3.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3.1%。我县主要树种有杨树、湿地松、马尾松、杉木、香樟,马尾松、杉木、湿地松、香樟等树种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丘陵,杨树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湖区。全县有苍鹭、白鹭、杜鹃、画眉、野猪、狗獾、穿山甲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10多种。

文化

  沙洋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见《江汉考古》2008年第二期,《湖北荆门后港城河城址调查报告》),就有先民在这片沃土上栖息,商朝末期殷朝人在沙洋汉水流域建权国(见《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二,“沔水又东,右汇权口。水出章山,东南流经权城北,古之权国也”。注:“章山即为现马良山”),西周初建冉国。5000年的灿烂文明,给沙洋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遗迹。目前有纪山楚墓群、马家垸古城遗址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城遗址、东周黄歇冢、荆家城遗址等六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5处。

  沙洋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出土文物享誉世界。公元前738年楚武王克权县,在权国故地马良地域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治――权县。东周初期楚国迁都于纪南,新郢都因位于沙洋境内的纪山之南而得名,称纪南城,又称栽郢。沙洋地区由此成为郢都的近郊,是楚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沙洋县域内遗存着大量楚国贵族墓葬,仅纪山镇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封土堆古墓葬378座,无封土堆的古墓无法统计。1996年,纪山楚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和国家文物局提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9年,纪山楚墓群被纳入全国100处大遗址项目库,2010年划入全国大遗址保护片区(荆州片区)。

  1987年,省、市文物部门在十里铺镇发掘清理了被称为建国以来全省考古发掘的第三大墓葬“包山大冢”,出土了先秦漆画《迎宾出行图》、迄今最早的折叠床和记录楚国司法文书的449枚竹简等一大批珍贵文物。

  1993年以来,在纪山镇抢救性发掘清理了郭家岗“中国第一湿尸”,郭店一号墓“郭店楚简”,其中拥有804枚、1.3万余字的郭店楚简均为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学术典籍,除《老子》传世本,《淄衣》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外,其余16篇均为失传2000多年的先秦佚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称是“改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发现,轰动了海内外学术界。

  2000年,配合襄荆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在五里铺镇发掘了左冢,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精美文物;2010年元月,配合引江济汉工程,抢救性发掘了后港镇严仓獾子冢,出土了六驾车马器,其中,包括一架指挥战车,经考证,墓主为楚怀王时期大司马悼滑;2010年10月,发掘了黄歇村东周一号墓,出土了车马器和精美的漆木器。

  红色文化

  沙洋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土地革命时期,先后在李市镇董场、五里铺镇的靳家湖、马良镇的邓家湖发起过农民暴动。

  1969年初,中央国家机关和湖北省党政机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陆续来到沙洋创办“五·七干校”,至 1979年2月,“五·七干校”全部撤销,历时十载。

  在沙洋创办“五·七干校”的机关和单位有40余家,其中包括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以及外交部、统战部、财政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石油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湖北省委省政府机关、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武汉大学等中央国家机关、省直单位和有关院校。共有干部和家属2万余名,包括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原中央统战部部长张执一,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黄火星、江文,原公安部副部长胡之光,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原农林部部长沙风,著名作家冰心、冯亦代,画家周绍华,数学家罗声雄,现任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等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

  目前,遗存在沙洋的多处“五·七干校”的房屋已被拆毁或改建为其他场所,遗存的少数原“五·七干校”的房舍也因年久失修而濒临倒塌。为此,我们特将现在保护还比较好、基本保持“文革”时期“五·七干校”原貌的、位于沙洋范家台沙洋警官学校北侧的原国家财政部“五·七干校”旧址和位于沙洋小江湖的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五·七干校”旧址合并为沙洋“五·七干校”旧址项目,并进行保护性维修。2008年,该项目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洋历史文化悠久,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而且是名符其实的歌舞之乡、花鼓戏之乡、皮影戏之乡。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计有民俗、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戏剧、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制作等14大类100多个小类。沙洋花鼓戏、纪山庙会、铁鞭古祠庙会、车水歌、踩茶舞等14个项目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沙洋十番锣鼓、汉江硪歌、沙洋皮影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十班家什,沙洋十番锣鼓,民间俗称“十班家什”,其历史渊源尚无法考证,只能暂且追溯到明代流传于无锡、宜兴一带的十番锣鼓。沙洋十番锣鼓最晚在清中期已在沙洋广泛流传。沙洋十番锣鼓乐班以鼓、锣、钹、勾锣和大小马锣等10件乐器组成,如按照十番锣鼓的乐器组成分类,可谓之“清锣鼓”。在沙洋境内的流变过程中形成了以清明湖、长湖、五曾沈等区域冠名的三个流派,同时也衍生出加入各形制唢呐演奏的“丝竹锣鼓”。目前,“十班家什”已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汉江硪歌,属主腔与号子相结合的曲体结构,曲调可细分为慢、中、快、急四种曲调,一般以五声调式为主,主腔与号子四度、五度、八度相呼应,形成了一唱众和、独具自然和声的演唱特色。汉江硪歌大致可分为打抬硪曲调、打飞硪曲调和打木硪曲调三种。打抬硪时,所使用的打硪工具是农家在禾场上压谷子用的石滚,绑上四根木杠由8人或者12个人提打。打飞硪时,是用四角都凿有绳孔、重约八十余斤的大方石,由八个人持绳抛打,时高时低,起落如飞,看上去十分热烈壮观,能激发民众兴修水利的热情。打飞硪与打抬硪曲调可以互通,但打飞硪多以慢硪和中硪曲调为主,可细分为2硪、2/4硪、5硪等多种节奏曲调。第三种是打木硪曲调。木硪又分两类,一类是方柱形的,一类是实木圆柱形的,只需2-4人就能提打,打硪时,演唱曲调的风格又有所差异。曲调上,汉江硪歌一个明显的风格就是衬句、衬词的多样化。衬句、衬词由象声词组成,它也是最早的硪歌号子。在打硪的劳动中,领硪者通常利用衬句结合高音出现在硪歌的首句,迸发而出,大跳进入,高亢、铿锵的声腔以先声夺人之势,激发劳动者的热情。如:领唱中唱到(吆—也—火)与齐唱中(火呵火火吆)相互呼应,领唱中(耶—吆啊哈嚯—嚯)与齐唱中的(嚯呀嚯嗨嚯也)相互呼应,极大地丰富了硪歌的表现力,凸现生动活泼、风趣诙谐的音律。硪歌衬句、衬词与硪歌结合,形成浑然一体的劳动歌曲,悠扬激昂,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 纪山庙会,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之日举办的传统佛教祈福盛会。
  • 车水歌,有唱古人名的,有唱“姐儿”歌的,有唱谜语的,也有男女对唱的。
  • 沙洋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民风民俗

  打花棍,亦名湘莲,由一人手拍竹板为唱,三四人手摇湘莲和之。湘莲系一根长约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两端镂成三个圆孔,每一孔中各串数个铜钱,涂以色彩,两端饰花穗彩绸。表演时,男女青年各持湘莲做各种舞蹈动作,以湘莲敲击肩、臂、胸、脚等部位,亦可男女双人对打,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行进时,可打出前进、停留、蹲下等多种步伐,有较强的节奏感。打花棍在清朝中期传入沙洋,至今仍流传民间。

  上中梁,过去,沙洋农户建新房,墙砌好后,堂屋中间墙尖上要安大梁,也叫“中梁”、“栋梁”。上梁是件很慎重的事。因为在过去人们建新房很不容易,许多都是几代人积蓄才能做新屋。上梁先选黄道吉日,还要请亲朋好友作客送贺礼。门上还要写对联:“上梁欣逢黄道日,竖柱恰遇紫微星”。同时还用五尺红布或红绸子作梁衣,上面写上“吉星高照”四个大字,用红线系在梁中间。红布的两头钉上一对铜钱。梁"请"到堂屋正中,搁在木马上,捉来一只公鸡用鸡冠血祭梁,以镇邪避凶。梁的两头牢牢扎好绳子,站在墙上的人慢慢向上拉,这叫“发” ,不能喊拉。木工老师傅站在墙上念《上梁宝赞三百六十句》:“日出东方,紫微高照,福星满堂……”念一句走一步,念完的时候梁也就放好了。接着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号声声。有人站在上面将馒头、饼子从梁上往下甩,这叫“抛粮”。也有抛铜钱、缗钱的。周围的人喝彩、抢饼子、抢钱,这是上梁的高潮。稍后,木、瓦二匠掌班师傅、梁树主人上座,满堂宾客入席,四大盘、六大碗,外加一蒸笼(猪肉),主人一一酌酒致谢,直至酒醉饭饱散席。屋梁用材也有讲究,香椿不能作梁树,因为人们把香椿叫“龙树”,一龙压百蛇,东家上了香椿树梁,周围人家就要“倒霉”,即使是上了,别人也要强制拿下来。上梁这天,在亲友中与主人生庚相克的也要回避,以求吉祥。如今,这种习俗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在购置了新屋之后,亲朋好友前来恭贺,叫做“红堂”。

  乔迁,旧时修建房屋首先要选“坐向”,再“择期”,经过“破土”、“上梁”等程序。房屋坐向一般为坐北朝南,也有受地形限制,选择东西向的。农家多依山面水,前有禾场,后有园林,一般为明三暗五的“撮箕口”或一进二重的“八大间”,尤以“八大间”最为普遍。所谓“八大间”:第一重三间(中为厅屋,两边为耳房);第二重三间(中为堂屋,两边为偏房);两重之间在天井左右各设厢房做磨房、粮草库和厨房。富裕人家讲究一进三至五重,有两至四个天井。天井用刻画青砖铺砌,四周走廊相连,四角檐下各有雕花喷金漆柱子支撑,柱子下用白石磴垫底,俗称“金柱头”、“银尚磴”。天井与厅屋之间无隔墙,系木质雕饰通花“隔门”相隔。厢房一般作为子女居室。堂屋正梁上挂有“吉星高照”红布帘,偏房分左大右小,一般作长辈卧室。九十年代中期,居民住房逐渐被楼房取代。现在各地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人们的居住将产生划时代的改变。房屋竣工乔迁新居,一般要很好地操办,在农村有戏剧演唱、乐班吹打、放电影等形式,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至亲挚友要送贺匾悬于堂屋正面,或送长副对联挂于堂屋两侧,以示祝贺。

  情人堤,在沙洋城区,从胜利二街上堤南行至新城段,风光秀丽,景色怡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情人堤。相传,有个漂亮的姑娘与一个勤劳的小伙子相恋,但因小伙子家境贫寒而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姑娘和小伙子私奔到这里,垦荒种地,搭起小茅屋,过着安静而贫穷的生活。姑娘的父母认为女儿伤风败俗,将她拖进汉江活活淹死,小伙子见状跳江自尽。后来他们变成一对黄鹂,经常在堤上盘旋。从此,人们把这段堤叫情人堤。

  婚嫁,旧时,包办婚姻,男娶女嫁,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拿娃八字”甚为普遍。姑表、姨表、舅表近亲联姻屡屡常见,“转亲”、“换亲”被称之为“亲上加亲”。男女双方由媒人牵线搭桥,父母议定后,男方先接女方到家里看亲,再由媒人从中撮合,双方均有意向后,再由双方父母议定时间,称为定婚。双方都满意之后,男方选择婚礼吉日,称为“择期”。“择期”后,再由男方将用红纸所写日期送至女方家,交给女方父母,如无异议,在结婚前三天左右,男方给女方送去猪肉、羊肉、鱼、酒、酥饼、糖等礼物,称为“过礼”。接亲时,新娘由姑嫂或姊妹相陪。浴洗、开脸(用索线刁眉),与父母家人哭别,然后放鞭炮“发亲”。沿途逢桥遇沟、转弯换道,都由男家放鞭炮,给在场的亲邻撒喜烟喜糖,不然女方亲友就不让新娘走,俗称“拗亲”。花轿到了新郎门口时,婚礼司仪主持仪式,两名“拉亲婆婆”打开轿门,扶新娘进屋拜堂,父母、主婚人、证婚人坐上首,新人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互拜、送入洞房。新人喝“交杯酒”、吃“如意饭”,斟“喜茶”,喝茶者要给新娘喜钱。晚上闹新房至半夜。第三天早起,新人双双到女家“回门”,也有第二天回门的,称“回对门”。现在已经是婚姻自主,自由恋爱的的年代,为了显示婚姻的慎重和神圣,婚礼的隆重和热闹,很多婚礼的传统仪程仍然得到了保留并发扬。譬如花样百出的“闹婚”,新娘接到后,在亲友的“策划”下,公公戴花帽,穿古装,背铁叉(意即烧火佬),画浓妆,胸前还要佩带“老狼”或“老郎”“老色狼”等红条幅,婆婆肩膀上要背用红线绑着的两个瓶子(意即愿孩子生活如蜜),在宴会上由亲友组织逗乐打趣。也还有的地方媳妇新车一到,公公在锣鼓唢呐声中,要将媳妇抱进新房。

  发八字,“八字”,就是指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简称生庚。根据天干地支相配,恰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婚前男女双方交换庚帖,以卜八字是否相配,是否和谐,谓之“合八字”。在封建社会里,“八字”是非常保密的,当家人都能把家人生庚八字背的滚瓜烂熟,以便在媒人说亲、盖屋选时、打灶择期、请人算命时告诉。从前说亲,媒人一般都是两个,这叫好事成双。当小孩出生后,好心的亲友开始盘算,为其物色衡量合适的婚配,这叫“量媒”。农村成婚,女的可大五岁左右,小女婿盛行,因此民间流传有《小女婿歌》。一个媒人在心中有了谱,又找一个相好的媒人量。有时是媒婆还得先偷找孩子母亲摸底,母亲在和丈夫吹风,丈夫应允,母亲就转告媒婆,这时媒人就出马双方公开撮合,接着女方发八字,由男方就接八字。男方大人从媒人口中得知女孩生庚后,还要暗里请算命先生算一算,看双方八字是否相合,有无大碍,这叫“合八字”。发八字要选择吉利日子。男方请媒人送去礼物请对方把八字发来。媒人进门,女方大人请陪客和执笔先生,用毛笔端端正正竖写女儿的“八字”,酒醉饭饱,媒人将“八字”慎重用布包上,揣在怀中送往男方家里。如中途丟落则认为不吉利。过一段时日,男方大人选择逢双的吉日,请来媒人,再请长辈和亲友作赔,举行接八字小宴,此即定亲。媒人在往来之间不仅受到丰盛的款待,男方还得送些烟酒、衣服等礼物。其实,如今在沙洋民间仍有不少人保留有发八字、合八字等传统习俗,所不同的是许多都是自由恋爱,而且都是在法定的年龄段结婚。

  坐花轿,从前,沙洋的姑娘出嫁都要坐花轿。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人一生中只有出嫁到婆家这天为尊,因此坐花轿是她们最荣耀的日子。坐轿前要“开脸”,选两个年轻俊俏又有知识的媳妇,帮出嫁女用线扯净面部、后颈等处易见的汗毛,眉毛要扯成弯弯的月亮一般,并悄悄告知一些生理知识。开脸前称“毛丫头”,开脸后就呼“新姑娘”了。然后开始“上头”,即将头发梳洗干净,整好发型,别上饰物,显得风采照人,光耀无比。花轿披红挂彩,红色为主。娶亲的花轿是两人抬,另有两人轮换。新娘身着大都是红色,外套大红袍,下穿红裙子,腰间系着两个铜镜,前小后大,名曰“避邪镜”,又名“降妖镜”,意即逢凶化吉,避邪保平安。在花轿的一前一后,有“押轿”的人,带有两面大钞,两个灯笼,唢呐陪送,一路吹吹打打,煞是热闹。女儿上轿前,母亲给女儿些红纸包着的钱,这叫“封子”,以便随时应酬。姑娘头顶“盖红”坐在轿里,路上,过沟、过河,都要把硬币丢在轿子里,轿夫听到响声,就知道赏了钱,如未听到响声,则轿夫就会故意颠簸,新娘如在汹涌的波涛之上,很是难受。轿夫听到硬币的响声,知道有了赏就会改变为有节奏的慢行。乖俏的姑娘也会手持硬币敲得轿子底板直响,以逗轿夫把轿子抬好。到了婆家,下轿后由两名妇女牵着新娘同新郎拜堂,喝交杯茶,入洞房,这叫“牵亲”。新娘下轿后,轿夫忙从轿内收拾赏钱,彼此平分,然后才进屋歇息。如今坐花轿又开始流行,成为城乡操办婚事的一道风景线。

  状元席,沙洋从前把新郎称为“状元”,所以结婚这天新郎吃的这顿午饭叫“状元席”。结婚这天,非常热闹,也很讲究。宰猪,请喇叭迎客,门上贴大红双喜字。席前,新郎要剃光头刮胡须,头戴瓜皮帽子,衣着也是里里外外全是新的。中午的时候,堂屋正中,摆方桌,板凳。礼宾先生把新郎请来,在桌子正中坐着,还有帮新郎料理事务的两人分坐两边,接着将未婚的亲兄弟、叔伯兄弟、表兄弟等请来陪席,特殊情况下也有已婚的,上首、下首各坐三人,两旁各坐二人,恰好十人,这叫“陪十弟兄”。喝酒时新郎为大,亲朋好友都来敬酒,当菜分别端到第四、第八、第十碗时,喇叭师要吹大唢呐以示庆贺,烘托气氛。到了上第十碗菜时,新郎要拿出“封子”,或给喜钱或吟诗作对等,不会吟的只好喝些罚酒。这天,族长或老师要给新郎取大号,并将号名书在精致的木匾上,号名两旁配以对联。晚上举行“升号”仪式,升号人唱:“上一步,荣华富贵。上二步,金玉满堂。上三步,三元及第。上四步,四海名扬……”在歌声中将号匾悬挂于堂屋墙上。

  生育,妇女妊娠期间有许多禁忌,孕妇及家人不得在自家房内、门前挖坑、打桩,或在屋内钉钉,不得对房屋和家具进行整修等,惟恐给胎儿带来残疾。分娩临近时,娘家需送催生礼母鸡、鸡蛋等礼物。妻子分娩后,丈夫要立即到岳父家报喜,岳母将给外孙做好的衣服和母鸡、鸡蛋等,给女婿带回。产后,丈夫将胎盘装入瓦罐,以泥封口,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埋于土里。小孩出生后第三天称为“洗三”,由接生婆为婴儿洗澡、擦身,换下襁褓,穿上新衣。第九天为“洗九”,取谐音“喜酒”之意,亲友们来吃喜酒,送糯米、鸡蛋、母鸡、布料、衣服礼物,外婆家贺礼要更丰富,多用扁担挑两只箩筐,称挑“抬货”,“抬货”越多越显示娘家富绰。“洗九”前,要请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给小孩取乳名。现在喜酒已经是在满月前后进行了,亲友、同事都要来表示祝贺。小孩满月后的第二天,由父母带到外婆家,称为“出窝”。小孩发育较好忌说“胖”、“肥”等字眼;对小孩的体重不能说“重”、“扎实”,要说“称手”。小孩出生百日,也要作百日庆贺的。小孩周岁时要大摆宴席,称为“抓周”。饭后,举行抓周仪式。在堂屋正中桌子上摆上文房四宝、印章、女子所戴饰品、玩具、食品等有寓意的东西,认为小孩抓了文房四宝,长大了会读书写字;抓印章会做官掌权;抓了食品、玩具,将来会吃喝玩乐;抓女子饰品,将来会沾花惹草,浪荡终身。

  洗九宴,从前,人们生了小孩,要办 “洗九宴”, “洗九宴”意即孩子出生第九天,要进行一次从上到下的全身洗浴,又取其谐音“喜酒”之意,故名。“洗九宴”前,娘家要“送祝米”,这些都是沙洋传统的老习俗。“送祝米”一般在“洗九”进行。日子确定后,婴儿的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姨父,姨母等就要花一笔钱 “送祝米”。客套话是“不怕空手汉,只怕不来人”,“人到情到”。“洗九”规矩较讲究。外公、外婆等一行到来,鸣放鞭炮,用大唢呐迎亲。外公、舅父等男客请到客房,外婆、舅母等女客请到堂屋,上烟敬茶后,礼宾先生派人分发油条给满堂客人,以示主人大方。吃饭时座位非常讲究,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上席有大小之分,亲的坐大首,疏的坐小首。吃饭开始,每人一碗酒糟两根油条,接着是十大碗菜,糕卷鱼肉之类,几乎无所不有,特别丰盛,酌酒敬酒连续不断。留宿的一般都是嫡亲,第二天早餐,酒糟内加三个鸡蛋,以示重谢,但饭菜随便些。小孩过了满月,小俩口则带婴儿和礼物去娘家走亲这叫“出窝”,以示对“送祝米”的回谢。

  抓周,小孩周岁请客叫“抓周”,有的叫“过百岁”,希望小孩长命百岁,也有的地方叫“长尾巴”、“吃面”,称呼不一样,内容一样。“抓周”是一种比较简便的请客和聚会。客人主要是外婆、舅母、姨母,也有远亲和近邻,大家都要送礼,送礼最多的是外婆,其次是舅母、姨母等。吃过中饭,选一间比较宽敞的房屋,中间并列放两张方桌,上面铺上布段或席子,选些客人送来的东西放在桌子一端,然后小孩在桌子上另一端,让小孩随意抓其最喜欢的东西,如男孩抓上笔墨纸砚,则表示将来会读书;如女孩抓上针线,则表示将来一定心灵手巧,纺织针线,样样能干;如抓衣帽则表示将来爱穿戴,喜欢潇洒;如抓食物则表示将来好吃懒做。这是活动的高潮与精彩所在。活动始终以抓为主,所以叫“抓周”。社会发展到今天,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因此“抓周”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天亲朋好友一定都要来祝贺的。

  寿辰,男女过生日,逢十为满生,其余称为“散生”。散生时,一般吃长寿面、荷包蛋,晚辈给长辈送烟酒,家人进行简单的祝贺即可。满生一般把虚龄视为庆贺日,故有“生前不生后”之说,年纪大的人也可提前过满生。做寿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的说法,即男不做三十岁的庆典活动,女不做四十岁的庆典活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做整生日,亲友们不请自来,有“生不请”之说。祝寿时,由子孙布置好寿堂,挂起寿幛、寿匾,贴寿联,献寿糕、寿点、寿桃,点上寿烛,寿星穿戴一新,端坐于正中上席,子孙晚辈磕头拜寿,行礼祝福,致贺寿词,并向寿星敬酒祝寿、给长寿钱。同辈亲友行祝福礼时,亲生子女要赔礼。操办时一般有乐工吹吹打打,戏班子演戏,或是请人放电影。

  丧葬,旧时,老人去世称为“归天”、“升天”,要讣告亲友,办理“白喜事”。通行黑棺土葬。丧葬仪式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死后,沐浴、理发、更衣、停尸一至三天,设灵位、供灵牌、立香烛、扎灵屋与童男童女,行祭奠。风水先生看风水择墓地。亲友奔丧,携带挽幛、纸钱、香柱、鞭炮等。有钱人家请道士封殓做斋(打醮),超度亡灵。盖棺封殓发丧,在死者双脚垫放木头,意为“前人登柴,后人发财”。发丧出殡有大杠、小杠之分,大杠16人抬,棺置杠上;小杠8人抬,棺置杠下。在抬向墓地时,前有一人,边走边丢纸钱“买路”,棺上骑一男童“压棺”,孝子披麻戴孝,三步一磕,五步一跪,亲友们头顶白色“孝袱子”,臂戴黑纱,男前女后,成群结队,哭送灵柩到祖墓落葬。到达墓地,用纸钱烘坑,下棺称“下井”、“落棺”。众亲友各掬一捧土撒在棺上,随即掩埋。有年长亲友将带来的碗、筷、酒盅在坟前摆好,盛上饭菜酌上酒,表示供奉亡灵。出殡归来,全家每日三餐都要盛一碗饭,声唤死者来吃饭,称“叫饭”,一般以孝满为期。入葬后,每隔七天设一祭,孝子要烧纸钱,称为“烧七”,有钱人家请道士念经,共做“七七”49天。过“五七”时,亲朋好友都要携鞭、纸来,举行悼念。在一周年或三周年满时,要在坟前立碑、扎纸人、纸屋、纸马、纸轿等烧给亡人在阴间使用。清明祭扫墓地,七月十五以前过老月半,当年死者,七月初七以前,过新月半。以后每逢过年要在坟前“上灯”烧纸。

文物

  沙洋县位于汉江下游首段右岸,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跨东经112°34′06.7″,北纬30°43′02.5″。东临汉江,与钟祥、天门隔江相望;西濒漳水,与当阳毗邻;南滨长湖,与荆州、潜江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掇刀接壤。东距武汉市179公里,西距宜昌市142公里。与207国道、汉宜公路、荆潜省道,荆武、襄荆、沪蓉高速等道路网络相连,荆沙铁路穿境而过。县城依江而建。

  沙洋县地下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经沙洋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录入不可移动文物点419处,其中复查文物点262处,新发现文物点157处。包含古墓葬1200多座,古遗址58处,古建筑12处,石窟寺及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荆门市文物保护单位112处,无封土堆古墓葬更是无法计数,文物分布遍及全县13个镇。特别与荆州交界的纪山、十里铺、后港、拾回桥等镇尤以春秋战国时期古墓居多。仅在纪山镇区域内,文物部门登记在册的古墓就有378座。1987年10月,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为配合工程建设,在十里铺镇发掘清理了“包山大冢”,被称为建国以来我省考古发掘的第三大古墓葬;1993年,在纪山镇郭店村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国第一古尸案”;1994年,文物工作者抢救性清理了纪山楚墓群保护区内的郭店一号墓,出土了804枚楚简,整理出道家著作4篇,儒家著作14篇,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2000年配合襄荆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在我县五里铺镇发掘了“左冢”,出土了一大批高等级文物;2009年,配合“引江济汉”工程建设,省考古队抢救性发掘了严仓墓群獾子冢墓地,出土了竹简、战车等一批珍贵文物,其他考古队发掘了后港老滩咀、毛李钟桥等几处新石器遗址。2010年10月,在黄歇村发掘了黄歇村东周墓群一号墓,再次出土了车马器、漆木器、青铜器、玉璧等一批珍贵文物。沙洋县境内的古墓葬堪称地下宝库,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和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同时,文物保护工作既成为我县人民的一项光荣使命、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成为我县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

旅游

湖北省沙洋县:纪山寺

  纪山寺,位于沙洋县纪山镇境内,占地125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始建于隋朝,兴于,香火鼎盛,从未间断,屡现瑞象,灵异殊胜,神秘莫测,许多文人墨客、僧侣雅士留连忘返。曾有三位皇上驾临,历史悠久,寺内古迹石碑尚存,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沙洋油菜博物馆,位于沙洋县经济开发区洪森天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座油菜主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唯一的油菜主题博物馆,于2010年3月建成开馆,2011年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2014年被评为“湖北科普旅游示范景区”。

特产

沙洋小籽花生,产于沙洋县沙洋、马良、李市镇和汉水东岸罗汉寺一带。该花生与众不同,壳薄、荚小、米大,颗粒均匀饱满,曾在全国首届农展会上获得好评,被冠以“沙洋花生”之名。 “沙洋花生”营养、保健价值很高,生食有化痰生津、降血压之功效,熟食,炒、炸、煮皆适,同时还是油料作物和各色点心糖果的配料。新中国成立前,沙洋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花生交易的重要集散地,年成交量达500万斤。销往宜昌、武汉、上海等城市,以武汉的销量最大,在武汉家喻户晓。

毛李荸荠,沙洋县种植荸荠历史悠久,尤其是毛李镇荸荠个头大,球茎浑圆,口感甜美,亩产量高,平均亩产可达3000千克。毛李荸荠曾获国家1998-2001年度优质绿色食品证书,中国第五届国际食品博览会优质产品称号。

长湖鱼糕,以长湖白鲢为主料,掺合少量猪肥肉、淀粉、蛋清、生姜、葱白等佐料等,摊成扁圆条状,放进蒸笼,旺火蒸制而成,是民间传统佳肴之一。鱼糕地方风味浓厚,里白表黄,色泽明亮,细腻柔软,富有弹性,鲜嫩可口,回味无穷。长湖鱼糕有文字记载的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食过鱼糕后脱口而吟:“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鱼糕又叫“百合糕”。后来后港有了长湖,长湖又盛产各种可做糕的鱼类,鱼糕形似米糕,故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鱼糕已成为上献天子或天子赐宴群臣的“头鱼宴”。南宋末年,荆门范围内权贵大宴宾客,鱼糕必为主菜。清初,郑经据台湾不归,士卒久食鱼怨声载道,施琅部下一士卒是后港人,献出鱼糕配方,轰动全岛,百姓争相购买。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鱼糕传入日本;1950年鱼糕供应驻日美军,至今不断;1966年鱼糕荣获“联合国健康食品基金会人文进步奖”,同年进入法国超市;1990年鱼糕进入白金汉宫;2002年鱼糕亮相广州食品节;2003-2004年鱼糕渐次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亮相。民间喜庆宴会,缺鱼糕不行,向来有“无糕不成席,无席不见糕”的说法。

长湖银针鱼,产于沙洋县后港镇、毛李镇长湖一带,银鱼体形细长小巧,约 3 -5 厘米,乳白透明,少鳞或无鳞,生长期为一年左右,喜欢群集活动,发出清香的气息。针鱼体形如针,大者长约 10公分,直径略细于铅笔,其硬质的嘴长约 5公分,身体呈流线形,灰白色,嘴透明,首尾细腰微粗,光滑圆润,两只晶莹的黑眼睛,恰如针眼。长湖银鱼、针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食法很多,银鱼既可清蒸,又可氽汤,针鱼晒干后食用。

刘皇叔婆子鸡,又名尚香风干鸡,产于沙洋县十里铺镇境内,其色酱黄,无腻醇香,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相传孙权为联合刘备拒曹,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后,刘备夫妇居住在荆州古城以北、长坂坡以东的十里铺,因刘备最爱吃鸡,孙尚香为满足刘备的喜好,发明了很多种做鸡的方法,其中冬天腌制的风吹晾干的风干鸡,醇香爽口,越吃越香,风味独特,回味悠长,最为刘备所喜爱,行军打仗时又便于携带。从此风干鸡的腌制方法在这一带流传至今,成为宴席上的一道佳肴,因此菜是刘备之妻所发明,故又名“刘皇叔婆子鸡”。现代科学证明,风干鸡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氨基酸含量丰富的特点,近年来已成为会议接待、商务活动、馈赠亲友以及居家的理想食品。

金针菇,产于沙洋县马良、高阳镇 ,是世界上著名食用菌之一,因其菇体色泽金黄、菇柄细长似金针菜而得名。金针菇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金针菇中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核酸,日本称之为“增智菇”,并对高血压、肠胃道、肝脏等疾病均有疗效。国际市场上被称为“超级食品”,在我国被称为“中国超级名菜”。沙洋县高阳镇垢塜村是全省有名的“金针菇之乡”。

小李子藜蒿,产于沙洋县李市镇,又名蒌蒿、芦蒿、柳蒿、菊科蒿,属野生草本植物。沙洋地处江汉平原,土地肥沃,野生藜蒿长生不衰,人们历来有采集野生藜蒿为食的习惯,到明朝初期每年在清明节作为“贡品”进贡到南京。藜蒿含维生素、尼古酸、蛋白质等多种元素。在《神农本草经》中,藜蒿被列为野蔬上品,1993年藜蒿作为“菜篮子工程”在沙洋县李市镇大面积种植。每年阳春三月为藜蒿收获季节。藜蒿是人们喜爱的绿色保健食品,烹制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有开胃理气、神清气爽的功效,同时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化痰、促消化、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蛟龙蛋,由荆门蛟龙蛋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公司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后港镇,是湖北省定点再制蛋品出口专业厂家。年加工蛋品300万枚。公司生产技术条件符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其生产主要原料(鲜鸭蛋)采用食用长湖鱼虾、田螺、湖草等天然饲料和优质水稻的水鸭新鲜蛋品,以祖传秘方、经现代工艺精制而成。其产品无铅松花鸭皮蛋符合NY/T754-2003(绿色食品标准)皮蛋松花清晰,色泽暗绿光亮,味微甘、微咸、食用后使人感觉清凉、回味无穷。本产品规格齐全,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并已远销日本,马来西亚、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

楚小鸭皮蛋,由沙洋楚小鸭食品厂生产。该公司位于沙洋县拾桥镇汉宜路128号。注册了“楚小鸭”“十里坊”两个商标,并申报了6个无公害产品,其生产的“楚小鸭”系列风干产品,是将传统的腊制品,采用现代最先进的低温冷风干燥技术,精心加工而成,其产品最大优点是:使肉制品全中营养保持不变,风味独特,表面呈酱黄色,肉质滑嫩爽口,回味悠长,企业常年生产风干鱼、风干鸡、风干鸭、风干鹅等畜禽肉制品。

楚玉龙虾,由楚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位于沙洋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事淡水水产品、蔬菜等深加工和出口,产品有冻煮小龙虾仁、冻煮汤料整肢虾、冻煮辣粉整肢虾、精制单冻回鱼片、单冻鳗鱼、冻煮田螺、冻河虾等,产品严格按照HACCP国际质量体系要求生产,远销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年生产能力3万吨,可解决1000人就业,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以上。

楚玉鮰鱼片,由楚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位于沙洋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事淡水水产品、蔬菜等深加工和出口,产品有冻煮小龙虾仁、冻煮汤料整肢虾、冻煮辣粉整肢虾、精制单冻回鱼片、单冻鳗鱼、冻煮田螺、冻河虾等,产品严格按照HACCP国际质量体系要求生产,远销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年生产能力3万吨,可解决1000人就业,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以上。

雄峰米,沙洋县官当雄峰米厂生产。该厂是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拳头产品“超雄”被评为湖北省“放心大米”,2006年被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南达广东,西销云南、贵州,北至石家庄、西安、郑州等各大粮食批发市场,并连续多年出口伊拉克、南非、朝鲜等国。

天壤大米,由湖北巨星粮油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系2002年11月由沙洋县政府、后港镇政府招商引资企业。主要从事粮油收购、加工和销售、油脂产品进口贸易等业务。目前形成了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主要产品有国标二级菜油、优质大米、进口豆油、进口棕榈油、色拉油、菜粕和饲料预混料等品种,产品远销重庆、四川、湖南、江苏、上海、广东、河南、陕西等地。

龙池米,由湖北龙池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是由沙洋国家粮食储备库投资 2000万元组建的集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公司主导产品有:龙池桥晚优米、龙池桥香米、龙池桥粒粒精米、龙池桥粒粒精贡米。 配有 1-50公斤各种不同计量标准的真空包装和精品包装。所生产的大米米粒细长,晶莹玉润,天然清香, 纯天然 ,无污染 , 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香软可口等特点 ,是健康、安全的主食佳品。龙池桥系列大米分别被省、市、县粮食局、粮食行业协会授予 “放心粮油”称号 ,荣获荆门市知名商标、荆门市最受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影响荆门市民生活 100品牌称号,沙洋县技术监督局授予“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单位”称号。并荣获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产品”、“畅销农产品”奖、第十七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广州、深圳、茂名、贵阳、六盘水、昆明、重庆、武汉等城市。

洪森香米,由洪森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公司位于沙洋县官当镇高桥集镇,是一家以粮油生产为主、饲料生产为辅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加工粮食30万吨,油料30万吨。公司下设三月花油脂公司、高桥米业公司、九洲运输公司和特优香稻种植开发中心。公司推出的富锌营养米、洪森精品米系列、三月花一级压榨油等粮油系列产品,是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湖北名牌产品、2005年湖北省名特优新农产品著名品牌,被中国粮食协会评为“放心米”。

凤池香米,由风池米业有限生产,该公司位于沙洋县官当镇。公司下设风池米业公司、大富米厂、高桥双桥订单梁油收购站、富贵运输公司和新产品科技开发中心。公司拥有日产175吨大米生产能力,年加工能力为稻谷5万吨、饲料3万吨。主要产品“风池”和“富贵桥”系列大米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国家级“放心大米”称号,并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远销广东、云南等`地,并连续多年出口外销南非、朝鲜、伊拉克等国。

三月花油,由洪森实业有限生产,公司位于沙洋县官当镇高桥集镇,是一家以粮油生产为主、饲料生产为辅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下设三月花油脂公司、高桥米业公司、九洲运输公司和特优香稻种植开发中心。公司推出的富锌营养米、洪森精品米系列、三月花一级压榨油等粮油系列产品,是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湖北名牌产品、2005年湖北省名特优新农产品著名品牌,被中国粮食协会评为“放心米”。产品销往全国26个省市区,年产值2.9亿元。

荆星菜籽油,由荆门市环星油脂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是一家以植物油料为主要原料的食用油脂加工企业,地处沙洋县五里铺镇。公司现有总资产1600万元,具有年加工4万吨植物油料的生产能力,具有库存2万吨原料的仓容及储存2千吨油脂的油罐。产品质量完全达到国家颁布的质量标准。主副产品在广东、四川、云南、湖南等地及本地区具有较高的声誉。2004年6月被湖北省工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6年被6月荆门市工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6年8月,公司生产的荆星牌四级菜籽油被湖北省粮食局、湖北省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食油”,2006年9月被确定为荆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美食

火烧粑,沙洋农家传统的民间小吃。在沙洋流传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是小麦面或苞谷面用冷水和好后,做成圆圆的粑粑放在火塘里,用燃烧过的柴火灰埋好,再堆上正在燃烧的柴火,烧上一段时间,从灰里刨出来,这就是火烧粑。拍去上面的灰尘,火烧粑焦黄锃亮,香味扑鼻,甜滋滋、香喷喷、脆生生,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做烧粑,除了小麦面粉苞谷面粉,还有荞麦面粉(荞麦有苦荞和蛮荞),苦荞味道甘苦,蛮荞就没有苦味。一般用荞麦面做时加点蜂蜜调和。还可以用南麦面粉,但最佳的面粉是燕麦面粉。各种面粉做出来的火烧粑都各有各的风味。有的做火烧粑时还包上馅子,有素的,也有荤的;素的常用韭菜或酸盐菜,荤的一般是猪肉和牛肉。但绝大多数是不包馅的。

湖北省沙洋县美食:猪油饼子

猪油饼子,用发酵的面揉成团,以猪肠油和葱花拌匀揉入面团,制成圆饼,用鏊锅或烤箱烤黄烤熟。味香软,传统鏊锅鏊制味道更佳。

油馍尖,面粉加适量盐、明矾和水调和,用手按成片后切成条形,置沸油中炸黄即可,味外焦内软,论斤出售,广泛流传于汉江各码头。

湖北省沙洋县美食:糯米烧卖

糯米烧卖 做法:将适量用水浸泡过的糯米,及肥膘肉、冬瓜条、生板油、糖桂花、红绿丝、橘饼等包入未发酵的面皮中,捏成长圆形,形口捏出敞口花瓣,立于笼中蒸熟。烧卖种类很多,馅心也各异,甜味馅味甜香,咸味馅咸鲜脆爽,皮薄馅大(俗话说胀不破的烧卖),形如梅花,故又名烧梅。

太师饼,制作原料是:上白面粉、熟猪油或麻油、砂糖、桂花、桔饼、桃仁、冬瓜糖等。味道酥松清香,棉软不腻,别具一格。曾被授予湖北优良食品第一名。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绍熙二年(公元1191),出知荆门军(辖原今沙洋、东宝、掇刀、当阳等地),政绩显著,社会风气良好。相传南宋理学家陆九渊任荆门知军时,朝中有一太师特别器重他,因此陆夫子每每进京,太师总要邀请他进府中饮茶品糕点,两人在品尝中还不时讨论理学,兴趣盎然。陆九渊每次出京时,太师总免不了馈赠些廷中糕点,其中的茶花点心最为名贵,陆夫子尤为喜欢。陆夫子在荆门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爱戴,荆门许多名师为使陆夫子喜欢,便争相做些糕点与其它食品,让他品尝。后来有人做出了酥饼,沙洋太师饼,又名茶花点心、一品点心,还称活油酥饼,白中透黄,泡而酥松,香甜可口,酥层清晰,正中朱红一点,红白相间,典雅美观,故亦名“茶花点心”。后来陆九渊为不忘太师深情,每次进京也就带上此饼馈赠太师。故将其改名“太师饼”。物以人传,后来太师饼在沙洋也就被称作沙洋太师饼,并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火烧锅烙子,将发酵的面团加陪面擀制成碗口大小的饼状,下鏊锅烤制成半熟后放入灶坑内用带火的草木灰烧制,约一小时后取出。饼面焦黄壳脆,饼心酥松甜软,深受人们喜爱。农村大忙时节,农民为节省时间,不误农时,早晨下地前,常带上烤熟的锅烙子、咸菜、凉茶,中午,在地头就餐。江汉平原一带早有制作锅烙子的传统,且家家都能制作。相传三国时期,沙洋百姓就自发用锅烙子劳军,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湖北省沙洋县美食:矮子馅饼

矮子馅饼,由沙洋县曾集镇蔡庙人李延富兄弟创制,馅饼选用优质面粉作主料,配植物油、红糖、各种果仁等辅料,做成杯盖大小的饼状,置烤箱烤制而成。馅饼酥松脆软,香甜可口。投入市场后,深受各地顾客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创始人将产品注册为“矮子馅饼”商标,并随后注册了“矮子馅饼”公司,先后在宜昌、十堰、武汉、上海建立分公司。

接龙油姜,腌制方法独特,色鲜味美,健脾开胃,余味无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荆门传统菜肴之一。传说三国时期,长坂坡大战后,赵子龙经过那处庙(今沙洋县拾回桥中学内),当地老百姓用“油姜丝”招待他,食后他深感味美爽口,开胃健脾,发汗驱寒,精神一振,遂令军中厨师常备此菜给部属食用,“接龙油姜”由此而生。现在一般制作方法是:先将去皮的生姜放在面酱里,半年后捞起洗净,切成姜丝待用,然后将八角、味精、桂皮、苯甲酸、盐、花椒、酱油等原料用水煮沸,再用煮出的汤汁将姜丝泡在瓶子里进行密封,一段时间后方可使用。

沙洋米粉,将粘米用水泡后磨成稀湿粉,用带筛眼的模具将粉置其中,用木榨挤压,呈丝状挤出,下入沸水锅内成米粉丝,捞起后置于冷水中待用。用面粉在水中搅匀,加盐、味精煮沸成糊状待用,食时用竹窝子将粉置其中,在沸水内烫滚,将糊舀于碗中,撒少许白糊椒粉,再加上少许码子(有鸡片、肉片、鳝鱼焦片等),味软、香,落口即化。

糊辣汤,用面粉(加少量生粉)和水搅匀,煮沸成糊状,加入苕粉条、猪头肉、海带、干辣椒、葱花、姜沫、麻辣油拌匀煮熟即可。味辣热香,与油馍尖配食,为价廉味美的早点。

湖北省沙洋县美食:豆饼

豆饼,又名豆丝,用绿豆和大米各半磨成浆,制成饼皮,切成细条状。以籽酱(小麦酱)过滤出的水加盐烧制成汤,用葱花、稀辣椒、猪油置于每碗豆饼之中。其味辣、香,豆丝不折断,不成糊状。沙洋豆饼以五十年前刘祖香号制作最佳,孺妇皆知人人喜爱。如今,高阳、拾回桥一带家家制豆饼。

湖北省沙洋县美食:包面

包面,外地有的称作馄饨、清汤、云吞、抄手等,在沙洋早点、夜食中,都习惯称作包面,以极薄面皮加入肉制成,有专营的包面馆,也有肩挑串巷敲着竹筒沿街叫卖的包面担,十分方便百姓。包面因馅心不同,名称各异,如鲜肉包面、牛肉包面、蹄花包面等。沙洋传统包面皮薄馅大,煮熟后盛在碗中,香气四溢,诱人食欲,老幼妇孺皆喜。

瓦罐蹄花,在沙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瓦罐、砂锅。农忙时,清早下田前将肉食、骨头之类的原料,下到瓦罐里兑好水,盖上盖放置在柴灶门口的灰坑里,围之以余火,待下田回来,喷香扑鼻的“肴头”一取即得。瓦罐蹄花以猪前蹄为主料,配以调味品,下锅煸炒后,投入装有原料的瓦罐,按特定工艺煨制而成。制作瓦罐菜操作要领是:汤汁适中,菜肴经旺火烧沸后立即转入微火长时间加热,使汤面始终保持微沸状态,对于坚硬、结缔组织多的原料,也能“文火攻坚”,达到成菜效果。

南风菜,沙洋民间的春腌菜,早在清朝晚期就已有此菜。因出晒时天气多刮南风,故名南风菜。南风菜多以大叶芥菜或腊菜,在春季腌制发酵经南风吹干而成。食用时可与多样荤素搭配,佐以酱油、白糖、生葱、生姜、八角、桂皮、芝麻油等料,配制成各色佳肴。如用南风菜烧肉,南风菜烧鳝鱼,南风菜烧猪蹄膀等,在宴席上颇受欢迎。南风菜烧猪蹄膀的制作是用猪蹄膀或五花肉750克,用南风菜250克,鸡蛋10个,用酱油40克,白糖10克,葱、姜各25克,八角、桂皮各5克,芝麻油40克作调料,将南风菜用水冲洗后,切成碎末,将猪蹄膀刮洗干净后切成1.5厘米×1.5厘米的块状,葱切段,姜稍拍,鸡蛋白煮后去壳待用,取净锅置中火烧热后,下麻油烧八成熟,下葱、姜煸香,再下八角、桂皮出味后,下蹄膀肉块煸炒至紧皮肉色变白后,下酱油、白糖上色,再下熟鸡蛋、南风菜末,同时加原汤1250克,加盖或转入瓦罐内在中火上烧沸后,移微火上,保持微沸加热约10分钟至汤汁适中,择去葱姜、八角、桂皮、末渣不用,即可装盘入席。

蟠龙菜,又名卷切,俗名剁菜,其制作方法是将干净的鱼、肉剁成茸,配以淀粉、精盐、葱花、姜粉等料搅成糊,再用鸡蛋摊成的蛋皮,将鱼茸和肉茸合在一起卷成圆条状,上笼蒸熟,切成3毫米厚的卷片,依次码在盘中,鲜嫩可口,香味绵长,形如蟠龙,白中透亮。说起蟠龙卷曲,还有段历史传说。相传明代武宗皇帝死后,乏嗣继位,皇族早有明争暗斗。章太后迫于政势,密诏三位亲王,令在外地做官的皇弟和皇侄进京,并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远在钟祥为藩的皇堂弟朱厚熜接诏后,即与身边的谋士们商议,要想尽一切办法提前进京。为了不影响行程,他在出发前,命府中厨师做出一种吃鱼肉却不见鱼肉的菜,若做不出,性命难保。有位叫詹多的厨师,一天,因很晚还未回家,其妻就带了做熟的红苕送去给他吃。夫妻俩互相推让中弄破了红苕皮。心灵手巧的詹多灵机一动,做出了吃鱼肉而不见鱼肉的“红苕”,后来朱厚璁吃着“红苕”,他装扮成囚犯坐着囚车,日夜兼程。仅半月时间就进京做了皇帝。朱厚聪做了皇帝后,詹多奉命进京为皇帝厨师,将那“红苕”命名为“蟠龙菜”,即蟠龙所食之菜,蟠龙意即盘伏之龙。嘉靖命人记入宫中食谱。从此“蟠龙菜”便成了明宫佳肴。

龙凤缘,沙洋长湖一带的传统名菜。清顺治年间,荆门人王三荐为官清正,时人称其王青天。甲午(公元1654年)12月郑成功攻打漳州,次年6月,王三荐为避战乱而逃往京城,投靠靖南王耿继茂,适逢其子耿精忠娶妻,王三荐命随身的荆门籍厨师做了一道以鳝鱼和鸡肉同烹的菜肴,取名“龙凤缘”,靖南王品尝后特别喜欢,此菜立马名噪一时,尔后呈献宫中,成为御膳珍品。龙凤缘鲜鱼酥香焦脆,鸡肉白嫩爽口,香醇扑鼻,造型美观,创意生动,堪称席上佳肴。

奢香玉簪,原名叫油炸犀牛角,是以瘦猪肉为主料,配白壳辣椒等辅料炸制而成的。因其形似玉簪,里嫩外酥,香辣可口而得名。相传明代时期,沙洋地方官曾以此菜招待过明朝皇帝派来招降的使者。由于当时辣椒刚传入中国不久,栽培和食用尚未普及,这位使者不识辣椒,也不习惯辣味,误认为沙洋人在食物中放进了毒药,企图毒死他,致使谈判中断。所幸聪明的地方官夫人当即向朝廷奏本,说明原委。朝廷查明真相后,封夫人为“奢香夫人”。

沙洋米茶,也叫焌米茶,也叫米茶、酸米茶、炒米茶,得名于“食之裹腹,饮之解渴”。叫焌米茶是因为该小吃中间带少许的米粒,似茶一样,发酵后更好吃,所以叫“焌米茶”。其制作方法为:先将大米或麦米放在锅里翻炒至熟透,然后盛起,待锅里的水煮沸后,将少许炒米放进锅中一同煮沸,凉后食用。焌米茶水色淡黄,香气浓郁,滋味微甜,涩而不苦,充饥解渴,减肥健美,为夏季防暑降温佳品,气候愈热,食之愈爽。其主料为“糙米”,制作方法是:将大米放在锅里,置中火干炒至发黄带焦时起锅,清水淘洗后滤去水份,再放入锅里加 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开花,起锅冷却即成。在农村,人们一般在头天晚上炒制后,盛入陶罐中,第二天食用。隔夜米茶,味略酸甜,更能增进食欲,生津止渴,别有一番风味。相传明朝朱佑元(嘉靖生父)册封为兴王,其妃(嘉靖皇帝之母)蒋氏身怀六甲时茶米不思,喝了这米茶, 食欲大振。王见大悦,米茶从此从民间进入宫廷。后蒋氏随嘉靖入紫禁城 ,每逢夏季,必饮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