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淅川县
淅川县荆紫关古街

  淅川县汉语拼音:Xī Chuān Xiàn;英文:Xichuan County),中国河南省南阳市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陕西湖北省相邻,北纬32°55′-33°23′,东经110°58′-111°53′。西邻湖北省郧县,西北接陕西省商南县,南与湖北省老河口市丹江口市接壤。总面积2817平方千米。总人口76万人(2011年末)。辖2个街道、11个镇、4个乡。

  地处伏牛山山区,境内群山起伏,沟河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理特征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有丹江大型水库,丹江、淇河、滔河等河流。气候温和,年降水量664毫米,年均气温16.3℃。矿藏有沙金、大理石、石膏、石英石、石灰石等。丹江有码头30多座,西到秦川,南通鄂渚,东达南阳,水陆联运,311国道及多条省道过境。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移民大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唐代香严寺为河南省四大古刹之一,荆紫关镇的清代一条街是省内保存完好的唯一古街。

  • 邮编:474450 代码:411326 区号:0377

行政区划

  全县辖2个街道、11个镇、4个乡:龙城街道、商圣街道、荆紫关镇、老城镇、香花镇、厚坡镇、丹阳镇、盛湾镇、金河镇、寺湾镇、仓房镇、上集镇、马蹬镇、西簧乡、毛堂乡、大石桥乡、滔河乡。县政府驻龙城街道。

历史

  舜帝时为尧子丹朱的封地,春秋时为楚国丹阳所在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丹水(治今寺湾)、中乡二县。西汉置顺阳县(治今城关镇南),东汉又增置南乡县(治今城关镇西南)。北魏时,因县境有淅水,置淅川县(治今城关镇东)。唐置淅州,后几经兴废,至明成化二年(1466)从内乡分出复置淅川县,治今老城,属南阳府。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格为淅川厅,光绪卅一年(1905年)升格为直隶厅,属河南省布政司。1913年3月撤厅改县。

  1948年5月,淅川解放,置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属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49年3月改为淅川县人民政府,1956年1月改为淅川县人民委员会。1960年8月丹江水库蓄水,县治由老城镇迁今城关镇。1968年5月,改称淅川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5月复改为淅川县人民政府。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淅川县总人口641327人,其中:城关镇65050人、老城镇25014人、荆紫关镇42221人、香花镇46489人、厚坡镇72952人、九重镇52655人、盛湾镇40962人、金河镇39333人、上集镇61783人、仓房镇12260人、寺湾镇29358人、西簧乡17995人、毛堂乡24692人、大石桥乡24911人、滔河乡44019人、黄庄乡41633人。

  2005年末,淅川县辖11个镇、4个乡:老城镇、香花镇、九重镇、盛湾镇、厚坡镇、金河镇、荆紫关镇、上集镇、马磴镇、寺湾镇、仓房镇;西簧乡、毛堂乡、大石桥乡、滔河乡。

  2007年,九重镇更名为丹阳镇。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荆紫关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