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重庆市 > 渝中区
重庆渝中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两江环抱、形似半岛
重庆人民大礼堂,位于渝中区人民路学田湾,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重庆渝中区: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宫
重庆渝中区:洪崖洞夜色

  渝中区汉语拼音:Yú Zhōng Qū;英文:Yuzhong District),中国重庆市辖区,市政府驻地,全市金融、商贸、文化、信息中心。位于市境中心城区,地理坐标北纬29°31′50″~29°34′20″,东经106°28′50″~106°35′10″。东、南濒临长江南岸区水域相邻,北隔嘉陵江江北区相望,西与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接壤。全区水陆域面积23.2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0.08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办事处、77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65万,日均流动人口100万人次以上。

  渝中区地处长江、嘉陵江汇流处,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通陆,为一东西向狭长半岛。境内地形坡降较大,高差悬殊,最高处海拔394米,最低处167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特殊地形、地貌影响,具有气温高,日照少,雨季长,湿度大,云雾多,霜雪少,风速小等气候特点,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年均气温18.7℃。境内有重庆火车站、重庆汽车站、长江上游最大的客运港朝天门港。

  渝中是重庆的“母城”。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浓缩了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华。在老重庆人心中“到渝中就是进城”。有独具气势与神韵的山水半岛自然景观,巴蔓子将军墓、罗汉寺、湖广会馆、通远门古城墙遗址等古迹,洪崖滴翠、朝天汇流、浮图夜雨等巴渝胜景,人民解放纪念碑、红岩村(红岩革命纪念馆)、曾家岩分馆、周公馆、桂园等纪念地,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市规划陈列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

  渝中是重庆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总部经济基地和都市旅游目的地。驻区市级以上金融机构162家,其中新型金融机构数占比达53%;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30%;汇聚了LV环球概念店、GUCCI西部旗舰店等226个国际知名品牌,解放碑商圈集聚高端、丰富业态、引领消费,成为全市首个社零突破400亿元商圈;;区域内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拥有全市1/3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9个,有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湖广会馆、国泰艺术中心等全市标志性文化设施;10家在渝领事机构均设立在渝中,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25家,区域“亿元税收楼宇”达28栋。

 → 政府门户网站: 渝中区

行政区划

  全区辖11个街道:七星岗街道、解放碑街道、两路口街道、上清寺街道、菜园坝街道、南纪门街道、朝天门街道、大溪沟街道、大坪街道、化龙桥街道、石油路街道。区政府驻七星岗街道和平路管家巷9号。

历史

  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母城和发源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建立巴国,属巴国江州地域,较长时间为巴国国都所在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两年后,以巴国地置巴郡,属巴郡江州县地域,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

  从汉代清代,先后属江州县、垫江县、巴县地域。其中,从公元561~1929年,属巴县地域历时1368年。历为郡、州、路、府、省、县治所所在地。其中,从公元1363~1371年,为大夏国国都所在地。

  1929年,国民政府在巴县城区正式设重庆市,区境属重庆市地域。1935年,重庆市下设5个区,第一至第四区在今渝中区境。1939年,重庆市下设12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1942年,重庆市下设17个(陆上)区和1个水上区,第一至第八区和水上区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区境。1946年,重庆市下设18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在此期间,区境一直是市政府所在地。

  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陪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

  重庆解放后,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将原重庆市第一区至第七区命名为第一区。1955年11月,第一区改称市中区。1995年3月,将沙坪坝区大坪和化龙桥街道划入市中区,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在此期间,区境曾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西南军区所在地,并一直是重庆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1995年3月,重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国务院1994年12月17日批复 国函[1994]138号);渝中区辖原市中区的七星岗、较场口、解放碑、朝天门、望龙门、南纪门、菜园坝、两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沟11个街道办事处和从沙坪坝区划入的大坪、化龙桥2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和平路。

  1996年,渝中区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约57万人。辖七星岗、较场口、解放碑、朝天门、望龙门、南纪门、菜园坝、两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沟、大坪、化龙桥13个街道。区政府驻七星岗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渝中区常住总人口664942人,其中:七星岗街道69962人、较场口街道43049人、解放碑街道26061人、两路口街道37507人、上清寺街道63602人、王家坡街道30543人、菜园坝街道25544人、南纪门街道51727人、望龙门街道41770人、朝天门街道28398人、大溪沟街道64715人、大坪街道124033人、化龙桥街道58031人。全区汉族人口65.99万人,占99.25%。

  2002年末,渝中区户籍总人口59.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39万人。辖七星岗、较场口、解放碑、朝天门、望龙门、南纪门、菜园坝、两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沟、大坪、化龙桥13个街道,108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

  2005年末,渝中区户籍人口59.94万人,常住人口69.78万人。辖朝天门、望龙门、解放碑、较场口、南纪门、七星岗、菜园坝、两路口、大溪沟、上清寺、王家坡、大坪、化龙桥13个街道。

  2006年6月7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06]118号)批复同意渝中区将13个街道调整为12个街道。其中,撤销较场口街道、王家坡街道,设立石油路街道,调整6个街道行政区域范围,保留5个街道行政区域和街道办事处驻地不变。具体为:撤销较场口街道,并入解放碑街道;撤销王家坡街道,并入菜园坝街道、两路口街道;以原大坪街道的煤建新村、茶亭村、民乐村、石油路、金银湾、虎头岩和原化龙桥街道的九高路共7个社区设立石油路街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渝中区常住总人口630090人,其中:七星岗街道68872人,解放碑街道64629人,两路口街道51811人,上清寺街道55903人,菜园顼街道38380人,南纪门街道46862人,望龙门街道41358人,朝天门街道27338人,大溪沟街道66319人,大坪街道81658人,化龙桥街道15806人,石油路街道71154人。

  2015年1月8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15]3号)批复同意渝中区部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望龙门街道,调整朝天门街道、解放碑街道、南纪门街道行政区域范围。具体为:将原望龙门街道的巴县衙门、白象街、二府衙、湖广会馆4个社区划归朝天门街道管辖,邮政局巷社区划归南纪门街道管辖;将朝天门街道的罗汉寺社区划归解放碑街道管辖;朝天门街道办事处驻地迁至解放东路189号(原望龙门街道办事处驻地)。调整后,渝中区辖11个街道。

地理

  渝中区是重庆的中心城区,位于北纬29°31′50″~29°34′20″,东经106°28′50″~106°35′10″之间,地处重庆市西南部,长江、嘉陵江汇流处。渝中区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通陆,为一东西向狭长半岛。渝中区东、南濒临长江与南岸区水域相邻,北面濒临嘉陵江与江北区水域连界,西面与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接壤。全区总面积为23.2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0.08平方公里。境内最高处的鹅岭海拔394米,最低处朝天门两江汇合处的沙嘴角为167米,相对高差227米,坡降较大,比高悬殊,形成独具特色的壮丽的山城景观。

地形地貌

  渝中区属重庆平行岭谷区,以剥蚀构造地貌为主。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经长期剥蚀后形成丘陵。在长江、嘉陵江长期流经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的平缓开阔褶皱地区,不断冲刷、侵蚀河床,在地壳相对上升期,河水下切,岸坡升高。在地壳相对稳定期,河水迂回侧蚀,使冲刷(侵蚀)岸岸坡变陡,常在冲刷岸形成高陡岸坡,在堆积岸堆积大量冲积物质。同时,在风化作用和重力地质作用下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发展,使产状平缓、有厚大砂岩盖层的软质泥岩斜坡出现高陡软基岸坡,如此交替进行,不断改变河谷形态,岸坡变高变陡形成了渝中特有的谷间剥蚀台地斜坡地貌。

  区内地形最高点浮图关电视塔处,高程为389.1m,最低点为长江出境处的朝天门码头,高程约为167.2m。

地质构造

  渝中区位于新华夏系重庆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重庆平行褶皱束过度带的重庆复向斜部位,其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晚期褶皱运动。构造形迹从东向西依次为:东西两侧分别为南温泉和观音峡紧密背斜,中部为重庆复向斜。

  重庆复向斜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北北东向的平缓褶皱组成,由西向东有金鳌寺(化龙桥)向斜、龙王洞背斜、沙坪坝——重庆(解放碑)向斜、除沙坪坝——重庆(解放碑)向斜呈NE——SW向外,其余多呈NNE——SSW向展布,并向南转为SN向。区内褶皱均为缓倾没的平缓开阔式,轴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褶皱倾没角2~8°,岩层产状平缓,倾角3~6°。

水文

  渝中区河流属嘉陵江、长江水系,长江由南而流经测区,嘉陵江由西而东入境并在朝天门与长江汇合。长江在黄沙溪入境,往北流经菜园坝、朝天门出境。嘉陵江在化龙桥滴水岩入境,往东经李子坝、牛角沱至朝天门汇入长江。

气候

  渝中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受特殊地形、地貌影响,具有气温高,日照少,雨季长,湿度大,云雾多,霜雪少,风速小等气候特点,是著名的“雾都”和长江干流三大“火炉”城市之一。

交通

  渝中区是重庆直辖市的水陆客运交通枢纽。铁路重庆站是渝蓉、渝黔、襄渝3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朝天门港口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客运港口。跨江大桥有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黄花园大桥、重庆长江大桥及复线桥、菜园坝长江大桥、牛角沱大桥、渝澳大桥、嘉华大桥等,有向阳隧道、八一隧道、石黄隧道等。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等线路经过渝中区。

特产

  • 重庆凉糍粑,为特色小吃,做法为:糯米温水浸泡后在饭甑内用旺火蒸熟,将熟米饭放入石礁窝内,再用舂茸成糍粑。糍粑凉后,一半在撒有黄豆粉的案板上,摊开压平成片;另一半盖在上面,切成块就可以了。
  • 山城小汤圆,主要食材有吊浆汤圆粉、川白糖、猪边油等,是一种甜点。

文化、旅游

重庆渝中区:重庆湖广会馆—广东公所
  • 重庆湖广会馆,位于渝中区东水门长江边,系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禹王宫等清初古建筑群及仿古新建筑群的统称,是目前已知全国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会馆群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又不断进行了扩建、新建和改建,目前看都的会馆群是清道光光绪年间重建,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皋的历史见证,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重庆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设在仿古新建建筑内,它生动地再现了人类移民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这次移民运动的过程,对日后川渝地区文化经济生活的影响,在这里,都将——得到解答。
  • 洪崖洞,位于重庆市核心商圈解放碑沧白路、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坐拥城市旅游景观、商务休闲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以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江而建,解放碑直达江滨。洪崖洞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洪崖洞民俗风貌区”项目是2005年重庆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之一,总面积4.6万平方米,是“重庆市重点景观工程”和“AAA级重点旅游项目工程”。是游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看两江汇流、品天下美食的好去处,也是解放碑的会客厅。
重庆渝中区:通远门
  • 通远门,对城墙文化而言,重庆古城九开八闭17座城门,历600年沧桑变迁,如今只剩下通远门和东水门两座。东水门空余城门,只有通远门还残留着一段城墙。 通远门那座小门洞历来是重庆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陆路通道,门外的七星岗则是一片乱坟岗。一首流传至今,以城门为内容的《重庆歌》中唱到,“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南宋末年,蒙古军攻破成都,宋军退守重庆,彭大雅出任重庆知府。彭大雅竭尽全力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之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指挥戴鼎筑城,清初再修通远门。1929年,国民政府首任重庆市市长潘文华凿穿通远门,一改老重庆城市格局,600年不破的通远门城墙被打通,通远门依然存在……却有了城外城内的感觉。
重庆渝中区:罗汉寺
  • 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罗汉洞而建。《蜀中名胜记》载:“治平寺……有罗汉、先天二洞,皆古洞。”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前殿坍圮,改建龙神祠。后又称罗汉寺、古佛岩。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隆法和尚重修庙宇,并仿新都宝光寺建罗汉堂,泥塑五百阿罗汉,方改名罗汉寺。1942年罗汉寺遭日机炸毁,后修复。“文化大革命”中,罗汉塑像全被捣毁,1984年政府拨专款重塑。始建时园池古迹今已湮没无闻,仅余“明碑亭”所嵌“西湖古迹”碑石,还依稀可辨字痕。罗汉寺内长20多米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称“睡佛”)、观音像和供养人像等,风格颇近大足宝顶山石刻。大雄宝殿中有许多佛教艺术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释迦佛的16位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有明代的“西方三圣”铜铸像,缅甸的“释迦牟尼成道玉佛”,临摹印度壁画“释迦牟尼离宫出家图”等。寺内藏经楼收存的大藏经、梵文和藏文经典,以及古籍字画等,大多为唐、明两代瑰宝。罗汉堂内造像总计524尊,皆泥塑像。其造型细腻精巧、神态逼真,常有善男信女至此,默数罗汉以测吉凶祸福。
  • 红岩村,位于化龙桥街道。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吴玉章、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解放碑,位于重庆渝中区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原名“抗战胜利纪功碑”,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
  • 重庆人民大礼堂,位于人民路学田湾,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 李子坝公园,又名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位于李子坝轻轨车站旁,包含高公馆、李根固旧居、刘湘公馆、国民参议院旧址、交通银行学校、金库旧址。
  • 若瑟堂,位于渝中区若瑟堂巷1号,仿哥特式砖木结构建筑,重庆及川东一带最大的教堂,重庆教区的主教座堂,始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是重庆市(省)级保护单位。

图集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步行街,2019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