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王禹偁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50行: 第5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这首诗写的是古代寒士遇清明节的景况。风格质朴,用笔传神。此诗叙事中略带自嘲自励的情趣,由于写出了一介清贫寒士在清明节中的特殊境况与情怀,故能引起古来广大寒士的共鸣,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清明》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商州过清明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此诗前二句开门见山,指出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后二句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风格质朴,用笔传神,选题独具一格。
 
 
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991-993年)。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这首诗写的是古代寒士遇清明节的景况。
 
 
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作者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此诗风格质朴,用笔传神,在选题上独具一格。
 
 
 
此诗朴实地叙事,在叙述中略带自嘲自励的情趣、意志,并不见有议论之迹象。由于写出一介清贫寒士在人间清明佳节中的特殊境况与情怀,故能引起古来广大寒士的共鸣,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王禹偁出身贫寒,世为农家,三十岁方举进士。这首诗是他早年攻苦食淡的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禹偁出身贫寒,世为农家,三十岁方举进士。这首诗是他早年攻苦食淡的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清明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是会聚亲友,郊野踏青,或携酒备馔,上冢祭墓。但这首《清明》绝句展现的,却是与熙来攘往、四野如市的节日盛况形成强烈对比的另一番清冷景象。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贫寒书生逢清明节日而无花无酒,一如山野和尚的萧条凄凉,毫无趣味。起首一句,在述状中抒感,同时也渲染出一种冷落孤独的环境气氛。次句以清心寡欲、打坐修行的野僧自比,其牢骚满腹而又感慨自嘲之状毕现读者眼前。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诗的前半部分侧重写情,而后半部分则辅之以写真。
 
 
“昨日邻家乞新火”一句是全篇的关健所在。
 
 
古代“清明时节”,其实也包括寒食节在内,寒食在清明前两天。此节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是日家家绝火禁烟,只吃冷食。“新火”,指寒食日后重钻榆柳之木所得火种。此句正合当时节日习俗,而一个“乞”字则活画出主人公穷厄困顿的窘态。连点灯的火种尚须向邻家乞讨,其生计萧条已尽在不言中。
 
 
此句与前两句层层递进,由“无花无酒”而“似野僧”而“乞”,更加突出了家境的苦寒贫穷。“晓窗分与读书灯”与前句呈顺承关系,“分”是“乞”的连续动作,也是“乞”的目的所在。要想摆脱贫寒寂寞与无穷烦恼,除了鸡鸣即起,晓窗苦读之外,别无他途。此句融述状、写态、抒怀三种表达方式于一炉,将时间、处所、环境、人物身份的交代,以及人物动作、细节、性格的刻划和人物情绪、志向的表现,尽括于七字之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清明是古人十分注重的节日,宋人每逢这天,家家赏花饮酒,出外踏青,热闹非凡。诗人本来就与花与酒有不解之缘,这天更该纵情欢乐一下。可是王禹偁这年的清明却过得很不堪,家贫没有酒,买不起花,也没有兴致出外去赏花,只好躲在家中,孤苦伶仃,他内心的凄楚可想而知。诗人要想把自己的一番寂寞清贫表现出来,可一下子又找不到适当的句子,想到无花无酒只是脱离凡尘、六根清净的苦行僧该过的日子,便拈出“野僧”二字来作譬喻,渗透了心中无可奈何的基调,又带有几分不忿与调侃在内。毕竟,诗人是很想和许多人一样,有花有酒,潇洒快乐地过好清明节的。
 
 
 
前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贫困,后两句转而在苦中寻觅乐趣,寻找安慰。清明在寒食的后两天,寒食节照例要禁火,到清明前一天重点新火。唐宋时朝廷有清明日赐百官新火的例行恩典,而平民百姓则通常是一家钻木取火,分给亲戚朋友们用。诗人孤单一人,没有人赠新火,为图方便,就向邻家老翁求得火种。求来火种当然有其他多项用途,可诗单单强调,今天一清早,就赶忙用这火点燃了读书用的油灯。“读书灯”三字一出,就把前面似老僧般的愁苦扫到了一边,表现出自己非同一般的意趣。诗人对无花无酒的清明如何打发,也从这三字中找到了答案。同时,“晓窗”二字,又包有多种内涵,一是说自己爱惜光阴,刻苦读书;同时也是说碰到佳节,百无聊赖,无从发泄自己的愁闷,只好早早起床,借读书来暂时打发时间,医治自己不平的痛楚。
 
 
这首诗,写寒士过清明时的凄凉及独特的过节方法,选取了典型的事例,稍作点染,就把自己的清苦总结出来,也把自己的情趣表现了出来,用笔十分传神。魏野是宋初隐士,《宋史》说他“为诗清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前二句开门见山,针对世俗发议论,指出花酒游宴的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清明节到来,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兴味”作了描写。在这里,“兴味”的含义是:物质的贫困使自己“兴味萧然”,精神的富有使自己潜心读书。“无花无酒’’的根本原因是穷,只好强忍苦熬,设法将兴味转移到别的方面。
 
诗的前半首着重刻画一个被遗忘了的人,是怎样在形象和心境方面酷似“野僧"的情景。眼看别人欢度清明佳节,对比自己的困境,固然令人感到“兴味萧然",但诗人并没有被物质上的贫困压垮,而是发愤苦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来抵销物质上的贫困。于是,诗人将节日的兴味转入挑灯读书,于书中寻求乐趣和慰藉。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赏花饮酒的欢乐被贫困剥奇,清明节过得索然无味,清苦得象荒山野寺的和尚。此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贫苦知识分子的清苦生活。
+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贫寒书生逢清明节日无花无酒,一如山野和尚的萧条凄凉,毫无趣味。起首一句,在述状中抒感,同时也渲染出一种冷落孤独的环境气氛。次句以野僧自比,感慨自嘲之状毕现读者眼前。
  
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马清福《中华节令风俗文化·春》:《清明》一诗,描写了一位穷苦的读书人。清明节那天,他从邻居那里乞得新火,闻鸡鸣而起借火光来读书,表现出他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诗的语言清新,耐人寻味。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寒食在清明前两天,是日家家绝火禁烟,只吃冷食。“新火”,指寒食日后重钻榆柳之木所得火种。此句正合当时节日习俗,而一个“乞”字则活画出主人公穷厄困顿的窘态。连点灯的火种尚须向邻家乞讨,其生计萧条已尽在不言中。尾句与前句呈顺承关系,“分”是“乞”的连续动作。要想摆脱贫寒寂寞与烦恼,除了鸡鸣即起,晓窗苦读之外,别无他途。“晓窗”二字,一是说自己爱惜光阴,刻苦读书;同时也是说碰到节日,百无聊赖,无从发泄自己的愁闷,只好读书。
  
  
这首《清明》,四句一气连成,环环相扣,笔无虚设。风格质朴无华,语言晓畅简洁,体现了作者平淡中流露自然、浅直中蕴藏深意的诗风。
+
此诗四句一气连成,环环相扣,笔无虚设。风格质朴无华,语言晓畅简洁。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清苦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
  
  

2020年12月9日 (三) 07:19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诗题与背景:

  《清明》是宋代诗人王禹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清明:阴历三月的节气,为春分之后的第十五日。在这一天中。有到郊外踏青和扫墓的习俗。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来习俗以清明节气开始的第一天为清明节,进行扫墓、春游等活动。节日一般为公历4月5日,农历在三月初。此篇一作魏野诗。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商州过清明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此诗前二句开门见山,指出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后二句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风格质朴,用笔传神,选题独具一格。

《清明》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商州过清明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此诗前二句开门见山,指出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后二句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风格质朴,用笔传神,选题独具一格。

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991-993年)。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公元991-993年)。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逐句释义: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一位贫寒的读书人)无花无酒地过清明节,兴致自然萧索,犹如居于山野的和尚一样。
  兴味:兴致、趣味。
  萧然:落寞无生趣;萧索的样子。
  野僧:在郊野出家修行的僧人,义近“苦行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昨日向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将火种分给窗边做读书照明用的灯盏。
  乞新火:即向邻舍借来新的火种。古代风俗每年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至清明节重新生火,是为新火。乞,乞讨。
  晓窗:清晨的窗户。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古代寒士遇清明节的景况。风格质朴,用笔传神。此诗叙事中略带自嘲自励的情趣,由于写出了一介清贫寒士在清明节中的特殊境况与情怀,故能引起古来广大寒士的共鸣,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王禹偁出身贫寒,世为农家,三十岁方举进士。这首诗是他早年攻苦食淡的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贫寒书生逢清明节日无花无酒,一如山野和尚的萧条凄凉,毫无趣味。起首一句,在述状中抒感,同时也渲染出一种冷落孤独的环境气氛。次句以野僧自比,感慨自嘲之状毕现读者眼前。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寒食在清明前两天,是日家家绝火禁烟,只吃冷食。“新火”,指寒食日后重钻榆柳之木所得火种。此句正合当时节日习俗,而一个“乞”字则活画出主人公穷厄困顿的窘态。连点灯的火种尚须向邻家乞讨,其生计萧条已尽在不言中。尾句与前句呈顺承关系,“分”是“乞”的连续动作。要想摆脱贫寒寂寞与烦恼,除了鸡鸣即起,晓窗苦读之外,别无他途。“晓窗”二字,一是说自己爱惜光阴,刻苦读书;同时也是说碰到节日,百无聊赖,无从发泄自己的愁闷,只好读书。


此诗四句一气连成,环环相扣,笔无虚设。风格质朴无华,语言晓畅简洁。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清苦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


名家点评:

  宋·胡仔:“元之二绝(按:指此首及《锡宴清明日绝句》:‘宴罢回来日欲斜,平康坊里那人家。几多红袖迎门笑,争乞钗头利市花。’何况味不同如此,亦可见其老少情怀之异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九)

  倪其心、许逸民:“这首歌咏清明的小诗,主题思想是发愤读书,励志劝学。前二句是开门见山,针对世俗发议论,指出花酒游宴的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贫穷却有志,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而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截,毫不做作,读来切实有味,欣然受益。”(傅璇琮选《宋人绝句选》第9页,齐鲁出版社198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