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北京市 > 海淀区
颐和园
玉泉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遗址

海淀区汉语拼音:Hǎi Diàn Qū;英文:Haidian District),中国北京市辖区,位于北京市主城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9°53′-40°09′,东经116°13′-116°23′。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 面积430.77平方千米。 辖22个街道、7个镇(地区)。 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为313.0万人。

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故称“海店”,即今日的海淀。1952年9月,海淀区正式命名,1963年1月形成现辖区域。海淀区高校云集,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风景名胜都位于海淀区。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区统称西山,属太行山余脉。以百望山为界,山南称山前,山北称山后。山区及半山区面积92平方千米,平原面积338.77平方千米。最高峰为阳台山,海拔1278米。最低处在东升地区黑泉村,海拔35米。境内有高梁河、清河、万泉河、南长河、小月河、南沙河、北沙河、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及昆明湖、玉渊潭、紫竹院湖、上庄水库等。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景点有颐和园、五塔寺、圆明园遗址和“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玉泉垂虹、蓟门烟树3景。

  • 邮编:100089 代码:110108 区号:010

行政区划

  全区辖22个街道、7个镇(地区):万寿路街道、永定路街道、羊坊店街道、甘家口街道、八里庄街道、紫竹院街道、北下关街道、北太平庄街道、学院路街道、中关村街道、海淀街道、青龙桥街道、清华园街道、燕园街道、香山街道、清河街道、花园路街道、西三旗街道、马连洼街道、田村路街道、上地街道、万柳地区(海淀镇)、东升地区(镇)、曙光街道、温泉地区(镇)、四季青地区(镇)、西北旺地区(镇)、苏家坨地区(镇)、上庄地区(镇)。区政府驻长椿(春)桥路17号

历史

  1949年3月在海淀区现辖区域内正式设置单一行政区域,当时称“北平市第十六区”。后两次更名,于1952年9月1日命名为“海淀区”。

  1999年,设立花园路街道、西三旗街、马连洼街道、田村路街道、上地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海淀区总人口2240124人,其中:万寿路街道148159人、永定路街道37394人、羊坊店街道110193人、甘家口街道111596人、八里庄街道83519人、紫竹院街道134330人、北下关街道131720人、北太平庄街道136244人、双榆树街道50211人、学院路街道157065人、中关村街道58367人、海淀街道108635人、青龙桥街道78664人、清华园街道49072人、燕园街道36706人、香山街道35690人、清河街道71862人、田村路街道45429人、花园路街道130059人、西三旗街道88954人、上地街道10894人、马连洼街道66622人、温泉镇31537人、玉渊潭乡41226人、四季青乡88643人、海淀乡34878人、东升乡34533人、东北旺乡36519人、永丰乡30363人、上庄乡25138人、苏家坨乡18697人、北安河乡13031人、聂各庄乡4174人。

  2001年9月10日,经市政府研究,同意海淀区关于城乡结合部乡镇行政区域调整的意见:撤销四季青乡,设立四季青镇;在东升乡设立东升地区办事处,与东升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海淀乡设立万柳地区办事处,与海淀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撤销玉渊潭乡,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毗邻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2年,据北京市政府《关于海淀区城乡结合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精神,海淀区完成对万柳、东升两个地区办事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的重新划分工作;将原有的1053个居(家)委会调整为579个社区。2002年11月,区机关由临时驻地皇苑大酒店迁至位于长椿桥路17号的新办公大楼。

  2002年末,海淀区总面积430.77平方千米。人口167.6万人。辖22个街道、2个镇、9个乡(其中2个乡同时设地区办事处):万寿路街道、永定路街道、羊坊店街道、甘家口街道、八里庄街道、紫竹院街道、北下关街道、北太平庄街道、双榆树街道、学院路街道、中关村街道、海淀街道、青龙桥街道、清华园街道、燕园街道、香山街道、清河街道、花园路街道、西三旗街、马连洼街道、田村路街道、上地街道、万柳地区(海淀乡)、东升地区(乡)、温泉镇、四季青镇、玉渊潭乡、东北旺乡、永丰乡、上庄乡、苏家坨乡、北安河乡、聂各庄乡。共有573个社区、88个行政村。区政府驻西三环长椿桥路17号。

  2003年,撤销东北旺乡、永丰乡,合并设立西北旺镇;撤销苏家坨乡、北安河乡、聂各庄乡,合并设立苏家坨镇;撤销上庄乡,设立上庄镇。2004年12月16日,曙光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2004年末,海淀区辖23个街道、5个镇、2个乡(地区):万寿路街道、永定路街道、羊坊店街道、甘家口街道、八里庄街道、紫竹院街道、北下关街道、北太平庄街道、双榆树街道、学院路街道、中关村街道、海淀街道、青龙桥街道、清华园街道、燕园街道、香山街道、清河街道、花园路街道、西三旗街、马连洼街道、田村路街道、上地街道、万柳地区(海淀乡)、东升地区(乡)、曙光街道、温泉镇、四季青镇、西北旺镇、苏家坨镇、上庄镇。

  2005年第85次市长办公室研究同意调整海淀区平原地区行政建制。此次调整是根据北京市关于新建街道办事处“地域面积5―10平方千米,规划居住人口8―10万人,实际居住人口超过3万人,其中居民人口比例占80%以上”的设置标准确定的,是海淀区进行全区资源整合以来最重要的举措之一,也是海淀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 8月,海淀区行政区划调整:将把双榆树街道办事处全部管辖区及学院路街道办事处所辖东升园地区并入中关村街道办事处;调整海淀街道办事处与周边街道、地区办事处管辖范围;东升地区办事处京包铁路以西、荷清路以北地区划归清华园街道办事处管辖;万柳地区办事处树村地区和西北旺镇中关村软件园地区划归上地街道办事处管辖;西北旺镇百草园地区、百旺新城地区划归马连洼街道办事处管辖。交接工作自8月26日开始至9月15日完成。 具体调整情况:(1)原双榆树街道和原中关村街道合并成为新的中关村街道,学院路街道办事处所辖的东升园地区也并入到新的中关村街道内。新的街道办事处分南北两个办公区,北办公区设在原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主要设立了计生办等与居民事务密切相关的部门;南办公区设在双榆树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是工委办公室等行政部门。原双榆树街道面积1.99平方千米;原中关村街道面积3.11平方千米。(2)万柳地区办事处(即海淀乡)辖区内的万泉庄村地区并入到海淀街道。万泉庄村地区已实现了城市化,并成为海淀区的行政中心和住宅集中区。为使街道办事处的地图都趋于整齐,便于规范管理,该地区就近并入海淀街道办事处。(3)海淀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北三环西路、长春桥路以南地区并入紫竹院街道。(4)海淀街道辖区内的大石桥地区和东升地区办事处内京包铁路以西、荷清路以北地区一同并入清华园街道。(5)万柳地区办事处辖区内的树村地区、西北旺镇辖区内的中关村软件园区一同并入上地街道。上地街道办事处主要为工业用地,与这两个地区毗邻。这两个地区同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入上地街道后,可统一上地街道的特色。(6)西北旺镇西北旺新村地区和百草园并入到马连洼街道。 调整后各街道新范围:(1)中关村街道办事处:东至京包线,南至北三环西路,西至中关村大街,北至成府路。(2)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东至八达岭高速路,南至北四环中路,西至京包线—西王庄小区西围墙—双清路;北至清河街道办事处与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分界线。(3)海淀街道办事处:东至中关村大街,南至北三环西路—长春桥路,西至京密引水渠,北至北四环西路—万泉河路—芙蓉北路—颐和园路—海淀路。(4)紫竹院街道办事处:东、南、西为原分界线,北至北三环西路—长春桥路。(5)青龙桥街道办事处:北、西、南为原分界线,东至京包铁路—污水明渠。(6)清华园街道办事处:东至京包铁路—财经东路—中关村东路,南至成府路,西至中关村北大街—清华南路,北至污水明渠。(7)东升地区办事处:五环路以北地区不变,五环路以南地区北、东、南为原边界线,西至京包铁路—财经东路—中关村东路。(8)上地街道办事处:东至京包铁路,南至北五环路中心线,西至软件园西路—东北旺西路—农大北路—原万柳地区办事处树村地区与马连洼街道办事处分界线,北至后厂村路。(9)万柳地区办事处:青龙桥村地区四至范围不变。(10)马连洼街道办事处:东至软件园西路—东北旺西路—原马连洼街道东部分界线,南至北五环路中心线,西至京密引水渠—西北旺新村西路,北至西北旺环路—后厂村路。 11月,海淀区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全区街道、乡镇行政建制由原先的30个减少至29个,即22个街道、2个地区(乡)和5个镇。共有566个社区、85个村委会。年末户籍人口191.8万人。

  2011年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调整海淀区七个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京民划函[2011]317号):撤销海淀乡、东升乡,设立海淀镇、东升镇,并分别保留万柳地区办事处、东升地区办事处。在温泉镇、四季青镇、西北旺镇、苏家坨镇、上庄镇5个镇设立地区办事处,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同时行使街道、镇职权。(2011年11月,温泉等5个镇正式挂牌成立地区办事处;2012年2月23日正式撤销海淀乡,设立海淀镇)

地理

海淀区行政区域图

  海淀区位置在北京城区和近郊区的西部和西北部。地跨北纬39°53′~40°09′,东经116°03′~116°23′。面积为426平方公里,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53%。

地势地貌

  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地带,系古代永定河冲积的一部分。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为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左右;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左右。区内最高峰为阳台山妙高峰,海拔1278米;最低处为清河镇东的黑泉村,海拔35米左右。西部山区统称西山,属太行山余脉,有大小山峰60余座;整个山势呈南北走向,只有香山北面的打鹰洼主峰山峦向东延伸,至望儿山止,呈东西走向,把海淀区分为两部分,习惯上以此山为界,山之南称为山前,山之北称为山后。

水文

  境内有大小河流10条,总长度119.8公里,主要水系有高粱河、清河、万泉河、南长河、小月河、南沙河、北沙河及人工开凿的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还有昆明湖、玉渊潭、紫竹院湖、上庄水库等水面,占北京市湖泊总数的20%;水域面积4平方公里,占北京市水域面积的41.28%,湖泊数量和水域面积均列北京市各区县之首,昆明湖是北京市最大的湖泊,水域面积1.94平方公里。

气候

  海淀区气候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年均气温12.5℃,1月份平均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为-21.7℃,7月份平均气温为25.8℃,最高气温为41.6℃。年日照数2662小时,无霜期211天。年平均降水量628.9毫米,集中于夏季的6-8月,降水量为465.1毫米,占全年降水的70%;冬季的12-2月份降水量最少,仅占1%。因此,夏季雨水多,春秋干旱,冬季寒冷干燥是该区的气候特点。[7]

植被

  受地貌、气候、土壤等备件的影响,区内植被呈垂直性分布规律。海拔800米的中山地区,一般生长着刺玫等野生植物,覆盖率达60-70%;海拔300-800米的低山地区,主要为油松、山杨等人工栽培的林木,覆盖率达30-40%;海拔70-300米之间,多为人工栽培的苹果,梨、杏等果树和油松、侧柏等;平原地带主要是农田栽培,以蔬菜、水稻、小麦为主,此外还种植有杨、柳、槐、榆等树木。

文化、旅游

  海淀区的旅游景点,按所处位置可分为3个区域:(一)名山名园观光旅游区。包括颐和园、圆明园遗址公园、香山公园、北京市植物园、碧云寺、卧佛寺、团城演武厅等园林古迹。(二)北部大觉寺和鹫峰森林公园旅游区。(三)新中国建立后拓展的山前旅游观光景点。包括玉渊潭公园、紫竹院公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钟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央广播电视塔、北京电影旅游城等。还有:百望山森林公园、凤凰岭自然风景区等自然风景区,孙中山纪念堂、李大钊烈士陵园等革命纪念地。

风景名胜

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一带重要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香山

  香山,AAAA景区,北京市精品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金代,占地面积160余公顷,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园内文物古迹众多,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在京西“三山五园”中占一山一园。香山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春天山花烂漫,夏日清爽宜人,深秋红叶飘丹,冬林银妆素裹,四季景观各具特色,园内树木繁多,其中古树5800余株,具有独特的“山川、名泉、古树、红叶”丰富的园林内涵,是避暑的胜地,天然的氧吧。香山红叶10万黄栌驰名中外,每到深秋时节漫山红叶层林尽染,是京城最浓的秋色。

  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水卷银花,宛如玉虹,明代以前便有“玉泉垂虹”之说,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相传清乾隆帝常到此处观景,为验证此泉水质,令人汲取全国各大名泉的水样,和玉泉水比较。称量结果,济南珍珠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苏州虎丘泉等,每斗(银制小斗)质量都在一两二厘以上,唯有玉泉水,每斗质量仅为一两,水轻质优,淳厚甘甜,乾隆于是赐封天下第一泉,并题字“玉泉趵突”。

颐和园风光

  颐和园,位于海淀区西北,占地290.8公顷(合4400亩),是一座巨大的皇家园林和清朝的行宫。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1998年11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颐和园历史悠久,历尽沧桑。远在金、明时期,这里就是皇室的游乐之地,并有瓮山泊之称。明代时,此处被建成好山园,同时在瓮山南麓兴建了圆静寺,并改瓮山泊为西湖,具有“西湖十景”的美誉。到清代“乾隆盛世”时期,乾隆为其母做六十寿庆,改瓮山为万寿山,改西湖为昆明湖,并在原圆静寺遗址上兴建大报恩延寿寺,同时改好山园为清漪园。从此大兴土木十五年,营建起一座豪华壮丽的帝王宫苑,成为清代京都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清漪园以其优美的风景胜于其它各园。公元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公元1886至1895年,慈禧太后为庆祝自己的生日,挪用海军军费进行重建,历时十年,耗银八百万两,并改名为颐和园。颐和园规模宏大,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全园以西山群峰为借景,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颐和园是清朝三山五园中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也是清朝,乃至中国帝制社会史上最后修建的一座超大型皇家园囿。

畅春园:恩佑寺山门和恩慕寺山门这两座庙门畅春园仅存的建筑

  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清代,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自畅春园落成之后,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并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于园内清溪书屋。此后雍正乾隆等皇帝居住于圆明园,畅春园凝春堂一带改为皇太后居所,其中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乾隆帝生母)在园内居住了四十二年。随着清朝国势转衰,逐渐放弃了对园内建筑的增建和修补,至道光年间,畅春园已趋破败,迫使道光帝将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接往圆明园绮春园居住。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时将其一并烧毁。此后畅春园废址失于保护,园内残存建筑在同治年间被拆用于圆明园复建工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畅春园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驻军的洗劫,园内树木山石均被私分殆尽。至民国时期,畅春园遗址已成荒野,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两座琉璃山门残存。

静明园

  静明园,位于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为"三山五园"之一。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宫)。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宫,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1692)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静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毁。辛亥革命后,一度开办玉泉山汽水公司,时亦开放游览。1949年后,为国家机关使用,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绿化。民国后曾作为公园对外开放,解放初期由某中央单位使用。1957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静明园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静宜园

  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清康熙年间(662~1722),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改名“静宜园”。这座以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的山林野趣的大型园林包括内垣、外垣、别垣三部分,占地约153公顷。园内的大小建筑群共50余处,经乾隆皇帝命名题署的有“二十八景”——(1)勤政殿(2)丽瞩楼(3)绿云舫(4)虚朗斋(5)璎珞岩(6)翠微亭(7)青未了(8)驯鹿坡(9)蟾蜍峰(10)栖云楼(11)知乐濠(12)香山寺(13)听法松(14)来青轩(15)唳霜皋(16)香嵓室(17)霞标蹬(18)玉孔泉(19)绚秋林(20)雨香馆(21)胎阳阿(22)芙蓉坪(23)香雾窟(24)栖月崖(25)重翠庵(26)玉华蚰(27)森玉笏(28)隔云钟。静宜园于清咸丰十年(1860)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次遭受外国侵略军的焚掠、破坏之后,原有的建筑物除见心斋和昭庙外,都已荡然无存。但它的山石泉水、奇松古树所构成的自然景观,仍然美不胜收。

  圆明园,座落于北京市海淀区,与颐和园毗邻,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园集中了中国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融入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堪称世界奇观。1988年,圆明园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原是明代皇族的故园,清代康熙年间仿照江南园林在原址上修建了圆明园。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将圆明园赐予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将江南各地的造园精华融入圆明园中,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后来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虽然国力有所衰退,但圆明园的修建一直在继续,前后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圆明园由长春园、万春园和圆明园三大园组成,统称为“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对圆明园内的珍宝和建筑进行肆意的抢夺和破坏,最后将这座万园之园举火焚毁。今天这里仅存的西洋楼雕花石柱,就是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中国罪恶行径的磐石铁罪,也是激励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历史“教科书”。

城市公园

  厢黄旗公园,位于海淀区厢黄旗东路。建成于2013年。公园面积约1.1公顷。景区特色:东临镶黄旗东路,西接农业大学,东距上地信息环岛仅一公里,南侧为博雅西园。

  小营公园,位于清河小营桥东北200米,君安家园小区东北侧。建成于2013年。公园面积约1.56公顷。景区特色:园内有儿童沙坑活动场,健康步道,乔灌木品种多样,是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场所。

  清河翠谷公园,位于清河小营桥西南角。建成于2006年。公园面积约3.2公顷。景区特色:便利的交通,多样的植物配置、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完善的休憩设施已是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上地公园,位于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中心,上地环岛西南角,为开放性公园,小桥流水,桃红柳绿,有儿童乐园,有健身器材等。

  美和园公园,位于京新高速东侧,金隅美和园小区北侧。公园面积约2.31公顷。作为区域性的社区公园,公园反映出地区核心文化特色,以突出高知和科技文化为形式的契入点,并拥有丰富独特的景观。

  燕清体育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毛纺路26号,东距京昌高速路500米,北邻清河主街200米。建成于2003年8月。公园面积2.6万平米。公园以体育为主题,将美观与实用、观赏与休闲、竞技与娱乐、古代与现代、民族化与国际化进行有机融合,既体现了老年人、中青年人、儿童的不同运动偏好,又考虑到了残疾人的特殊运动需求。公园布局分为三个部分:体育文化部分由入口广场、奥林匹克大道、文化健身广场和信息园地组成;运动部分由儿童游乐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篮球场、门球场等组成;养生部分由毽球场、健身场、残疾人健身场、养生园等组成。在植物种植上,依托地势起伏,既有疏林草地,又有小型群落,既突出某一季节的植物又兼顾了一年四季景色,整个公园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