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淮安区

添加4,561字节2015年2月9日 (一) 16:18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是苏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之一,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其中清代的建筑占70%,石板路面占90%,历史风貌基本保持完好。具有代表性的街、巷、桥有:湖嘴大街、估衣街、花巷、茶巷、罗家桥等。还有一批保存较完好的明清风格的名人故居和传统民居及会馆,如裴荫森故居、汪廷珍故居、吴鞠通故居、夏日瑚宅等。[[文件:84623.jpg|right|thumb|160px|江苏淮安:韩侯祠]]韩侯祠,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韩信南路。初建于隋唐之交,后历经几度兴衰,迄明代晚期已有了相当的规模。明隆庆间知府陈文灿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呼酒韩侯祠,成了淮安盛传不衰的佳话。清康熙末年韩侯祠的规模达到它的鼎盛期,当时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殿,东西厢房,以及上房楼和花园等建筑组成。到了晚清,韩侯祠日渐衰败,其后由于战火和其他历史原因,“文革”后,韩侯祠唯存空荡荡的后殿三间。 [[文件:84622.jpg|right|thumb|280px|江苏淮安:勺湖园]]勺湖园,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长街68号,古城淮安的西北隅,古运河东侧,因其水面弯曲如勺而得名,共计占地100亩,其中陆地面积40亩,水面60亩,相传王母娘娘外出游玩,途经淮安上空发现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秀丽,于是停下赏景,不小心将一手帕掉在淮安地上,于是便有了勺湖,其实勺湖是因构筑淮安古城,修补取土而逐渐形成的,自晋建淮安城池以后,古迹多在其地,据史料记载,古时先后在勺湖园修筑的庵观寺院有:法华禅院,文通寺,龙兴寺,文佛寺,老君殿等。由于长期的战乱,淮安城屡遭劫难,勺湖周围的寺院和名胜景观绝大多数已荡然无存。'''萧湖公园'''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古城北。萧湖又名珠湖,东湖,西依古运河,与勺湖隔堤相望,萧湖古时名园环列,湖中遍长菰蒲,鸦鹭相逐,小坝茶楼,晚风洒韵,普光禅院,落日钟声,游舫弦歌,遥向应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若流连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惜湖中建筑多已毁坏或消失,近年已恢复了韩侯钓鱼台、漂母祠、古枚里亭、御诗碑,建了石经楼阁,但已难见昔日之胜,如加以开发,即可成为我区主要的水上旅游经典景区。'''淮安水利枢纽风景区'''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南郊,古老的京杭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及淮河入海水道在此交汇。古城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畔,苏北腹地。是新中国治淮的骨干枢纽工程,是淮水东去或南下的通道,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二梯级站所在地。这里有水闸、船闸、涵洞、大型电力抽水站、水电站等二十多座水工建筑。它们中有国内第一泵径的轴流泵,有少人值守的现代化泵站,有目前国内惟一的灯泡贯流式抽水/发电机组,有自动控制的节制闸,有亚洲最大的上槽下洞式的运河水上立交,在二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有如此密集的水利工程建筑群,犹如一座水利工程博物馆,实为中国罕见,世界少有,构成了淮安水利风景区的旅游特色。'''萧湖公园'''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古城北。萧湖又名珠湖,东湖,西依古运河,与勺湖隔堤相望,萧湖古时名园环列,湖中遍长菰蒲,鸦鹭相逐,小坝茶楼,晚风洒韵,普光禅院,落日钟声,游舫弦歌,遥向应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若流连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惜湖中建筑多已毁坏或消失,近年已恢复了韩侯钓鱼台、漂母祠、古枚里亭、御诗碑,建了石经楼阁,但已难见昔日之胜,如加以开发,即可成为我区主要的水上旅游经典景区。淮安美食 '''平桥豆腐''' 属苏菜系,是江苏淮安的一道名菜,选用内脂豆腐,将其切成一致的菱形小块,配以鸡肉丁、香菇丁、香菜沫,用鲫鱼脑起鲜,因其起锅时淋了一层明油看似不冒热气,其实很烫,一定要小心慢用。'''软兜长鱼''' 又称“软兜鳝鱼”,是淮扬菜中最负盛名的一道菜肴。据《山海经》记载:“湖灌之水,其中多鳝。”江淮地区盛产鳝鱼,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淮安名厨田树民父子以鳝为原料,可制作108样佳肴,即著名的“全鳝席”。而软兜鳝鱼则是鳝鱼席中的精品。“兜”字是指以前余鳝时将鳝鱼装布兜,再经精加工。淮安宾馆厨师制作的软兜长鱼在2002年被国家内贸部评为“中国名菜”。'''蟹黄汤包''' 以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名闻遐迩,为中国五大名点之一包。蟹黄汤包的制作原料十分讲究,馅为蟹黄和蟹肉,汤为原味鸡汤,制作工艺精妙绝伦。蟹黄汤包特点是“包大皮薄而不破,口张汤满而不溢,肥厚鲜美,爽滑不腻”。在品尝时,有一个顺口溜:“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最后再吃皮”。'''虾米扒蒲菜''' 蒲菜又叫抗金菜。虾米扒蒲菜是淮扬菜中的精品菜。南宋时,抗金英雄梁红玉被困淮安城,粮草被断,危难时她发现淮安城的蒲菜可以充饥,于是她就带领官兵挖蒲根充饥,最终打败了金兵。淮安宾馆厨师制作的虾米扒蒲菜在2002年被国家内贸部评为“中国名菜”。
52,14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