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洱源县
云南洱源县:洱源西湖
云南洱源县:马鞍山风电场

  洱源县汉语拼音:ěr Yuán Xiàn;英文:Eryuan County),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地理坐标北纬25°41′~26°16′,东经99°32′~100°20′。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毗邻。总面积2614平方千米。总人口29万人(2012年末)。有白、汉、彝、回、傈僳、纳西、藏、傣等民族。辖6个镇、3个乡。

  洱源县是洱海的发源地。地处云岭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南无山海拔3958.4米,最低处乌梢箐口海拔1645米,县城海拔2060米。县境东半部为断陷湖盆地,多洪积扇和低山山地,西半部为高山峡谷区,主山脉呈南北走向。河流、湖泊均归属澜沧江流域。年均温14℃,年降水量746毫米,水资源丰富。有岩盐、煤等矿产资源。国道214线、省道平甸公路纵贯县境。景区有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茈碧湖、海西海、鸟吊山,邓赕诏古城遗址、段信苴宝摩岩碑等。

  西汉至隋朝属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南诏时为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沿明建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县、邓川县同属大理专区,1956年11月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3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

  • 邮编:671200 代码:532930 区号:0872

行政区划

  全县辖6个镇、3个乡:茈碧湖镇、邓川镇、右所镇、三营镇、凤羽镇、乔后镇、牛街乡、炼铁乡、西山乡。县政府驻茈碧湖镇,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389千米,距州府下关公路里程69千米。

历史

  洱源即洱海之源,因高原明珠洱海发源于此而得名。西汉属益州郡叶榆县。东汉属益州永昌郡叶榆县。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叶榆县。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云南郡叶榆县。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麟德元年(644)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六诏中境内有浪穹、邓赕、施浪,属剑南道姚州。南诏国时为浪穹州,属剑川节度。宋大理国时分属宁北赕、邓赕、凤羽郡。

  元宪宗七年(1257)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浪穹千户所后改置浪穹州),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置邓川州,领浪穹县,凤羽县,隶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邓川州,裁凤羽县入浪穹县设凤羽乡巡司;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沿明制,顺治初年浪穹县改直属大理府,雍正八年(1730)7月大理府属迤西道。

  民国2年(1913)4月,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同年迤西道改为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滇西道改为腾越道,洱源、邓川县均属之。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洱源、邓川县直属省。民国37年(1948),洱源县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邓川县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洱源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邓川县属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50年,洱源县、邓川县属大理专区。1951年2月19日,大理专员公署批准,将云龙县第六行政村第七自然村之花椒树、立庄登等18个小村划归洱源县。1953年10月,原属邓川县的大会庄乡,面积1.25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12月,原属宾川县的火山乡、双廊乡、长育乡划归洱源县。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邓川县属大理州。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洱源、邓川2县,将原洱源、邓川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剑川县,县城设在牛街区三营(1958年10月撤并)。1960年永平县云龙片长新公社新罗地区(13个自然村,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228户、903人)划归剑川县洱源片乔后公社。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洱源县,以合并于剑川县的原洱源、邓川2个县行政区域为洱源县的行政区域,并将原属剑川的乔后、源安邑等划归洱源县(1961年9月分设)。

  1996年,洱源县面积2880平方千米,人口约31万人。辖3个镇、9个乡:玉湖镇、乔后镇、邓川镇、双廊乡、江尾乡、右所乡、三营乡、牛街乡、茈碧乡、凤羽乡、炼铁乡、西山乡。县政府驻玉湖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洱源县常住总人口315003人,其中:玉湖镇27577人,双廊镇17067人,江尾镇37988人,邓川镇15486人,右所镇50026人,三营镇42948人,凤羽镇28487人,乔后镇20233人,牛街乡22478人,茈碧乡19100人,炼铁乡21239人,西山乡12374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洱源县常住总人口268313人,其中:茈碧湖镇56246人,邓川镇17730人,右所镇53233人,三营镇36048人,凤羽镇27630人,乔后镇20406人,牛街乡21507人,炼铁乡22806人,西山乡12707人。

  2014年,右所镇、凤羽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人口民族

  2010年,全县出生人口23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15‰;年末总人口287833人,其中男145013人,女142820人;非农业人口21745人,占总人口数的7.55%。

  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傈僳、纳西、藏、傣等族为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境内共有27个民族成分。2010年末,白族179550人,汉族87431人,彝族11642人,回族6584人,傈僳族1116人,纳西族491人,藏族328人,傣族146人,其他民族545人。

地理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3支主山脉由北至南纵贯全境,点苍山北延尾脉天马山一支独出县境中南部,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两大水系,均归属澜沧江流域:东部是弥苴河水系,由弥茨河、凤羽河、海尾河、弥苴河、罗时江和永安江等6条主要河流,以及与之连通的海西海、茈碧湖、东湖、西湖4个湖泊组成,水流南注洱海;西部为黑潓江水系,境内干流长60千米,汇入支流40余条。东部有凤羽、三营、洱源、右所4个高原盆地(坝子),分布有凤羽、牛街、三营、茈碧湖、右所、邓川6个镇乡;西部高山峡谷,分布有乔后、西山、炼铁3个乡镇。三大主山脉及其支脉海拔多在2500~3000米,东北部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坝区海拔多在2000~2200米,黑潓江河谷区海拔多在1700~2100米,江水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是县境最低点,海拔1645米。

气候

  洱源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明显等特点。5~10月为雨季,年降水量多年平均732毫米,50年来最多的是1966年,达1140.5毫米,最少的是1958年,仅为469.7毫米。年日照多年平均2061~2439小时,日照百分率55~57%。洱源坝区(温凉层)多年平均气温13.9℃,50年来极端高温出现在1958年6月2日,达32.0℃,极端低温出现在1962年1月4日,为-8.1℃。2月尾“回头霜”,4月初“倒春寒”,5~6月干旱,7~9月连续降雨的洪涝,8月底9月初低温,10月“九黄雨”,“一冬干”、“一春干”,偶降大雪,以及局部地区的冰雹,是境内间有发生的主要灾害性气候。

自然资源

  洱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突出。境内高山、亚高山与河谷、盆地相间,具备亚热带至高山寒温带的各种自然环境。现存蕨类以上高等植物700多种,种子植物的15个地理成分齐全,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11种(一类1种,二类10种)。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中,针叶林地域分布最广。常见树种分属43科、95属、249种。鸟类有上百种。罗坪山至点苍山一线及西部广大山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其中久负盛名的鸟吊山,候鸟南迁时节百鸟翔集,蔚为壮观。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2种,其中一类的有金钱豹和黑鹿两种。随着山林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不断回升,一些曾绝迹的野生动物种群活动也相继出现。中草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植物类达860种,动物类也有10余种。花卉资源中,兰科植物约有16属、120种。洱源,家养兰花历史悠久,名品迭出,是全国闻名的“兰花之乡”。

水资源

  洱源素有“高原水乡”之称,水资源极为丰富。弥苴河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4.82亿立方米,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8.13亿立方米的60%,洱源因之被称之为洱海之源。黑潓江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6.38亿立方米,干流最大洪水达每秒1120立方米,境内落差达375米,平均坡降6.4%,极具水电开发价值。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0.7万千瓦,至2010年水电装机40300千瓦,尚有很大潜力可供开发。

地热

  洱源地处滇西高温热水区,地热资源得天独厚,是闻名遐迩的“温泉之乡”。境内分布有九台-玉湖、牛街-三营、下山口-城西-温水等地热主显示区,共有30余处自然出露点,水温30~90℃,矿物质含量均达医疗热矿水标准。其中牛街-三营高温地热田,相应发电潜力1791千瓦,远景发电潜力可达5390千瓦。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种25个,已知矿产地50余处。金属矿有金、银、铅、锑、铜、锌、锰、铁、钛、镁、铝等,其中钛矿品位高颇具开发价值。非金属矿主要有岩盐、硅藻土、大理石、石灰石、褐煤、泥炭(草煤),尤以建筑石材储量大、品质优,焦石、腊坪墨色大理石被誉为“黑金花石”。

文化

  洱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全县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个,其中省州级各3个。唐初浪穹诏主丰时设治颖州巷、筑凤凰台、凿白沙井,南诏统一六诏时白洁夫人率兵抗敌,明将傅友德与元右臣普颜笃大战佛光寨,明建文皇帝避难眠龙洞、躬耕石龙寺等等,都留下许许多多传说和遗迹。洱源是清华园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滉的故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孕育了滇西北最早的革命武装。洱源,各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是“神话王国”和“天女撒歌的地方”,是著名的“白族唢呐之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凤羽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五批,2010年7月22日公布)

旅游

  洱源,自然风光旖旎,风景名胜众多。旅游景点有200余处,可分为西湖、茈碧湖、海西海、鸟吊山等景区。西湖水乡湖中有村,村中有湖,柳岸芦湾,烟渚渔歌,“翛翛然有江南风景”,2009年12月23日西湖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茈碧湖清如碧玉,不仅以盛产珍稀古生物“茈碧花”而著名,还因里海北岸、罴谷山麓宛若世外桃源的梨园景色而令人神往。海西海青山拥翠,漪澜恬静。鸟吊山松涛窸窣,杜鹃灿烂,更有百鸟朝凤的奇观。境内还有许多奇峰幽洞、林海甘泉、雾霭蒸腾的温泉和如瑞雪飘落般的梅园。湖光与山色,冷水与热水,众多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地处丽江、大理、迪庆三大风景区的枢纽地带,洱源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具有资源优势,更具有难得的区位优势。

图集

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景,2022年9月28日。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紫水鸡,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2022年10月28日。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