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渡汉江

唐·宋之问/李频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题与背景:

  《渡汉江》为唐代诗人宋之问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作于神龙二年(706年),是宋之问从泷(shuānɡ)州(今广东罗定市)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所作。汉江,也称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宋之问为唐高宗上元年间进士。武后(武则天)时以诗受宠,官至左奉宸内供奉。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将宋之问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在途经汉江时写下了这首诗。

  关于此诗的作者,存在争议。《唐诗三百首》收录此诗时,署名作者为李频。《全唐诗》将此诗分别收录于宋之问李频名下。录于宋之问名下的,在第53卷第35首;录于李频名下的,在第589卷第55首。


逐句释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我被贬到)岭南之外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经过(熬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音书:音讯,书信。
  复:又。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刻我渡过汉江要回家乡去)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不敢向家乡来的人打听(家乡情况)。
  近乡:走近家乡。
  怯:胆怯,害怕。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题图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山水图》(局部),清代画家查士标作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是作者被贬岭南后从贬所逃归途中渡汉江时所作。作者贬居岭外后,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表现出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

  前两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追叙作者贬居岭南的情况。意思是:被贬到岭南之外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外”、“断”、“复”三字,从空间的隔离,音讯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强化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后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描写作者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了作者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所贬之地,返回家乡。走近家乡时“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这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全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名家点评: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实历苦境,皆以反说,意又深一层。”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怯’字写得真情出。”

  清代李鍈《诗法易简录》:“‘不敢问来人’,以反笔写出苦况。”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的绝。”


试题精选:

  1.《渡汉江》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参考答案: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按常理说《渡汉江》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3.《渡汉江》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4.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渡汉江》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5.有人评价《渡汉江》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参考答案: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一个“断”字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6.《渡汉江》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简洁答案: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3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约713年),唐朝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太平公主。睿宗时贬钦州,赐死。诗与沈佺期齐名,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放逐途中诸诗则表现了感伤情绪。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2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李频唐朝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市)人。大中八年(854年)擢进士第,调秘书郎,为南陵主簿,判入等,再迁武功令,以其赈恤饥民,扼抑豪强,为懿宗嘉奖,擢侍御史。守法不阿徇,迁累都官员外郎。为建州刺史时,地方赖以安定。殁后父老相与扶柩哀悼,葬于永乐州,并为立庙。有《建州刺史集》一卷,又号《梨岳集》,今编为三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03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