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青海省 > 西宁市 > 湟中县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县城风光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县城风光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青海藏文化馆

  湟中县汉语拼音:Huángzhōng Xiàn;英文:Huangzhong County),中国青海省西宁市辖县。位于西宁市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6°13′32″-37°03′19″东经101°09′32″-101°54′50″。全县总面积2430平方千米。总人口47万人(2010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等。辖10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湟中历史悠久,李家山镇卡约村古文化遗存的发掘,证明早在青铜器时期,古代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羌人是迄今为止最早活动在湟中地区的民族。秦汉以前,湟中属“羌戎之地”。西汉武帝时,在今西宁设西平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东汉末年,在青海省东北部设置西平郡,改西平亭为西都县以为郡治,今湟中大部分地区归属西都县辖。在魏晋时期,临羌县移治今湟中多巴镇,此后很长时期湟中地区为西都、临羌两县辖地。隋时,湟中属今乐都县地的湟水县辖。唐代在今西宁设置鄯城县,湟中归鄯城县辖。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占领。宋初,湟水流域属吐蕃角厮罗政权管辖,后湟中为宋西宁州地,在今鲁沙尔镇徐家寨村一带设置倚郭县。南宋末西宁州归元,湟中地属元朝。明时湟中地属西宁卫,清时地属西宁县。1943年西宁县县城迁至鲁沙尔,1946年始称湟中县并沿用至今。历史文献中“湟中”一词泛指湟水流域,自此才有了特定含义。新中国建立后,湟中为省直属县,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属西宁市,1961年8月复为省直属县,1979年划属海东地区,2000年1月属西宁管辖。古迹有汉代墓群、新石器时代遗址、卡约文化遗址以及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鲁沙尔清真寺、积善塔等。

  湟中地处湟水谷地及两侧山地,由滩地、丘陵中山和高山三种地形组成,为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势南、西、北高而东南略低,海拔2225-4488米。除湟水河自西向东流径县境北部外,大南川、小南川、康缠川、云谷川等河流呈扇形汇集湟水河;唯群加河自北向南流入黄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1℃,年平均降水量509.8毫米,年蒸发量900—1000毫米,平均无霜期170天,日照时数2453小时。青藏铁路、109国道、西湟一级公路、西久公路穿境而过,西塔高速公路直达县城,22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 邮编:811600 代码:630122 区号:0971

行政区划

  全县辖10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田家寨镇、总寨镇、上新庄镇、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共和镇、多巴镇、拦隆口镇、上五庄镇、李家山镇、西堡镇、群加藏族乡、土门关乡、汉东回族乡、大才回族乡、海子沟乡。县政府驻鲁沙尔镇。(注:委托西宁市城南新区管理的总寨镇已于2008年划归西宁市城中区管辖)

历史

  湟中历史悠久,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李家山镇卡约村古文化遗存的发掘,证明早在青铜器时期,古代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羌人是迄今为止最早活动在湟中地区的民族。据古籍记载,战国初期羌人首领即与中原接触、联系,吸取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畜牧技术,农牧业有一定的发展。

  秦汉以前,湟中属“羌戎之地”。西汉武帝时,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在今西宁设西平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此后,汉在今湟源县设临羌县,归金城君辖,湟中属临羌县。东汉末年,在青海省东北部设置西平郡,改西平亭为西都县以为郡治,今湟中大部分地区归属西都县辖。

  魏晋时期,临羌县移治今湟中多巴镇,此后很长时期湟中地区为西都、临羌两县辖地。东晋南北朝时期,湟中和青海东北部地区一样,先后在前凉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下。

  时,湟中属今乐都县地的湟水县辖。

  唐代在今西宁设置鄯城县,湟中归鄯城县辖。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占领。

  初,湟水流域属吐蕃角厮罗政权管辖,后湟中为宋西宁州地,在今鲁沙尔镇徐家寨村一带设置倚郭县。不久,西宁州先后被金、夏占领,湟中地区归金和西夏西宁洲辖。南宋末西宁州归元,湟中地属元朝。

  时湟中地属西宁卫,清时地属西宁县。明以后,汉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内,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汉、回、藏等多民族共居的地区。1943年西宁县县城迁至鲁沙尔,1946年始称湟中县并沿用至今。

  历史文献中“湟中”一词泛指湟水流域,自此才有了特定含义。新中国建立后,湟中为省直属县,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属西宁市,1961年8月复为省直属县,1979年划属海东地区,2000年1月属西宁管辖。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7号文批复:撤销上五庄回族乡,设立上五庄镇;撤销总寨和升平2乡,其中将总寨乡的18个村(王斌堡、张家庄、清河、清水河、总南、总北、谢家寨、杜家庄、泉尔湾、新庄、王家山、逯家寨、新安、星家、元堡子、享堂、塘马坊、陈家窑)和升平乡的5个村(莫家沟、上细沟、下细沟、上野牛沟、下野牛沟)合并设立总寨镇;撤销坡家和甘河滩2乡,与大才乡的黄二村合并设立甘河滩镇;撤销拦隆口、四营和拉沙3乡,其中将拦隆口乡的25个村(拦隆口、扎什营、新村、巴达、班仲营、端巴营、西岔、上鲁尔加、下鲁尔加、白杨口、东拉科、南门、上庄、前庄、中庄、尼隆台、卡阳、白崖、尼隆口、桥西、千东、千西、上寺、铁家营、上营)、四营乡的11个村(伯什营、麻子营、白崖、拦一、拦二、尼麻隆、图巴营、合尔营、后河尔、上红土沟、下红土沟)和拉沙乡的7个村(红林、邦隆、南门、占岭顶、民联、峡口、民族)合并设立拦隆口镇;撤销上新庄乡和马场藏族乡、合并设立上新庄镇;撤销田家寨和什张家2乡,合并设立田家寨镇;撤销共和、维新和盘道3乡,合并设立共和镇;撤销李家山乡,与四营乡的塔尔沟村合并设立李家山镇。将总寨乡的4个村(徐家寨、东村、西村、陈家滩)并入鲁沙尔镇;拉沙乡的8个村(北沟、中村、杨家台、年家庄、尕尔加、目尔加、洛尔洞、拉卡山)和拦隆口乡的8个村(合尔营、奔巴口、丹麻寺、油房台、玉拉、幸福、沙窝尔、初哇)并入多巴镇;升平乡的4个村(上阿卡、下阿卡、秋子沟、牙加)并入土门关乡。2001年末,湟中县辖10个镇、8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2个居委会、413个行政村。

  2003年末,湟中县总人口457885人。辖10个镇、8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田家寨镇、总寨镇、上新庄镇、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共和镇、多巴镇、拦隆口镇、上五庄镇、李家山镇、丹麻乡、群加藏族乡、土门关乡、西堡乡、大源乡、汉东回族乡、大才回族乡、海子沟乡,共有11个社区居委会、418个行政村。

  2005年,西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湟中县总寨镇委托城南新区管理。12月31日,湟中县总寨镇委托城南新区管理签字仪式在城南新区管委会举行。

  2006年8月,撤销西堡乡,设立西堡镇;撤销大源乡,并入鲁沙尔镇;撤销丹麻乡,并入田家寨镇。调整后,湟中县辖11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田家寨镇、总寨镇、上新庄镇、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共和镇、多巴镇、拦隆口镇、上五庄镇、李家山镇、西堡镇、群加藏族乡、土门关乡、汉东回族乡、大才回族乡、海子沟乡。其中总寨镇委托西宁市城南新区管理。

  2008年,将由城南新区代管的总寨镇行政区域(101平方千米)划归西宁市城中区管辖。

重大事件

  本辖区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有1911年10月(宣统三年)的“元沙尔事件”;1929年7月20日(民国十八年)的“杨家圈事件”;1960年的“湟中事件”;1966年9月的“李家庄孤儿事件”;1968年3月1日的“班沙尔事件”。

  • 元沙尔事件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在陕甘等地响应武昌起义的消息传至西宁,乔寿山(西宁人,原李旺组织的“黄会”中掌管西川及鲁沙尔地区的行动负责人,丹葛尔事件失败后,偃旗息鼓,以图再举)、任得慧(湖南人,曾在清军任司书)、卢生斌(元沙尔私塾教师)等人积极进行起义联络活动,秘密联络了西宁西郊大营盘的巡防营士兵。于宣统三年夏历十月十一日,乔自任“兵马大元帅”,任为“副元帅”,卢为“太师”等,在元沙尔大庙“奉李上天灵位”,建坛祭旗,一连召集了三天,庙前广场人来人往,万头攒动。因盲目乐观,麻痹大意,走漏了起义机密,使西宁总兵张定邦对西郊巡防营严加防范,割断了和元沙尔的联系。乔等知事情败露,仓猝将已纠集的两千余人编为前、后、左、右、中五营,于十三日黎明(鸡叫头遍)出发前往葛家寨,总兵张亲率清军步、骑兵五百余人突袭葛家寨。混战中乔潜逃,从此失踪,任、卢和被俘的农民全部残杀与西门外通济桥(即今西关桥附近)。乔寿山等人前赴后继,重树“黄会”大旗,起事元沙尔,虽失败于“共和肇始”之际,但确实在青海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的一页”。
  • 杨家圈事件 1929年7月20日(民国十八年),国民军(孙连仲部)旅长高树勋率军到小南川丹麻,声称杨家圈的回民在策划造反,要进剿杨家圈,捉拿其首领马福寿、马福禄等人。此时傻尔家的乡绅杨万启闻听此消息,叫独生子杨恒兴连夜去报知杨家圈阿訇,全村精壮男女全部躲藏到黑峡大山中。次日清晨高进入村庄后,看到除老弱病残外,精壮年全部逃进深山,便炮击山顶,看不见人影。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阴云四起,大雾罩山,人马寸步难行,只好回兵丹麻,召见四邻汉族乡绅头人,探听虚实,乡绅们如实以告,没有造反一事,高也亲临其境,便领兵回宁。事后有人密报杨恒兴报信之事,将杨逮捕严刑审讯,杨承认送信之事,慷慨陈词:杨家圈回民实为良民百姓,不曾造反,于是将杨杀害。据后知,杨家圈事件是马步芳利用民族宗教,采取“以教制回”,推行伊斯兰新教派而与穆夫提派教主“二马”产生矛盾,于是借国民军的手排除异己。后“二马”终被马步芳巧言计诱,捉捕砍头。

地理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为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青藏高原凉温半干旱地区,境内三面环山,祁连山余脉娘娘山雄踞西北,拉脊山脉绵亘西南。境内沟谷错纵、山川相间,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地势南、西、北高而东南略低,湟水由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大南川、西纳川、云谷川等十四条河流呈扇形从南、西、北三面山区汇集湟水。

  县城鲁沙尔镇距西宁市25公里,县境西、南、北三面环围西宁市,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海拔2225—4488米,年平均气温5.1℃,年平均降水量509.8毫米,年蒸发量900—1000毫米,平均无霜期170天,日照时数2453小时。青藏铁路、109国道、西湟一级公路、西久公路穿境而过,西塔高速公路直达县城,22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县城全景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403.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4.88万亩,园地449.3亩,林业用地42.22万亩,牧草地144.8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9.57万亩(农村居民点13.93万亩),交通用地2.12万亩,水域面积4.64万亩,未利用土地74.77万亩。(依据1990年全县第一次土地分类调查数据)

矿产资源

  县境内主要有丹麻彩玉、石灰岩、白云岩、硅石、矿泉水、砂石、粘土、地热、花岗岩、三岔(金、铜、镍)等10多种矿产资源。探明石灰石储量1.22亿吨,其中门旦峡矿区9888.32万吨,上峡门矿区2281.73万吨;白云岩储量1982.3万吨,其中,门旦峡矿区储量1482.3万吨,小石门矿区储量500万吨;硅石储量841.22万吨;升平镁质粘土矿2893.75万吨;甘河滩矿区红粘土岩储量837.37万吨。

水利资源

  全县共有河流15条,除群加河道直接汇入黄河外,其余均属湟水河水系。水资源总量7.334亿立方米,实际可利用水资源4.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893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6.3%。

  工程蓄水能力4680万立方米,调蓄能力不到可利用水资源的20%。全县年总用水量1.6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2328.8万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2189.6万立方米,农业用水10691万立方米(包括生态用水和林业用水),农村人畜饮水1080.73万立方米。

  全县现有各类水利工程600余项,建筑39640座,其中9个万亩灌区有干、支渠174条、1203公里,斗、毛渠406条772.9公里。截止2006年底,全县干渠初砌里程296.88公里,占干渠总里程的75%;支斗渠衬砌里程272公里,占支斗渠总里程的23%。蓄水工程主要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27座、涝池138座,总库容6885万立方米,水利工程控制灌溉面积32万亩,实灌面积25.8万亩。截止2006年底,共解决了205个行政村、29.8万人、3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

森林资源

  全县林地面积135820.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50.3%。其中,有林地13949.5公顷,疏林地464.3 公顷,灌木林地75401.9公顷,未成林地15795.9公顷,苗圃地87.9公顷,无立木林地3419.1公顷,宜林地5731.7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10.3%、0.4%、55.5%、11.6%、0.1%、2.5%、4.2%;生态公益林总面积135716.2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99.9%;商品林104.2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0.01%。活立木总蓄积量3341672.5立方米,林业总蓄积1160806.9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3.1%,林木绿化率为38.6%。

  林区内分布有云杉、桦树、落叶松、青杨、沙棘、柠条、金露梅、银露梅等140多种植物资源(其中有党参、大黄、冬虫夏草、柴胡、红景天等20多种药用植物)和白唇鹿、马鹿、马麝、猞猁、赤狐、兰马鸡、雪鸡、荒漠猫等2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

文化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青海藏文化馆

青海藏文化馆

  藏文化馆位于青海省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塔尔寺附近,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诞生的地方。走进藏文化馆,迎接人们的是梦幻般的宇宙苍穹和宇宙苍穹下的雪域高原,超宽屏数字化电影《青藏高原的形成》,把世界屋脊的崛起过程渲染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青海藏文化馆创意设计总监、馆长易志刚介绍说:“1号馆这边是两层,一层讲历史,是一条纵的线索,所以我们叫‘雪域高原的文明历程’;二层楼上,是一条横的线索,介绍藏族的各种艺术形态,佛、神灵、深山、面具、唐卡、藏戏等等;2号馆是讲藏传佛教的生死观和宇宙观。整个展馆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突破。内容方面是学术和感性的结合,科技和文化的结合。那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觉得一个馆应该是有灵魂的,要有一个贯彻始终的灵魂。”

  青海藏文化馆风格独特,造型敦厚朴拙,气质沉雄恢宏,既秉承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建筑形制,又把民族风情和现代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和佛教圣地青海塔尔寺近在咫尺、交相辉映。塔尔寺在这里被浓缩、被延伸、也被放大;藏文化在这里被分解、被整合、也被凝聚。

  富丽堂皇的唐卡区,全方位介绍唐卡的分类和唐卡制作的工艺流程,循环播放的专题片由唐卡艺术传人现身说法,使每一位聆听着对唐卡艺术有更加真切的体会和认识;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成为松赞干布的王妃,演绎了一段汉藏民族和文化交流、交融的千年佳话,馆内绘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图,把文成当年途经的著名景点依次呈现给沿路线图踏进的游客,给人以惊喜;在佛与神灵的展区,石壁上错落有致的佛龛由昏暗的灯光来烘托着,安放着包括佛、菩萨、金刚、护法和度母在内的佛像,营造出一种圣神而神秘的整体氛围,宛如置身于佛的殿堂。

  青海藏文化馆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以现代展陈与表现理念为基点,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全方位介绍藏族历史、文化的展馆。青海藏文化馆以对生命的诠释为出发点,向人们讲述诞生在我们这个地球最神奇的雪域高原上且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藏民族文化。青海藏文化馆创意设计总监、馆长易志刚说:“在空间设计和平面设计方面我们要求又很高,既要有空间的整体感和统一的风格,同时也要求每一个节点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从平面设计上来讲,一上来我们就没有走做标准展板的路子,我们的展板没有一块是重复的,所有的展板跟着我的空间造型,强调它的整体感和整体配合,这个灵魂用两个字来说就是生命。”

  和目前许多博物馆、文化馆相比,青海藏文化馆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它的全部展陈和表现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就是“生命”。生命,是任何一种文化最内在的核心。探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追问生与死的奥秘,是人类的根本问题。青海藏文化馆形象地再现了青藏高原沧海桑田的成长历程;从藏民族在雅砻河谷的发源,追溯雪域文明的演进,充分展现了藏民族对生命的思索和追问,堪称展示藏文化的“百科全书”。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湟中农民画—白衣天使下乡来(农民画)乔应菊

湟中农民画

  1988年湟中农民画首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亮相,由于它展示了别有情趣的青藏高原藏、汉等民族风情生活而引人瞩目。同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时隔近20年后,它又以新姿突现,这并非偶然,是在当地政府的倡导扶持呵护下,民族民间画家们勤奋探索创新的必然结果。它之所以这样有动人魅力,概括地说,就是它“内容好,形式美”。

  湟中农民画的内容题材具有思想性和精神内涵,反映着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给这里带来巨变。农民画家们既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他们亲历变革,深知其艰辛,更深感变革后所带来惠及子孙后代的幸福。发自内心地要赞颂它,这炽热美好的情感都倾注在每一幅画里。

  屈长星的《铁路通到我家乡》,表现了青藏铁路竣工通车的情景。徐济斌的《喜报中央免了农业税》,画出中央英明决策深得民心。李延花的《打菜籽》反映了农民热情高涨劳动生产的情形。党明汉的《高原精灵》,是通过画藏羚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看着这惊魂奔跑的羊群,仿佛听见那可可西里偷猎者罪恶的枪声,同时,更加崇敬那些不畏艰险甚至不惜生命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环保卫士。

  青藏高原是多民族生息的家园,人们能歌善舞。他们用歌声表达出爱家乡、爱生活的真情。韩复兰的《赶花儿会》,画的是一群土族姑娘身着节日盛装去赶赴“花儿会”的情景。这是土族赛歌的节日,一年举行数次。每次择风景秀丽地,男女青年歌手和成千上万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山头、树下、河旁、林间对歌,从清晨开始直至傍晚结束。

  如果说《赶花儿会》表现出土族姑娘阴柔秀美的话,那么祁永武的《撒拉魂》则表现出撒拉族青年的阳刚壮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青海省湟中县申报的“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类别,序号9。

湟中之最

  • 湟中县海拔最高的山峰——果石摘大山。位于群加乡住地西北12公里,与贵德县分界处。海拔4488.7米,属高山地带,多为石山和风化碎石,海拔4千米以下地势暂缓,有灌丛草甸,夏季可放牧。
  • 湟中县海拔最低点——田家寨镇谢家村。海拔2225米。
  • 湟中县最长的河流——大南川河。又名麒麟河(史称,隋时在南川河一带出现麒麟河而得名),源出拉脊山马鸡沟河、门担峡(史称石塘门水栅)两支,流程41公里,宽约15—25米,年流量6330平方立米,是湟水河在本县南面的一支较大水系,流经上新庄、马场、总寨、水磨,再经市区西门处向北注入湟水河。
  • 湟中县目前最大的水库——盘道水库。水库设计坝高63.8米,坝顶长248米,坝顶宽9米,总库容2千万立方米,总投资1.2933亿元,自2002年10月开工至2005年10月竣工,是全省第一座混凝土砌石重大坝工程。
  • 湟中县最早活动的民族——羌人。据古籍记载,战国初期,羌人首领即与中原接触、联系、吸收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畜牧技术,农牧业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 湟中县最早列入汉帝国中央版图。汉武帝时(元鼎六年及公元前111年),西汉军李息、徐自为进据湟水流域,在今西宁设西平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在今湟源设临羌县,今湟中地区属金城君临羌县辖,此为湟中地区归于君县管辖之始。
  • 湟中县第一座水库——元山尔水库。1955年10月开始修建元山尔水库,至1958年7月竣工,投入劳力1.34万个,投资1.87万元,完成土石方4万多立方米,总库容2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500亩。

旅游

  湟中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极负盛名的塔尔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县境内有群加国家级森林公园、上五庄水峡森林公园、大源南佛山、上新庄药水滩、鲁沙尔莲花山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有以“卡约文化”、“西羌文化”为主的早期古人类文化遗址和被誉为“高原明珠”,“世界冠军摇篮”的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为主的人文景观。县域内共有古代遗址、古城堡、古墓葬、石刻画等文物古迹500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

湟中县“十大”旅游景区

  1. 环塔尔寺旅游景区
  2. 群加国家森林公园
  3. 南佛山自然风光和道教文化旅游区
  4. 西纳川农业观光旅游区
  5. 莲花湖休闲度假景区
  6. 盘道水库景区
  7. 上新庄药水滩温泉休闲疗养度假区
  8. 上五庄水峡森林公园风景区
  9. 莲花山风景区
  10. 多巴体育健身昆仑文化风景区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群加国家森林公园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群加国家森林公园

  群加国家森林公园 地处群加藏族乡,为藏民族主要居地,保留着悠久古朴的藏族生产、生活和文化传统习惯。森林深处的桑丹楞寺是藏传佛教圣地。寺院创建于1644年,为藏汉结合式建筑,是一处幽静高雅的修行之处,六世达赖喇嘛、九世班禅、十世班禅等曾在此举行盛大法会。

  群加国家森林公园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山势雄伟,景色诱人,雄、奇、险、幽融为一体,奇峰怪石、悬崖绝壁构成了复杂多姿的高原地貌景观。登上山顶,极目四望,但见层峦叠嶂,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形态万千。山间白云缭绕于绿色草甸和原始林海,群加国家森林公园好似镶嵌在万山丛中的一颗美丽多姿的翡翠。险峻幽深的峡谷宽窄多变,河流呈现滩谷相连,狭阔相间的景象。走进峡谷深处,山重水复,森林遮天蔽日,水流缓急相间。悬崖峭壁之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滴水形成冰柱,长年不化,洞外鲜花盛开,野果累累,咫尺天地,包揽春、夏、秋、冬景色。

  群加河为公园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拉脊山南坡,在园内流程10.5公里,后直接汇入黄河。黑峡河从海拔3830米的黑峡岭穿洞流峡而下,汇入群加河。河水随西岸山势蜿蜒而行,缓处碧潭清水,急处汹涌奔腾。黑峡瀑布象白练从天而降,雷鸣般巨响在空谷回荡。

  森林景观是群加森林公园的母体景观,也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形成由下而上依次更迭的杨树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原始针叶林—高山灌木林—高寒草甸—高山寒漠草甸植被类型。主要乔木树种有青海云杉、山杨和糙皮桦;灌木树种有银露梅、高山柳等,这里植物资源丰富,有上千余种,其中木本植物达120余种。植物区系交汇,林分类型多样,参天的青海云杉遮天蔽日,桦树婀娜多姿。杜鹃是青藏高原天然植被中惟一的常绿灌木,郁郁葱葱的大山上部,是一望无际的杜鹃灌木纯林。森林公园不仅风光秀丽,而且蕴藏丰富的青藏高原野生名贵药用植物,主要有冬虫夏草、柴胡、赤芍等。

  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动植物群落、多样的植被类型和独有的森林风光。四季景色各异,夏季林木葱郁,油菜耀金,果树争芳斗艳。高山草原上,嫩绿点点,牛羊蠕动。秋天,红色、黄色的杨桦与碧绿的松柏相间,斑斓如画。早春和冬季白雪皑皑,一派北国风光。

  公园内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名贵药用植物,主要有冬虫夏草、党参、柴胡、赤芍、百合、黄芩、大黄等。群加林区是藏药保护基地。野生动物资源达200多种,主要有白唇鹿、梅花鹿、马鹿、岩羊、麝、狼、豺、狐狸、蓝马鸡、雪鸡等。目前还建有100公顷的鹿场,有梅花鹿、马鹿、白唇鹿等150多只。

  塔尔寺 始建于1379年的中国黄教圣地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坐落在西宁市湟中县宗喀莲花山中。塔尔寺是青海藏区佛学界的最高学府,现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经院)。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南佛山

  南佛山 俗称南朔山,又叫西源山,地处鲁沙镇和塔尔寺西南15公里处,是青海省境内的名山和道教圣地,被称为“道藏第四太元极真洞天”。海拔3265米,其山势层峦叠嶂、雄伟壮观。是积石山西段一座奇特的山林此山层峦叠峰,山势高峻,山顶平坦。道观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清初由塔尔寺活佛率众僧上进香,添造佛像,成为佛道合一的胜地。有绿杨洞、太乙极真洞、黑虎洞、无墨沿、黑仙洞、求寿台、舍身崖、滴水崖等富有神秘色彩的名胜古迹,在《湟中县志》中有记载,《西宁续志》中亦有赞美西源山的诗文,有“终南之尾,西源之巅”之说,是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每年四月初八,塔尔寺都派僧人进山诵经,已成惯例。

青海省西宁市:上五庄水峡森林公园

  上五庄水峡森林公园 位于湟中县西北部,东邻大通县,西靠湟源县,北接海晏县,距西宁市50公里,距湟中县城45公里,林区面积63331公顷。属凉温半湿润气侯。水峡所在的上五庄乡,是个的天然林场,林地占地面积近20万亩。林区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分布错落有致。有马鹿、狍鹿、獐子、石羊、狐狸等野生动物,党参、大黄、贝母、黄芪、羌活等几十种药材。水峡下游称西纳河。河上建成了几座小型水电站。

青海省西宁市:盘道水库

  盘道水库 位于湟中县境内,项目区海拔2350米~2700米,工程主要任务是解决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及农田灌溉,兼顾部分地区人蓄饮水及西宁城南新区供水,是湟水河西宁段西南部重要的水利工程。盘道水库为三等中型工程,主要由砼砌石重力坝、导流底孔、坝体放水孔构成,泄洪方式为大坝溢流坝段泄洪。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盘道涧瀑、高山峡谷、百里杜鹃、十里梅香、千年古寺、高原牧场,构筑了集自然、人文、探险、猎奇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大有“要知高原何为奇,盘道景致各个异”的壮丽美景。

美食

爆焖羊羔肉 高原一绝。吃羊羔肉一般是有渐近线的,只有春秋产羔时期才能品尝到。做法:将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宰杀剥皮、洗净切成3~6厘米的方块,入油锅爆炒,待皮肉淡黄时加入面酱、辣面、姜粉、椒粉、精盐等,再反复炒至肉块呈红色时,加适量凉水,封锅慢煨,水干肉烂即成。其肉细嫩,辣酥爽口,色泽暗红,芳香柔软。

杂碎汤 是青海西宁和东部农业区颇有名气的冬季大众早点。“杂碎”是经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肺、肠、胃、蹄等部件。

拉条 又叫“拉面”或“捋条”,是青海人民的一种传统地方风味食品,它和饭馆儿里卖的拉面从加工到配料上有很多的不同,汤汁的勾兑也各有特点。拉条面的和法和面片面的和法大体相同。不过,拉条的面团要多揉一揉,且稍软一些,待面醒后才能拉。在当地民间说法中,拉条一般有两种叫法:扁形的一种“蹬匝皮”和“马肚带”;圆形的一种叫做“圆杆儿”。

狗浇尿 是当地农村较流行的一种油饼。用青油煎的薄饼。有只加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将小麦面和好揉匀,撒上香豆粉,浇少许青油抹匀,卷成长卷。再顺面卷方向探成螺丝状,切成小段,擀开擀薄。在烧烫的烙馍锅中倒上青油,待青油烧熟,将饼放进锅里,再沿锅边浇上一圈青油,并不停转动薄饼,使其颜色均匀。待饼上了火色,立即翻过来,再沿锅边浇一圈青油,并不断转动饼子,煎熟即可食用。

尕面片 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且独具特色的家常饭。“尕面片”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冷水和好的面,捏扁拉成长条后,再揪成如“指甲盖”大小的面片,入锅称“指甲面片”;揪的面片比较大者戏称“拦咀面片”,然后入锅捞起,浇上羊肉清汤,加入羊肉丁、西红柿、青萝卜片成为“西红柿羊肉面片”;和牛、羊肉片、豆腐、粉条、蔬菜混吃成为“烩面片”;还有和牛、羊肉、粉丝、蔬菜混炒成为“炒面片”。品种繁多,滋味各异。

酿皮 制作方法:在麦面中掺和一定量的碱面,用温水调成硬性的面团,将和好的面团在盆等盛凉水的容器中加以揉搓,洗去淀粉,直到面团成蜂窝状的软胶样时为止。这软胶样的面团煮熟后称作面筋。剩下的面糊搅匀后,舀进“片盆”,放进开水锅里烫熟;或者待水沉淀后,倒出浮水,将沉淀面糊舀在铺有棉布的蒸笼中蒸熟即可。

手抓羊肉 是青海牧区群众款待宾客的肴馔,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初仲夏到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黄金季节,也是吃最鲜嫩可口的手抓羊肉的好时机。草原牧民煮手抓羊肉有独到之处。烹调操作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

姜拌汤 主要原料是小麦面,是白面和生姜(干姜也可以)搭配作成的。具体作法是:先将适量白面(根据需要定量)用少量水调拌后,搓成小颗粒状(不要成糊状),下到锅里(即开水锅),加些切碎的生姜和咸盐,熬滚约半小时即可食用。患风寒感冒,喝姜拌汤后,盖上感冒,喝姜拌汤后,盖上被子“潮汗”(发汗)后,病人就能烧退、鼻通、精神爽。

人物

  • 宗喀巴大师(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本名罗桑札巴(善慧称吉祥)。青海湟中县人,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10日,生于宗喀的一个佛教家庭,卒于明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10月25日,享年63岁。
  • 寇从善(1915—1976),字子云,化名赵君侠、李伟,生于今上新庄乡东沟窑滩村。民国27年(1938年)由李先念、张明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湟中籍最早的共产党员。
  • 窦仁山(1908—1981年11月18日),生于今上新庄乡下窑庄村。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武汉黄埔军校第六期,后至民国38年(1949年)在胡宗南部任排长、连长、骑兵团长等职,驻防甘肃、新疆一带。1949年9月率部在古浪县起义,被任命为三军直属骑兵团长。
  • 马兴泰(1882年—1962年),原名马德,回族,生于今鲁沙尔镇。在1908年至1919年任西宁镇守使署五品官,后经商10年,民国20年(1931年)出任果洛营官3年,民国25年(1936年)任民团团长,民国26年至37年(1937至1948年)任湟中县参议长、县商会会长、回教促进会鲁沙尔分会会长等职。1949年12月31日被省政府任命为县政府第二副县长,1950年任省政府委员、农林厅副厅长,之后任政协青海省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 杨兴霖(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字雨臣,生于今总寨镇王斌堡村。道光二十年(1840年)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二年进京考中进士,侍奉父丧,戴孝收坟三年,期满赴四川彰明县任知县。在官“课农桑、兴学校”,深得民心,后因母丧返回西宁,咸丰十一年(1861年)奉陕甘总督指令举办团练。后在西宁府、县官的倡导下,参加修葺原“湟中书院”并在书院授课,“启迪后进,不遗余力”,并著文树碑,详述培养人才之重要。
  • 李焕章(清同治七年(1868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字文斋,号奋生,又称惜阴轩主人。生于今李家山镇吉家(刘家堡)村。是现实主义诗人,青海最后一位进士。
  • 赵成章(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972年),字文轩,生于今海子沟乡大有山村。自幼喜爱武术,二十岁时拜武术名人董世章(秦州人)为师,擅长少林传统拳、刀、枪、剑、棍件件同习,尤谙达摩棍法。1936年河西战役利用其身份救出被俘红军三名,解放后,解甲归田,继续从事武术爱好。
  • 甘世霖(1915—1976年),生于今大才乡甘家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从小爱好民间戏曲,13岁登台扮演花旦,吐字清晰,神态维肖,深受称赞。后拜灯影艺人包发义(西堡村人)为师,学演灯影戏,18岁会同灯影戏乐器手组成灯影戏班,人称“甘娃”皮影班,1954年县文化馆调其皮影班进行专业培训,在县城、各水库工地演出,深受欢迎。他多才多艺,会皮匠、木工、泥瓦工、绘画油漆等,雕刻的“皮人”,线条分明,着色相宜,人物形象生动。1956年,省群艺馆向其订购戏箱一副,还请他为其它州县灯影班补充皮人,道具,充实灯影戏箱。
  • 血日尼玛(1910年—1962年10月),藏族,生于今多巴镇。在7岁时入塔尔寺为僧,爱好绘画,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终于成为名画家。1956年正月“官经”担任上画架“掌尺”,供奉的堆绣“班禅重热十八佛像”和“卓玛聂久二十一化身”的底本有他画出,并指导画院众僧堆像,技术娴熟,神态逼真,颇受观众称赞。塔尔寺各殿宇经堂都有血日尼玛的绘画,人物花鸟虫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在画院一直享有盛誉。
  • 罗藏丹珠(1945年—1980年),藏族,生于今共和镇西岔村,7岁时入塔尔寺为僧,爱好捏塑,16岁崭露头角,进画院专攻捏塑技艺,二十出头已是著名的捏塑师傅。1959年,受西安电影制片厂邀请,与师弟去西安表演制作酥油花艺术纪录片拍摄,1960年在西宁参加了“收租院”的捏塑复制,“文革”开始前,精心制作了毛主席塑像一座,与师弟合作了《艳梅迎春》等六盆酥油花盆景,运送北京献给主席。后从事农业劳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院开放,他又开始捏塑、绘画创作。
  • 韩宝仁(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964年),今多巴镇通海村人,排行第八,人称韩八爷。在15岁时开始自学兽医,30岁以后有了较高的诊治技术,后在马步芳驻海晏马队任兽医师3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任国民党八二军骑八旅兽医官,解放后回家为民间兽医,擅长治疗马、骡内科病诊和骨折整理技术。1957年,省畜牧厅和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派人到通海,帮助其整理出近40年来的医兽经验,出版了《民间兽医韩宝仁医疗经验》一书。
  • 莫如志(1908年2月(清光绪三十四年)—1995年10月4日),字能容,号牧牛翁,今西堡乡堡子村人。儿童时读私塾,后入西宁道尹黎丹办的无我学堂学习,黎丹的楷书在西宁颇负盛名,对学生的毛笔字要求甚严,六年的时间,莫如志在书法上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先后临摹了名家书画,受到了名家的指点。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其任职于省政府秘书处机要股秘书工作,上报中央的材料大多由他誊写,其字流利漂亮。随后遍临诸贴,开阔视野,王羲之、于右任等古今名家无所不临。莫如志不仅精于书法,而且擅长于国画,向张大千等名家学习,其梅兰菊竹及山水画颇具高雅。解放后,他弃政从农,边从事农事活动,边对书画勤练不缀,并热心服务于乡里乡亲的喜庆寿葬,热心公益事业,担任县政协委员,吸收为中国书法家、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理事。1983年后书画作品多次获奖、收藏、刊登,1989年获省、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去北京参加颁奖大会,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