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黄庭坚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清明》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这首诗大概作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清明节,黄庭坚被贬宜州期间。


逐句释义: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竟相绽放犹如笑脸一般,但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荒凉的坟墓令人感到愁苦凄凉。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荒冢:荒凉的坟墓。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这时一声春雷惊天动地,把冬眠中的龙蛇惊起,及时充沛的春雨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蛰(zhé):动物冬眠。
  郊原:郊外,野外。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我想起)古时一齐人出入坟墓间吃那祭余的酒肉回去还要向妻妾夸耀,又有个志士介子推甘愿被大火烧死在绵山也不贪公侯的富贵生活。
  人乞祭余:形容困窘或者为牟利而不择手段。典出《孟子·离娄下》。
  士甘焚死:用介之推的典故。介之推,春秋晋人。从晋公子重耳(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文公还国为君,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想逼他出山,结果介之推被烧死山中。
  不公侯:不做官。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一贤一愚,隔了上千年不知谁对谁错,现在满眼所见的都是蓬蒿野草,同在一堆土丘里面了。
  是:对,正确。
  蓬蒿(hāo):杂草。
  共一丘:同是一块土丘。丘,指坟墓。


《清明》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清明节的书怀诗,是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描写了清明时节两幅不同的画面。“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正是春暖花开之时,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常见的桃花李花更是绽开花苞,盛开于春风之中,似有欢笑之意。“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也正是人们上坟祭祖的日子,走到坟场,只见荒冢累累,心中自然会生出许多凄凉。况值祭祀时候,难免忆及长眠的先人,又要产生悲哀。


  颔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描写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春雷唤醒沉睡的动物,春雨滋润着初生的植物。这一联既是写实,也有不甘消沉、强自振作的意味。


  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用了两个典故,写不同的人对待生死荣辱的两种态度。“人乞祭余骄妻妾”,用《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典故。《孟子·离娄下》载:齐人有一妻一妾,无业无能,每天到野外坟地里乞食人家祭奠用的残羹冷炙,回家后却对妻妾吹嘘,说是与富贵朋友一起饮宴归来。“士甘焚死不公侯”,用介子推故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介之推随晋文公流亡,后晋文公回国即位,遍赏流亡之时的从属,却忘却了介之推。介之推就和母亲隐居在绵山里。晋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之推坚持不出,遂被焚死。齐人乞食的故事并不只是在清明,然而清明时节上坟祭奠的人多,所以作者引譬连类而及之。民间流行的清明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介之推招魂。所以这两个典故或多或少,都与清明有关。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借齐人和介之推作为两种人格典范。前一句是对现实中看风使舵的小人的针砭,后一句是对直节之士的赞扬,也是自勉自励。


  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以“贤愚”二字挽合上联,指向死亡的人生归宿。不论是贤是愚,是贞直还是奸佞,最后都不免一死。他们在后人眼中不过同样是一冢长满荒草的坟丘而已。“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作者的满腔愤懑与无奈。结句不仅在结构上照应首联“田野荒冢”,而且在诗义上回答了荒冢之魂为什么“生愁”的疑问,令人回味无穷。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年),北宋文学家、诗(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同称“苏门四学士”;书法上和苏轼蔡襄米芾并称宋四家。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