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海棠 苏轼诗

删除5,323字节2022年7月3日 (日) 17:41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海 棠'''</span><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海 棠</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 · [[苏轼]]</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苏轼]]</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被选入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六年级教科书。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极富浪漫色彩。  《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这首诗写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已是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春风轻拂着海棠花,花儿透出美妙的光华。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朦胧的月光转过曲折的回廊。春风轻拂,(海棠花儿)透出美丽的光华。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朦胧的月光转过曲折的回廊。</span><br>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span><br>  泛:弥漫;透出。<br>  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泛:透出。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br>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br>  香雾空蒙:(海棠)花香在雾气中弥漫开来。空蒙:雾气迷茫的样子。一作“霏霏”。<br>  香雾空蒙:(海棠的幽香)在雾气中弥漫开来。空蒙:雾气迷茫的样子。一作“霏霏”。<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夜已经很深了,只因为担心眼前的海棠会像人一样因深夜而睡去,所以赶忙点燃红烛,照耀着红艳艳的海棠。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只怕(海棠)花(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赶忙点燃高高的蜡烛照耀着红艳艳的海棠。</span><br>只害怕夜深人静花儿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span><br>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br>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br>[[文件:菊花 不第后赋菊插图.jpg|center|thumb|400px|不第后赋菊插图]][[文件:海棠题图.jpg|center|thumb|400px|海棠 题图]][[文件:17海棠6.jpg|center|thumb|400px|海棠 题图]]  这是一首咏海棠的咏物诗,为七言绝句。作者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 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表达了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被选入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六年级教科书。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极富浪漫色彩。  头两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是说,春风轻拂,海棠花儿透出美丽的光华。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朦胧的月光转过曲折的回廊。“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香雾空蒙”从嗅觉的角度来写,海棠花香在雾气中弥漫开来,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作者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是说,只怕海棠花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赶忙点燃高高的蜡烛给海棠花照亮。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当月光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担心“夜深花睡去”。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作者自己的孤寂、冷清。“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作者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small>【典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作者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small>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 “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名家点评:'''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评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 [[文件:千家诗027-2-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 “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   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名家点评: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评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  1.古人对于后两句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  1.古人对于后两句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参考答案:“造句之奇”“奇”在诗人以花拟人。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唾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构思之巧”“巧”在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  参考答案:“造句之奇”“奇”在诗人以花拟人。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唾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构思之巧”“巧”在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2.《海棠》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2.《海棠》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视觉(颜色)、嗅觉(香味) 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参考答案:视觉(颜色)、嗅觉(香味) 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3.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采用拟人的手法。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由写海棠花的高洁柔美,引出人花对话,唯恐花睡去,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实际上是慨叹良辰易逝、盛世不再的主旨。  参考答案:采用拟人的手法。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由写海棠花的高洁柔美,引出人花对话,唯恐花睡去,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实际上是慨叹良辰易逝、盛世不再的主旨。4.苏轼《海棠》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4.苏轼《海棠》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比做人。后两句写作者恐夜深花睡去,表达惜花之情,因此愿秉烛为伴,和花共度良宵。后两句运用唐玄宗说杨贵妃醉貌如海棠睡未足的典故.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比做人。后两句写作者恐夜深花睡去,表达惜花之情,因此愿秉烛为伴,和花共度良宵。后两句运用唐玄宗说杨贵妃醉貌如海棠睡未足的典故。5.《海棠》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5.《海棠》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2)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参考答案:(1)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2)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6.《海棠》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海棠》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洵]]子、[[苏辙]]兄。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唐诗三百首]]*[[《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
51,0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