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青海省 > 海东市
青海省海东市:佑宁寺
青海省海东市: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海东市汉语拼音:Hǎidōng Shì;英文:Haidong City),中国青海省辖地级市,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位于省境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1°05′~103°01′、北纬35°42′~37°09′之间。东与甘肃省为邻,向西环抱省会西宁,其他三面分别与本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接壤。 面积1.32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5.5万人。 辖2个市辖区、4个自治县。

海东市地处黄土高原西界,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由祁连山系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谷地组成,主要由冷龙岭、达坂山、拉鸡(脊)山三大山脉和大通河、湟水、黄河三大谷地组成,高山宽谷相间分布。境内地貌以中低山、丘陵、谷地为主。境内黄河流程189千米。大通河、湟水、黄河分别流经境北、境中、境南。年均气温3.8℃-18.6℃,年隆水量164.3-527.6毫米。北京至拉萨的109国道,兰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青藏铁路、兰青铁路复线穿境而过,与陇海—兰新铁路干线贯通,兰新铁路客运专线横穿而过。平安区兴建的较大型铁路转运站,已成为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运输基地。西宁曹家堡机场就在本市互助县境内。

海东市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为发达,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和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之一。海东地区分布着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存781处,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存346处,辛店文化遗存85处,卡约文化遗存908处。海东市最早的居民是羌人。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地区先后设置一郡三县,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县(今民和县下川口)、安夷(今平安区)、破羌(今乐都区)、允吾(今民和县)等县,均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版图。自宋元以来,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逐渐在海东地区盛行。化隆县丹斗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名胜古迹有瞿昙寺、喇家遗址、卡约文化遗址、唐代塌城遗址、明代古建筑“骆驼泉”、撒拉族先民尕勒葬兄弟之墓、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尖赞纪念塔、北山国家地质公园等。

  • 邮编:810600 代码:630200 区号:0972

行政区划

辖2个市辖区、4个自治县。市政府驻乐都区海东大道10号。

历史

远古时期

  海东地处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石器就有人类居住。民和县阳洼坡曾发掘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仰韶文化遗址,其它地方多处发现类似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的遗址。 秦汉以前,这里居住着羌人。据传说,远在帝舜时,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相传三苗部落原住在今湖北、湖南或河南南阳至陕西商洛一带地区。“西羌之本出三苗,姜姓之别也”,“徙之三危,河关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秦历公时,“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说明人们过着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的经济生活。

汉代时期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在今甘肃省永登县境设置令居寨,以御防羌人入侵。前111年(元鼎六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置“护羌校尉”,筑西平亭(今西宁市),开始经略“湟中”。

  前61年(宣帝神爵元年),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市先后设置一郡三县,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县(今民和县下川口)、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区)、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区)、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等县,均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的郡县体系。安夷县曾长时期为汉护羌校尉治所。

  213年(献帝十八年),析金城郡西部置西平郡(治所在今西宁市),河湟各县改属西平郡。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河湟地区曾被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相继统治过。这一时期,曹魏曾在中川、官亭一带设 置白土县,晋惠帝在允吾置晋兴郡,北魏废晋兴、左南、白土、允吾县,在龙支城(今古部)设置金城县,西魏改名龙支县;在化隆、循化 县境,北魏设置石城(治所在今群科)、广威(治所在今甘都)二县, 属洮河郡,隶鄯州(治所在今乐都区)。公元397年至414年,鲜卑族一支秃发部发展壮大起来,逐步占据了河西和湟水流域,建立起南凉王国,其都城曾建在今之乐都区。

隋唐时期

  隋唐时,今海东市曾盛极一时,所处地位举足轻重。乐都先后为西平郡、部州、陇右道治所,一度成为陇右乃至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地。

  609年(隋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兵亲征吐谷浑,四月渡黄河于临津关(今民和官亭),经古鄯到达西平郡,陈兵讲武,五月大猎于拔延山(今拉脊山之马阴山),“诏虞部量拔延山南北周二百里并立表记”。

  627年(唐贞观元年),划全国行政区为十道,其中陇右道则统辖今甘、青、新部分地区。道置陇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理部州,都管兵七万五千人,马一万六百匹;河西节度使理凉州,都管兵七万三千人,马八千八百匹。

  七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从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赞干布到755年(天宝十四年)的一百多年中,唐与吐蕃的关系既有“交马互市”的和平安定时期,也有兵戎相见,征战不息的年代。特别在公元735年至749年,冲突逐步升级, 在廓州积石屯田区(今循化、化隆一带),双方反复进行了极为残酷的争夺战,都付出了重大伤亡。安史之乱后,唐军内调,无暇西顾,吐蕃乘机东进至甘陕,河湟地区被控制近百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不复统一,唐末,一度控制河湟。

宋元时期

  宋元时,今海东市曾先后被唃厮啰、宋、金、西夏和元朝统治。 宋初、河湟吐蕃之一部腽末人唃厮啰兴起,先以宗哥城(今平安县)、后以邈川城(今乐都区)、再以青唐城(今西宁市)为统治中心,建立唃厮啰政权并臣属于宋,历时近百年。

  1097年,唃厮啰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改邈川城为湟州,改廓州为宁塞城。1104 年(崇宁三年),唃厮啰政权灭亡,宋改鄯州为西宁州 1119年(宣和元年),改湟州为乐州。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公元1227年春,蒙古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河湟地区纳入蒙古汗国。

  1253年,蒙古汗国在河州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甘、青吐蕃部落。公元1261年,撤废乐州、廓州,改属西宁州。1281年(至元十八年),元设甘肃行中书省(治甘州,今张掖),辖西宁州。

  十三世纪初,自1219年成吉思汗西侵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大量征服和迁徙到东方来。撒拉族先民由突厥乌古斯部撒拉尔部落首领嘎勒莽和阿赫莽兄弟带领从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迁徙到了今循化县,嘎勒莽被封为“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积石州元帅府首任世袭达鲁花赤”,后世袭于其子奥马尔,后世袭于奥马尔之子韩宝。

  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朝下令“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赛赤、哈散等俾耕种之”, 回族先民遂进入青海,一部分在今海东市垦荒种地,定居下来。

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今海东市除循化县较长时间属河州管辖外,其余属西宁卫、府辖地。

  1368年(明洪武元年)五月,元甘肃理问所土官祁贡哥星吉在冀宁大都途中归附明朝,被授于副千户之职,令守碾伯。

  1371年(洪武四年),元甘肃行省右丞朵尔只失结和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及一批元朝官吏纷纷归顺明朝,元在青海的统治结束。

  1373年(洪武六年), 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辖6个千户所,今海东市有碾伯(乐都)、古鄯(民和)2个千户所。1644年(崇祯十七年)农民起义军李白成部将贺锦攻克西宁,捕获卫指挥使祁廷谏和卫指挥同知李夭俞等并押送西安。

  1645年(清顺治二年),英亲王阿济格率兵击败了李自成军入西安,释放了押在狱中的祁廷谏、李天俞等人,仍授其原职,令回西宁招抚各族部众归清,同时清军孟乔芳部进入青海,今海东市归属清朝。1725年(雍正三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新置西宁县,废碾伯、古部 千户所置碾伯县。今海东市又属西宁府的西宁县和碾伯县管辖。

  1774年(乾隆九年),在今化隆县置“巴燕戎格抚蕃厅”,隶西宁府。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改置循化厅,明清时期,明在青海确立了土司制度,遂成为一种正式的地方政治制度,清朝袭之,一直延续到1931年(民国二十年)才被完全废止。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元年),北洋政府任命马贼为西宁总兵,从此马麟、马步芳盘踞青海统治近四十年。次年改循化厅为循化县、改巴燕戎格抚蕃厅为化戎县(后改巴燕县、又改为化隆县)。1929年(民国十八年), 青海正式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增设互助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兰州战役胜利,遂进军青海。9月1日至4日,先后解放循化、民和、乐都、化隆等县,5日进入西宁市,至12日又解放互助县。

  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辖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1979年3月,中共海东地委和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正式设立,驻平安县(现平安区)平安镇。1986年民和县改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99年12月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①撤销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回族乡、加定藏族乡、南门峡乡和丹麻乡,分别设立高寨镇、加定镇、南门峡镇和丹麻镇。②撤销平安县小峡乡、三合乡,分别设立小峡镇和三合镇。③撤销乐都县雨润乡、寿乐乡、高店乡和洪水乡;分别设立雨润镇、寿乐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土官口村),高店镇和洪水镇。④撤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硖门、芦草沟2乡,其中将芦草沟乡的4个村(抓咱、若木池、铁家庄、赵家山)和硖门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峡门镇,另外6个村(秦家庄、东湾、三岔、斗斗坡、苏家庄、马厂)并入新民乡;撤销李二堡、塘尔垣2乡,合并设立李二堡镇;撤销柴沟乡,并入古鄯镇;撤销巴州乡,设立巴州镇;撤销满坪乡,设立满坪镇;撤销东沟乡,并入西沟乡;撤销塔城乡,并入转导乡;撤销峡口乡,并入中川乡。⑤撤销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乡,设立昂思多镇;撤销扎巴、黑城2乡,其中将黑城乡的12个村(四哈宁、乙沙东、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控隆沟、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窑洞、拉让滩)和扎巴乡合并设立扎巴镇;撤销牙什尕乡,与黑城乡的6个村(上滩,城车、宗尕滩、拉公么、沙拉沟、完干滩)合并设立牙什尕镇;撤销加合乡,并入巴燕镇。2001年末,全区辖31个镇、54个乡、20个民族乡,2个社区、18个居委会、1614个村(牧)委会。

  2006年8月1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6]76号文批复同意海东地区:平安县撤销寺台乡,并入三合镇。民和县撤销联合乡,并入巴州镇。乐都县撤销引胜乡,并入寿乐镇;撤销亲仁乡,并入瞿昙镇;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互助县撤销边滩乡,并入林川乡;撤销沙塘川、双树二乡,设立并命名塘川镇;撤销五十乡,设立五十镇;撤销五峰乡,设立五峰镇。化隆县撤销支扎藏族乡,并入雄先藏族乡;撤销德加乡,并入昂思多镇。循化县撤销孟达乡,并入清水乡。9月13日,海东地区行政公署下发《关于调整全区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东署[2006]40号)。本次行政区划调整:新增2个镇,乡镇总数由104个(31镇73乡)调整为94个(33镇61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海东地区常住总人口1396845人,其中:平安县102975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350118人,乐都县260184人,互助土族自治县356437人,化隆回族自治县203317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23814人。

  2013年2月,海东撤地设市,海东市政府由平安县(今平安区)迁至新成立的乐都区,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平安县撤县设区。

  海东市现辖二区四县,即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

地理

  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全境东西长约124.5公里,在东经100°41.5′~103°04′之间;南北 宽约180公里,在北纬35°25.9′~37°05′之间。全区总面积13160平方公里。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它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

  本市地处祁连山支脉大板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650-2835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整纵横,气候属于高原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为323.6 毫米,总蒸发量为1644毫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海东市土地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4.47万亩,耕地 占总面积的15.93%;林地面积369.82万亩,占总面积的18.67%;可利 用草山草坡88557万亩,占总面积的44.72%;鱼水面积5175亩,占 0.03%,四项之和约为总土地面积的82.02%,其余为石山或荒山。

矿产资源

  目前探明的矿藏资源有:石灰石、钙芒销、石膏、石英石、煤 炭、硫铁、油母页岩、金矿等。另外还有铁、磷、锰、铝、铜、钼、 铅、镍、铬、钴、锌、铂、石棉、萤石、石墨、石英、云母、红柱石、 方解石、重晶石、大理石等数十种金属、非金属矿。

水利资源

  水电资源丰富,黄河、大通河、湟水河可建大、中、小型水电站49座,装机容量621万千瓦。目前已建成27座,装机容量448万千瓦,是青海重要的能源基地。海东电力供给资源十分充足,亚洲最大的750KV变电站就在我区民和,另有一座正在规划建设。330KV变电站5座,110KV变电站14座,是青海西电东送的通道,是青海电网与东部电网连接的咽喉,整个输配电网覆盖海东。

农业资源

  海东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经济区,全市耕地面积324万亩。市内盛产小麦、青稞、豌豆、蚕豆、马铃薯及油料、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是全省主要的粮油肉蛋禽菜生产基地。

主要物产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裸、大麦、玉米、荞麦、燕麦、油菜、蚕 豆、豌豆、黄豆、扁豆、香豆、马铃薯、胡麻、红花、甜菜等。

  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猪、八眉猪、海东鸡等。

  水产资源:主要有虹鳝鱼、链鱼、鲸鱼、筋鱼等。

  植物资源:盛产"三红"苹果(红元帅、红星、红冠),接杏、桃 子、花椒、辣椒久负盛名。主要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拘 祀、甘草等;野果和蔬用植物有发菜、草莓、山桂、山葡萄、称猴桃等。食用菌类有蘑菇、黑木耳、鹿角菜、柳花菜等。

畜牧业资源

  海东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河湟谷地,这里水草丰美,地形开阔,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放牧的地方,发展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条件。全市有天然草场1150万亩,加上境内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可做饲料,全市年饲养各类牲畜465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8万余吨。

文化、旅游

  海东市旅游以自然生态文化与历史人文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和宗教文化资源为重要内容。市内有孟达自然保护区及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全国唯一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海花儿,土族安昭舞、纳顿会,撒拉族服饰、饮食等民俗风情,藏族射箭会、赛马会、锅庄舞等传统节庆民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黄河流经海东境内189公里,以黄河秀水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海东旅游新形象正在形成;海东地区影响广泛的有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全市有瞿坛寺、文都大寺、班禅故居等著名景点30多处。海东已初步勘查发现的人文景观资源有1000多处,特别是境内有4000多年历史的史前人类灾难遗址—啦家遗址和以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为代表的柳湾墓地等遗址遗迹,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科考价值。有古建筑8处,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2处

乐都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全景

  瞿昙寺,坐落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是国内罕见、保存完整的汉式建筑风格藏传佛教寺院。创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首座大殿瞿昙殿落成。明太祖朱元璋御题寺名“瞿昙寺”,并命三罗喇嘛主持。明永乐年间,寺院增修、扩建。到宣德二年(1427年)以隆国殿为代表的后院建成。规模宏大的瞿昙寺,成为安多地区政教合一的第一主寺。时至明末,寺院改宗格鲁派。1982年,瞿昙寺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海东市:西来寺

  西来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乐都区东关街。建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西来寺建筑工程宏大,设计精细,全寺有山门,金刚殿、关圣殿、正中大殿、东廊房、土地祠、观音殿,占地面积约2100余平方米,殿宇布局合理,施工严谨,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从建筑上看仅次于曲坛寺,在泥塑上名冠全省,特别是正殿古佛莲台后的壁塑背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青海省海东市:药草台寺

  药草台寺,藏语称“卓仓大寺.扎西当噶”,坐落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曲坛镇药草台村。距曲坛镇9公里。明万历九年(1581年),三世达赖喇嘛与蒙古王爷俺达汗在青海湖仰华寺相会后不久,到曲坛寺释法布经,他看到寺与村庄相邻,不利僧习法,建议另辟习法之所,寺院方面欣然接受,经过三十余年筹备,终于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成习修法之地——扎西当噶。从此,扎西当噶成为曲坛寺的习经学院,全寺僧人均在扎西当噶修习法典,而曲坛寺逐渐演变为卓仓部落政教合一的管理机构。

青海省海东市:羊官寺

  羊官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寿乐寺”,藏语全称为“东霞扎西曲林”,意为“北山吉祥丛林”。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羊官沟村。寺前有潺潺流水,狮子拜佛的照山高峻入云,松桦参天,鹿麝共栖,后依林木丛生的上下拉伊,左依“黄色灵龟山”,佑旁“青龙扑满怀的清泉”。佛寺在50度陡的山梁上层层下建四大院三大殿,布局悬妙而错落有致。寺内存有唐卡、法器等大量的明代文物。该寺共用地面积125000平方米(含承包荒山500亩,森林800亩,人工造林25亩)。东至寺院照山峨博;西至寺院靠山拉依山路;南至下扎门;北至上扎门为界。羊官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永乐皇帝下敕谕一道,赐铜印一枚,蟒袍一套,象牙碗六对,珊瑚树两株,金佛四尊。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曾遭哈砸部劫掠。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互助佑宁寺僧人根登罗哲搬到现址重新修建了这座寺院,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成显宗学院(讲经院),从而形成一座乐都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清廷赐名“福祥寺”,康熙皇帝赐“福寿”斗字金匾一桢。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资助修缮,并题“护国渡世”匾额一桢。

青海省海东市:央宗寺

  央宗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语称“普拉央宗静房”。始建于唐朝,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中坝藏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的夏隆坚巴沟。央宗亦名班摩曲宗,意为山沟中险峻的神地。与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兴海县的知嘎尔贝宗、平安区的夏哇日宗齐名。为“安多四宗”之一,是历史上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地方。据《安多政教史》等史籍记载,吐蕃赞普朗达玛禁佛,著名僧人藏·饶赛、尤·格琼、 玛尔·释加牟尼三人辗转来到普拉央宗躲灾修行。后来,朗达玛到被武将出身的拉龙·华吉多杰暗杀后,也逃到普拉央宗躲灾修行。由于藏·饶·赛、尤·格琼、玛尔·释加牟尼三僧挽救了佛教,使佛教历经危难之后,又从青海藏区传到西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后宏期。普拉央宗从这一点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名扬藏区。为藏、蒙、土人民崇敬。在藏传佛教后宏期,央宗名噪一时,成为在青海、甘肃、西藏、西康、云南、内蒙古等地广大藏族、土族、藏族群众朝拜、向往的佛教圣地。

青海省海东市:石沟寺

  石沟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东偏南9公里处,在姜湾村南峡谷中,沟谷名“石沟”,故名石沟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据清乾隆碾伯举人吴木式 《石沟寺序》)。前后维修两次,第一次维修在乾隆甲午年间(1774年),第二次维修在民国21年(1932年),1984年村人又集资维修。据传,石沟寺原有韦陀殿、菩萨殿、百子宫、药王殿,还有初入山门的歇马殿。这些殿宇修在嶙峋山腰间,殿与殿以阶石相通,身临其境如履壁,仰望天空天如一线,俯视崖底石悬百丈。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昆仑道观

  昆仑道观 位于乐都马营乡孔家嘴,距县城40公里。1916年至1930年,经14年时间建成了一进五院,前后八卦规式的、座北朝南的“昆仑万神宫”群落。前后依次修建的有观外牌坊一座,上书蓝堂金字“昆仑山”三字;山门楼两层三间,正中悬挂蓝堂金字竖匾一桢,上书“万神宫”三字;山门楼前,东西两侧竖立顶端为斗方形,高约三丈三尺围杆各一根;第二院,正北建有前后泼水,前后出檐、前后开门的观音殿,东西两侧建土木结构的平房各三间;第三院正北为“太极殿”,东西两各建神客殿、待神殿各一座和上一间,下三间的钟鼓楼各一座;第四院正北建有“三清殿”,两侧建单腹腰式的“八仙观殿”和“七贞祖殿“各三间;第五院 正北为“玉皇阁”(两层)。此建筑群除平房为土木结构外,各殿宇均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十分雄宏,不愧为道观圣地。然而,在十年动乱中它变为一片废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各地信教群众,不断到昆仑焚香诵经。特别是引起甘肃信教界人士的关注,为重建昆仑道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98年开始筹备道观重建工作,到1999年结束,在这十二年间逐步修建了山门、三清殿、玉皇阁楼、观音殿、太极殿等,并彩绘了殿宇,雕塑了佛像。道观虽然进行了修复,但已非前貌。

青海省海东市:关帝牌坊夜景

  关帝牌坊 即“八卦绰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关帝庙前的牌坊,座落在乐都县城古城大街,此庙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初建成时,规模壮观,有门前牌坊、戏楼、庙门、正殿、后进宫。正殿塑有关羽金像,左有关平,右有周仓,两壁画有关羽一生的故事,如出五关、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等。后进宫塑有刘、关、张三人金像,门口左右塑有黄骠,赤兔二马和御者,姿态雄壮,造型精奇,御者手持辔头,虎目扬眉,名冠全城。大门前就是号称“八卦绰楔”的关羽庙碑坊。碑坊高十五米,是用6根柱子支起来的7个角楼,柱根围以雕有各种花纹的方石,中间立有二扶柱,上以铁带勒缚,二柱中间悬匾,7个角楼相互连锁,拱成三层重楼,雕梁画栋,气势宏伟,结构玲珑,工艺精巧。楹顶竖一幅楷书大匾“关帝庙”。现在碑坊虽在,但庙宇、塑像已全部拆除,为了保护好碑坊,政府曾于1960年、1979年先后两次拨款重新油画,使牌坊面目一新。

青海省海东市:鲁班亭

  鲁班亭,县级重点文物保单位。始建于北魏时期。位于乐都县城东25公里处的老鸦峡西口,亭建在湟水中心的巨石柱上,称“中流砥柱”,为乐都县景观之一。远远看去,好象在湟水河上漂着一只画舫,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传说该亭是鲁班修建的,有故事说:很早以前老鸦峡口窄小,水势凶猛,水流不及,经常聚集在那里,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水患。有一日,鲁班来到那里,看到了峡口周围的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就问那里的人们:“你们生活为啥这么困难?”百姓说:“我们这里三年两头闹水灾,使河水经常猛涨,淹了我们的田地造成的。”鲁班听后对大伙说:“你们不用着急,由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鲁班拿出板斧,使出法力,在东边的山上劈出了一条又宽又大的口子,使聚集在那里的河水迅速流走了,又使出法力搬来一大石柱钉在了河中心,在上边修建了八卦亭,镇住了河水,从此,老鸦峡口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那里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至今在老鸦峡口北山上还留有鲁班生活用过的石缸和坐过的痕迹、南山上形似鲁班妻子站在那里看鲁班建亭的巨石。该亭在清道光年间进行了重修,并留有碑记(已遗失),巨石柱上镌刻“米颠拜否”四个大字,还隐约可辨,但何时何人作为,无据可考。现在的八卦亭是1984年重建的。清代陈晓晴咏亭云:石矾矗矗镇中流,上有空亭四面周,撼定洪涛归一线,不让河伯东西游。

柳湾墓地:葫芦形彩陶罐(高10厘米,绘黑红两色相间的条纹和波折纹)

  柳湾墓地,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墓地。位于青海海东市乐都区柳湾村。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前1400年。1974年起发掘。是中国已知最大的史前墓地,对中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有重要价值。墓地占地面积为112500平方米,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目前已挖掘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墓葬170多座,1974-1980年,青海省考古部门对该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共发掘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墓葬1370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绿林石、海贝等文物37529件,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出土的彩塑裸体人像彩陶壶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墓地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成立了青海省彩陶研究中心,修建了彩陶博物馆。每年前来参观、研究的考古工作者和游客络驿不绝。

  水峡石佛 水峡,在乐都区城东北45公里的下水磨沟脑。石头佛矗立在两山之间,座西北向东南,高约100余公尺。基地有数十亩,佛山周围,悬崖绝壁,此峰直插青空,气势磅礴,势如天外飞来,远观如人坐,故称石佛。佛山脚下有悬崖,悬崖缝中渗水滴滴。游人撑一木杆,滴水顺杆流下,杆下端置一盛水器,可以得到清爽可口的甜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水峡喝“药水”日。峡内峰崖奇秀,古木参天,石峰嵯峨,古松生于岩缝,枝叶如浮云蔽日。绿茵布满山坡。桦杉长在谷旁,农荫覆盖山间,山下百花斗艳,流水淙淙,如银带蜿蜒,冰块累累,虽历夏而不融,林间枝头,鸟声委婉。人到此地心旷神怡,真有羽化界外之感。

平安区

  平安区境内古代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目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8处:清代建筑洪水泉清真寺,明代修建的寺台石窑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石家营(丙)遗址,三合(乙)遗址,青铜时代(古羌族文化一卡约文化)的文化遗存—三十里铺墓地,汉代墓葬—上滩墓地。著名古建筑四处:洪水泉清真寺、夏宗寺、上拱北、下拱北。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清真寺—砖雕““猫跃蝶舞”(寓意耄耋长寿)

  洪水泉清真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始建于明代,后经5次扩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间扩修工程形成现在规模。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寺院坐西朝东,布局精巧,整个寺院由照壁、山门、唤醒楼(邦克楼)、碑楼(被毁)、礼拜殿及学房等组成。1986年5月27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为典型的中国传统的汉式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教早期传统建筑的异域式样有显著不同。因地处深山,地形窄偏,故布局紧凑,设计独特。寺中主要景观有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其砖雕、木雕图案及繁多,工艺高超、建筑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间民俗吉祥图案的宝典。

夏宗寺

  夏宗寺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寺台乡瓦窑台村北红崖山凹中。始建于元末。1359年,西藏著名僧人噶玛噶举派四世活佛若贝多杰奉召赴大都,途经平安时,在此驻足。年仅三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被其父领到该寺受戒。青海地区诸多名僧都曾在此修行,使夏宗寺在青海享有盛名,遂成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夏宗是“夏哇日宗”的缩写,直译为“鹿寨”。这里环境幽静,林木茂盛,曾是鹿类动物的乐园。藏语全称为“夏宗珠代”,意为“夏宗修行处”,是历史上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静地。它与海南洲兴海县的赛宗寺、乐都区的普拉央宗寺、尖扎县的南宗寺,在安多地区同称为“安多四宗”。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寺院。

  上拱北 又名“卧牛山拱北”,位于巴藏沟乡上马家村清泉水库北山顶,座北朝南,整个建筑由照壁、前院、后院组成。后院内建有面阔三间的硬山顶祭殿房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下拱北 又名“凤凰川拱北”,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问。位于上马家村北,此建筑前院已毁,后院保存完整。上拱北与下拱北整个建筑规模壮观,建造精美,布局严谨,砖雕、木雕构件尤多。

  达赖故居 位于石灰窑乡红崖村,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地。达赖故居一院四面房屋,均为木结构建筑,门窗、板壁和梁上装饰着雕楼精细的图案,古色古香,素雅大方。北面两层主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高大宏伟,气宇轩昂。1985年国家拨款维修,表明国家欢迎达赖回归的态度。

  夏群寺森林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平安县西南部脑山地区,拉脊山脉北麓,109国道1924㎞向南25公里处,距西宁机场30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55公里。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峡群寺森林公园总面积3558公顷。1996年2月,经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包括峡群林场辖区、著名的佛教胜地——夏宗寺。峡群林场是平安县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林向整齐,具有成片的天然云杉、山杨纯林,少量的云桦混交林及人工青杨林。绿意盎然的白杨、零星点缀的红花、青青的草地及涓涓细流,清新自然。各种乔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湿润,散发着芬芳。紫色的高山杜鹃、黄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银露梅、叶形倚丽的茶瘭子、果红似火的天山花楸等灌木镶嵌于林间,构成了旅游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区内有众多珍禽异兽,如狍鹿、猞猁、獐子、野狐、野兔、野鸡、梅花鹿等;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如蕨菜、蘑菇、鹿蕨菜、石花菜等;药用植物有大黄、黄芪、党生、秦艽等。旅游区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气候凉爽,是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的深山仙境。景区内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六月六”花儿会。

互助土族自治县

青海省海东市:佑宁寺

  佑宁寺,全称“郭隆贤巴林”,藏族称郭隆尼勒寺,简称“郭隆寺”,清朝雍正皇帝赐名“佑宁寺”,沿用至今,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寺滩村,距县城35公里。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明末清初之际,达到鼎盛时期。寺院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成为俱备了显宗学院、密宗学院、医明学院和时轮学院以及法舞院的宗教圣地,驻寺僧侣达到7000之众。寺院规模曾一度超过塔尔寺,成为湟水流域和祁连山东段的最大寺院,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

  却藏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藏语原称意为“却藏具喜不变洲”,后易名“佛教宏扬洲”。位于互助县南门峡镇所在的却藏滩(亦称本隆扎喜塘),距县城约20公里。寺院所在的却藏滩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也是活佛的摇篮。明、清以来名僧辈出,曾出过章嘉等四十八位大活佛。1981年6月6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开放却藏寺,恢复了宗教活动。1998年12月3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却藏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却藏寺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古称金刚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刚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土族、藏族称为“玛尔藏日观”。是青海地区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城东南55公里的红崖子沟口北岸白马寺村,与湟水南岸的平安驿相望。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藏传佛教后弘期)。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风景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元甫达坂景区—达坂红叶

  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海拔2100—4308米,公园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4.3%,森林蓄积量428.86万立方米。公园交通便利,距兰州市220公里、西宁市110公里、县城78公里。境内群峰巍峨,山青水秀,天高云淡,空气洁净,高原特色突出,是旅游避署、疗养度假、科普考察的胜地,是首批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之一,也是青海省唯一的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生态公园,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

  浪士当景区,是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中心景区。

  互助土族故土园,国家4A级景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土族是世居于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因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青海土族文化艺术,又以其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宗教信仰等诸因素的独特而增添几分神秘。景区内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生态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极具特色土族民族文化,发育完好的高原生态系统,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和青稞酒文化构成了互助旅游的四大品牌。同时,以二月二擂台会、六月六花儿会、丹麻会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和观经会、庙会等吸引着大量游客。

青海省海东市:彩虹部落土族园

  彩虹部落土族园,是一座大型土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坐落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西南部,是互助土族故土园国家AAAA级景区的核心景点,也是环夏都西宁旅游圈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园区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是全部以青砖青瓦、生土土坯、砖雕木刻等形式建造的大型土族民俗文化古建筑群。彩虹部落土族园集中展示了土族的历史、民俗文化、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建筑风格和土族生产生活习俗等。开发了一系列土族民俗风情和土乡文化方面的旅游项目,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纳顿庄园,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庄园内设土族最原始、最古老的传统手工酿造酒坊,浓缩土族饮食文化精髓的“圈圈席”,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的土司楼,农家四合院,集民俗展览、演艺为一体的多功能七彩苑。庄园占地340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就餐。2005年被评定为中国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

  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威远镇小庄村,建于2003年,占地2万平方米,是一家集土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餐饮文化、歌舞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土族故土园旅游区的民俗接待点之一。文化村内设有反映土族原始生存状态的土族故土园,一进三院的土司府邸,四季如春的彩虹宫。2004年以其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服务被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

  南门峡,位于威远镇北15千米处。峡口东西两山对峙,绝壁千丈,山上林木繁茂,山下溪水淙淙。始建于1973年的南门峡水库,蓄水量达1800万立方米。高峡出平湖,碧波荡漾,水鸟翔集。南门峡风景区主要由南门峡水库却藏寺构成。南门峡风景区景点众多,主要景点有拱形桥、石天门、二郎栓马桩、啸天犬铁索槽、二郎神抵锅石、二郎盔甲、却藏寺等。

  南门峡水库,位于互助县威远镇以北15公里处,距青海省会西宁55公里。水库于1973年开工兴建,1985年建成,蓄水1800万立方米。主要景点有石天门、二郎栓马桩、啸天犬铁索槽、二郎神抵锅石、二郎甲盔等,每一处景点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五峰山,位于威远镇西北15公里处的五峰乡白多脑村。因四面五峰林立状如手掌而被称为五峰山,山上有寺院故叫五峰寺。五峰寺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属于道教寺观,是中国古典式庙宇建筑。“五峰烟雨”清代时期被称为“湟中八景”之一。五峰山主重要景点有三林、三洞、三重泉。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弘化寺—大殿

  弘化寺,位于民和县城东南六十余公里处。始建于1443年,迄今约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之弟子第一任墀巴堪布绛钦却结——释迦也协授记并圆寂之地而闻名于斯。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明永乐十二年(1415年),释迦也协代表上师宗喀巴奉永乐皇帝诏请晋京,途经此地(亦叫犏牛城,始建于三国时期)看到山清水秀、祥云缭绕,顿有仙境之妙觉,便于此授记:“在此建修寺院十分安祥。”到京城后,因释迦也协学识渊博、德行高尚,深得永乐皇帝推崇,便封他为“妙觉圆通西天佛子大国师”,后又加封为“大慈法王”。明永乐十四年,法王由京城返藏,遵依宗喀巴大师之托在拉萨北郊色拉却顶的地方修建了色拉寺。而后法王因德高望重再次应邀晋京,此次留住京都、弘法十年之久,大得京城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的拥戴,真可谓誉满京华。到了公元1433年,法王从京都又返藏,途经此地(犏牛城),牛车不幸陷于泥沼之中 牛亡车散。即刻,佛子国师(法王)忆及往日授记,真是天缘合一,便在此搭建帐篷,闭关禅坐六昼夜,于宣德十年(1435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圆寂于斯,享年八十有二。自此,国师法王修成正果,为弘法佛教事业献岀了毕生精力。公元1436年,正统皇帝继位,从京城颁赐剌建渗金铜塔以供奉国师灵骨。七年后(正统1443年),又任命钦差大臣杨一清在此督工兴建城池和寺院以纪念法王,该寺修建长达三十余年,于成化年间完工。

  雲雾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米拉沟周家。据传为明朝“靖难之役”后,建文皇帝落难西部,途径本地时,遇天气突变,乌云浓重,不可行路,帝乃发愿建寺,乌云立散,天朗气清,帝等继续前行,后至乐都瞿昙寺病故,故名曰“雲雾寺”。据民和县李二堡镇《周氏家谱外编》记载,周氏先祖周文富于明洪武年间从甘肃临洮防线跟随钦差百户刘江守备碾伯(今乐都),初入青海宿营民和米拉沟周家一带,遇乌云弥漫,难辨方向,阻碍行军,当时由周文富立愿,如若退去乌云,于此地修建雲雾寺一座,后遂建寺。《周氏家谱》记载,始祖周文富于明洪武、永乐年间跟随总兵官常国公、徐国公以小旗之职转战河西走廊及河湟地区,屡立军功,充任总旗,封千百户之职,食邑民和米拉沟及乐都干沟山,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周姓遂成本地大族。为弘扬中原文化,延续佛道精神,教化当地百姓,周氏先祖主持修建雲雾寺,为本地兴建寺院之开端。建寺六百余年来,教众广增,四季香火不断,常年佛事法事沿袭至今。寺内供奉三官大帝、灵官大帝、关圣帝君等神位,实为河湟地区历史悠久之古寺。寺旁耸立周家古杨,树龄悠长,树干苍劲,树冠如云,据传于雲雾寺新建之初栽植,实为雲雾寺及周家村庄之守护神树,与雲雾寺并成米拉沟乃至民和地区之标志。历经六百余年依然枝繁叶茂,周家古杨见证着雲雾寺之文化积淀和历史沧桑,先民精神不绝,文化根脉永续。

  能仁寺,座落在麻地沟村西一小山之巅,因山似游龙,故名为“大龙山能仁寺”。又因寺处麻地沟地界,也俗称“麻地沟寺”。寺之主持为青衣僧,据考证其派别与金陵碧峰寺突空智极皆出一宗,其排行也完全相同。清同治年间“大雄宝殿”被火烧毁,后又重建。1976年连同其他建筑物均被拆作公用。1985年,由群众募捐再修前殿和正殿各1座,廊房、钟楼各数间。前殿名为“幽冥教主地藏菩萨殿”,殿内供奉地藏菩萨(两旁站立目莲僧和其父,脚下卧目莲僧之母)和韦驮天神;两侧内墙壁面十殿阎君。正殿名为“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迦佛、提和竭罗佛(意译燃灯佛);两侧内墙壁面众多天神。廊房内供奉达摩祖师和伽蓝诸神像。

  卡地卡哇寺 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民和县甘沟乡静宁村。是集观光、宗教研究、宗教朝圣于一体的宗教寺院。卡地卡哇寺,清代汉文献称“静宁寺”,藏语“卡地卡哇”意译为“乌鸦嘴”。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国师索南桑布带一尊释迦佛像来此建寺,一日,见雪地上有小孩足迹沿迹寻去,发现一株旃檀树,树梢上有一乌鸦鸣叫,吐口水如金线,成悬彩,佛幡状,以为吉兆,遂在此建寺,命名为卡地卡哇寺。卡地卡哇寺是格鲁派较大寺院之一。1974年主要建筑被拆,1980年开放。寺内保存有被视为稀世珍宝的宗喀巴自画像,此像系布面卷轴画,长2尺,高1.5尺,是以宗喀巴诸师弟子为陪衬的大师全身像。卡地卡哇寺因此蜚声藏区,有“不拜卡地卡,那来三大寺之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喇家遗址——图为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惨烈场面遗存,母亲怀抱孩子

  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重点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隔黄河相邻。这座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是2002年中国公布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重点遗址保护项目。喇家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它十分难得地保留了史前古地震、古洪水等多重灾变遗迹,揭示出了四千多年前因地震、洪水接踵而至把“喇家村落”彻底摧毁的过程,直观地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马厂塬遗址,位于民和县川口镇边墙村,地理坐标东经102°51′,北纬36°19′。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一处遗址。1923年秋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并清理了两座墓葬。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调查,1982、1984和1987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复查,因其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就成了马厂类型文化的命名地,是研究青海东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关系的重要遗址。1956年8月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山原始森林风景区,位于李二堡镇松山村,距民和县城30公里,紧邻川杨公路。林区总面积为9663公顷,区内高等植物有506种,其中木本植物144种,草本植物362种。针叶乔木树种有青海云杉、青杆、祁连圆柏、刺柏;阔叶乔木树种有山杨、红桦、白桦、柴桦、青杨等。景区海拔底,气候温和,夏季平均温度仅8℃左右。峡谷突兀,峭壁凌空,苍树挺拔,野花争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为避暑休假之胜地。

  民和植物园,位于民和县川口镇西面,距县城中心100多米,北临湟水河,总面积168亩。始建于1976年,其前身为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种苗繁育基地。现有园柏、杜仲、梧桐树、侧柏、千头柏、雪松等树种30余种,园内绿树成林。园内已建大门一座,水泥路面410米,步行小道600米,各种花坛12处,亭子5处,以侧柏为主的绿篱800米,钢筋围栏560米,护岸固堤道路1600米,鱼塘(人工湖)48亩。

  桃花园林乡村休闲度假区,位于离县城10余公里的马场垣乡团结村和翠泉村,兰西高速出口处,距109国道3公里,青藏铁路海石湾车站3公里,省会西宁110公里,甘肃省兰州市110公里。是集考古、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风景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区内海拔1680米,这里是著名的湟水流域,习惯上称之为川水地区,是海东地区的主要产粮区和粮食作物高产和蔬菜瓜果的生产基地。

  西沟自然区 民和县重点风景区。位于民和县西沟乡。是集原始森林、人文风情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景区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1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红桦、白桦、青杨和华北落叶松及灌木树种,红杉、天麻、当归等中草药。野生动物有梅花鹿、野羊、狐狸、马鸡、石鸡、百灵等。主要自然景观有娘娘天池、东沟瀑布、野花山等,野花山因山上花草繁茂而得名,天井峡、一线天、照壁峰、高冰台瀑布等是野花山的重要景观。景区内还有主要的人文资源麻地沟刀山、宏善寺。麻地沟刀山,西北地区罕见,该刀山缚刀120把,高近10米。宏善寺建于明永乐年间,寺内存有康熙御赐的“慈云殿”匾额。景区是消夏、避署、度假、休闲观光、宗教朝圣、人文资源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景区。

青海省海东市:门岗瀑布

  门岗瀑布 位于北山浪士当景区西北的唐蕃古道遗址——门岗店。唐朝时期,佛教盛兴,中国及东南各国的佛教信徒不远万里进西藏修学佛,门岗店随之成为他们必经之路的客栈,那些古迹遗址保留至今供游人观赏,在距公园管理处19公里的地方可以欣赏到门岗嬉水和千里杜鹃林。湖水漫过平滑的岩石床面,从断层峭壁上飞泻而下,在丰水期形成宽达20米,落差10米的大瀑布。

化隆回族自治县

  化隆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地带,又有黄河河谷纵深切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自然景观上表现出独特性、多样性的特点,以黄河上游湖泊群、高原山川、森林、峡谷景观、独特的丹霞地貌和多彩的民俗风情为主体,以的历史悠久的人文古迹和古文化遗址为代表,景观组合性优越,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夏琼寺—大经堂

  夏琼寺 亦称“夏群寺”、“夏仲寺”、“沙仲寺”等,藏语称“夏琼贡特钦云丹达吉林”,意为“夏琼大乘功德兴旺洲”。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查甫乡深山中,距省会西宁95公里,临平公路南侧15公里处,是著名的藏传佛教文化圣地,为青海省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琼寺总面积为2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发祥地,历代三世、七世、十三世达赖捐金数千量修饰了该寺殿堂,是该寺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四溢。该寺第一批经师,先后充当七世达赖、八世达赖、九世班禅和三世章嘉活佛的经师,1788年乾隆皇帝赐名“法静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匾一幅,上题“大乘兴盛地”金字。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科巴村旦斗寺

  旦斗寺 亦称“丹笛寺”、“丹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语称“丹斗谢吉央贡”。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金源乡南18公里处小积石山中。始建于10世纪中叶,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属藏传佛教格鲁派,目前寺院僧人约70名。“旦斗”系藏语“居留”之意,此处以藏传历史掌故命名。寺院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寺周悬崖陡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天然岩洞而成,别具一格。丹斗寺由阿吉塔修行殿、加吾东智修行殿、索南坚措修行殿、大经堂,堪布活佛殿、阿瓦李加修行殿、加哇索南修行殿、拉隆修行殿、白塔等十多处殿堂组成,这些殿堂有的依自然洞穴内伸外延,居高临下,险绝异常,有的靠巨崖为壁,就悬崖为顶,有的造山平地,独立成体,殿堂内各种金身佛像,华柱帛画交相辉映,庄严肃穆。共约200余间,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该寺的整个建筑至今完好无损,它逃过了1958年和文革的劫难,虽然也曾在1958年和1967年两度关闭,但大部分建筑完好无损。

  马步芳公馆 在化隆县甘都镇牙路乎村,先后分两次建成。1925年,马步芳任团长驻防化隆前城台时,在牙路乎村修建了公馆一座,占地30多亩,以中式前后两院四合院配以角楼建筑为主体,后称东院,1946年在原公馆的基础上,向西扩大80多亩,总占地110多亩,于1948年建成。以高墙围院,形同古堡,新建西式二层蝴蝶楼、鸳鸯楼两幢及平方数排,分为前后两院,其风格古朴、典雅,造型别具特色,室内陈设华丽,庭院内方砖铺地,以卵石拼铺通道,图案生动大方,怡人情趣。西侧为花园,栽有牡丹、芍药、迎春、碧桃等花草。春暖花开之时,群芳争艳,溢香满园,沁人心脾。

  马阴山,古称拔延山,本古羌语,意为莲花山。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北部,为化隆—乐都之界山。乐化公路直达该景区,距省会西宁110公里,属山岳型风景旅游区。古为官府马场,远望县城,似一巨型莲花之心,故名巴燕戎格城(意为莲花城)。

  八宝山 地处化隆县城之西,黄河之滨,临平公路可直达,距省会西宁约90公里,是化隆县较著名的山岳型景观之一。八宝山被尊为黄教圣地塔尔寺的照壁山。

  河群峡 位于化隆县城5公里处,距省会西宁115公里,临平公路直通该峡,是红砂岩构成的丹霞自然风景区。该峡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绝,自化隆县城南行至峡口,有河群水库,蓄水300余万立方米。四周绿树掩映,秀色迷人,为消暑胜地,内有丹霞沙山,经常风化雨蚀蔚为奇观。区内有“红宫”、“秀才看榜”、“双蛇攀山”等景点。

  公伯峡 在化隆县甘都镇黄河出口外,古名古什群峡,后因峡口建有清真拱北一座,遂以名。峡中两山对峙,峥嵘崔巍,河道狭窄,河水急冲而过,飞流如铎,声震山岳。峡口北岸,土地平旷,有废古城一座,乃汉代邯川城遗址,四周为汉五部屯田处之一,今为丰腴良田,花果园林。此峡又为国家级黄河上游规划之第四个梯级电站,该水电装机容量150千瓦,年均发电量51.4亿千瓦时。

  李家峡 位于化隆县李家峡管委西北部,南边同尖扎县隔河相望,是黄河上游第三个梯级电站,现已高峡平湖,风光宜人,是旅游避暑胜地。阿赛公路可直达。距省会西宁120公里,是集生态,旅游,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李家峡北岸生态园占地面积5600余亩,其中核心面积500亩。目前造林2700亩,以经济林、观赏林为主,修建宾馆,娱乐室各一座,农家小院20个,旅游船15只,铺建了宽敞停车厂。该生态园东临“佛教圣地夏琼寺”,南依李家峡水电站,乘船可游览风景优美的“松巴峡”和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园内还有“乌龟山平湖”、“如来佛看景”、“大坝风光”、“昆仑仙菊基地”等诸多景点。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循化位于黄河上游河谷地区,黄河南岸古文化遗存丰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86年,在白庄乡米牙亥村西首次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红土坡嘴子遗址。不但面积大,而且内涵丰富,它将仰韶文化的分布向西又延伸了一大步,为研究探讨仰韶文化分布、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增添了新资料。也把循化地区历史向上推进近千年的历程,成为青海省历史最长、文化类型遗存最多的第二个县份。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寺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

  红土坡嘴子遗址 位于白庄乡米牙亥村西至朱格村之间。出土石斧、石锤、石杯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内涵丰富,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循化地区就有原始居民定居。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都古城 位于文都、中库汇合处,西北岸台地上,分内外二城,城门东向有瓮城,城内西部较高,地面散布有大量砖、瓦,以及绿色琉璃瓦片,采集有刻画纹陶罐、壶残片和四系罐残片。内外二城建于不同时期,外城建筑年代早于内城,为宋代所建。《循化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称:南北朝以及唐宋时鞑子所据之地。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另外,还有古什群山城,古什群古城、积石峡乙赛日古城,起台堡黑城,起台堡古城,张沙古城和清朝循化城。

  文都寺循化最大的寺院,是十世班禅大师幼年学经的地方,也是他回乡后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据传,最初在寺院上方有一座小经堂,该寺是十世班禅大师先祖萨迦派高僧嘎玉巴喇嘛喜饶坚赞奉八思巴之命修建的。而形成正规的格鲁派吸低建父四年(1402年),是青海境内最早的格鲁派寺院。文都寺所有建筑在文革中全部被毁。1980年开放后,先后建成大经堂、三世佛殿、护法殿、多哇赛东殿及数处昂欠。

  孟达清真寺 始建于明代中期,迄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木才用于邻近的孟达原始森林,砖瓦构件就地烧制。在清朝时曾多次重建或扩建。是明、清朝遗存中国形式的清真寺之一。1986年5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街子清真寺,青海第二大清真寺,位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三兰巴亥村,珍藏着撒拉族先民700年前东迁时带来的一部手抄本《古兰经》。初建于明朝洪武三年,清代年间和民国二十年曾有三次扩建,在“文革”中被毁,1982年政府拔款,群众集资,仿照新疆喀什清真寺重新修建。新建的清真寺,占地面积4050平方米,寺基走廊2394平方米,其中礼拜殿面积975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集体礼拜,殿内四根大柱支撑着49间的殿顶,大殿四角是23米高的宣礼塔,中间的大圆宝塔,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

  清水河东清真寺,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清水河畔河东村,距离县城5公里。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风格式建筑。占地面积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大殿面阔5间,进深亦5间,分前后两殿,整个大殿由42根巨柱支撑1988年定为青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尕清真寺,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东南白庄乡张尕村(“张尕”在中亚撒马尔罕也有这个地名,是一部落的名称。元时,随同尕勒莽一起迁到这儿部落的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新的村落共同体,但“张尕”这个地名依旧未改),距离循化县城18公里,临平公路从寺东横过。是宫殿式古建筑类景点。张尕清真寺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400多年历史。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古兰经珍藏馆

  古兰经珍藏馆 清真寺对面是手抄古兰经珍藏馆,馆内还有撒拉族民俗展。我们在骆驼泉看到的貌似典型清真寺建筑其实是珍藏馆。所珍藏的手抄《古兰经》据说系从中亚带来,是世界上仅存的三本之一,另两本分别在大马士革、大英博物馆。《古兰经》有700年历史,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共30卷,分上下两函装,全书共681页。正文为阿拉伯文字墨写、书法庄重凝练。2004年8月,国家文物局派出的专家组对这部《古兰经》手抄本进行鉴定后初步认为,其成书年代可能为公元8世纪—13世纪。2006年10月,由中国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权威专家对这部《古兰经》就地实施了保护修复。展馆共计投资200万元,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展厅布置采用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以撒拉族东迁内容为主。

  手抄本《古兰经》 国家级文物。现珍藏于街子清真寺内,它不仅是撒拉族世代珍藏的传世之宝、伊斯兰国珍宝,也是全世界的瑰宝。相传700多年前,撒拉族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牵1峰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1本《古兰经》,离开撒马尔罕举族东迁,最终定居今循化县境。所带来的水和土现已无存,但《古兰经》至今保存完好。这部珍贵的《古兰经》共有30卷,分上下两函装,函封犀牛皮,其面压有精美的图案,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精制,全书共681页,正文墨写,书写工整,字体浑厚,校勘精细,外用丝绸裹缠,装在一个约0.6米长的长方形抽屉木箱里。由于它是先民东迁所带之物,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视其为宝,并为全族人所珍爱。

  班禅故居,位于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乡麻日村,是已故十世班禅大师的故居。1938年2月3日十世班禅大师诞生在这里。大师祖籍西藏萨迦地方元初迁来循化,明代起世百户,清末升为千户,父亲古公才旦为最后一任千户,管辖“文都七族”。大师故居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前院两棵参天大树(一棵在文革中被砍),郁郁葱葱,高耸挺拔,院外溪水环流,四野山青水秀,庄廓呈“品”字形,外院为停车场,仓库等。东面并排两院,北侧旧居为家庭成员住宅,南侧是正院,这里是主体建筑,楼上北为经堂,西为会客室,东是大师卧室,整个房子为藏式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朴庄重,经堂檐下匾额一面,是1983年10月,县城汉族群众恭贺大师新居落成而赠送的,上刻“河源须弥”,两边有“九曲安祥爱国早传拒虏,八荒向化护教所以宁邦”的楹联,就是颂扬大师爱国爱教伟大业绩的。

  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 为古雷大寺主体建筑,喜饶嘉措大师于1884年4月8日出生于道帏乡贺庄村,曾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解放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青海省副省长等职。他博学多才,在爱国和平事业中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在宗教事业上是位造诣极深的佛门高僧,毛主席夸他是“藏胞中有学问的人,是爱国老人”。周总理曾赐他明代大铜钟。“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享年85岁,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1987年在古雷寺修建了纪念堂。纪念堂为两层阁楼式建筑,堂正中放着大师舍利灵塔,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布置壮严肃穆。

  旦麻古塔 又名安多天然佛塔,藏语称“安多乔坛”,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县城东南道帏乡旦麻村,距县城 21公里,是集旅游观光、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据《安多政教史》载,此塔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或道光年间,塔基长宽各18米,高2.5米,塔身为一小山丘匀称规范,却非人力所为,高18.8米,上镶巨型日月金顶。相传印度国王阿肖嘎(法王聂俺美)时代,由五百罗汉一夜间通力施法完成佛塔的施工,塔内有一千位先知先觉者的舍利子。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清真寺

  红光清真寺,又称赞卜乎清真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察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内,是被俘西路红军在马步芳的逼迫下修建的唯一的一座清真寺,建于1939年至1946年之间。该寺造型独特,保存较好,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五团在甘肃靖远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遭遇青海军阀马步芳部数倍兵力的步、骑兵围追堵截,红军弹尽粮绝,地理不熟,伤病员多,虽经惨烈战斗,终因敌我兵力悬殊而战役失利,红军战士除壮烈牺牲外,多数被敌人冲散、被俘。被俘红军战士大部分被马匪残忍屠杀、活埋。女红军战士被赏给马部属下做妻妾奴仆。二十五岁以下红军战士被编成工兵团,亦称森林警察局(实为战俘集中营),逼迫在循化赞卜乎、建设堂、宗吾、占群,黄河沿岸等地伐木、垦荒、修路、建屋等,从事各种苦役,赞卜乎清真寺正是由被俘红军战士在1939年到1946年期间所建造的。

  西路红军纪念馆 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察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口公路边上,交通便利,县城至公伯峡三级油路可直达,距县城18公里。纪念馆座北向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占地面积2030平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拨款修建。

  庵古鹿拱北,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汉都斯乡公伯峡下端黄河南岸石壁顶端,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探密哦一体的旅游景点。每年农历4月14日为拱北先贤纪念日。

  阿合莽和尕勒莽拱北 街子清真寺寺院对面是先祖阿合莽和尕勒莽的拱北(先贤墓冢)是由雕刻大型花卉图案的青砖围墙组成,长7.10米,宽6.25米,高3.3米,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从两拱北分别长出,披荫一方。拱北与街子清真大寺,骆驼泉浑然一体,互为映衬。

  羊圈沟拱北 位于循化县城东南5公里的南山中。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拱北为八卦亭坐北朝南,八柱攒尖顶,翘角斗拱飞檐,宝瓶仰月凌空,饰以砖雕木刻,以名花名树名山名建筑为图案,刀法细腻,工艺精湛,设计精巧。配有房屋二十来间,生活用品俱全。拱北四周群山环抱;山坡上绿草茵茵,花朵绽放,野鸽鹌鹑满坡;山体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拱北脚下有泉眼,泉水清澈明亮,四季不断,饮之则香甜可口,沁入心脾;泉中时而冒出一串气泡,如珠,名叫“珍珠泉”。

  喜饶嘉措故居——古雷寺 1999年2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循化道帏乡虎头山下,距离循化县城26公里。是典型的藏式建筑。创建于元代(1336年), 是喜饶嘉措大师早年出家学经的地方。古雷寺原属萨迦派,清顺治元年(1644年),同仁寺法台罗桑噶哇主持寺院后,改宗格鲁派。寺院原占地110亩,林地500亩,有佛经1400卷,佛像668尊,唐卡300幅。在本世纪50年代建有殿堂6座,昂欠8院,僧舍632间,寺僧151人,规模仅次于文都寺。为纪念喜饶嘉措大师的丰功伟绩,1987年僧俗群众捐资在古雷寺为大师修建纪念堂,纪念堂为两层藏式阁楼建筑,大师纪念堂落成后,成为全寺的主要建筑。堂正中是大师舍利灵塔,塔内保存有缅甸总理送给喜饶嘉措大师的金印等珍贵文物。

  撒拉族古老民居——孟达村篱笆木楼 位于循化县孟达乡大庄村牦牛巷中,距离县城25公里,清大(清水—大河家)旅游二级公路直达景点。民居建于明末,总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是典型的古代三合庭院式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南面正中建平顶大门。孟达篱笆楼历经明、清、民国约四百年的沧桑岁月,风貌依然如故。篱笆楼分上下二层,上层设卧室、贮藏室、沐浴室等,楼底房间内阔廊窄,设作牲畜圈,具有羌族的特点。楼体框架用山中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山中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黑土草泥,其上再涂以白土泥,墙体中间为空,这种方法即节省建筑材料,又减轻了楼体的重量,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较强。

  草滩坝清真寺 位于循化县城西北角。总占地面积4420平方米。全寺主要由礼拜殿、唤礼楼、南北厢房、沐浴室、伙房等组成。礼拜殿南北厢房等均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布局严谨,整群建筑气势磅礴,秀丽庄重,风格独特,尤其是礼拜殿面阔五间进深十间,殿廊为二进殿结构,卷棚式,飞檐前廊,硬山式殿堂建筑,瓦脊花砖,宝瓶凌空,廊结斗拱,搭结成攒,砖木雕饰,技艺精湛,中阿建筑艺术相互交融,实为一座瑰丽的民族古建筑奇葩。

  阿麻岔古城堡 是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位于循化县清水乡黄河北岸阿麻岔沟口东侧高台处,距离县城6公里。从出土的文物古迹和城墙遗迹分析,始建于汉代,距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如今虽城倒墙塌,遗迹尚存。阿麻岔古城堡东西北三面用土夯成城墙,南临黄河无城墙。城墙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30米城墙宽7米,高1.58米,东西各有一门。这座古城,同古什群峡口古城堡是姐妹城,是积石峡西口桥头堡之一,是驻兵屯守的军事桥头堡。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骆驼泉

  骆驼泉,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境内,距离县城5公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游览观光、体验民俗为一体的旅游景点。骆驼泉是撒拉族之乡传说中的一处圣迹。因一峰神奇的白骆驼,载负着撒拉族沉重历史,自中亚撒马尔罕至此卧泉化有白石而得名。

  岗察草原 位于循化县岗察乡。草原面积广阔,植被保护良好,与黄南州著名的旅游景点隆务大寺及麦秀林区风光互为映衬,连成一线。每年夏季是岗察草原的黄金时节。

  古什群峡 又叫公伯峡,因黄河上游南岸悬崖处建有一座“拱北”而得名。古什群峡两山对峙,崇山峻岭,高耸入云,陡壁如削,荫天蔽日,形势十分险要。黄河入峡后,因河道狭窄,河中礁石暗伏,滚滚河水飞湍造漩,咆哮而下,登顶观景,蔚为壮观,十分险绝。循化古八景中有“什群急湍”。古什群峡出口处河岸仅宽十余丈,自古以来为天然架桥之处。峡口南岸有废古城遗址两处,为汉代修建的军事桥头堡和积石峡阿麻岔古城同时代建筑。峡口为国家规划的黄河上游第四个梯级电站,现已建设完成,库容量为6.2亿立方米。

  循化伊麻目黄河大桥 为立墩永久式桥梁,位于循化县城西7公里伊麻目村北。大桥全长277.26米,桥孔17个,其中孔径10米的2个,15米的15个,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桥墩结构为钻孔灌注桩双柱式墩台,桩直径0.9米,桩深有15米、23.32米、24.03米3种。于1970年建成,同年10月28日通车。

  黄河积石吊桥 位于循化县城北1公里。1978年6月24日动工,1979年12月建成。桥身用悬挂钢索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全长140米,净宽5米,是沟通加入、新村、波浪滩的要道之一。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

  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地处黄河在青海出境处的南北两岸。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孟达森林经营管理所,1962年该为孟达林场,1980年建立了孟达省级自然保护区,并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孟达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以保护孟达林区丰富、独特的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为宗旨,是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全民事业型的自然保护区。

  夕春瀑布 又称安岗瀑布,位于循化道帏乡夕春村北山沟内,离县城约22公里。瀑布宽9米有余,落差达40米。岩壁陡峭、岩石突兀,形似雄狮仙女,千姿百态,这座山称为仙女山,相传是财神赞巴拉的宫殿,此水即为财神恩赐于天下苍生之水。瀑布四周,有泉眼几处,功效具多,能治眼疾、胃病、节关炎等病症,每年六月份各地患者、前来取水淋浴,络绎不绝。此地之幽,深得宗嘎达杰活佛的欣赏,他曾力图在此建一寺院,未几而逝,只留下几处遗迹;后有喜饶嘉措大师欲将道帏十二座寺院集建在这里,也未能如愿。

  五山池 又名雾山池、雾山仙池,达里加天池,藏语称达里加措。位于循化道帏乡南达里加山主峰之地东南,侧距县城东南约52公里。地处达里加山主峰东南侧。冬季冰雪覆盖,夏日云雾缭绕。池呈圆形,周长485米,水面积1.86公顷(合28亩),水深约10米左右。蓄水量约10万立方米。池水渗漏池外。

人物

  历史上曾在海东市有较大影响和海东籍人在青海省及全国较有影响的人物主要有:

  • 政治家
    • 战国初期河湟地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
    • 南凉国主秃发乌孤
    • 宋代角厮罗政权的缔造者欺南陵温(亦称角厮罗、又为部族名称和政权名称)
  • 军事将领
    • 西汉将军李息
    • 后将军赵充国
    • 东汉度辽将军吴棠
    • 北魏镇北将军封沓
    • 唐朝将军黑齿常、哥舒翰,
    • 吐蕃尚婢婢、论恐热
    • 宋将王厚、童贯
    • 明征西将军邓愈
  • 地方军政要员
    • 东汉陇西太守马援
    • 武威太守代护羌校尉傅育
    • 陇西太守伐护羌校尉张纤
    • 金城西部都尉曹凤
    • 金城太守代护羌校尉候霸
    • 护羌校尉段颖、韩皓、马续
    • 南凉国第二、三代国主秃发利鹿孤、秃发辱撞
    • 西魏部州都督柳桧
    • 唐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朝
    • 宋拥立角厮罗政权的宗哥(今平安)僧入李立遵、邈川城(今乐都)吐蕃首领温逋哥
    • 宋洮西安抚使王瞻
    • 元甘肃行中书省右丞朵尔只失结
    • 元末甘肃理问所土官、明授副千户职、碾伯守备祁贡哥星吉
    • 元末西宁州同知、明授西宁卫世袭指挥李南哥及其子摺右军都府左都督、封会宁伯的李英、其孙摺陕西行都司指挥使,封高阳伯特进光禄大夫的李文
    • 明西宁卫指挥同知后摺升为甘肃总兵,功加太子少保的祁秉忠
    • 明授副将、提升为都督、挂镇西将军印出任临洮镇总兵、延绥总兵、赐加太子少保、进太子太保的今平安县(现平安区)小峡乡人王承恩
    • 明末清初西宁卫指挥使祁廷谏、卫指挥同知李天俞
    • 清碾伯(今乐都)人由甘肃提标参将摺升襄阳总兵的祁伯豸,其弟由参将摺升浙江金华副总兵的祁仲豸
    • 清碾伯千户所千总、《康熙碾伯所志》撰著者李天祥
    • 清任太仓州(今江苏太仓县)同知、迁任广东盐课提举(主管盐业税收)的今平安县(现平安区)人李愈棠
    • 清乾隆迁升为浙江兴化营副将、广东潮州南澳镇总兵、四川重庆镇总兵的今化隆县回族人马龙
    • 清循化厅同知、《循化厅志》撰著者龚景翰
    • 清丹噶尔厅同知、《丹噶尔厅志》撰著者杨治平
  • 文化教育、宗教界和其它方面
    • 东汉时世居破羌(今乐都)学识渊博、弃政从教被尊为汉三老的赵充国五世孙赵宽
    • 元代撒拉族始祖尕勒莽
    • 明朝以功封为西宁僧纲司都纲职、筹建曲昙大寺、被尊为曲昙寺第一代祖师的三罗。
    • 被列为藏文文法权威著作、长达50多万字的 《赛多文法》的作者五世赛多.罗桑崔臣嘉措。
    • 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河湟回族撒拉族农民反清起义首领苏四十三、马文义(马尕三)、马桂源、韩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