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泸定县
泸定县:泸定桥
泸定东大门

泸定县汉语拼音:Lúdìng Xiàn;英文:Luding County),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四川西部。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总人口9万人(2012年),以汉族为多。全县辖4个镇、8个乡。

泸定县地势西高东低,以山地为主,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县城海拔132l米,县境内海拔高差悬殊达6570米。属亚热带大陆性高原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664.4毫米,年均气温15.5℃。大渡河夹流其间,东西两岸有48条大小支流。然资源丰富。蕴藏有铅、锌、石棉、红花岗石、大理石等近30种矿源,其中红花岗石被评为“中国二号红”,极具开发潜力。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康定木兰、连香树、麦吊杉、红豆杉等;名贵中药材有虫草、贝母、天麻、麝香、鹿茸、熊胆、当归、大黄、杜仲、黄连等。318国道、泸石公路横贯县境。位于县城以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以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业绩而驰名中外。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1988年定为国家级冰川公园。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 邮编:626100 代码:513322 区号:0836

行政区划

全县辖4个镇、8个乡:泸桥镇、冷碛镇、兴隆镇、磨西镇、岚安乡、烹坝乡、田坝乡、杵坭乡、加郡乡、德威乡、新兴乡、得妥乡。县政府驻泸桥镇,距州府49千米。

历史

泸定县得名于泸河,又取安定之意。汉设管都县,元设长河西宣慰土司,明设沈边土司,民国元年改为泸定县。1950年隶属西康省,1955年撤销西康省划入四川省属雅安专区,1957年划属甘孜州。

1996年,泸定县面积2450.7平方千米,人口7.3万人。辖4个镇、8个乡:泸桥镇、冷碛镇、兴隆镇、磨西镇、岚安乡、烹坝乡、田坝乡、杵坭乡、加郡乡、德威乡、新兴乡、得妥乡。县政府驻泸桥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泸定县常住总人口77855人,其中:泸桥镇19459人,冷碛镇8900人,兴隆镇9522人,磨西镇6794人,岚安乡2789人,烹坝乡4156人,田坝乡4124人,杵坭乡2966人,加郡乡3873人,德威乡4602人,新兴乡4568人,得妥乡6102人。

2004年,泸定县辖泸桥、冷碛、磨西、兴隆4个镇和岚安、烹坝、田坝、杵坭、加郡、德威、新兴、得妥8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泸定县常住总人口83386人,其中:泸桥镇25300人,冷碛镇8121人,兴隆镇9181人,磨西镇7390人,岚安乡2265人,烹坝乡4053人,田坝乡4498人,杵坭乡2801人,加郡乡3858人,德威乡4072人,新兴乡4838人,得妥乡7009人。

地理

泸定县:化林风光
泸定县:雅加埂

=泸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界于邛崃山脉与大雪山脉之间,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东与石棉县相连,位于东经101°46′-102°25′,北纬29°54′-30°10′。南北长69.2公里,东西宽49.9公里,川藏公路穿越东北部,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泸定县东距四川省会成都285公里,西距州府所在地康定49公里,南距石棉县112公里,北距丹巴县125公里,总面积2165.3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泸定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属典型高山峡谷区。山体呈南北走向,县境内高山林立,谷深壁陡,沟壑交错,许多山峰都在4000米以上,其中西南与康定县接壤之贡嘎山是其主峰,海拔7556米,为全省最高峰,被誉为“蜀山之王”。二郎山海拔3437米。岭谷相间,山岭到大渡河的水平距离,不超过10公里,而岭谷相对高差达3000米以上。形成高差大,坡面短,坡度陡峭,山高坡陡,高差悬殊,岩体破碎,岩石裸露这一特殊地貌特征,境内平坝、台地、山谷、高山平原、冰川俱全。

水文

泸定县最大的河流是大渡河,其它的有48条常年流水山溪,流域面积2020.7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磨西、湾东、磨河、木角4条,流域面积1307.5平方公里,多年流量44.446立方米/秒。

气候

泸定县地处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过渡带上,受东南、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冷空气双重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有名的干热河谷地区。县境内最高山-贡嘎山海拔7556米。夏无酷暑,冬季干燥温暖,季均温度7.5℃;夏季温凉湿润,季均温度22.7℃;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年均降雨量664.4毫米。

自然资源

泸定县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县境内蕴藏有铅、锌、石棉、红花岗石、大理石等近30种矿源,其中红花岗石被评为“中国二号红”,极具开发潜力;全县水利资源丰富,水力理论蕴藏量达246万千瓦,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康定木兰、连香树、麦吊杉、红豆杉等;名贵中药材有虫草、贝母、天麻、麝香、鹿茸、熊胆、当归、大黄、杜仲、黄连等。此外,“高万丈”的二郎山、“浪滔天”的大渡河及“天下奇”的海螺沟和“铁索寒”的泸定桥形成了泸定独有的旅游资源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和旅客来泸旅游、观光。

矿产资源

泸定县地质位置属康滇地轴北缘,南北挤压带东侧,境内广泛出露有各地质时代的各类岩层,为形成各种矿产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成矿条件和场地。 至2013年底,泸定县已探明的矿有:铅、锌、铬、钨、黄金、云母、石棉、锰、大理石、花岗石、汉白玉、石灰石、石膏、煤及矿泉水和温泉等矿产资源三十余种。已探明储量为:铅锌22万吨、锰35万吨、铁218万吨、银25万吨、硅石5000万吨、石灰石2500万吨、石膏15万吨、矿泉水年流量64万立方米、花岗石19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泸定县药用生物资源蕴藏量较大,中药材中占重要比重的药用植物达700多种,约占全州已知种类的30%,常年收购的药用植物有50多种,药用生物主要有冬虫夏草、贝母、天麻、大黄、薯蓣、虫娄、杜仲、当归、党参、独活、首乌等。

野生食用菌主要有:松茸、木耳、羊肚菌、荞巴菌、鸡蛋菌、刷把菌、猴头菌等。

珍稀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有红豆杉、康定木楠、连香树、麦吊杉、银杏等4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贵植物。

境内有野生哺乳动物31科69种;鸟类43科167种;爬行类5科10种;两栖类3科4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37种。海螺沟内常绿阔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是珍稀动物牛羚、猕猴、大熊猫、小熊猫、马麝、岩羊、红腹角雉等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沟内还有海螺斑、三尾凤蝶,属世界珍品。

山野菜资源较丰富,有山白菜、蕨菜、香椿、刺五加、鱼腥草等。

水力资源

至2010年底,泸定县水资源总量为18.75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927.9毫米,水力理论蕴藏量为186.079万千瓦,其中:大渡河15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27.055万千瓦,其中:大渡河120万千瓦。

特产

  • 柿子,形如心的叫牛心柿,圆似灯笼叫水柿、面柿,色有红、橙、金黄。产于泸定河谷地带庭院,田边地块。柿子皮薄、味甜沁心。海螺沟口共和村柿子评为四川名柿。食鲜柿,止渴。
  • 枇杷,是泸定夏季早熟水果之一,分橙黄、淡黄两种,形如球或椭圆,汁多,甜酸适度。枇杷的花、叶可入药,有治疗肺热咳嗽、呕吐等症之功效。枇杷果黄、叶绿常青,亦有观赏作用。主产区是磨西等地。
  • 樱桃,形如珍珠,汁多肉厚,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主产区是田坝、泸桥、加郡、杵坭、得妥、磨西、冷碛等乡镇。

文化、旅游

康巴文化

  • 弦子,源于巴塘县。“弦子”驰名藏区和国内。“弦子”舞蹈轻柔优美,舒展自如,两袖翻飞时有飘飘欲仙之感。舞步轻盈多变,舞蹈时多成园圈,边舞边唱,即是自娱式舞蹈,又可编成表演节目。
  • 锅庄,藏族民间舞,主要以岚安锅庄为主。锅庄舞蹈比较古老。锅庄舞蹈节奏缓慢、舞姿粗犷豪迈,英勃刚健,热情奔放。
  • 山歌,主要以海螺沟山歌、岚安山歌为主,山歌高亢、激越、节奏自由,别具韵味。
  • 藏戏,一种歌、舞、剧相结合的地方剧种。藏戏可以在坝子、草地上演出。乐器主要为皮鼓和大钹,演员根据不同角色化妆或戴面具。藏戏剧目大致分为历史剧,如《文成公主》;神话剧,如《卓瓦姆》;社会剧,如《朗色姑娘》三种。
  • 藏族绘画工艺,主要见诸于建筑中的壁画、板画和唐卡画(又称藏画)。壁画对比色彩鲜明,人物形象生动,山川、花卉、鸟兽、人物和谐交织,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唐卡画有它独特的画风,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构图严谨。
  • 民间故事,县境内藏、彝、汉民族民间故事浩宏丰富。民间故事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艺术水平很高。有历史故事、传奇故事、寓言故事、神话和童话。
  • 民族建筑艺术 民族建筑艺术有寺院建筑、居民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寺院建筑气派宏大,雄伟壮观,因地取势,布局巧妙,层次分明,金碧琉璃,建筑艺术价值很高。民居和建筑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造型独具一格,体景适宜,色彩斑谰,喜人眼目。

西夏文化

岚安古为罗岩,开拓于新生石器时期,发展汉代,成熟于唐朝(1986年六月文物普查、省文物考古二队在四嘎出土磨制石斧等新生石器时期石器和汉代瓦、汉砖堆积地和遗址),唐朝在罗岩设罗岩羁縻州(史书有记载),宋代为岩州直至清末更名为昂州,1937年国民党中央师范考试院院长戴传贤考查西康时更名为岚安。

岩州兴盛于明,闭塞于清代中期,原在古罗岩时期史书记载土著人为羌人,食荞麦,穿毪子,住山洞(有遗迹),唐末吐番势力达大渡河流域,羌人被吐番统治同化,宋代末西夏国被金灭亡后,部分西夏人顺河谷南迁,有一部落顺大渡河谷来到金汤、鱼通、岩州,从此,西夏文化,羌人习俗在岩州定居,发展设置政权岩州长官司。明洪武七年,朝庭为控制边夷和土蕃把雅州茶仓改迁岩州,设岩州卫、置茶马互市、修养善茶马官道,清中期官道改化林,岩州闭塞。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工农红军长征在岚安经过大小战斗七次,建立康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为保证红军长征的顺利进行,有600多名红军指战员牺牲在岚安,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岚安的土地,留下了许多革命文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古罗岩为细石器文化(石宫记载),唐末吐蕃传入藏文化,政教合一,笨幡教受到排斥,宋末西夏文化传入岩州、羌碉(穹笼)、剌绣、婚俗、石棺、瓮棺火葬、羊年火把、锅卓、卢吟、就吟、羌氏白石传说和公巴笨幡教、端公黑教等等。特别是剌绣是传统工艺,凡女人自小由母系传授,至今百分之八十的少女、妇女均会剌绣,花色图案之多,小儿服饰从头到脚全是花的世界,成人服饰也是别具一格,女装为白色头帕、青色花边领架,深色毛兰长衫、青色围腰白底绣花腰带,绣花云云尖尖鞋;男装是兰长衫,腰拴绣花伴肚,脚穿火麻制麻窝花草鞋地,羊皮皮褂男女均穿。

婚俗为半夜哭亲、背亲、红爷、伴客、正宴、回门、汇亲等,丧葬依然石棺,只是土葬。

婚丧嫁娶都有锅卓(歌庄)跳唱到通宵达旦,男女都会跳锣戏九仙灯(木姐珠和斗安珠传说)也在重灾之时组织演唱。大家在吉庆之时把白石作为神,羊作图腾。

古遗址

  • 四呷坝遗址,位于岚安乡乡政府以南约500m,出土有平底器、宽耳器等褐陶和黑陶,与川西北的“石棺葬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现地面上仍散布有许多凹旋纹陶片,推测为汉、唐时期先民居住地。
  • 呷北遗址,位于岚安脚乌村南约200m,遣址距水沟30m,高出沟底约7m,面积近1000m2。遗址现为庄稼地,散布有大量陶瓦片,颜色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质地以泥质为主,有少量为灰砂陶。器形为筒瓦、板瓦,据1987年文物普查鉴定为一个汉代聚落地址。
  • 烹坝营盘遗址,烹坝大渡河边,原有一片沙洲,上有石砌营垒,有大营垒和小的方形园垒各一个,垒墙厚约三、四尺、高六尺。北端较高处乱石间还有较小的园痕两个。传说是清四川提督岳钟琪平西泸打大岗时之营地。现已辟为农田。
  • 瓦斯营盘遗址,冷碛佛耳岩对面的营盘河坝(大渡河右岸)上原来也有两座营垒,同样是一方一园,园者直经约30余米,高数尺。是化林参将李麟率先过河,收复河西地面所筑。这里与河东的沈村、冷碛呈犄角之势,以控制咱(德)威、紫牛等方向之敌偷袭。民国时即已改为农田。
  • 寨子包遗址,位于沈村南大渡河东岸的一个小山顶之上,距沈村约500m,距江边约400m,高出江面约150m。寨子包略呈园形,寨墙环山而建,长约250m ,墙厚3.4m,残高2.5m,由大小石块堆砌而成,内有残房墙基四间,呈长方形,发现有汉代绳纹陶片、明成化瓷碗残片、大量明、清青花瓷及布纹瓦片,系一军事性质的营垒,此营垒之形成早于明代,晚到清代。
  • 粮台营盘,位于德妥北雅家埂河汇入大渡河河口的对岸高台地之上,也曾为军事重地。只是筑垒史实还有待考证。
  • 化林营遗址,清康熙初在化林坪设化林营并筑化林城。该城平面大体作正方形,仅西边一线稍长。四周筑有围墙,开东南西北四门。城内有六条大道,与兵暑相间配置。其中除东西两街为南北走向外,其余四街均呈东西向平行,有人口六七百户。二百余年后的光绪年间撤销制营后,人口也随之迁涉,化林坪逐渐衰败,今尚存金花庙及现代重刻之果亲王碑。

古建筑

  • 乌泥岗四角碉楼,位于岚安乡脚乌村西南约2km,该楼座北朝南,泥木石砌结构,下大上小,长方形、五层。四周墙上有拱形窗七扇,第一层采用栏干式,二层为抬梁式,三层以上为穿逗式。建筑面积118.09m2,相传有200-300年的历史。
  • 碉房,典型的藏式住房,岚安、烹坝和岔道等地仍有保留。墙体以杂乱的片石垒就,缝隙中填以泥土,墙体下厚上薄,最顶层厚约0.25m。岔道有一间建于1761年的碉房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丹巴甲居一带的嘉绒藏族现仍以碉房为主要居所,其结构与泸定所见相似。
  • 木磴子房,类似于东北林区常见的木楞子房,泸定仅有磨西咱地村西北约500m有一处。保存基本完好。该房坐北朝南,平檐悬山顶穿逗木结构。四周用长条木磴(原木对剖而成)砌成木墙,每面12块木磴,九根柱头落地,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41.75m2。木磴材积45.28m3,现为张氏三家民房,传已居住十代人,至少有250历史,经1876年雅家埂7.7级强震而未毁。
  • 陈德滋碉房,陈于民国后期任县参议会议长,家住得妥,其富裕程度仅次于刘邦富。1946年在旧房前建有一碉房以自卫,现为得妥小学宿舍。

刘邦富四合院 民国时代,刘邦富是冷碛首富,其在镇政府西南约500m处建一四合新院,别名天星宫。由前房,正房及左右厢房构成,各房之间以土楼连接,四周有围墙,中为天井。

  • 十字形教堂,冷碛镇政府西南约100 m,于光绪5年(1880年)建的最早的天主教堂。其平面呈十字形布局。采用四传尖顶木结构建筑形式。教堂主体为单檐歇山顶穿逗式木结构。建筑面积240.85m2。

古寺庙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奉佛教的民族,因而境内寺庙较多。泸定的庙宇多数始自清代兴建,鼎盛时期共有77座大庙,还有不少小庙。77座大庙中有18座分布在泸桥镇。此外,化林有16座,冷碛有7座,得妥有6座,加郡5座,岚安、新兴、烹坝各有4座,沈村、磨西、德威,兴隆各有2座,而杵坭、咱里、海子山、沙湾、岔道等处各有1座。经数百年的变迁,大多数寺庙已荡然无存,仅有观音阁,城隍庙、将军庙、游天庙等十余座尚存,小庙中也仅存花石包观音庙(独石寺),去海螺沟的游客均可见到。

古碑刻

  • 万历石刻,为现存最早的石刻,位于冷碛南1km之佛耳岩,刻于明万历22年(1599年)。
  • 重修桥记造像碑,系1986年农民建房时从地中掘出,现移存兴隆观音阁内。碑身长方形,顶呈半园,中心有一观音像,深浮雕。观音双手合十,交脚,须弥座,座上有浅浮雕纹。碑右记:“维万历三十四年岁次丙午仲春朔二月初一日重修龙定桥”,左为藏文。是县内保存最早的一通汉藏文石碑。
  • 御制泸定桥碑记,位于泸定桥东端约十余米。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月初四日、由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升龙立。碑面高4m,宽1.65m,碑面上方及左右侧刻四条龙纹及祥云图案。造型生动。碑座1m。碑外两侧及顶端均锒嵌薄墙保护。顶额原书“山河一统”四字,民国三十年(1941年)五月地震,顶额倒坍,嗣后屡修屡崩。1945年新修后,逐将碑额改书为“康熙御碑”。碑文记载了建桥起因、经过、桥的命名和作用,日后的管理与维修等。
  • 御笔“泸定桥”碑,位于泸定桥西头,高2.47m,宽1.1m,顶端有“康熙御笔之宝”篆文方印,碑侧及顶有薄墙保护。横额原末题字,1945年培修御碑时,将御碑上的“山河一统”四字移至此,并将词序改为“一统山河”。
  • 果亲王诗碑,果亲王允礼,康熙第十七子,雍正元年(1723年)封为果郡王,六年晋封为亲王。雍正十二年(1735年)七月雍正派果亲王去乾宁惠远寺经办七世达赖归藏事宜,其于十月离京,十二月十九日抵打箭炉,次年闰四月回京。此君擅诗文,沿途均有吟咏。在此期间,果亲王在泸曾留有三通诗碑。它们分别是烹坝的“越大冈山”诗碑,咱里的头道水诗碑(光绪初年被洪水淹没)和化林坪诗碑。化林坪诗碑文革中被毁,原件无存,现有化林好事者按原诗文重新镌刻一通立于化林北门大道旁。此外,境内还有化林城隍庙碑,冷碛刘公德政碑、冷碛古碑,得妥铁庄庙碑,以及1950年修建公路桥而立的大渡河桥碑等。

红军长征遗迹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泸定桥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1935年,红军自石棉安顺场兵分两路,沿大渡河东西两岸向北挺进,实施了“飞夺泸定桥”战役。留下了许多遗迹。

  • 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位于泸定桥东,1980年建,面积886m2,共分五个展室,收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用过的门板、枪、炮、红军的旗帜、文件箱、信件证明、标语、战报、手雷、马刀等珍贵文物110余件以及177幅历史照片。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生动地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的丰功伟绩,已成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是本县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1985年在距城约1km的河西沙坝,于隆重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之际举行奠基仪式,1986年8月18日完工。碑基面积720m2,碑高30.25m,由主体、底座铜像和平台梯组成,碑体内分8层,可沿梯登顶观赏泸定全景,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观景点。
  • 毛主席住宿旧址,1935年5月28日毛主席率队从安顺场北上,29日抵磨西,当晚即宿于磨西天主堂。现基本保存完好。
  • 朱德同志住宿旧址,位于城东北之东灵山麓,旧称江村堡子,原系李子勋住宅,红军飞夺泸定桥后,朱德同志曾宿于此,现为县文保单位。内有红军标语13幅。
  • 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前会址,位于沙坝村天主教堂。该天主教堂系与磨西天主教堂相继修建而成。1935年5月29日清晨红军到达上田坝后即兵分两路,一路上海子山击溃桥西敌人而控制了桥西,一路沿河北上抵沙坝,中午红四团在教堂内开会商讨攻击桥东之敌事宜,下午四时开始攻桥,不到两小时即胜利地占领了桥东。
  • 岚安红军司令部旧址,位于岚安脚乌村,面积150.48m2,占地225.36m2,内有红军标语3幅。
  • 区苏维埃旧址,在岚安脚乌村,现为民居,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