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题与背景: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荆门山,在湖北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

  这首诗大约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山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关于诗题《渡荆门送别》,沈德潜云:“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汝询也疑“送别”二字是衍文。一说指江水为李白送别,所以末句这样说。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市北,长江南面。形势险要,为战国时楚国西面门户,也为楚蜀交界。蜀中诸山,至此不复见。


逐句释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行驶向荆门山之外,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历。
  远:远自。
  从:至,向。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向一望无际的田野中流去。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影倒映江中,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天镜:天上飞下来镜子。
  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送我万里行舟。
  仍:依然。
  怜:怜爱。一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李白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

  故乡让作者难舍难分,故乡水竟成了万里送别的朋友,真是想象优美而奇特。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后到达荆门时所写的开始远游的感受。首联说离家乡已经很远,到了当年的楚国境内了。两句在全诗中没有深意,只叙而已,但“远”字遥呼着尾联的“故乡水”和“万里”。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壮阔,为经典名句。两句所写,有阔大的空间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写出了乘船沿江而下,经过无数的山山水水,穿过断岸千尺、高耸入云的三峡,最后来到“极目楚天舒”的江汉平原,崇山峻岭一下消失,唯有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气势不减,但已变成浩荡开阔的“大江”的全部景观。颈联想象奇特而美妙,将月亮比作天上的一面圆镜,它还飞落而下,掉进了长江里,其实那只是水中的月影而已。江面上升起浓淡相间的水雾,那真似海市蜃楼出现了。

  不过想象最奇特的还在尾联,诗题为《渡荆门送别》,谁给谁送别呢?作者是送人还是被送?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根本不能索解。因此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集》)。怎么能删去“送别”二字呢?原来是故乡水在远送作者。长江从蜀中流出,尽管已到万里之外的荆门,但她还在依依不舍地送别,多可爱的故乡水呀!将水人格化,赋予她深情,实是作者的乡情,是对生活了20年的故乡难舍之情的转移。有了这一转移,诗歌的生命一下就灵动飞腾了。李白早期就是这样感物,这样造语的,后来的不凡于是便有根了。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是说,我乘船远行驶向荆门山之外,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作者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说,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流去。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驶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说,月亮照在江面,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是过荆门山后,在平静的江面上和广阔平原的高空中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说,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作者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作者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长江之水从四川流来)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因此,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名家点评:

  《升庵诗话》:太白《渡金(荆)门》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寓怀乡之意。

  《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唐诗解》:此自蜀入楚,渡荆门而赋,其形胜如此。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三四雄壮,好形胜。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诗境浅说》: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惟收句见送别本意。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四句虽江行皆见之景,而壮健与上句相埒。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试题精选: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参考答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参考答案: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3.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参考答案:B 【解析】这一句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而不是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5.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参考答案: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要找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所用修辞的特点,结合写作背景,整首诗的意思,加以赏析。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2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