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华大学校徽
清华大学 二校门,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
清华大学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特将钟亭命名为“闻亭”
清华大学 科学馆,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之一
清华大学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
清华大学 紫荆学生公寓区
清华大学 大礼堂,与老图书馆、西体育馆和科学馆,并称“四大建筑”,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
清华大学 主楼

  清华大学汉语拼音:Qinghua Daxue;英语:Tsinghua University),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9个学院,55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概况

  清华大学位于北京西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一所综合大学,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是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一次,清华学堂的建立,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学校。1925年清华改办大学,成立大学部,增设研究院国学门(通称“国学研究院”)。1928年夏,清华学校由国民政府接管,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翌年,留学生美预备部结束、国学研究院停办,清华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转变为一所独立的综合大学,开始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崭露头角。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后校长人选几经更迭,1931年12月,梅贻琦继任校长,连续长校17年,在清华发展史上有重大贡献。

  国立清华大学共设立文、法、理、工4个学院,16个系;还有理科、文科、法科3个研究所,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哲学、历史、物理、算学、化学、生物、政治学、经济学10个学部。还相继成立了农业研究所、航空研究所、无线电研究所,称为特种研究所(不招研究生)。

  在清华,名师云集、睿才荟萃。王国维、梁启超、院寅恪、赵元任、朱自清、闻一多、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冯友兰、吴晗、陈岱孙、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熊庆来、华罗庚、刘仙洲、张之高、梁思成、马约翰等著名学者和大师都曾先后在清华执教。清华大学倡导教育自主、学术独立、广聘名师、治学先进,从而迅速成为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大学南迁,先在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不久,战火逼近长沙,次年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于1938年5月正式开学。西南联大设文、法、理、工和师范等5个学院、26个学系,以及两个专修和一个先修班,在校学生约3000人,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学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西南联大荟萃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项,通力合作,艰苦办学,以教授水平高、学风校风好、民主空气浓、进步力量强、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而蜚声中外。、

  从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到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学校先后培养和选送留美生1100人;从1925年设立大学部到1948年清华园解放,清华大学共培养大学本科毕业生(含西南联大时期)5500余人,招考派送留美生131人,毕业研究生138人。他们当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等,而大部分毕业生成为我国各界、特别是科学、教育和文化界杰出的学术领导人与国内外著名学者。

  1948年12月15日,清华园解放,揭开了清华历史崭新的一页。

  1952年6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基础雄厚、富有特色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和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并入清华大学。经过调整,清华大学设置机械制造、动力机械、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电机工程、无线电工程和石油工程(1953年调出)等8个系共22个专业及15个专修科,由一所多院制综合大学转变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2年11月,教育部任命蒋南翔为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后兼任党委书记)。蒋南翔在清华任职14年,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培育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为清华大学和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起,清华率先创建原子能等新技术专业。到1966年6月,清华大学设有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动力机械、农业机械、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冶金、电机工程、无线电电子学、自动控制、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等12个系共40个专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流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在此期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超过万人。共培养了本科毕业生20226人、专科生1126人和研究生1475人,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其中不少人是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专家、学者。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设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院等、航天航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15个学院55个系;博士、硕士授权点252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37个,形成了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多模式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十七万各行各业的骨干。2001年~2009年,先后成立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航天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理、工、文、法、管理、艺术和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校园环境

设施

  校园占地六千余亩,以南北主干道为线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其中心景观,图书馆、科学馆、清华学堂、西体育馆及新建的理学院、新图书馆等建筑分布其间,而原“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以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近春园荒岛--荷塘”等,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皇家园林风格。东区校园50年代则以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90年代开始主楼前后新建了各院系系馆及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紫荆公寓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雄伟大气,而又安静舒适。

  2003年,第六教学楼、信息技术研究院楼、纳米科技楼、美术学院大楼、紫荆学生公寓等工程项目陆续竣工。目前相继竣工的项目还包括紫荆学生公寓区的研究生、留学生公寓和高级培训学员公寓、理化楼、公管学院大楼、老年学研究中心等。截至2007年底,学校占地面积5。1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81。5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80。96万册,另有清华生态园等绿地作为学校预留发展用地。

场馆

  学校兴建的主要项目有射击馆、新清华学堂(清华百年学堂)、音乐厅、校史馆、艺术/博物馆、人文社科图书馆、图书馆四期扩建工程等,这些项目将在2011年百年校庆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据香港《文汇报》报道,2010年3月,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出全球14个最美丽的大学校园,其中10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欧洲,而亚洲惟一上榜的是位于中国北京的清华大学,校园内传统中国式的景色和中西合璧的建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校长:李路明
    • 副校长:杨斌、郑力、彭刚、曾嵘、姜培学、王宏伟
  • 党委书记:邱勇
    • 党委副书记:李路明
    • 党委副书记:过勇、向波涛、赵罡、许庆红
    • 纪委书记:赵罡

历任领导

  • 清华学堂 1911.4 - 1912.10
  • 国立清华大学 1928.8 - 1937.8
  •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北大清华南开组合) 1937.10 - 1938.2
    • 未设校长,设立“常务委员会”,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任常务委员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大清华南开组合) 1938.3 - 1946.5
    • 梅贻琦 常务会主席、清华校长(1938.5 - 1946.5)
  • 国立清华大学 1946.10 - 1948.12
  • 清华大学 1949年1月至今
    • 冯友兰 校务会议临时主席(1948.12 - 1949.5)
    • 彭珮云 党总支书记(1949.3 - 1950.3)
    • 叶企孙 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5 - 1952.6)
    • 何东昌 党委书记(1950.3 - 1953.9)
    • 刘仙洲 院系调整筹委会主任(1952.6 - 1952.9)
    • 袁永熙 党委书记党委书记(1953.9 - 1956.5)
    • 蒋南翔 校长(1952.11 - 1966.6);党委书记(1956.5 - 1966.6)
    • 刘达  党委书记(1977.4 - 1982.7);校长(1978.6 - 1983.5)
    • 林克  党委书记(1982.7 - 1984.2)
    • 高景德 校长(1983.5 - 1988.10)
    • 李传信 党委书记(1984.2 - 1988.9)
    • 方惠坚 党委书记(1988.9 - 1995.91988.9 - 1995.9)
    • 张孝文 校长(1988.10 - 1994.11988.10 - 1994.1)
    • 王大中 校长(1994.1 - 2003.4)
    • 贺美英 党委书记(1995.9 - 2002.2)
    • 陈希  党委书记(2002.2 - 2008.12)
    • 顾秉林 校长(2003.4 - 2012.1)
    • 杜珂 清华大学红专师范学院院长(前身科大红专等)
    • 胡和平 党委书记(2008.12 - 2013.12)
    • 陈吉宁 党委书记(2013.12 -2017.11)
    • 邱勇 校长(2017.11 - )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生荣誉。截至2013年12月,在清华大学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43人(其中外籍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

参考文献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