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王禹偁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57行: 第57行:
  
  
 +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此诗风格质朴,用笔传神,在选题上独具一格。
  
 +
 +
 +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
前二句开门见山,针对世俗发议论,指出花酒游宴的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清明节到来,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兴味”作了描写。在这里,“兴味”的含义是:物质的贫困使自己“兴味萧然”,精神的富有使自己潜心读书。“无花无酒’’的根本原因是穷,只好强忍苦熬,设法将兴味转移到别的方面。
 +
诗的前半首着重刻画一个被遗忘了的人,是怎样在形象和心境方面酷似“野僧"的情景。眼看别人欢度清明佳节,对比自己的困境,固然令人感到“兴味萧然",但诗人并没有被物质上的贫困压垮,而是发愤苦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来抵销物质上的贫困。于是,诗人将节日的兴味转入挑灯读书,于书中寻求乐趣和慰藉。
 +
 +
 +
 +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
 +
 +
 +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
 +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赏花饮酒的欢乐被贫困剥奇,清明节过得索然无味,清苦得象荒山野寺的和尚。此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贫苦知识分子的清苦生活。
 +
 +
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马清福《中华节令风俗文化·春》:《清明》一诗,描写了一位穷苦的读书人。清明节那天,他从邻居那里乞得新火,闻鸡鸣而起借火光来读书,表现出他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诗的语言清新,耐人寻味。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

2020年12月9日 (三) 03:13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诗题与背景:

  《清明》是宋代诗人王禹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

清明:阴历三月的节气,为春分之后的第十五日。在这一天中。有到郊外踏青和扫墓的习俗。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商州过清明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此诗前二句开门见山,指出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后二句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风格质朴,用笔传神,选题独具一格。

《清明》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商州过清明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此诗前二句开门见山,指出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后二句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风格质朴,用笔传神,选题独具一格。

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991-993年)。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逐句释义: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无花无酒地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兴味:兴致、趣味。
  萧然:萧索的样子。
  野僧。山野庙宇的和尚。
  闲:空闲。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昨日向邻居求讨新火种,破晓时将火种分给窗边做读书照明用的灯盏。


  乞新火:即向邻舍借来新的火种。古代风俗每年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至清明节重新生火,是为新火。乞,乞讨。
  晓窗:清晨的窗户。
  野僧。山野庙宇的和尚。
  闲:空闲。


作品赏析:


《清明》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商州过清明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此诗前二句开门见山,指出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后二句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风格质朴,用笔传神,选题独具一格。

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991-993年)。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此诗风格质朴,用笔传神,在选题上独具一格。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前二句开门见山,针对世俗发议论,指出花酒游宴的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清明节到来,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兴味”作了描写。在这里,“兴味”的含义是:物质的贫困使自己“兴味萧然”,精神的富有使自己潜心读书。“无花无酒’’的根本原因是穷,只好强忍苦熬,设法将兴味转移到别的方面。 诗的前半首着重刻画一个被遗忘了的人,是怎样在形象和心境方面酷似“野僧"的情景。眼看别人欢度清明佳节,对比自己的困境,固然令人感到“兴味萧然",但诗人并没有被物质上的贫困压垮,而是发愤苦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来抵销物质上的贫困。于是,诗人将节日的兴味转入挑灯读书,于书中寻求乐趣和慰藉。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赏花饮酒的欢乐被贫困剥奇,清明节过得索然无味,清苦得象荒山野寺的和尚。此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贫苦知识分子的清苦生活。

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马清福《中华节令风俗文化·春》:《清明》一诗,描写了一位穷苦的读书人。清明节那天,他从邻居那里乞得新火,闻鸡鸣而起借火光来读书,表现出他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诗的语言清新,耐人寻味。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