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题与背景: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首边塞词。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逐句释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到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留恋意思。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四面八方的边地之声随着军中号角响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城门紧闭。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千嶂(zhàng):像屏障一般的群山,崇山峻岭。
  长烟:荒漠上的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浊酒:未滤的酒。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计:计议、打算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羌(qiāng)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不寐:睡不着。寐,睡。
  征夫:出征的战士。


渔家傲·秋思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词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此词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图,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全词表现边塞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地点。“秋来”点明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塞下”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是苏州人,对这“塞下”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所以说“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这里表面写雁,实则写人。即连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是说,军中号角吹响,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作者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长烟落日”,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城”是孤的,也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孤城闭”三字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边疆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作者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

  下阕前两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还盼望着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这一句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彻夜未眠。“将军白发征夫泪”,由将军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将军发为之白的原因,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落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


  全词情调悲壮,感情强烈,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从词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名家点评: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

  明·沈谦《填词杂说》:小令中调有排荡之势者,吴彦高之“南朝千古伤心事”,范希文之“塞下秋来风景异”是也。于此足悟偷声变律之妙。

  清·冯金伯《词苑粹编》卷四引《古今词话》:范希文《渔家傲》边愁云,词旨苍凉,多道边镇之苦。欧阳永叔每呼为穷塞主,诗非穷不工,乃于词亦云。

  清·黄苏《蓼园词选》:《东轩笔录》云:范希文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苦。永叔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守平凉,永叔亦作渔家词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且谓曰:“此真元帅事也。”沈际飞曰: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按:文正当西夏坐大,因自请出镇以制之。所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者也。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词写边塞征人思归之情与边地苍凉之景。仲淹久任边帅,防御西夏元昊。羌人至乎为“龙图老子”而不名,范时官龙图阁学士也。此词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盖抵御侵略,义不容辞,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词旨虽雄壮而取境却苍凉也。相传欧阳修见此词,戏呼为“穷塞主”。及王素出守平凉,欧亦作《渔家傲》送之。其末句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后人有谓范词可使人主知边庭之苦,欧词止于阿谀人主耳。此论甚正,然范词乃自抒己情,欧词乃送人出征,用意自然不同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公守边日作。起叙塞下秋景之异,雁去而人不得去,语已凄然。“四面”三句,实写塞下景象,苍茫无际,令人百感交集。千嶂落日,孤城自闭,其气魄之大,正与“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妙。加之边声四起,征人闻之,愈难为怀。换头抒情,深叹征战无功,有家难归。“羌管”一句,点出入夜景色,霜华满地,严寒透骨,此时情况,较黄昏日落之时,尤为凄悲。末句,直道将军与三军之愁苦,大笔凝重而沉痛。惟士气如此,何以克敌制胜?故欧公讥为“穷塞主”也。


试题精选:

1.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


2.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全词抒发了长期艰苦戍守边防将士的杀敌报国之志和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情。


3.请用描述性的语句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展示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举目望去,数不清的峰峦犹如屏障一样耸立着,斜阳西下,烟雾弥漫,在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小城紧闭大门孤独的静卧在那里,更显出死一般的沉静。(在不改变意境的情况下,有描述语句即可。2分)


4.古人常借酒来传递或喜悦、或赠别、或解忧消愁的情怀,这首词借“浊酒”表达了怎样的情怀?(2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借“浊酒”表达了守边战士思家心切,壮志难酬的情怀。(意思对即可,2分)


5.“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2分)

参考答案:与中原不同,孤寂荒凉。


6.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


7.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守边将士想念着千万里之外的家乡亲人,但抗敌大业尚未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塞军人的内心情感,真实合理。


8.有人对宋代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提出了否定的评价,说作为主帅不在其作品中抒发慷慨激昂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愁苦的景象与思归之心,是不好的。你怎么看这种评价?

参考答案:这种评价是不恰当的。作为主帅,范仲淹在其作品中可以抒发“慷慨激昂之情”,而这首《渔家傲》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的情感,也没有错。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是很自然的。更何况,这首词也抒写了作者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体现。


9.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

B.四面边声

C.长烟落日

D.孤城紧闭

参考答案:A


10.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参考答案:C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名臣,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宝元三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新政,兴修水利,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在赴颍州途中病死。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工诗文,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最为传诵。有《范文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