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思秦川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1月13日 (一) 13:15东南组03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唐·岑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诗题与背景: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在西行经过渭州时看见东流的渭水因而思念起自己的故乡长安,于是有感而作此诗。

  渭州:古代地名。北魏永安三年(530年)置,因渭水得名。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唐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定西、漳县、渭源、武山等县地。渭水:水名。今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向东横贯陕西中部,到潼关入黄河。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此处指长安。

逐句释义: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渭水向东流去,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渭水:水名。今渭河。黄河主要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县,向东横贯陕西中部,到潼关入黄河,长818千米。下游渠道纵横,富灌溉之利。
  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为雍州,治所在长安。唐代开元元年,复改雍州为京兆府。此处借指长安。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请在渭水中添上我的两行眼泪,寄托着我的思乡深情流向故乡。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高冠别业。


绘图要点:照着画。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之作。作者在西行经过渭州时,看见东流的渭水因而思念起自己的故乡长安,于是有感而作此诗。前两句用反问语气通过东流的渭水抒写思乡之情,后两句承接上文,写不能返回故乡的诗人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进一步表现自己的情思。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深沉。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通过这种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语气把“思秦川”的“思”传达出来。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为写“思”。作者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深情。如果说“渭水东流去”的“流”,仅仅是水流,是作者之所见,是触起乡思的一个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园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水而是作者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见”,而是所“思”了。作者急切地询问“何时到雍州”的原因在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作者要让河水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年),唐朝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守选了三年后获授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全唐诗》编其诗四卷,收录其诗作388首。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