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繁简中文转换系统软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峡繁简中文转换系统软件

《海峡繁简中文转换系统软件》,由海峡两岸语言文字学、文献学、辞书编纂等多学科专家学者与互联网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建设,具有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互转的词级转换功能,因而得名“海峡繁简中文转换系统”。目前,网络上有关繁简字转换的各种免费软件(或称转换器、在线繁简转换网站)比比皆是,大致可以分为“字级转换”和“词级转换”2类。《海峡繁简中文转换系统软件》属于“词级转换”软件,软件的建设目标是:建成一款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之间能够精确互转的专业词级转换系统

《海峡繁简中文转换系统软件》于2019年8月13日,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本软件域名:www.hxfjz.cn;国家工信部备案号:鄂ICP备19012609号-3;备案的网站名称:中文百科海峡繁简中文转换系统。

海峡繁简中文转换系统软件-研究开发资料
海峡繁简中文转换系统软件证书

字级转换与词级转换

字级转换

“字级转换”软件,只能简单地将一个简化字转换为一个对应的繁体字,然而对于一个简化字对应着多个繁体字的情况就无法处理了。例如:“并”字的繁体有“並”、“併”2个,“并”字本身在繁体中文系统里也是独立的一个字,这样,一个简化字“并”就对应着3个繁体。大多数的“字级转换”软件选择的是:简化字“并”对应繁体字“並”(并—→並),如果用这类繁简字转换软件进行“简—→繁”转换时,句子或文章中所有的“并”都会被转换为“並”。“併”和“并”的所有组词例如“合併”、“吞併”、“併發症”等词也会被转换成“合並”(×)、“吞並”(×)、“並發症”(×);“并州”、“并刀”、“并州剪”等词也会被转换成“並州”(×)、“並刀”(×)、“並州剪”(×)。对于这样的转换,大多数使用繁体中文的人是看不明白的,至少会造成阅读理解上的不便。

词级转换

“词级转换”软件,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或专业级)2种。初级“词级转换”软件是在“字级转换”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修订,相当数量的常用词组能够得到正确的转换,但是还很不完善。在遇到这样的句子,如:

巴西最大贫民窟发生黑帮火并
日航发动机起火并非撞鸟所致。


正确的“简—→繁”转换是:

巴西最大貧民窟發生黑幫火併
日航發動機起火並非撞鳥所致。


这2个句子中都含有“火并”一词(注:火并,指同伙自相残杀、吞并;繁体为“火併”),而后句中的“火并”没有前句中“火併”的意思,后句要表达的意思是“起火的原因并不是”,而“起火并非”的繁体是“起火並非”。

一般的“词级转换”软件会转换成:巴西最大貧民窟發生黑幫火併;日航發動機起火併非撞鳥所致。

此外,“”字还有一些古体、异体字如“”等,现在已不常用,但这些字是古人在书法、文章和著作中用过的字,在需要对涉及到这些字的文章或句子进行“简—→繁”转换时,“字级转换”软件只能望洋兴叹;初级“词级转换”软件如果没有有关专家参与是无法进行修订、完善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再如:

宋代文学家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中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现代文章中有“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机遇会越来越多”。正确的“简—→繁”转换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各國企業在華發展機遇會越來越多。这2个句子里都含有“华发”一词(注:华发,指花白的头发,繁体为“華髮”), 而后句中的“华发”没有前句中“華髮”的意思,后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在中国发展”,而“在华发展”的繁体是“在華發展”。

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与计算机处理自动化问题

目前,汉字有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或简化字)之分。繁体中文主要在台湾、香港与澳门地区,及北美等绝大部分海外华人社区中使用。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使用。使用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的人们,在学习、沟通、交往和文化交流过程中,时常需要将繁体中文转换为简体中文,或将简体中文转换成繁体中文。此外,中国加入世贸后,很多国际性公司和机构都需要将重要的外文文字同时翻译为“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许多重要中文文件往往需要同时发布“简体中文版”和“繁体中文版”。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深入和不断发展发展,计算机在处理各类问题时几乎无所不能。然而它在处理“繁简字转换”和“繁简中文信息交流”事情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算机处理转换的规则是“一对一”的转换,而在简化字(或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存在“一简对多繁”的情况。例如:

(1)“轻松”(繁体:輕鬆)的“鬆”被简化为“松”,“松树”(繁体:松樹)的“松”简体和繁体皆为“松”,这样,一个简化字“松”对应着“轻松”的“松”和“松树”的“松”,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同音替代一简对二繁”。

(2)“发展”(繁体:發展)的“发”,对应着“发展”、“发财”(繁体:發財)的“發”和“头发”(繁体:頭髮)的“髮”,这样,一个简化字“发”对应着“發”和“發”二个繁体字,我们把这种情况叫“近音替代一简对二繁”。

(3)“台”,在繁体中文里仍然为“台”(浙江省“台州市”繁体仍作“台州市”,“台湾”繁体为“臺灣”,时常也用作“台灣”),作为简化字的“台”对应着“台”、“臺”、“檯”、“颱”4个繁体字,我们把这种情况叫“近音替代一简对多繁”。

“一简对多繁”的情况存在,使得计算机处理“无法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华东师范大学詹鄞鑫教授在《关于简化字整理的几个问题》的论文中指出:“由于简化字中采用了同音替代(注:包括近音替代),造成在计算机繁简字转换时无法实现完全的自动化。”他还说,“这个因同音替代造成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计算机处理和中文信息交流的完全自动化就永远不可能彻底实现。”所谓同音替代,是1950年代中国汉字简化时,采用的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同(近)音字来替代某一个笔画较多的繁体字,或者用一个简化字来代替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音同(近)的繁体字的方法(汉字简化方法之一)进行汉字简化。形成了今天一些简化字对应2个或多个繁体字的状况。《海峡繁简中文转换系统》软件就是要在“同音(近)替代”情况还没有改变或者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繁简字转换计算机处理“完全自动化”。

转换效果

检验繁简字转换效果,最简便、直观的方法是,选取台湾学术机构、高等院校和媒体的文章,先转换为简体字,然后,再用各种“繁简字转换软件”将文章转回繁体字。转换后的文字与原文相对照,就可以看到转换的效果了。

这里,选取“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官网的学校简介,用不同繁简字转换软件进行转换。(【注】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官网上的文章,当时标准的繁体字——在台湾称“正体字”。)



台湾大学 官网

台湾大学 官网网页


有關臺大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日本昭和3年、西元1928年、民國17年)。當時首任校長為幣原坦總長;至民國34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同年11月15日我政府完成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羅宗洛博士任首任校長。

臺北帝大時期最初設置文政、理農兩學部,59位學生入學。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3年增設工學部,同年理農學部分為理、農兩學部。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臺北帝大發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五個學部以及預科(1941年設立),學生約1,600名。臺北帝大另有附屬農林專門部(1928年設置,於1943年獨立為臺中高等農林學校)、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南方人文研究所(1943年)、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1943年)。臺北帝大採用講座制度,每一講座由一位教授主持,其下有副教授、助手、講師和僱員等,係經費預算獨立、多數設有圖書室之研究單位。

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依照我國學制,分設系、科,各「學部」改稱「學院」,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再加上理、醫、工、農共為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至36學年度學生約為1,855人。往後,院系隨師資、硬體設備與社會需求而逐漸增加。民國49年試辦夜間部,56年開辦新制夜間部,76年成立管理學院,82年則成立公共衛生學院,86年成立電機學院(89年更名為電機資訊學院),夜間部轉型為進修學士班(96年最後一屆招生),88年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所屬法律學系改制為法律學院,同年夜間部與推廣教育中心併編為進修推廣部(106年更名為進修推廣學院),91年農學院易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92年增設生命科學院,97年設立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102年設立藥學專業學院。臺大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56個學系、112個研究所、18個碩博士學位學程。另設有4個國際級、6個國家級及51個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總人數現今已近32,000人,其中大學部16,000餘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臺大培養出眾多學術界頂尖學者,包含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正副元首、企業領導人,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學校。

臺大幅員遼闊,校地分布臺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提供師生豐富的生物與生態多樣性研究環境。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366(總機)



台湾师范大学 官网

台湾师范大学 官网网页


本校簡史

創立於西元1922

目前系所62


1922年至1945年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簡稱臺北高校),創立於1922年,為七年制之高等學校(含尋常科四年、高等科三年),是二戰前全日本38所菁英養成高校之一,也是臺灣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備帝國大學預科性質,原則上畢業生可申請免試直升臺北帝國大學(日本9所帝國大學之一,今臺灣大學)。臺北高校創建初時,借用當時尚為中學的臺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高級中學)校舍,1926年始遷移至古亭町(本校現址)。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北高校,11月依新學制將其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簡稱臺北高級中學)。


1946年至1955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戰後因急切需要培養大量中學與高中師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946年6月5日成立具大學位階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負責中等教育師資的人才培育。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創立時,與臺北高級中學共同使用同一校地與設備,教職員亦相互支援流用。1949年臺北高級中學奉令停止招生,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承繼臺北高級中學的校地、設備、圖書等,以及蘊藏豐富歷史的建築,包括行政大樓、普字樓、禮堂、文薈廳等四棟市定古蹟,形成今日本校的古典風華。


1955年至1967年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1955年本校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三學院。除師資的人才培育外,亦致力於研究的發展與新知的探索,提供教師更多元的進修管道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全國中等教育師資的優化與學術的深化,並視社會發展所需調整系所的建置,達成師範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雙重任務。


1967年迄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67年7月1日本校升格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藝術四學院。編制擴大後,經費增加,設備也日臻完善,不但提供本校更多元的師資培育與教學研究環境,並且在教學、研究、輔導以及行政支援進修等各方面,都更加充實與完備。 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實施後,臺灣師資培育採多元化政策,本校亦因應時代潮流而積極轉型發展為綜合大學。除原有之師資培育相關系所外,更增設符合社會變遷並足以引領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系所。目前已擁有教育、理、文、藝術、運動與休閒、科技與工程、國際與社會科學、管理、音樂等9個學院,成為博、碩、學士班學生逾萬人之多元化綜合大學。 展望未來,本校將在既有豐沛的人文基礎上,植入現代科技知識,持續深耕發揚本校特色領域,並加強國際化、資訊化、企業化,讓今日的師大人,都能成為明日的大師,使本校成為具「古典風華、現代視野」特色之亞洲頂尖、世界馳名的綜合大學。



转换效果

Word 转换结果:

有關台大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正确的应为)臺北帝國大學”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創立於日本昭和3年、西元1928年、民國17年)。當時首任校長為幣原坦總長;至民國34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同年11月15日我政府完成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羅宗洛博士任首任校長。


臺北帝大時期最初設置文政、理農兩學部,59位學生入學。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3年增設工學部,同年理農學部分為理、農兩學部。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臺北帝大發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五個學部以及預科(1941年設立),學生約1,600名。臺北帝大另有附屬農林專門部(1928年設置,於1943年獨立為台中正确的应为臺中)(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高等農林學校)、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南方人文研究所(1943年)、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1943年)。臺北帝大採用講座制度,每一講座由一位教授主持,其下有副教授、助手、講師和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等,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經費預算獨立、多數設有圖書室之研究單位。

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依照我國學制,分設系、科,各“學部”改稱“學院”,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再加上理、醫、工、農共為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至36學年度學生約為1,855人。往後,院系隨師資、硬體設備與社會需求而逐漸增加。民國49年試辦夜間部,56年開辦新制夜間部,76年成立管理學院,82年則成立公共衛生學院,86年成立電機學院(89年更名為電機資訊學院),夜間部轉型為進修學士班(96年最後一屆招生),88年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所屬法律學系改制為法律學院,同年夜間部與推廣教育中心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編為進修推廣部(106年更名為進修推廣學院),91年農學院易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92年增設生命科學院,97年設立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102年設立藥學專業學院。台大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56個學系、112個研究所、18個碩博士學位學程。另設有4個國際級、6個國家級及51個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總人數現今已近32,000人,其中大學部16,000余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台大培養出眾多學術界頂尖學者,包含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正副元首、企業領導人,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學校。

台大幅員遼闊,校地分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臺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占臺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提供師生豐富的生物與生態多樣性研究環境。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366(總機)


本校簡史

創立於西元1922

目前系所62


1922年至1945年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簡稱臺北高校),創立於1922年,為七年制之高等學校(含尋常科四年、高等科三年),是二戰前全日本38所菁英養成高校之一,也是臺灣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備帝國大學預科性質,原則上畢業生可申請免試直升臺北帝國大學(日本9所帝國大學之一,今臺灣大學)。臺北高校創建初時,借用當時尚為中學的臺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高級中學)校舍,1926年始遷移至古亭町(本校現址)。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北高校,11月依新學制將其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簡稱臺北高級中學)。


1946年至1955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戰後因急切需要培養大量中學與高中師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1946年6月5日成立具大學位階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負責中等教育師資的人才培育。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創立時,與臺北高級中學共同使用同一校地與設備,教職員亦相互支援流用。1949年臺北高級中學奉令停止招生,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承繼臺北高級中學的校地、設備、圖書等,以及蘊藏豐富歷史的建築,包括行政大樓、普字樓、禮堂、文薈廳等四棟市定古跡(蹟)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形成今日本校的古典風華。


1955年至1967年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1955年本校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三學院。除師資的人才培育外,亦致力於研究的發展與新知的探索,提供教師更多元的進修管道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全國中等教育師資的優化與學術的深化,並視社會發展所需調整系所的建置,達成師範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雙重任務。


1967年迄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67年7月1日本校升格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藝術四學院。編制擴大後,經費增加,設備也日臻完善,不但提供本校更多元的師資培育與教學研究環境,並且在教學、研究、輔導以及行政支援進修等各方面,都更加充實與完備。 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實施後,臺灣師資培育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多元化政策,本校亦因應時代潮流而積極轉型發展為綜合大學。除原有之師資培育相關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所外,更增設符合社會變遷並足以引領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系所。目前已擁有教育、理、文、藝術、運動與休閒、科技與工程、國際與社會科學、管理、音樂等9個學院,成為博、碩、學士班學生逾萬人之多元化綜合大學。 展望未來,本校將在既有豐沛的人文基礎上,植入現代科技知識,持續深耕發揚本校特色領域,並加強國際化、資訊化、企業化,讓今日的師大人,都能成為明日的大師,使本校成為具“古典風華、現代視野”特色之亞洲頂尖、世界馳名的綜合大學。



Google(谷歌)翻译的结果:

有關台大


國立台灣大學台灣大學正确的应为臺灣大學)(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前身為日治時期之“台北帝國大學”(創立於日本昭和3年、公元(西元)公元正确的应为西元)(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1928年、民國17年)。當時首任校長為幣原坦總長;至民國34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台灣光復,同年11月15日我政府完成接收台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由羅宗洛博士任首任校長。

台北帝大時期最初設置文政、理農兩學部,59位學生入學。 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3年增設工學部,同年理農學部分為理、農兩學部。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台北帝大發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五個學部以及預科(1941年設立),學生約1,600名。台北帝大另有附屬農林專門部(1928年設置,於1943年獨立為台中高等農林學校)、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南方人文研究所(1943年)、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1943年)。台北帝大採用講座制度,每一講座由一位教授主持,其下有副教授、助手、講師和僱員等,係經費預算獨立、多數設有圖書室之研究單位。

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依照我國學制,分設系、科,各“學部”改稱“學院”,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再加上理、醫、工、農共為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至36學年度學生約為1,855人。往後,院系隨師資、硬件正确的应为硬體)(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設備與社會需求而逐漸增加。民國49年試辦夜間部,56年開辦新制夜間部,76年成立管理學院,82年則成立公共衛生學院,86年成立電機學院(89年更名為電機信息正确的应为資訊)(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學院),夜間部轉型為進修學士班(96年最後一屆招生),88年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所屬法律學系改制為法律學院,同年夜間部與推廣教育中心並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編為進修推廣部(106年更名為進修推廣學院) ,91年農學院易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92年增設生命科學院,97年設立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102年設立藥學專業學院。台大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56個學系、112個研究所、18個碩博士學位學程。另設有4個國際級、6個國家級及51個校級研究中心,是台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總人數現今已近32,000人,其中大學部16,000餘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台大培養出眾多學術界頂尖學者,包含台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正副元首、企業領導人,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學校。

台大幅員遼闊,校地分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台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台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提供師生豐富的生物與生態多樣性研究環境。


地址:10617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366(總機)


本校簡史

創立於公元1922

目前系所62


1922年至1945年

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簡稱台北高校),創立於1922年,為七年制之高等學校(含尋常科四年、高等科三年),是二戰前全日本38所菁英養成高校之一,也是台灣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備帝國大學預科性質,原則上畢業生可申請免試直升台北帝國大學(日本9所帝國大學之一,今台灣大學)。台北高校創建初時,借用當時尚為中學的台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高級中學)校舍,1926年始遷移至古亭町(本校現址)。 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北高校,11月依新學制將其改名為“台灣省立台北高級中學”(簡稱台北高級中學)。


1946年至1955年

台灣省立師範學院

戰後因急切需要培養大量中學與高中師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946年6月5日成立具大學位階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負責中等教育師資的人才培育。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創立時,與台北高級中學共同使用同一校地與設備,教職員亦相互支援流用。 1949年台北高級中學奉令停止招生,由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承繼台北高級中學的校地、設備、圖書等,以及蘊藏豐富歷史的建築,包括行政大樓、普字樓、禮堂、文薈廳等四棟市定古蹟,形成今日本校的古典風華。


1955年至1967年

台灣省立師範大學

1955年本校改制為“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三學院。除師資的人才培育外,亦致力於研究的發展與新知的探索,提供教師更多元的進修渠道正确的应为管道)(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全國中等教育師資的優化與學術的深化,並視社會發展所需調整系所的建置,達成師範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雙重任務。


1967年迄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67年7月1日本校升格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藝術四學院。編制擴大後,經費增加,設備也日臻完善,不但提供本校更多元的師資培育與教學研究環境,並且在教學、研究、輔導以及行政支援進修等各方面,都更加充實與完備。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實施後,台灣師資培育採多元化政策,本校亦因應時代潮流而積極轉型發展為綜合大學。除原有之師資培育相關係所外,更增設符合社會變遷並足以引領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系所。目前已擁有教育、理、文、藝術、運動與休閒、科技與工程、國際與社會科學、管理、音樂等9個學院,成為博、碩、學士班學生逾萬人之多元化綜合大學。展望未來,本校將在既有豐沛的人文基礎上,植入現代科技知識,持續深耕發揚本校特色領域,並加強國際化、信息化正确的应为資訊化)、企業化,讓今日的師大人,都能成為明日的大師,使本校成為具“古典風華、現代視野”特色之亞洲頂尖、世界馳名的綜合大學。





网络上流传的转换错误率较小的繁简字转换软件转换的结果:

有關臺大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臺北帝國大學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創立於日本昭和3年、公元正确的应为西元)(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1928年、民國17年)。當時首任校長為幣原坦總長;至民國34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同年11月15日我政府完成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羅宗洛博士任首任校長。

臺北帝大時期最初設置文政、理農兩學部,59位學生入學。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3年增設工學部,同年理農學部分為理、農兩學部。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臺北帝大發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五個學部以及預科(1941年設立),學生約1,600名。臺北帝大另有附屬農林專門部(1928年設置,於1943年獨立為臺中高等農林學校)、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南方人文研究所(1943年)、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1943年)。臺北帝大采用正确的应为採用)(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講座制度,每一講座由一位教授主持,其下有副教授、助手、講師和雇員正确的应为僱員)(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等,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經費預算獨立、多數設有圖書室之研究單位。

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依照我國學制,分設系、科,各“學部”改稱“學院”,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再加上理、醫、工、農共為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至36學年度學生約為1,855人。往後,院系隨師資、硬件正确的应为硬體)(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設備與社會需求而逐漸增加。民國49年試辦夜間部,56年開辦新制夜間部,76年成立管理學院,82年則成立公共衛生學院,86年成立電機學院(89年更名為電機信息正确的应为資訊)(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學院),夜間部轉型為進修學士班(96年最後一屆招生),88年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所屬法律學系改制為法律學院,同年夜間部與推廣教育中心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編為進修推廣部(106年更名為進修推廣學院),91年農學院易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92年增設生命科學院,97年設立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102年設立藥學專業學院。臺大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56個學系、112個研究所、18個碩博士學位學程。另設有4個國際級、6個國家級及51個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總人數現今已近32,000人,其中大學部16,000余人正确的应为餘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研究生15,000余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臺大培養出眾多學術界頂尖學者,包含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正副元首、企業領導人,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學校。


臺大幅員遼闊,校地分布臺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占臺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提供師生豐富的生物與生態多樣性研究環境。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366(總機)


本校簡史

創立於公元1922

目前系所62


1922年至1945年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簡稱臺北高校),創立於1922年,為七年制之高等學校(含尋常科四年、高等科三年),是二戰前全日本38所菁英養成高校之一,也是臺灣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備帝國大學預科性質,原則上畢業生可申請免試直升臺北帝國大學(日本9所帝國大學之一,今臺灣大學)。臺北高校創建初時,借用當時尚為中學的臺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高級中學)校舍,1926年始遷移至古亭町(本校現址)。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北高校,11月依新學制將其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簡稱臺北高級中學)。


1946年至1955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戰後因急切需要培養大量中學與高中師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946年6月5日成立具大學位階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負責中等教育師資的人才培育。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創立時,與臺北高級中學共同使用同一校地與設備,教職員亦相互支援流用。1949年臺北高級中學奉令停止招生,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承繼臺北高級中學的校地、設備、圖書等,以及蘊藏豐富歷史的建築,包括行政大樓、普字樓、禮堂、文薈廳等四棟市定古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形成今日本校的古典風華。


1955年至1967年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1955年本校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三學院。除師資的人才培育外,亦致力於研究的發展與新知的探索,提供教師更多元的進修渠道正确的应为管道)(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全國中等教育師資的優化與學術的深化,並視社會發展所需調整系所的建置,達成師範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雙重任務。


1967年迄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67年7月1日本校升格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藝術四學院。編制擴大後,經費增加,設備也日臻完善,不但提供本校更多元的師資培育與教學研究環境,並且在教學、研究、輔導以及行政支援進修等各方面,都更加充實與完備。 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實施後,臺灣師資培育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多元化政策,本校亦因應時代潮流而積極轉型發展為綜合大學。除原有之師資培育相關系所外,更增設符合社會變遷並足以引領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系所。目前已擁有教育、理、文、藝術、運動與休正确的应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确之处,不再标示)、科技與工程、國際與社會科學、管理、音樂等9個學院,成為博、碩、學士班學生逾萬人之多元化綜合大學。 展望未來,本校將在既有豐沛的人文基礎上,植入現代科技知識,持續深耕發揚本校特色領域,並加強國際化、信息化正确的应为資訊化)、企業化,讓今日的師大人,都能成為明日的大師,使本校成為具“古典風華、現代視野”特色之亞洲頂尖、世界馳名的綜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