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南大学校徽
湖南大学校门
湖南大学校园风光

  湖南大学(汉语拼音:),中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东侧(南校区)和西北侧(北校区)。湖南大学前身可溯源至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概况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刘克利教授,校长赵跃宇教授。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形成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成长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先后有1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专业学位授权,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2 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4300人,其中专任教师1950余人,教授、副教授1270余人,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 “千人计划”33人,“万人计划”学者4人、 “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4人,湖南省“百人计划”学者3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8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0800余人,研究生14000余人。

  学校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和国家理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近900项,其中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 “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SAE方程式赛车新秀奖等。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与研究中心、1个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部省级工程中心、14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17个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十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000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项。

  学校还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6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目前,学校已与世界上14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聘请的长短期外国专家达300多人次,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1000余人。与韩国湖南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成为湖南省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3.33万平方米。拥有藏书620余万册,其中中外文数字资源本地镜像76TB。全网支持下一代互联网IPv6,万兆骨干地面有线网已覆盖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公寓,无线校园网已同步覆盖,校园网联网计算机达3万多台,出口带宽4.5G,结合移动技术实现多渠道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及服务,数字化校园已初见雏形。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正在筹建之中。

校园文化

校训

  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2001年12月19日,湖南大学五届一次教职工暨十一届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以“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为校训,以“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校风。这一校训、校风体现了“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对于发展和创造湖南大学的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释义

  “实事求是”指立足现实,夯实基础,追求真理,脚踏实地。
  “敢为人先”指着眼于未来和长远,敢于竞争、敢于创新,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作为一个整体,二者的关系是:“实事求是”是“敢为人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和发展湖南大学的基础。“敢为人先”是“实事求是”的目标指向,也是建设和发展湖南大学的途径和手段。

缘由

  (1)“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前身之一)迁入岳麓书院旧址,校长宾步程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制匾悬挂于讲堂。千百年来,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奉行的“务实”精神,就集中体现在“实事求是”之中,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传统和治学理念,成为湖大文化与精神最宝贵的特质。
  (2)毛泽东同志在1916年至1919年间曾多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过较大影响,最终将“实事求是”由学风用语上升到哲学高度,作为概括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用语。加之它又是中央党校的校训,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但作为校训却始于我校,故仍将其作为我校校训,其激励作用显而易见。
  (3)“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将“敢为人先”列为校训,体现了我校对优秀传统的弘扬。
  (4)湖南大学要实现创建“国际上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又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改革创新,这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赞同。

校风

  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2001年12月19日,湖南大学五届一次教职工暨十一届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以“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为校训,以“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校风。这一校训、校风体现了“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对于发展和创造湖南大学的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释义

  博学,即“博于问学”,要求师生在治学上要广博、深远,善于在知识的瀚海中丰富自己。
  睿思,即“明于睿思”,要求师生在博学的同时,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达到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勤勉,即要求学生“学而不厌”,提倡的是一种勤奋刻苦、努力向上的奋发精神。同时,也要求教师要 “诲人不倦”,爱岗敬业,潜心学术、乐于奉献。
  致知,即要求师生“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达到“明德”、“明理”的目的。

缘由

  博学,是岳麓书院注重博学之、审问之的教学特色。
  睿思,体现了岳麓书院教育传统中重思考的特色和要求。
  勤勉,是岳麓书院学规中的主要要求。
  致知,体现了岳麓书院“务实行”、“重践履”的治学传统和湖湘文化“坚定德性、明习时务”的特色。

校徽

  1986年5月,为纪念岳麓书院诞辰1010周年和庆祝湖南大学正式定名60周年,学校专门设计了校徽。设计者为湖南大学83级造型设计学生林伟,指导老师为成涛。

  校徽以岳麓书院正门为中心,以岳麓山为背景,象征着湖南大学这所“千年学府、百年名校”千余年来始终兴学不辍,弦歌相续。中心圆的上方是毛泽东同志1950年8月20日亲笔题写的“湖南大学”校名,下方为湖南大学校名的英译“Hunan University”。正下方的飘带上两组数字“976”、“1926”,分别为岳麓书院创建和湖南大学定名的时间。两侧共有十四瓣枫叶,代表当时(1986年)全校设立的14个系。

校歌

  湖南大学校歌确立于1933年,由我国著名教育家、湖南大学原校长胡庶华先生作词,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先生作曲。

  歌词为:“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材蔚起,奋志安攘。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校歌歌词简洁典雅、内涵深远,旋律激昂优美、大气磅礴,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湖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秉承千年学府传统、发展学校文化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词作者胡庶华(1886-1968),湖南攸县人。近代著名教育家、冶金学家。1911年京师译学馆德文班毕业。1913年赴德国留学,1920年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获铁冶金工程师学位。1922年回国,先后担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事务主任,武昌大学教授、代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校长。解放后,历任冶金部专员、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等。胡庶华毕生尽瘁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 “五莅湖大,三任校长”,前后达12年之久,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曲作者萧友梅(1884—1940) ,广东中山人。近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01年赴日本,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附中、东京音乐学校学习声乐、钢琴及在东京帝国文科大学攻读教育学。1912年10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及莱比锡音乐学院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归国后任北京教育部编审员,兼并任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实验小学主任,并创设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体专修科,后接受蔡元培的邀聘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和音乐研习会导师。1922年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1923年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成立,兼任系主任。1927年11月在上海参与建立我国最早的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初任教务主任,次年任院长。1929年该院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任校长直至病逝。萧友梅是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培养了冼星海、贺绿汀、李焕之等一大批杰出的现代早期音乐人才;同时在音乐创作上也有显著贡献,共创作了《卿云歌》(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国歌)、《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等一百余首歌曲及其它体裁作品。

部分歌词注释:

  1.泱泱:泱,水面广阔。泱泱,水势浩瀚的样子,比喻气魄宏大。《诗•小雅•瞻波洛矣》:“瞻波洛矣,维水泱泱。”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2.济济跄跄:济济,从容端庄貌;跄跄:走路有节奏。形容人多而容止有节,步趋整齐,有威仪貌。《诗•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诗•大雅•公刘》:“跄跄济济,俾筵俾几。”《荀子•大略》:“朝庭之美,济济跄跄。” 济,亦指人才众多。《左传•成公二年》:“济济多士。”
  3.朱张:指朱熹和张栻。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朱熹到访岳麓书院,与山长张栻(即院长,时称山长)讨论《中庸》之义,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之先河,为书院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
  4.楚材:岳麓书院大门有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意思是说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是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5.蔚起:蓬勃兴起。蔚,草木茂盛,茂盛,荟聚,盛大。《广雅•释训》“蔚蔚,茂也。”
  6.安攘:谓排除祸患,使天下安定。明•唐顺之《阅视军情首疏》:“恳乞天恩,差官共图安攘,以保万事治安。” 明•陈子龙《酬吴次尾》:“由来安攘发明王,莫学纵横事盟主。”

校史

古代至中华民国

  公元976年,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正式开始办学。历经七毁七建,建筑保存至今。相关比较:岳麓书院始建于976年,摩洛哥的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 Karaouine)创办于859年,埃及的艾资哈尔大学创办于988年,欧洲公认的办学最早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创办于1088年。

  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与原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成立,1900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大学堂,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合并,在旧址上成立新的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民国改元,教育部颁布《壬子学制》,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国立武昌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

  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停办之初,湖南都督谭延闿拟就岳麓书院旧址筹办湖南大学,因学款无法筹集而未果。1913年,杨昌济在《湖南教育》杂志上撰文,提出初步设想:将法政学校、医学校等组成湖南大学。1917年5月,杨昌济、杨树达等向湖南省政府呈文,倡议筹办湖南大学。1921年,湖南自治运动兴起,教育界要求教育独立,教育经费独立,要求在《省宪法》中规定设立湖南大学。1922年1月,湖南宣布《省宪法》,第79条载明湖南须设立大学一所。1923年5月,湖南省长赵恒惕明令设立湖南大学筹备委员会,同年冬设立湖南大学临时董事会,并编制湖南大学计划书。1924年春,因湘西战事发生,建校经费未拨。1925年11月6日,省政府决议正式成立湖南大学筹备会。1926年2月1日,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公立商业专门学校、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省立湖南大学正式宣告成立。自岳麓书院改制,至湖南大学,在书院故址先后办学的各学校不但完整继承了书院的院产,也自觉继承了书院历来优良的办学传统,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

  1927年4月,湖南省政府下令将湖南大学改名为湖南工科大学,理工两科保留,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农科回复为甲种农业学校。5月,马日事变爆发,7月,湖南省政府令湖南中等以上学校一律停办,进行整顿,湖南工科大学师生离校。1928年4月,省政府决定恢复湖南大学,聘任凯南为校长。

  1933年至1935年胡庶华任湖南大学校长期间,以经费全部来自湖南省,财力有限,不利学校发展为由,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改省立为国立。教育部派员来校视察,认为湖南大学师资力量较强,图书仪器设备均有一定规模,教学质量且为全国省立大学之冠,具有改为国立的条件。1937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通知湖南大学改为国立,与湖南大学同时改为国立的仅有私立厦门大学。

  1938年,日军逼近湖南,省会长沙的机关、学校纷纷搬迁,湖南大学开始筹划西迁事宜。湖南省教育厅曾建议湖南大学西迁溆浦,但考虑到辰溪有火电厂,能源充足,水陆交通方便,学校决定迁往辰溪。4月10日,日军飞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图书馆被炸毁,科学馆亦被炸,该馆的仪器药品设备全部被震毁。第一、第五学生宿舍等中弹倒塌,第一院、第二院、工厂及学生二舍、四舍等处被震毁。9月,湖南大学时任教务长任凯南等赴辰溪筹建。经过考察,选址在辰溪县城对河的陇头脑,开始建造校舍。教务长任凯南作为迁校负责人,采取了他们在日本留学时住过的木板房子的模式,利用辰溪木材多,石块多的优势,就地取材,以石块作房屋基脚,所有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等,都采取鱼磷板的形式,很快房子都在这小山包上盖好开学上课了。10月中旬起,湖南大学师生分批到达辰溪,在龙头垴正式开课。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湖南大学迁回长沙岳麓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省立克强学院、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师范学院、私立民国大学等校并入湖南大学,组成文艺、社会科学、教育、财经、自然科学、工程、农业等7个学院、25个系,成为当时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学。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国立湖南大学被撤消。国立湖南大学的各专业系科去向如下:

  • 1950年4月,教育学院音乐系和音乐专修科师生调往武汉中原大学,同年4月,工程学院水利系师生调往武汉大学。
  • 1951年3月,农业学院调出与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组成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
  • 1952年10月,工程学院矿冶系和矿冶研究所师生调往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同年11月工程学院化工系师生调往广州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
  • 1953年10月前,从国立湖南大学调出去的各院系师生陆续离校的是: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生物,文学院的中文(部分),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等6系325名学生和13位教师,于10月2日出发,前往武汉大学。10月3日,社会科学院经济系师生部分去中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部分去武汉大学。财经学院的会计、统计、企业管理、财政金融、合作等系师生527名去武昌中南财经学院。文教学院的中文系、外文系(小部分)、教育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等系,师范专修科的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师生调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文教学院外文系大部分师生、历史系一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地理系大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一部分师生去河南大学。社会科学院的政治、法律两系师生调往武昌中南政法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学院的电机、机械两系师生及有关实验设备全部调往武昌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学院的土木结构组、电机系的电机组共7位教师和135名学生调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自然科学院矿化专修科师生调中南矿冶学院。师范专修科的地理师生调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土木系师生全部调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国立湖南大学与其他一些大学的土建专业合并组建的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在原国立湖南大学原址成立。

  1958年至今

  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增设机械、电机、化工三系,更名为湖南工学院。1959年湖南工学院复名为湖南大学,增设了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向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1960年,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铁道运输三个系和部分公共课教研室分离出去成立了长沙铁道学院。1963年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湘潭电机学院(电机等5专业)、南京汽车制造学校(汽车专业)并入。1964年再度调整为工科大学,但保留了大量理科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为后来重建理科院系打下了良好基础。1978年后,在保持工科优势的前提下,加强了理科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文科,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2000年原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湖南大学,文科力量尤其是经济学科得到极大的增强,成为真正的综合性大学。2002年湖南省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并入。

校领导

  • 党委书记:蒋昌忠
    • 党委副书记:段献忠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栾永玉
    • 党委副书记:陈伟
    • 党委常委:蒋昌忠、段献忠、栾永玉、陈伟、陈收、刘金水、曹一家、杨胜刚、韩旭
  • 校长:段献忠
    • 副校长:陈收、刘金水、曹一家、杨胜刚、韩旭
    • 校长助理:于德介、谢赤

历任校长

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时期

  • 凤高翥(1912年—1914年)
  • 符定一(1914年—1915年)
  • 吴嘉瑞(1915年—1916年)
  • 刘宗向(1916年—1917年)

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时期

  • 宾步程(1913年—1923年)
  • 杨茂杰(1923年—1926年)

省立湖南大学时期

  • 李待琛(1926年2月—1926年7月)
  • 雷铸寰(1926年8月—1927年6月)
  • 任凯南(1927年6月—1929年7月)
  • 胡元倓(1929年7月—1930年8月)
  • 杨卓新(1930年8月—1931年3月)
  • 曹典球(1931年3月—1932年10月)
  • 胡庶华(1932年10月—1935年12月)
  • 黄士衡(1935年12月—1937年7月)

国立湖南大学时期

  • 皮宗石(1937年7月—1940年9月)
  • 胡庶华(1940年9月—1943年8月)
  • 李毓尧(1943年8月—1945年2月)
  • 胡庶华(1945年2月—1949年6月)

湖南大学时期

  • 易鼎新(1949年7月—1949年12月)
  • 李达 (1949年12月—1953年1月)
  • 朱凡 (1953年2月—1953年7月)

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时期

  • 柳士英(1953年5月—1958年6月)

湖南大学时期

  • 朱凡(1959年7月—1968年9月)
  • 张健(1978年7月—1981年3月)
  • 朱凡(1981年3月—1982年6月)
  • 成文山(1982年6月—1987年12月)
  • 翁祖泽(1987年12月—1993年7月)
  • 俞汝勤(1993年7月—1999年5月)
  • 王柯敏(1999年5月—2003年4月)
  • 谷士文(2003年4月—2005年7月)
  • 钟志华(2005年7月—2011年9月)
  • 赵跃宇(2011年9月—2016年1月)
  • 段献忠(2016年1月— )

院系设置

  • 岳麓书院
  • 设计艺术学院
  • 建筑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 生物学院
  • 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 工商管理学院
  • 经济与贸易学院
  • 金融与统计学院
  • 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体育学院
  • 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