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历史文化(湖北百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省情概貌• •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 •行政区划• •经济建设• •社会事业• •湖北旅游• •湖北人物• •湖北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湖北百科 •历史文化•

  湖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远古时代郧阳人长阳人化石表明,早在七八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繁衍生息。商朝时,湖北入商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出现以楚国为代表的诸多小国,这些小国后均被楚国所吞灭。东周时期,楚国以荆楚为基础逐渐壮大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进一步强盛,形成霸业,威服华夏。

  时期,荆楚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林牧渔业,手工业、商业也比较发达,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医学、数学等科技、学术文化事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分割荆州,在湖北境内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时,荆襄鄂地区农业生产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之一。时期,湖北农业经济曲折发展,城市经济与商品贸易比较活跃,教育事业蓬勃兴起;医学、文化、学术领域取得诸多成就。明代,湖北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清代,湖北政区正式形成。鸦片战争以后,汉口、宜昌、沙市相继开埠,湖北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晚清时期,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洋务运动全面展开,湖北创办了一大批近代企业,推动了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新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湖北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聚集革命力量。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发生的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武昌起义的胜利了,全国和全世界为之震动。武昌起义导致了中国2000多年来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束。

  民国时期,湖北经历了军阀混战、江城五四运动风暴。1923年2月汉口爆发了著名的“二七”江岸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巅峰。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湖北各地举行秋收暴动,建立了鄂豫边、湘鄂西等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又成为抗战首都。著名的武汉大会战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的武装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湖北经历了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随后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湖北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挫折,仍取得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湖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详细] >>>

湖北历史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远古时代郧阳人长阳人化石表明,早在七八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繁衍生息。湖北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这里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壳彩陶、壶形器和带谷壳的红烧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反映出当时农耕、水利、渔猎、手工业、纺织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是楚文化发展的源头。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长江之滨,至商朝,湖北已纳入其版图。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出现以楚国为代表的诸多小国,这些小国后均被楚国所吞灭。东周时期,楚国以荆楚为基础逐渐壮大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进一步强盛,形成霸业,威服华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期,荆楚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林牧渔业,手工业、商业也比较发达,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医学、数学等科技、学术文化事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分割荆州,在湖北境内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由于战乱连年不息,北方流民大量迁入,随着农业发展需要,江汉平原水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作物和渔牧业也十分兴盛。武昌(今鄂州)、江陵、襄阳、夏口(今武昌)等城市的兴起与便利的水陆交通则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唐代,荆襄鄂地区农业生产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之一。茶叶柑橘经济作物的生产与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制漆业为全国之冠,麻丝织、竹编天下闻名。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的兴盛,出现了一批著名诗人、学者、如孟浩然皮日休岑参陆羽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游历荆楚留下了大量瑰丽诗篇。

  时期,湖北农业经济曲折发展,城市经济与商品贸易比较活跃,教育事业蓬勃兴起;医学、文化、学术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产生了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等。

  明代,湖北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明中叶,汉口、沙市等城市迅速崛起,交通运输与转口贸易十分发达。明末,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席卷湖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清代,湖北政区正式形成。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湖北的农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棉花种植与纺织印染业兴起,经济比较发达。以商业贸易带动手工业发展,汉口、沙市、宜昌等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带动了整个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汉口、宜昌、沙市相继开埠,湖北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晚清时期,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洋务运动全面展开,湖北创办了一大批近代企业,推动了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新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湖北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聚集革命力量。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

  民国时期,湖北经历了军阀混战、江城五四运动风暴,于1920年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2月汉口爆发了著名的“二七”江岸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巅峰。大革命时期,武汉和湖北地区工农革命运动高涨,一度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成为大革命的中心。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湖北各地举行秋收暴动,建立了鄂豫边、湘鄂西等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又成为抗战首都。著名的武汉大会战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的武装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湖北经济濒于崩溃。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949年湖北全境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湖北经历了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随后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湖北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挫折,仍取得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湖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建置沿革

  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入商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晋朝(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竞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即源于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安陆府沔阳府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辖6地区: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咸宁地区、荆州地区、宜昌地区、郧阳地区;1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省辖市: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今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传统民歌

鄂东南地区民歌

  江南桂花香、叫一声我的哥、丰收歌、放风筝、金盆鼓银盆鼓

鄂东北地区民歌

  麻城杏花村、黄梅飘香、再见了大别山、八月桂花遍地开

鄂中南地区民歌

  洪湖水浪打浪、中国有个小地方、呀吙依吙、幸福歌、我的江汉大平原

鄂西南地区民歌

  龙船调、直尕思得、我哥回、山路十八弯、黄四姐

鄂西北地区民歌

  梦在竹溪、香溪香、美丽的神农溪、掐菜苔儿、三峡我的家乡

湖北人物

人文、社会科学类

  冯天瑜、朱祖延、刘纲纪、邢福义、周骏、郭道扬、陶德麟、夏振坤、章开沅、彭斐章、谭崇台、马克昌、张培刚、殷海光、涂长望、徐复观、王亚南、汪奠基、杨献珍、李济、黄文弼、汤用彤、黄侃、熊十力、张知本、王葆心、甘鹏云、杨守敬、王柏心、熊赐履、熊伯龙、赵复、毕昇、程颢、程颐、陆羽

自然科学类

  李四光、李潢、

医学类

  李时珍、庞安时

文学类

  方方、池莉、刘醒龙、陈应松、董宏猷、熊召政、王元化、邹荻帆、秦兆阳、碧野、叶君健、张光年、陈荒煤、曹禺、欧阳山、聂绀弩、胡风、冯文炳、闻一多、杜浚、顾景星、袁宏道、皮日休、戎昱、张继、岑参、杜甫、綦毋潜、孟浩然、杜审言、庾信、萧统、柳恽、习凿齿、李充、宋玉、屈原

艺术类

  王庆松、朱世慧、张明智、冷军、杨小婷、邰丽华、周向林、金波、夏菊花、莎莱、曾梵志、胡爽庵、蒋兆和、唐一禾、万籁声、谭鑫培、张裕钊、米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