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漠河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漠河市
漠河风光:龙江第一湾(黑龙江第一湾)
漠河:北极村(原名漠河村)
漠河:龙江第一村——洛古河村,为黑龙江源头古村,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设置洛古河卡伦而形成
漠河风光:九曲十八弯
漠河景观:白夜(极昼)是漠河独有的自然景观
“中华北陲”石碑,位于漠河北极村大门,于1997年建成,“中华北陲”四个字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所提

漠河市汉语拼音:Mò Hé shì;英文:Mohe City),中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辖市。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市,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阿穆尔州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2公里,是全国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体验“极昼极夜”的地方。在体制上漠河市与西林吉林业局政企合一。位于省境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21°07′~124°20′,北纬52°10′~53°33′,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市。东邻塔河县,东南接呼玛县,西、西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北隔黑龙江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242公里。1981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漠河县,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漠河县,设立县级漠河市。 总面积18427平方千米。下辖6个镇。2022年漠河市总人口64235人。

漠河市地处大兴安岭北部中低山区,中低山及丘陵占90%。额木尔河纵贯境内。属于寒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是中国“寒极”,冬季漫长,达7个月。严寒、低温多雪。夏季高温多雨,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夏季最高温度可达+38℃,冬季最低温度曾达-52.3℃。黄金储量丰富,清末即以盛产黄金闻名遐迩。霍拉河流域蕴藏有煤。森林总面积为16281平方公里,林木蓄积量14647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树。还有少量的杨柳、榆树等树种。全境森林覆盖率为95﹪。农业用地117平方公里,牧业用地19平方公里。森林中野生浆果有:牙格达、山葡萄、刺梅、都柿、草莓、稠李子等。山野菜有蕨菜、黄花菜、山葱、老山芹、山韭菜、芥梗等。野生药材有:黄芪、芍药、贝母、北沙参、佛手参、百合等300余种。真菌类有黑木耳、蘑菇、猴头、木灵芝等。野生动物有:棕熊、驼鹿、马鹿、灰鼠、狍子、紫貂、榛鸡(飞龙鸟)、雪兔等。野生水产资源有:鳇鱼、重唇鱼、岛子鱼、鲟鱼、细鳞鱼、哲罗鱼、鲶鱼、狗鱼、雅罗鱼、水獭、水鼠和林蛙等。为富西铁路和207、209省道公路的终点,黑龙江通水运。漠河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

漠河市所辖旅游景点北极村是中国境内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现象的地方。漠河有黑龙江源头的壮丽景观,黑龙江三曲奇景,界江风光、冰瀑、黄金之路、古驿站、妓女坟等文化遗址。北极圣诞村、北极哨所、中国最北点、神州北极石、林海观音、李金镛祠堂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构成了北方的旅游胜地,既是夏季的避暑山庄,又是冬季滑雪、溜冰、狩猎的最佳场所。

全市的工业生产以国营森工为主,已形成森工、采金、煤炭、酿酒、粮食加工、建材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主要以北极镇、兴安镇为主。现有耕地467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燕麦、豆类作物以及多种蔬菜。

  • 邮编:165300 代码:232723 区号:0457

行政区划

全市辖六镇(西林吉镇、图强镇、阿木尔镇、兴安镇、北极镇、古莲镇),西林吉镇是漠河市委、市政府(西林吉林业局)所在地,西林吉镇设4个社区,1个村委会;图强镇设4个居民委员会;阿木尔镇设4个居民委员会;兴安镇1个社区,3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北极镇1个社区,3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2020年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漠河常住人口54036人。其中:西林吉镇29614人;图强镇10402人;阿木尔镇9115人;兴安镇992人;北极镇2373人、古莲镇1540人。有汉、满、蒙古、朝鲜、、锡伯、鄂伦春、鄂温克、俄罗斯族等18个民族。

历史

  漠河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已有远古人类聚落。漠河地处高纬度,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植物繁茂,动物繁多,是古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境内发现的老沟和洛古河两处古遗址,是距今1万~3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迹,两处出土的文物证明:漠河当时的远古人类处于母系社会阶段,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并形成聚落定居。

  唐虞三代漠河境域为边域荒服之地。

  春秋战国,漠河境域为东胡山戎之地。《伊尹朝商书》记载,早在商朝之初,东胡已出现商的北方。又据《逸周书·王会篇》载:两周之初,东胡又达周的北方正东。《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匈奴”,战国时东胡势力强盛,曾打败燕国,迫使其贤将秦开为人质,后秦开归燕,率军“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

  两汉时期漠河境域属于乌桓鲜卑之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漠河境域为鲜卑东部之境。鲜卑为东胡余支,其居住地在黑龙江西伯利亚辽水流域一带,西伯利亚即由鲜卑一音而得。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李敞住祭石室,其地在今大兴安岭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西北10千米处的嘎仙洞。

  隋唐时期,漠河境域属于契丹室韦之地二唐代,契丹居室韦一山,室韦山在漠河西南境,漠河一带称为室韦国,唐王朝在黑龙江西部设置室韦都督府,漠河地受其管辖。室韦之名始见于北魏史籍,该民族分布于今天大兴安岭东西两侧,黑龙江南北两岸。据《旧唐书·室韦传》载:“东至黑水,西接突厥,南接契丹,北至于海”,与《新唐书》所载略同。唐代室韦东界到精奇里江至牛满江一带;西界在今呼伦湖一带,南界在霍林河流域,北界所到之海当为今鄂霍次克海。室韦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入贡,历开元、天宝、大历、贞元、太和、开成、大中、咸通朝贡不绝。唐并于室韦居住中心地区设室韦都督府管辖室韦诸郡。据《通典·边防典》、《旧唐书·室韦传》、《新唐书·室韦传》和《隋书》记载:“唐代室韦共有22部。”其中:落俎室韦,在今精奇里江东西北,黑龙江上游北岸一带。大室韦,在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之南。蒙兀室韦,在阿尔巴西河,即今额木尔河流域(漠河县境内)。据《旧唐书·室韦传》:“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伦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蒙兀室韦从额木尔河西迁的时间,《蒙古秘史》载:“在7世纪,成吉思汗的始祖孛儿贴亦那带领部落离开兴安丛林西迁,渡腾汲思海,到鄂嫩河的不儿罕山驻牧。”但7世纪是初唐,当时蒙兀室韦并未离开额木尔河流域,直到唐末仍在呼伦湖北一带定居。

  辽时期,公元916年,居住东北的契丹兴起,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8部,平定了“奚”和“室韦”,建立了“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公元10世纪,室韦各部尽属于辽朝。《契丹国志》记载:“太祖并储蕃三十六国,室韦在其中。”辽继唐在黑龙江上游地区设治管辖室韦各部。辽初,漠河地方属东京道室韦王国府管辖,到辽圣宗时,改属西北路招讨司室韦节度使管辖。

  金时期,漠河为上京治下的蒲与路(路治所在今克东县境内)的西境。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部灭辽后,建立金国,于公元1125年统一了东北全境。

  1129年(金天会七年)金在东北地区设置了上京、咸平、东京和北京4个路,蒲与路为上京管辖。《金史·地理志》载:“蒲与路,国初置万户,海陵阁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经当代考古证实蒲与路南起今呼兰、肇州以北之地,西境以嫩江和今泰来县接壤,东境至汤旺河,北抵外兴安岭,漠河地自在其中。

  元初,漠河属蒙古贵族铁木哥斡亦斤的封地,后改为辽阳行省蒲与路管辖。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灭金后,开始分封诸侯,划分领地,将今嫩江流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之地,封给其三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诸王叛乱被平定后设立岭北行中书省,漠河地在其治下的和林总管府管辖地区内。岭北行省,管辖区域从大兴安岭以西、哲里木盟以北直至北冰洋尽属岭北行省;大兴安岭东至日本海,属辽阳行省辖地。

  明时期,漠河属奴儿干都司木河卫之地。 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王朝在黑龙江下游与阿姆贡河江流处右岸的特林设立奴儿干都司,“奴儿干”为满语的译音,汉语意为“图画”,因该地山川秀丽、风景如画,故名。奴儿干都司共辖384卫、24所、7城站、1寨,所辖区域北界至外兴安岭,东至鄂霍次克海的库页岛。明正统(1436~1449年)后设立木河卫,对黑龙江上游地区实行有效管辖。据满文档案记载:木河卫直至1564年(明嘉靖四十年)还向明王朝请求袭职。

  在清军入关前,东起鄂霍次克海、西至贝加尔湖之间的广大地区的索伦部各族都已臣服于清王朝。清初漠河为索伦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王爷的领地。因清军入关,无暇顾及东北边防,致使罗刹(沙俄)不断侵扰,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地区的达斡尔人先后迁到嫩江流域定居。同时游猎在外兴安岭勒拿河和结雅河流域的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逐渐迁徙到阿木尔河、盘古河和牛耳河流域等黑龙江右岸上游一带。

  1644年,清军入关后,整个东北地区由盛京总管府管辖。1653年,设立宁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漠河地方在其管辖之下。

  1674年(康熙十三年),清政府开始在黑龙江左精奇里江口以南的黑龙江东岸(明代忽里平寨旧址)修建木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设立黑龙江将军,黑龙江第一任将军萨布素率部戍边于瑷珲,统辖松花江左岸以北,包括漠河在内至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后于黑龙江城(瑷珲)设立黑龙江副都统,漠河为黑龙江副都统所辖。1691年(康熙三十年)设布特哈总管衙门,漠河境内原为黑龙江城所辖的鄂伦春、索伦、奇勒尔等牧猎地区,改属布特哈巡查与管辖。

  1882年(光绪八年),漠河划规兴安城总管衙门。1883年俄人结伙在阿勒巴金河(今额木尔河)支流的什都哈河(今老沟河)流域盗采黄金,并成立所谓极吐尔加共和国。1885年清政府察觉后令黑龙江副都统到漠河调查,1886年(光绪十二年)派兵消灭“极吐尔加”共和国。1888年(光绪十四年)北洋政府于此处创办漠河金矿总局。1894年(光绪二十年)后,漠河为黑龙江副都统下库马尔路协领管辖,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兴安城总管衙门裁撤黑龙江将军衙门改行省。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设黑河府,今漠河地域则隶属黑河府管辖。同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请设立漠河直隶厅,为缓设之缺,未及实行。

  宣统元年(1909年)11月17日在漠河设立总卡衙门。总卡衙门为瑷珲道所辖,委佐领文景为总卡官,同时成立漠河守备队,在黑龙江沿岸漠河境内设监视所6处,由守备队管辖。总卡官文景于1910年(宣统二年)五月初一正式接管一切地方事务,节制洛古河至安罗之间的8处卡伦。总卡衙门负责漠河一带地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税收、民事和涉外事务等职责,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构。是为漠河地方政权设治伊始总辖境域,西至洛古河卡伦以上8千米的额尔古纳河口,下至呼玛尔总卡所属伊西肯卡伦分界,东西长约350余千米。南以伊勒阿林山(今伊勒呼里山)山脊线与嫩江县分界;北至黑龙江主航道分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1912年(民国元年)6月,北洋政府撤销瑷珲兵备道,7月在黑河成立黑河道。1913年(民国二年),北洋政府又将黑河道改为黑河观察使,漠河则先后隶属于黑河道、黑河观察使统辖。

  1914年(民国三年)黑河观察使又改为黑河道。同年7月1日漠河总卡衙门改为漠河设治局,管辖额尔古纳河下游的珠尔干河和漠河两处总卡所辖区域。设治局驻漠河街,漠河设治局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道管辖。

  1917年(民国六年)1月26日,漠河设治局改升为漠河县,为二等县,隶属于黑河道辖治。

  1929年(民国十八年),废道制,黑河道改为黑河市政筹备处。漠河县改由省直辖,直属黑龙江省公署,为一等县。

  1912年(民国元年)冬,因呼伦贝尔蒙古独立,珠尔干河总卡宫赵春芳组织汉军二营占据吉拉林,与叛军拼死战争。呼伦蒙古独立后,唯珠尔干河总卡地不服叛乱。之后,黑龙江督军命令赵春芳率兵退守漠河,并决定将珠尔干河总卡并入漠河总卡。1914年(民国三年)初,珠尔干河总卡辖地与漠河总卡辖地完全合并后,于同年5月间成立漠河设治局,其辖境范围包括珠尔干河总卡并入辖地6.2万方里,合1.55万平方千米。辖境四至:东部以安罗卡辖界与呼玛的依西肯卡辖界接壤,西部经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的后贝加尔州为界,东西长435千米,南至伊勒呼里阿林山与嫩江县毗邻,北至黑龙江主航道与俄罗斯的阿穆尔州为界,南北宽约375千米。据1914年(民国三年)黑河道尹调查,漠河设治局辖境总面积为22万方里,合5.5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今天漠河县总面积的3倍多。

  1917年(民国六年)1月26日,漠河县成立,县辖区域与设治局区域相同,又据1928年(民国十七年)漠河县公署内务调查统计,漠河县总面积为30.36万方里,合7.59万平方千米。1929年(民国十八年)鸥浦设治建县。将漠河东北部划规鸥浦县,漠河区域变化为:东至马伦与鸥浦、呼玛县接壤,西至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州为界,东西宽345千米,南至伊勒呼里山,与嫩江县和牛耳河与呼伦贝尔的一部分为界,北至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与俄国阿穆尔州为界,南北宽375千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东三省,1932年4月1日,黑河沦陷。1934年1月,日军讨伐队侵占漠河。同年5月,伪漠河公署成立,定为丙级县。10月,伪满政府决定将东北三省划为14省,伪满洲帝国民政部于黑河设立了黑河省,开设办事处,11月,改为黑河省筹备委员会,12月1日,伪黑河省在黑河宣告成立,漠河县直至伪满政府灭亡,均隶属伪黑河省所辖。据伪黑河省总务厅于1935年10月调查,漠河县总面积32638.7平方千米。1939年6月,又将兴安北省北部划归漠河县管辖。其四至:东与鸥浦、呼玛两县接壤,南与兴安北省交界,西南、西部与室韦、奇乾两县毗邻,西北和北部隔黑龙江中心线主航道与俄罗斯赤塔、阿穆尔两州相望。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8月11日,苏军陆、海、空三军对漠河日军发起进攻,8月13日,漠河全县光复。在此期间,漠河隶属黑龙江省辖区内。1947年2月,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成立黑龙江嫩江联合政府,漠河县为其第五专署(黑河)。3月,人民解放军某部三旅挺进漠河,解放漠河全境,同时撤销县制并入呼玛县。6月,黑河专署专员许烈到漠河视察,并率章文坦、谢宝斋2人带工作队正式接收漠河,成立“建联会”,统管民主政权。9月,漠河复归黑龙江省领导。

  1948年1月,因西部斯大辽克距漠河太远,交通困难,不便领导,黑河专署派“建联会”主任谢宝斋到内蒙古协商划界,将斯大辽克以西划给内蒙古管辖,划定洛古河以上第1号航标灯为内蒙古和黑龙江省的分界点,同时成为漠河西部的分界线。

  1948年,土改运动结束后,在原漠河县设立呼玛县第五行政区,下辖漠河、额木尔、马伦、开库康4个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漠河仍为呼玛县领导。1958年,改乡成立人民公社,由黑河专区呼玛县领导。1967年,呼玛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归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0年,呼玛县从黑河地区划出,归大兴安岭地区领导。同年8月5日,古莲区和阿木尔区成立。1976年,将阿木尔西部划出,成立图强区,三个区均为县级政企合一体制,均隶属于大兴安岭地区领导。

  1981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塔河、漠河两县,将呼玛县西北部的马伦、开库康两个公社划归塔河县,将漠河、兴安两个公社和阿木尔、图强、古莲3个行政区及富克山待开发无人区均归漠河县,县人民政府于同年8月16日在西林吉镇成立,归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县城西林吉镇是1981年恢复建立漠河县时,沿用开发大兴安岭原古莲区时的西林吉镇。西林吉原名叫作栖林集,也叫作齐林集,是额木尔河流域一个气候比较温和的地方,是野生动物、鸟类比较集中的地方。县址西林吉镇在1987年5月6日遭受特大森林火灾洗劫后,县城变为废墟。大火扑灭后,由国务院复建指挥部和黑龙江复建指挥部在原来的县址重新建设。镇内占地由原来的5.74平方千米扩大为8.74平方千米。

  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漠河县,设立县级漠河市,以原漠河县的行政区域为漠河市的行政区域,漠河市人民政府驻西林吉镇中华街29号。

历史事件

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汉语拼音:Yakesa Zhizhan),中国清朝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685~1687) ,中国军民驱逐沙俄侵略者,收复雅克萨战争。雅克萨城位于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北,黑龙江北岸,历史上属于中国,系中国索伦部达斡尔族所筑。17世纪中叶,沙俄派兵侵占。清政府多次谋求和平解决无效,于二十四年四月,命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领水陆军约3000人,自黑龙江城(今爱辉)出发,五月二十二日进围雅克萨。进抵雅克萨城下时即通牒俄军撤离,俄国统领托尔布津妄图负隅顽抗。二十四日晚,清军始发炮轰击。次日晨,郎坦又下令在城下三面积柴,声言火攻。托尔布津乞降,率600余人撤往尼布楚。清军平毁城堡回师黑龙江城。同年冬,侵略者重占雅克萨,筑城据守。次年五月底,萨布素、郎坦等奉命率军再围雅克萨。六月初开始攻城,鏖战4昼夜,击毙托尔布津,继而在城外掘壕围困,截断城内水源。俄军困守孤城,势穷力竭。在沙皇政府的请求下,清军于二十六年夏撤围。此后,两国通过平等谈判,于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正式名称是《尼布楚议界条约》),中国清朝俄罗斯帝国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该条约是在挫败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1689年9月7日)由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沙俄全权使臣戈洛文签订于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条约共分6款,其中有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规定是:两国以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发源处沿外兴安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唯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的地方暂行存放待议。条约还就俄国撤出雅克萨、两国互不收纳逋逃、居民不得擅自越界、贸易互市等事宜作了具体规定。《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俄国将其侵占的一部分领土交还中国;与此同时,俄国通过条约将中国让予的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举纳入它的版图,将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的地方划为待议地区,并获得重大的通商利益。《尼布楚条约》是双方经过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结果。条约的订立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

地理

  漠河县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北部,居中俄界河黑龙江之滨,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县份。漠河县位于全国九大山系之一的大兴安岭山脉的北坡,黑龙江上游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7′至124°20′,北纬52°10′至53°33′。

  漠河县东与塔河县接壤,西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右旗为邻,南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所属的呼中区交界,北隔黑龙江主航道与俄罗斯相望。

  漠河县自黑龙江上游内蒙古恩河哈达以东2.6千米处,下至谢尼康河口,边界线长242千米,境内南北宽150千米,总面积18233平方千米。漠河县面积占大兴安岭地区总面积的21.6%,占全省总面积的3.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里4.64人。

气候

  漠河县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县份。冬季受大陆季风和蒙古高压控制,强烈的冷空气自西向东推进,降水骤降,异常寒冷,严寒期长,1,2,3,11,12月份平均气温在2.2℃~-28℃之间,当太平洋阿留申低压盛行时,海陆间气压梯度加大,气温急剧下降,气温一般在-40℃以下,盛行偏西或西北风。

  春季,当贝加尔湖、蒙古低压向东移动经过县境时,为大风出现最多的季节。4月、5月份大风风速月平均1.8米/秒,干旱少雨。

  夏季,漠河县处于大陆低压东北部,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携带暖湿气流由南向北推进与之汇合,使气温升高、降水增多。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8.1℃以上,由于地形复杂,太阳辐射强,空气湿度大,易产生地方性小范围对流团,易出现局部地区降、雷阵雨天气。

  秋季,贝加尔湖低压东移,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8月、9月份出现霜冻,降水减少,秋高气爽,“五花山”开始出现。

  季节的划分:根据1934年中国专家张宝堃提出新的分季标准,冬季,平均气温(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到10℃以下。夏季,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春季,平均温度从10℃以下稳定升到10℃以上。秋季从22℃以上稳定降到22℃以下。按照天气气候角度来划分漠河的四季,漠河县的冬季漫长,可达8个月,长达240天左右,在1,2,3,4,5,10,11,12月份平均气温0.3℃~-28.7℃。漠河没有夏季,春秋两季相连,在6,7,8,9月份平均气温7.5℃~18.1℃,120天左右。

北极光

漠河景观:北极光

  极光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它是来自太阳活动区的带电高能粒子流,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所以极光常见于纬度靠近地磁极的高磁纬地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在大约离磁极25°至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在地磁纬度45°至60°之间的区域称为弱极光区。

  北极村位于北纬53°线以上,由于纬度较高,在夏至前后产生白昼现象,所以在中国能够有机会一睹极光风采的地方只有北极村。由于北极村位于北半球,所以人们通常把在北极村所看到的极光称为北极光。

  北极光虽然一年四季都出现,其形态变化多端、色彩神奇诡异,而人们极少能见其真容,因为极光产生后与观测地之间经常被多云的天气所阻隔。大多是在每年夏至前后9天的时间最容易看到,因夏至前后北极村常出现万里晴空的天气,当北极与北极村之间没有云层阻隔,人们就可以看到壮观至极的北极光了。

极昼

  白夜是漠河独有的自然景观。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漠河位于祖国的最北端,由于纬度高,随着季节的变换,到每年的夏至时,便产生了昼长夜短的极昼。在极昼出现时,晚11时,天仍然亮,人们可以坐在白夜里看书、写字。当夜幕降临到午夜后的1-2时,天稍黑一会儿又开始放亮。此时,晚霞与朝晖在北方的天宇上交相辉映,其白夜之景十分壮观。因此游人多称漠河为“不夜城”。

  漠河白夜产生在每年的夏至前后的九天中,此时节的漠河多出现万里晴空的天气,是最佳的旅游季节。人们在观赏北极光和白夜的同时,又可同时看晚霞与朝晖连成一片的红彤天宇。(自90年代以来,漠河县把夏至定为旅游节)北极村则成为漠河县旅游区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每当夏至到来,便有国内外数千人到北极村观看白夜和极光,游客在北极村渡过白夜的时候,经常通宵达旦,在村旁的大江之滨点燃堆堆篝火,载哥载舞,唢呐声声,歌声阵阵,大自然把人们陶醉在白夜之中。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991年,根据《漠河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数字统计,全县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为18432.5平方千米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其中耕地面积2982.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2%;林地面积172096.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3%;牧草地551.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3%;居民点及矿用地4993.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3%;交通用地3199.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2%;水域15300.3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8%;未利用土地90293.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9%。

水资源

  漠河县有大界河黑龙江、中河额木尔河,小河有800余条,全县容水量超过42亿立方米,出境水量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超过3万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漠河县位于额木尔河、老潮河、大林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平原区面积1190.8平方千米,分布砂砾不潜水含水层,含水层厚度3~5米,地表水资源量年均29.27亿立方米。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0.48亿立方米,降水年均77.12亿立方米。其中平原降水年均5.04亿立方米,山丘降水年平均72.17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补给量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4749.9x104立方米/年,黑龙江额木尔河水测向渗流补给量213.8x104立方米/年。额木尔河平原区地下径流补给量为4156.5x104立方米/年,黑龙江干流河谷平原区351.4x104立方米/年。漠河县地下水总补给量为9471.6x104立方米/年。漠河县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276.3x104立方米/年,其中黑龙江干流平原区为75.9x104立方米/年。

矿产资源

  漠河县县域地质构造复杂,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矿产资源丰富。县境内有固体燃料矿产、黑色金属矿产、稀有金属矿产、贵重金属矿产,可用于建筑、化工等方面的非金属矿产近20余种,矿产地60多处,其中包括沙金、岩金、煤炭、大理石、白灰石、泥炭等。另外,非金属建材化工用原料,膨润土、镁石,可用于建筑沙石、黏土。1998年又发现了石油、天然气等矿种。

野生植物资源

  漠河山区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由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野生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中目、种、属却比较齐全。种群面积分布较大,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和重要的经济与科学研究价值。现已发现野生植物8000种,隶属23目、41种、99属。

野生动物资源

  县内有节肢动物甲壳纲、蛛形纲和昆虫纲。圆口动物:七鳃鳗,别名“七星鱼”、“七星子”。两栖动物:山鱼科动物1种、无尾两栖类有6种、蟾蜍1种、林蛙2种。爬行动物:3种蜥蜴、1种蛇、3种蜥蜴爬行纲、蜥蜴纲、蜥蜴科。鱼类:有鱼57种(亚种),其中鲤鱼科51种(亚种)、鳅科5种、鲑科5种、鮠科4种。鸟类动物:共有237种,13个亚种,分属于16目40科,其中雀科种类最多,有30种;其次为鸭科25种、鹜科22种。境内代表种松鸡科,主要有3种:黑嘴松鸡,又称棒鸡;黑琴鸡,又称乌鸡;花尾榛鸡,又称“飞龙”。陆禽除鸡类外,还有山斑鸠为常见候鸟。山崖附近有岩鸽。兽类境内共有56种,隶属于6目16科,是漠河野生动物中仅次于鸟类的第三大类群,其中貂熊、猞猁、紫貂、棕熊、水獭、麝、马鹿、驼鹿、雪兔9种野生动物被国家定为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林业资源

  漠河县和西林吉林业局为政企合一体制,西林吉林业局北部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南部、西部与内蒙古相邻,东部与图强林业局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1′22″~123°16′10″;北纬52°16′58″~53°16′58″。总面积为732092公顷。其中林地面积716635公顷,占总面积的97.89%;非林地面积15457公顷,占总面积的2.11%。全局森林覆盖率为90.6%。全局活立木蓄积为51663834立方米。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禁伐区面积259036公顷,限伐区面积213775公顷,商品林区面积134671公顷。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有北极光、白夜、老沟古人类遗迹、北极村风景区、乌苏里北极点、观音山、胭脂沟、李金镛祠堂、北陲哨兵纪念碑、北极沙洲、“5·6”火灾纪念馆、原始森林“松苑”公园等。

特产美食

漠河特产有中国北极蓝莓、鸡肉炖蘑菇、鳕鱼炖豆腐、烤狗鱼、漠河大麻哈鱼。其中鸡肉炖蘑菇是漠河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之一。

中国北极蓝莓,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特产,来自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根部常年生长在冻土中,能抵御-50℃严寒,是一种完全无污染的天然浆果。大兴安岭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生产绿色食品的重要区域之一,特别是野生蓝莓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占全世界的30%。

鸡肉炖蘑菇,是漠河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之一,是东北四大炖菜之首。其鸡肉和蘑菇都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物,炖在一起,不光味道鲜美,营养更是丰富。因漠河邻近山区,所以这里的蘑菇种类繁多,且原汁原味。通常用来炖鸡的夏天一般用鲜蘑,冬天干蘑菇居多。此菜的特点是营养丰富、口感咸鲜。

鳕鱼炖豆腐,鳕鱼是漠河特产的珍贵冷水鱼之一,用它炖豆腐,可谓营养丰富,鲜上加鲜。是漠河地区的经典菜。鳕鱼8-9厘米长,细如韭苔,身体透亮,色泽如银。由于它细细的、软软的,因此当地人叫它老板鱼。鳕鱼要选用纯正的卤水豆腐,切成方块,在盐水里略泡几分钟,这样豆腐在切的时候不容易碎。炒锅倒入油,放入葱、姜丝爆香,倒入豆腐块用铲子轻轻翻炒几下,待两面金黄后,倒入水,水要没过豆腐,烧开后小火慢炖几分钟即可。

烤狗鱼狗鱼是漠河特产的冷水鱼之一,夏秋季节尤其多。当地人的吃法多数是红烧和烧烤。夏天漠河北极村的烧烤摊也很多,几乎家家都有这个菜品。狗鱼在产区的天然产量很大,肉质细嫩洁白。狗鱼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而在新疆的江河流域中生存的则是白斑狗鱼,狗鱼的背部和体侧呈灰绿色或绿褐色,并且有许多黑色斑点,腹部呈灰白色,牙齿锋利。狗鱼具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并且肉质细腻,味道极佳。

漠河大马哈鱼,又写作大麻哈鱼,是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体大肥壮,肉味鲜美,可鲜食,也可胶制、熏制,加工罐头,都有待殊风味。盐渍鱼卵即有名的“红色籽”,营养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在我国,大麻哈鱼为出口品种,也是我国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其肉质细腻,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每100克含有1384卡热量,钙50毫克,磷153毫克,铁1.9毫克。此外,还含有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其卵晶莹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盐、钙质及维生素A、D,被公认为宴席珍膳。

文化

民间艺术

冰灯

  在北方诸多民间艺术之中,冰灯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也是最能突现“北”、“寒”特点的艺术。在清代《黑龙江外纪》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中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从此描述中可清晰看到当时民间十五元宵夜的繁华景象,尤其那“镂五六尺冰为寿星者”让人领略到那时冰灯、冰雕水平已经相当高。在中国最为寒冷的北极漠河地区,冰灯、冰雕等自然更是不可或缺的。只是尤其近年来冰灯、灯雕艺术发展迅速,成为北极地区一大旅游亮点。

大红灯笼

  大红灯笼是重大节日期间北方普遍使用的一种喜庆物品。早年多为纸糊成,以竹篾为骨,里面点燃油灯,富贵些的人家点的是蜡烛。年年换新。近年来,开始出现以铁丝焊骨架,罩以红布。里面插上蜡烛,更多的是接上电线,使用灯泡,即明亮又安全。这种灯笼一般可连续使用多年。大红灯笼一般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八角形及其他形状。

秧歌

  漠河秧歌队规模一般在15~20人以上,乐器多为大鼓、锣、钹、锁呐等,乐曲则使用百鸟朝凤、金蛇狂舞等民间欢快曲调。男子穿着大红、大绿的衣裤装,手持彩棍,扮相多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神话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女子多穿着彩色衣裙,手持花扇,其中必有一划旱船者。秧歌队中一般有扮骑驴的老头,有舞动大烟袋的老妪。领舞的多为男子,身披大斗篷。秧歌舞动的节奏由大鼓手掌握,不同的鼓点,代表不同的秧歌队形。秧歌队形变化较多,高潮时,多为穿插聚拢,鼓点也较快,场面较为热烈。秧歌这种艺术形式早些年一般在春节、十五等民族节日登场。近些年,一些老年人出于健身的目的,每年的夏天傍晚都自发集中到广场等处进行运动。在夏至节、汽车拉力赛等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中也都有社区组织秧歌参与其中。成为一种人们广泛喜爱的集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

建筑

木刻楞

  从历史上看,漠河地区尤其是北极村,村民的住房几乎全部是木刻楞房,这种房屋是完全用原木刻制而成,房屋内外墙抹以黄泥,从外面可以明显看出内部木头形状,这是北极村最为古老的民房建筑方式。它的特点是大尖顶,烟囱纤细,顶盖为“灯笼板”压口。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灯笼板”。据当地老人说,过去没有火锯锯出来的标准板材,而是用上好的樟子松,按年轮剥下的簿板坯子,块块叠压而成。从屋里向外看,可以清楚看到露天的缝隙,但却不漏雨。还有就是茅草苫的房顶。层层叠压,看上去十分厚实。为了使房屋在冬天不透风,建房时要在木头与木头之间刻上沟槽,中间压实茅草。黄泥则是在木头房子刻成后,由人摔上去的,这种劳动叫“摔大泥”。大泥摔好后,抹平,房屋的主体就算建造完成了。

  房屋内部以火墙为主要间壁墙,所谓火墙是北方冬季取暖的主要工具,由两层立砖垒制而成,中间有三个过火间隔。火墙一头下面与火炉连通,火墙分开的两个屋,可根据需要搭有火炕。另一头与烟囱相连。烧火做饭后,火墙被烧热可以取暖。

  与木刻楞相配套的建筑还有一种二层结构的建筑,这种建筑被称为“暖巴拉”,俄语仓房之意。这种暖巴拉与仓房相比用途要更多,它的下面是马厩(现在也有做“四轮车”车库的),马厩的上面铺小杆,小杆上用水泥抹平,用于凉晒粮食,最上面的顶蓬则可遮雨。这种农村配套的房屋结构与布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对传承北极村本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砖瓦结构的房屋 这种砖瓦结构的房屋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的建筑,其建法与现代的建筑没什么两样,只是北极村的这种砖瓦结构房屋保留了大尖顶的特点。

  水泥仿木刻楞房屋 这种外形酷似木头的房屋,实际上是水泥制成,它的内部是普通的砖瓦结构房屋,目的是仿制“木刻楞”房屋,给人以新鲜感。

  木包房建筑 这种外部由木头刻成的房屋建筑是近两年才出现的,老百姓称之为“木包房”,内部为全砖瓦结构,只于外部包了一层木头,且不“摔大泥”,露出木头的本色。这种房屋是北极村所独创,其价值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游戏

嘎拉哈

  抓嘎拉哈(抓音:chuǎ,为东北方言),是以嘎拉哈做为游戏的统称,是中国北方旧时每家必备的一种游戏。每当晚饭后,几家孩子聚于土炕上,一玩到深夜。嘎拉哈为骨制是狍子、鹿、猪、羊等后腿膝关节处的小骨。食用后,取出,清净后染上各种颜色。但于生肉中剔出的嘎拉哈才是嘎拉哈中的上品,尤其光亮。嘎拉哈四面各有名称,正面叫“坑”,背面叫“背”,如耳一面叫“针”,另一面叫“驴”。嘎拉哈玩法灵活,可一人也可多人,以抓、搬、叨、碰为主。场地多选在炕上。

  通常,玩抓嘎拉哈要另外配上一只“口袋”,“口袋”用6片布片缝制而成,里面装上麦子、小米、玉米碴子等颗粒状粮食,意喻着“家有闲粮”。抓嘎拉哈是最为普遍的玩法,玩时,多人以“手心、手背”排出次序,玩者先将若干个嘎拉哈抛撒于炕上,看清嘎拉哈每面各有几个。将口袋凌空抛起,在口袋下落之前,将每个同面的嘎拉哈抓于手中,放置一边,并接住下落回来的口袋。以同面所抓嘎拉哈多者为胜。如接不住,或抓错面,视为出局,轮到下一个。

  搬嘎拉哈分为:搬尖、搬背,多数只搬尖。所谓“搬”,即为“翻过”之意。搬尖,就是将撒落的、尖未向上的嘎拉哈翻成尖向上;搬背,就是将撒落的、背未向上的嘎拉哈翻成背向上。搬嘎拉哈时也是将口袋抛向空中,待口袋下落之前,将搬的动作完成,以所搬同数多者为胜。口袋下落未能接住,或搬错面,视为出局。这种玩法技术要求较高。

  叼嘎拉哈是一种简易的玩法,先将嘎拉哈若干抛撒于炕面上。不分面,将口袋上抛,在口袋未下落之前,抓起一枚嘎拉哈,置于牙间咬一下,放在一边,以数多者为胜。如口袋落回而没有接住,视为出局。

  碰嘎拉哈也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玩法,将嘎拉哈抛撒于炕上,手中留一个,以拇指食指拈住尖,另一只手将口袋抛于空中,待其落下之前,用手中嘎拉哈将撒落的嘎拉哈碰翻成同面(一般以尖为上)。以碰翻最多者为胜。如口袋落回而没有接住,视为出局。

  抓嘎拉哈这种游戏在20世纪60~80年代初期还可看到有人玩,但到了80年代末,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这总原始的、古老的、陈旧的玩具已被陶汰,正被现代玩具所替代,就已经不再为人所见,偶尔在一些人家看到3个4个,也已没有再去玩耍的心情。在9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几乎没有人知道“嘎拉哈”是为何物了。

摇大绳

  摇大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群众性游戏之一,可多人参与。以出“手心、手背”分队,以“石头、剪子、布”确定出场次序,找来一根七八米长的绳子,由两人各执一端摇成圆圈,参与者轮番或结伴一同从下落回来的大绳上跳过去,绊住大绳而不过者为出局。没有固定规则,以娱乐为主。现多于校园中可见。

打破车

  打破车也叫“打坨子”,这是山中孩子比较野蛮的游戏。游戏方法简单,找来一整块红砖,立于10余米之外,人站处划一横线,人站于线外。以“石头、剪子、布”确定出场次序。玩者手持半块砖头或石头称为“籽”,向10余米之外的红砖扔,将红砖打倒,为完成一级;第二级则将籽扔于大致自己一条单腿可跳至的距离处,从线外跳出,踩在籽上,并于此处击打红砖。打倒则完成第二级;第三级可将籽扔于自己单腿跳跃两次可跳至的距离处,从线外跳出,第二跳踩在籽上,并于此处击打红砖,以此类推。待至第8级时,籽已落于红砖之下,这时不再用手拾籽打砖,可用单跳的脚将籽踢向红砖,打倒后进入第9级。第9级是将籽扔于红砖之后,跳过去后,拾籽从胯下扔出打砖,打倒后即为胜利者。游戏过程中,如打不倒红砖,或将籽扔得过远,自己不能在规定跳数内踩到籽上,即为出局,轮到下一人。如此循环,直至第一个人完成9级,定出输赢。

抽冰尜

  抽冰尜是北方男孩子最为喜爱的一种冰雪游戏,早年冰尜都是自己制作的。一般冰尜有两种材质制成,一种是木制的,找一截木头,大小长短均按自己喜好而定,小的三五厘米粗,六七厘米长,大的十几厘米粗,十五六厘米长,一头削成圆尖,于圆尖上钉上手推车用的滚珠,也有钉上按钉的。尜就做成了。另外一种是铁制的,找来一个大号的螺母,再找一个大小与之相当的铁珠,将铁珠硬砸于螺母之中,就完成了。不同材质的尜,使用的鞭子也不同。对木质的尜,一般使用细绳做的鞭子;对铁珠螺母尜,则要使用由一束布条制成的鞭子才行。不论哪一种,做好了鞭子,才算完成了全套装备。找一处冰面或踩平的雪地。或用手起动,或用鞭梢缠绕于尜体上起动,之后便以鞭抽尜,使其飞快旋转。可自行其乐,也可与朋友比冰尜优劣。

旱地尜

  打旱地尜也称“打刻子”,是夏天的游戏,它与冰尜有本质上的不同。旱地尜为两厘米左右粗的小木条两头削尖制成的,还要有一把合手的木刀,形状与家里使用的菜刀类似。玩时,要两人以上。事先定出最高成绩,先达到者为胜。找一宽敞地面,于地面上画一直径为一米左右圆圈。以出“手心、手背”或“石头、剪子、布”确定出场次序。先打者,一脚踩于圈内,一脚踩于圈外。另排于第二者跑离圈十几米远面向圆圈。先打者一手持尜,另一手持木刀。如发球用木刀将尜向第二个人打出。第二个人要尽量用木刀将尜于空中打回,离圆圈越近越好。之后,第二者拾起尜向圆圈内扔,如扔进圆圈,先打者失去打尜机会,视为出局,于边上等下一轮。如尜正压线上,先打者还可补救,补救方法是玩者将木刀从后面于胯下伸出,击打旱地尜,如尜出圈超过一步,可用此法继续打尜三次;如不足一步,当即罚下,第二者上,第三者去接。

  如第二者不能将尜扔回圆圈,不论多远,都算是先打者的成绩。

  先打者用木刀砍旱地尜的一侧,使其飞起。这时有两种方式用木刀击打旱地尜,一种是普通方法,将尜尽量向远处打,可打三次。第二种则是技术性很高的打法,叫做“连环板”,即用木刀于空中连续将尜打起,只要尜不落地,就算一次。有玩得好的,三个连环板下来,即可得百十步成绩。因为打旱地尜最后是用步数量出尜与圆圈的距离,定出成绩的。先打者完成游戏,轮到下一人,依次循环。直到其中一人最先达到事先定出的最高成绩为止。

  目前,这种打旱地尜游戏已经没有孩子玩了。

滑冰车

  冰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男孩子最为热衷的一种冰上游戏,每年初冬从冰上可以上人开始,就可以看到一群一群的男孩子云集于晶莹剔透的冰面之上,各自划着自己的冰车玩得开怀而忘忧。

  绝大多数冰车是男孩子自己动手制做的,算不上好看,但绝对自己称心。也有家长为孩子制做的,好看,但往往不尽如人意。常见的冰车有两种,一种是“无头冰车”一种是带有“飞机头”的冰车。“无头冰车”小巧,制作简单。选两根木方,做冰车的脚,前头斜锯成船头形,镶上粗铁丝,以减少磨擦力,冰车脚上钉上木板,冰车就做好了。为冰车提供动力的是两根一米多长的木棍,木棍头上钉有锋利的钉尖,叫做“冰锥子”。这种“无头冰车”携带方便,转向主要靠“冰锥子”来实现。

  另一种是带有“飞机头”的冰车,冰车的主体部分与“无头冰车”一样,只是于“无头冰车”下安装了一个连杆,向前探出,于头部用钉子连接装上一个“十”字形的转动装置,下面是一个缩小了的船头形冰车脚,也镶有铁丝。上面是一段小木板,适于脚踏。使用时可使冰车灵活转弯。

  冰车大小不等,随使用者需要而定。近十几年来,这种冰上游戏已经见不到了。

打啪叽

  打啪叽(啪音:pià,东北方言,无此汉字),这是一种很花力气的游戏,分两种,一种是用旧书页纵向对折,两张十字交叉,逆时针折角,相互插压,形成方形一体。有2张纸的,有4张纸的,也有6,8张纸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常有男孩子将自己正学的书撕开叠啪叽的,自然少不了老师的批评和爹妈的责罚,另一种则是用旧的香烟盒,折角、对折、插压而成的三角啪叽。   不论哪一种,玩法是一样的。两个以上的人参与就行,同样以出“手心、手背”或“石头、剪子、布”确定出场次序。以啪叽扇啪叽,扇翻为赢,啪叽便归赢者,输的一方再续上一张,赢的接着扇。扇不翻,轮下一个扇。如先扇者的啪叽压了后扇者啪叽上面,则以双方先喊出的“死”或“活”来确定如何处理。先扇者喊“死”,后扇者喊“活”,“死”音在前,后扇者便不能动先扇者的啪叽,只能抽出自己的啪叽,再扇。如“活”音在前,则后扇者可以自行处理对方的啪叽,如找个小石籽,将对方的啪叽垫起,便容易扇翻。

  打啪叽常常因输赢而打架,也为输赢而将胳膊扇肿,但不论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依就照扇不误。哪怕整天挨揍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见当时此游戏之盛。

鄂伦春民俗风情

  鄂伦春是长期生活在中国北方深山密林中的一个少数民族,目前仅有几千人口,为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这是一个自古以狩猎为生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民族。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经常能看见鄂伦春人骑着猎马,挎着猎枪,领着猎犬或从街头走过,或驰骋在山林间,他们的剽勇令人惧怕和敬畏。鄂伦春人热情、好客,心地坦荡,哪怕是素昧平生,只要与他们相遇,他们都会与你把酒同饮,割肉同食,你如果不接受,他们会很生气,甚至拿起枪半真半假的恐吓你。正因为他们这粗犷的性情难以为常人所理解,所以使人对他们敬而远之。

  因鄂伦春是漠河地区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也是漠河地区最早的先民。因此,在漠河地区至今还留存着许多鄂伦春民族习惯。

占卜术

  ①枪卜 是占卜者用右手握住枪托,在枪管上栓上一只斧头,占卜人嘴里叨念着想要占卜的内容,比如问是哪路神,念一个神的名字举一下枪。如凶,枪就举不起;如吉,就能把枪举起。

  ②骨卜 一般采用狍子等兽类的肩胛骨为卜具,先放在火上灼烤,然后举起,占卜者嘴里默念想求的事项,把骨举过头顶摔在地上。然后仔细察看骨上纹路,如骨上纹路顺而短,则吉;纹路紊乱而绵长则凶。

  ③树卜 多为鄂伦春女人所使用,比如孩子病了,或孩子被惊吓了,就使用此种占卜。占卜的女人首先折一根人字形树叉,横绑成人字型,扎成人头,套上孩子衣服,这叫“笊篱姑娘”,占卜者举着“笊篱姑娘”一边前后走动,一边嘴上叨念,试问吉凶。如事吉,“笊篱姑娘”就往前倾,如事凶,“笊篱姑娘”就往后倾。

桦皮船

  鄂伦春人一般都是依河流而居,所以在渡河狩猎和在河上捕鱼都要使用船支。因为在过去他们很少与外界往来,生产生活工具无法传入,也只能就地取材,制作一些适合自身的工具。鄂伦春人使用的船支就是用桦树皮制作而成的,故称桦树皮船。这种桦皮船为鄂伦春人所独创,制船前,首先要选一棵粗壮桦树剥下整张的桦树皮。剥离时不能将树皮剥坏,剥下后,先把整张的桦树皮放在水中浸泡,直到泡软,然后将桦树皮挤压成船形。然后挑选顺茬的樟子松原木,用刀斧将原木劈开,制做成船帮和船的龙骨,用木钉将桦树皮与龙骨固定。一般来说制作桦皮船既不用铁钉也不用胶漆,很神奇的用木钉就可将船组合在一起。

  再制作一根两头扁的木桨,就可以放在水里使用了。这种桦树皮船十分轻便,两个人用手臂就可以带走,平时鄂伦春人就是使用这种桦树皮船进行渡河狩猎或打鱼。当捕到猎物后还可用这种船载回猎物,而且可同时乘载几个人。这是一种很神奇的水上交通工具,这不能不说是鄂伦春人的一种智慧。

独特的婚俗

  鄂伦春人实行一夫一妻制,他们求婚成亲的形式极具民族特色。如果一个男子看中了一个女子,先得托一个能说会道的媒人去女子家求婚。求婚中无论女方家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让媒人上门三次。如女方家同意这桩亲事,也不直接答应,而是很含蓄的表示出来。这时媒人见有希望,马上下跪给女方父母磕头。

  求婚成功后,媒人带着男子和礼物去女子家认亲,当晚男子就可和女子同房,然后进行定亲和娶亲。

  娶亲时男方要带很多彩礼,如野猪、狍子、犴肉、白酒、白糖、兽皮等。女方陪嫁也很多,有桦皮箱、皮袍子等。男方派接亲队伍去女方乌力楞(村庄),在接亲送亲队伍之间开展对歌、赛马等活动,但男方总是有意输给女方,只是营造欢快的气氛。婚礼上要拜太阳神、拜老人,要鸣枪庆贺。

  新人所居住仙人柱(房屋)火塘内的火要从老人的火塘里引过来,说明又分出一个小家。新婚之夜一对新人用一只碗一双筷子吃黏米饭,意为相依相爱白头到老。

  从某种意义上说,鄂伦春人对待爱情是专一的,这也是十分难得的,但有些古老习俗又是奇特的,但却是合理的。如女人婚后丈夫去世了,如果有孩子是不许改嫁的,小叔子可以娶嫂为妻。如男人的妻子去世了,可娶妻妹为妻。如丈夫去世了,没留下孩子,公婆又不希望儿媳改嫁,可采取抢婚的形式把女人抢去,另外成立一个家庭。

恩格那力纠哈汗

  恩格那力纠哈汗,是鄂伦春语“产房”的意思。恩格那力纠哈汗为一处单独的小仙人柱,恩格那力纠哈汗内什么时候都不允许生火,即使是寒冷的冬季,有女人在里面生产,也不能架火,原因是怕冒犯了火神。女人生产时男人必须离开,即使是产妇自己的丈夫也不允许接近。产房内有两根埋在地里的木杆,木杆上横一根木杆,女人双手抓住木杆,趴在上边生产。

  产妇生产前要事先来到恩格那力纠哈汗里,供上奥克楚克(助产神)像,求其保佑。婴儿出生后如在夏天就用冰凉的山泉水洗,如在冬天出生就用雪洗婴儿全身。产妇要在产房里呆上一个月,其间不允许与丈夫见面,丈夫要送饭只能用木杆挑着桦皮饭盒递到产房门口,女人在里面接过去,男人就回去。孩子满月后,要把产妇的用品烧掉,产妇和孩了从火上熏烤过后才能回仙人柱里住。这种习俗似乎有些残酷,但叫人充满敬畏。

祭别亚博如坎

  别亚博如坎是鄂伦春语“月亮神”的意思。鄂伦春人的萨满教义信奉万物有灵,他们敬奉的神也特别的多,有祖先神、饲马神、山神、树神、火神、河神、鱼神、龙神、雷神、风神、蛇神、草神、太阳神、月亮神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酒店举杯饮酒,还是在野外野炊,他们都会很自然的用酒敬天、敬地、敬火、敬白那恰,这会净化人的心灵,让人懂得什么是虔诚和神圣。

  祭别亚博如坎(月亮神),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由穆昆达(氏族首领)或塔坦达(家族长)也可由萨满(联系神与人的使者)主持。他们带领大人孩子来到一片空地上,用一个大桦皮盆盛满山泉水,水盆中映月,盆四周摆上各种供品,特别要在盆周围摆放五个圆形面饼,饼中间点上鲜红的狍子血,这说明饼也有了灵魂。

  首领带领大人孩子向月亮磕头,首领祈祷月亮神保佑大人孩子平安,祈求月亮神赐给人们更多的野兽。

  祭祀后,人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吃肉喝酒,每到这时候在场的人也会被他们感动,仿佛自己也变得虔诚了。

抹黑日

  鄂伦春人的天性就是乐观的,他们的乐观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话语的幽默与豁达之中。他们在深山密林中,会用很多方式排遣那种孤寂。他们也在寻找着各种快乐,像春祭、秋祭、祭太阳神、祭月亮神等,他们也会欢度一些节日,但这些节日大都与宗教有关,抹黑节就是其中一种。抹黑日节在每年的正月十六。这一天,他们每家大人孩子都把锅底灰用水或油搅拌,无论见到什么人都要往对方脸上涂抹。这是为了赶鬼怯邪,他们认为鬼见到人脸黑,就会害怕而被吓跑。这天一大早,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把别人的脸抹黑,而想办法不让别人抹到,于是就形成了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的热闹场面。

  抹黑通常都是在平辈人之间进行,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有时也象征性的抹一抹长辈,但在抹黑之前先向长辈下跪磕头,先征得长辈同意后才象征性的往长辈的脸上抹一点黑,否则是不允许的,因为他们十分讲究尊老爱幼。这天部落里很热闹,大家也都很快乐,逐渐使这项活动变成了节日。

捕熊和为熊送葬

  鄂伦春人在一搬情况下都不捕获熊,原因是他们把熊当成自己的祖先,所以称能为“雅亚”(祖父)。他们认为熊的走路、取东西很像人。而且是前位交配,所以认为熊是他们的祖先,这也是一种图腾崇拜。但是,如果需要捕熊或误杀了熊,就要举行很多仪式,否则人就会被熊咬死。熊在冬季比较容易捕猎,到了冬季,大兴安岭天寒地冻,熊就会钻进树洞里蹲仓,一冬不吃不喝,捕熊时用扎枪将其捅出,也可用烟火将其熏出捕获,如果不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形下,熊是极其凶猛的动物,它的掌可以拍碎人的头骨,它那带刺的舌头,可以舔去人脸上的肉,而蹲仓后的熊就柔弱了很多,也容易被捕获。捕猎到熊后,猎人要给熊下跪磕头,求熊饶恕,在剥熊皮前,要在熊的嘴里塞上木棒,熊就不会咬人了。吃熊肉时,人要学乌鸦叫,意思是乌鸦在吃熊肉,而不是人在吃熊肉,女人吃熊肉前要向熊磕头请罪,而且不许吃熊的上半身,否则当年就会被熊咬死。剥下熊皮后,把熊肉分给各家各户,熊皮要送给穆昆或乌力楞德高望众的老人。各家吃完熊肉,要把熊骨收集到一起,用柳条或桦皮做成棺材(老人去世都是采用这种棺材的),像为老人送葬那样将熊骨进行树葬,把棺材架在树上,仪式和为老人送葬一样,送葬礼仪十分隆重,既有向熊示威,又有向熊献媚的意味,所以要跳斗熊舞、唱斗熊歌。

仙人柱

  鄂伦春人世代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仙人柱里,仙人柱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朝阳处,东西一字排开。一般而言,七到十个仙人柱组成一个乌力楞。如汉人的一个小自然屯。仙人柱是由几十根树杆竖着搭结在一起,成圆锥体形。夏天天热,外面围上一层铁克沙,铁克沙是由桦树皮缝接成片的;冬天为了御寒,在外面围上狍子皮。

  仙人柱内设玛路席,也就是正铺位。同时左右两边设奥路席,是侧铺位。所谓铺位就是用野猪皮或狍子皮缝制的皮褥铺在地上。玛路席上方供奉祖先神阿儒娇博如坎、饲马神昭鲁博如坎等神偶像。仙人柱内底边缘处摆放着桦皮箱、桦皮篓、皮口袋、猎枪等生活用品。仙人柱地中间设火塘,火塘上悬挂吊锅,全家人围着吊锅吃肉喝酒。仙人柱后面树上挂着神盒,即是神休息的地方。女人是不许到仙人柱后面去惊扰的,因为有神在那休息。

  鄂伦春人十分敬重火,并坚信有火神存在。因此在用火前,要用酒肉先敬火神。他们认为火神是一个老太婆。决不允许冒犯火神,不许用刀扎火、不许往火上浇水、不许往火上吐吐沫等。火是造福鄂伦春人的神,火给他们带来了温暖,火是仙人柱的中心。

狩猎

  鄂伦春人世代以狩猎为生,而且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狩猎方式。他们每个猎手都拥有超群的狩猎技巧和追踪猎物的本领,而且能达到枪响物倒的水平。他们在山上狩猎时身上只需携带火与盐便可于山林中生活数日,以烧烤的猎物为食,以山洞,草窠为床。他们几乎可以克服一切常人无法想像的困境。因此,鄂伦春是一个极为顽强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

  一个鄂伦春穆昆(氏族部落)或乌力楞(家族公社)都在山林中供奉有白那恰(山神)。白那恰的神像是在一棵剥去一块树皮的大树上,用刀和黑炭刻画出一个老年男人的脸,有眉毛、眼睛、鼻子、嘴和胡须。鄂伦春人在出猎前和猎获归来后都要去祭拜白那恰,这是祈求山神赐予野兽和对山神的感恩之情。祭拜山神是由穆昆达(氏族首领)或搭坦达(家族长)带领大家在白那恰像前摆上供品,点烧树枝和爬山松香。祭拜者双手端着一只桦皮碗,里面盛满酒,不时地敬献给白那恰,同时要把爬山松叶投放在燃烧的火堆里。在燃烧出的气味中,低声祈祷。祈祷的内容一般是保佑山林,保佑所有的人平安及祈求赐予野兽。

  祭拜山神后进山林狩猎,狩猎多以安嘎(狩猎小组)为单位。使用弓箭、地枪、陷阱、猎枪等捕获猎物。

  在捕猎过程中,他们有许多忌讳。如在捕猎前,不许说自己能捕到什么东西;在山里不许大声说话;遇到怪石、怪树要叩拜,因为这可能是某个神变的;在休息或在山里拢火取暖烧烤肉时,不能烧长木头,那会打不到野兽;遇到正在交配的野兽不许开枪射击;对凶猛的野兽不能直呼其名,一般称狼为“大嘴”,称熊为“雅亚”(祖父),称虎为“乌塔其”。在鹿和狍子的发情期捕获猎物,要使用鹿哨和狍哨。这是一种用木头制成,能吸出声音,其声音能逼真地模仿鹿、狍的叫声。鹿、狍听到哨声,以为同性来抢占它的配偶,便会拼命扑过来,猎人由此获得猎物。

  猎人捕到猎物后如遇到没捕到猎物的猎人,即使互不相识,也要分给对方一半或全部猎物。方式是把刀交给对方,让对方随便切割猎物把肉拿走。猎获回来后,还要把猎物平均分给各家,自家留的肉则是猎物身上最不好的部位。

  从鄂伦春人狩猎的习惯和禁忌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经验式的、积极的成分,如不烧长木头、不射杀正在交配的野兽等。对他们的习俗而言,也许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但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这其中却蕴含着下意识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这不能不说彰显了鄂伦春人粗犷而博大的胸怀。也许在某些特定的环境,错过某些猎取,对他们的个体而言可能是致命的。但他们恪守着,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对大自然的诺言。

  “烧山引兽”“放火寻角” 在当年开发“北大荒”时,首先来到这里的人们留下过这样一句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而在八万兴安绵延起伏的群山之间,的确繁衍生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因大兴安岭地处高寒地区,这些野生动物许多具有珍贵的毛皮和珍贵的药用价值。绝大多数是国家及省级保护动物,在漠河地区,几乎涵盖了大兴安岭所有的野生动物,其中主要的食草动物有:狍子、驼鹿、梅花鹿、马鹿、麝鹿等;主要的食肉动物有:黑熊、狼、狐狸、猞猁等;主要的啮齿类动物有:雪兔、鼬鼠、鼯鼠、花鼠、松鼠等;主要的水陆两栖动物有:水獭、紫貂、水鼠等;主要飞禽有:飞龙、棒鸡、绿头野鸭、大雁、灰鹤、山鸽、猫头鹰、黄鹰、乌鸦、松鸦、鹊雀、麻雀、铁鸟、燕子、鸳鸯、布谷鸟、啄木鸟等;这些野生动物在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中就成了首选的猎物。

  在漠河,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这主要是以游猎为生的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因此,漠河的狩猎史要比农业史长久得多。这些最早的先民们没有先进的狩猎工具,棍棒与弓箭是他们主要的狩猎工具。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他们常常采用“烧山引兽”“放火寻角”等野蛮方式进行狩猎。这种方式一度成为这些少数民族大量获取猎物的主要手段之一。

  围猎 是一种集体狩猎方式,一般有固定的“围场”,主要也是官方所为,尤以满清皇室的围猎最具有代表性。这种打猎方式不以获得生活必须品为目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健身及军事训练。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以围猎这种方式获取猎物的。但他们没有固定围场,人数也十分有限。这种狩猎方式协作性质较为突出。一般来说,猎户发现大型猎物或数量较多的猎物时,会临时招集人员,对猎物形成包围之势,以围攻达到获取猎物的目的。围猎所得,一般为在参加人员中平均进行分配,民间的这种围猎行为特点是: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准确时间,人员没有固定数量,存在一定危险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生活所需。

  陷阱 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打猎方式,对付不同的猎物,陷阱也不尽相同。陷阱有直立型陷阱,有水平型陷阱。直立型陷阱使用比较普遍,一般是对付大型食草动物。如狍子、鹿等。这些大型食草动物平时都有固定的行动范围和领地,取食碱土和取水有固定的通道。有经验的猎人会找到这些小道,并在小道上挖设陷阱,上面覆盖着与周围地被物相同的伪装。动物经过时便会落入陷阱,达到获取猎物的目的。水平陷阱一般是针对黑熊而设。依山坡而制,口设吊门,以杠杆挑起,陷阱内置腐肉等诱饵,诱饵系一线,连杠杆末端。黑熊嗅到腐肉气味,自入陷阱,食诱饵,触动机关,吊门下落,便将其困入陷阱之中。猎人来时,于陷阱外开枪,将其致死。

  扎枪 即古代军中使用的长枪,这种武器在古时使用范围很广。早期人们用的扎枪是木制的,即木棍削尖,用来刺杀猎物。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在木棍的一头装上石镞或骨镞。有了铁器以后,出现了铁制的枪头,杀伤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扎枪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握式扎枪,一种是投掷式扎枪。手握式扎枪用于与猎物面对面搏杀;而投掷式扎枪则用于近距离投射。火枪出现以后,鄂伦春人仍长期使用扎枪。用于一旦火枪不能一击致猎物死亡,则用扎枪与其搏斗,将猎物杀死。这时扎枪的作用降为辅助性猎杀武器。

  弓箭 在东北这样地广人稀的地区,弓箭更是北方渔猎民族生产必不可少有的重要装备。他们以松木为弓背,以兽皮鹿筋为弓弦,以通直的桦木为箭杆,以野鸡尾羽为箭翎。箭头则经历了石质箭头、骨质箭头乃至铁质箭头。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附属性工具。如猎人戴在大拇指上的骨制扳指,这种扳指后来演变成一种满清达官贵人的装饰物,材质也由骨质变成了玉质。这种装饰性的扳指直到20世纪中叶,还有老人经常佩戴。弓箭在狩猎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据老人讲,一些好的箭手可射中空中飞鸟。对付一些大型猛兽,可在较远距离使其丧失攻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猎人的安全,也提高了猎物的捕获量。

  夹子 是一种古老的捕猎工具,自有铁器起,这种工具便一直伴着渔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洪荒时代。至今,仍为鄂伦春等一些猎户所使用。事实上,夹子是一个庞大的冢族,其种类之多超过任何一种捕猎工具。用途特别广泛,上至空中飞鸟、下到獐狍黑熊,都是其攻击对象。而主要用于捕猎的夹子有:小掰夹子、踩盘夹子、捉脚等几种。

  小掰夹子是一种小型夹子,常用于捕捉老鼠和鸟雀。半圆形,上为可动弧,下为固定的被动弧。弦上有柄,柄上绑有机关舌,弦根处有卡簧,卡簧上可安装诱饵。柄两侧缠有钢簧,钢簧两侧分出动力臂,分别扣于弧侧。使用时,用手掰开扣有动力臂的动弧扣上机关舌,放置于老鼠或鸟雀出没处,一旦触动机关,每每必有收获。

  踩盘夹子一般只用于打猎。有小型铁丝夹子,中型铁条夹子、中型狼牙夹子和大型铁条夹子、大型狼牙夹子等数种。各类夹子制法大体相同,底座中间设有一个机簧踩盘,两个“V”字形助力器,顶端铁环套于两个工作弧形铁两侧。用时以双脚踩下助力铁,掰开工作弧形铁,用一侧的一根机关舌卡于踩盘下的卡口上即可。

  其中以夹子大小、力量的不同捕获体形不同的猎物。大型的狼牙踩盘夹子可以打住黑熊等大型食肉动物。

  捉脚是界于夹子和套索中间的一种捕猎工具,附属于小型陷阱之上。一般只针对大型猎物。其形状与车轮类似,也有方形的。边框一般为木制,边框上安装数十根辐射状钢条,中间虚空。用时以粗铁丝固定在附近大树上,置于小型陷阱口,上覆盖伪装物。一旦有猎物经过,踩中捉脚,钢条下陷,形成倒刺,猎物越挣扎,钢条刺入越深,猎物只能束爪就擒。

  网套 网,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捕鸟工具,由极细的丝线编制成鱼网状,长的二十多米,短的十几米,中间横向有若干纲绳,两纲之间形成网兜,用时两侧用长杆撑起,置于飞鸟聚集处,有时还要加设一鸟笼,做引子。多用于捕捉飞龙和苏铁鸟。套,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捕猎工具,一般用铁丝、油丝绳、钢丝和八号线制成。扣法民间称之为“步步紧”,由一活一死两个扣索结成,套住猎物后,可锁死,猎物不宜挣脱。常见有单套、吊套、连环套等。下套捕捉猎物的范围很广,从小型的雪兔到中至大型的狍子、犴、黑熊等都可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单套是指固定于树干上,置于猎物踩出的兽道上的一种套索。不同的猎物所用套索的材料也不同,套雪兔一般用细铁丝就可达到目的;套狍、鹿等中型猎物一般采用油丝绳,套也比较大;而套犴、熊等大型猎物就要用八号线这类粗大的铁丝才能奏效。

  吊套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下套手法,对付的猎物一般是狐狸、猞猁、狼等一些动作敏捷、性情狡猾的猎物。下套一般选择一株可以搬曲的桦树,由机关扣上,套与机关相连,一旦猎物钻入套索,机关打开,桦树弹起,便将猎物悬吊于空中。

  连环套则是由一主纲上并排悬吊数个单套,多时可达上百个。这种套索常用于对付没有固定兽道,却有一定活动范围的猎物,这种套索一般成功率都比较高。

  木猫 是一种既可捕捉活的猎物,也可直接致猎物死亡的小型捕猎工具,可捕捉鼠类、黄鼠狼或貂等小型哺乳类毛皮动物,优点是可最大限度地保证皮毛的完整。这种长方形的捕猎工具一般由木板制成,也有铁制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单门木猫最为常见,长方形的四面为封死的,一头留有活动的插门,插门下缘留有一小插口,顶上固定有插棍,插棍较木猫略长半公分,这半公分亦为活动间隙,开启木猫时,插棍向前推半公分,将活门挑起。插棍的尾部连有活动杠杆,杠杆中部固定于木猫后堵板中间支起的一个轴上,杠杆下端连一机动连杆,机动连杆穿过木猫后堵下面的一个圆孔,伸入木猫内部,顶上镶有诱饵。猎物被诱饵所吸引,进入木猫内,咬食诱饵,触动机关,拉动机动连杆,带动杠杆拉出插棍,解放活门,门下落,猎物便留于木猫之内。

  双门木猫不多见,外形较单门木猫长,两头安置活门,两根插棍尾端相对于顶板上的形透槽处,两杠杆一头各与插棍相连,交叉于顶板一固定轴上。另一头连有细线,细线中间放置诱饵,猎物被诱饵所吸引,进入木猫内,咬食诱饵,触动机关,两侧机动连杆同时被拉动,带动杠杆拉出插棍,解放两头活门,活门双下落,猎物便留于木猫之内。

  以上两种木猫都是捕捉活的猎物的,还有一种可直接置猎物于死地的木猫,这种木猫的特点是它的天顶是活动的,也就是说这种木猫是一个槽形,天顶一头放置在木猫底部,上边可放置砖头等重物。另一头由木棍支起,木棍上系一细线,线另一头系有诱饵,放置于木板下面,猎物被诱饵所吸引,进入木猫内,咬食诱饵,拉倒立棍,天顶落下,猎物便于重压下死去。

  拔楞杆子 是一种专门用于打鸟的简单装置,一般用于落雪以后,鸟雀无处觅食时。找一平坦宽敞处,最好临近河边,扫开一块空地,于一侧钉一木桩,也可借用小树,桩下横置一长棍,轴点处于长棍一侧,以拉动时横扫力量最大为益。选择长棍轴点短侧一端系一长绳,人手持长绳隐蔽于远处等待。待地面引来鸟雀,集于地面拣食草籽时,猛拉长绳,启动长棍,长棍扫过之处,鸟雀或断翅折腿,或脑裂颈脱,于地面跳跃挣扎。

  架天网 这种捕猎工具与拔楞杆子在选择天气与场地上相同,在扫开的地面上用一木棍支起由铁筛制成,边有四框的罩网,木棍上系一长绳,人手持长绳隐蔽于远处,等待地面引来鸟雀,集于地面网下拣食草籽时,猛拉长绳,罩网下落,鸟雀尽被罩于网下,成为人类的盘中餐。

  吊拍子 是一种与地箭、地枪一样危险的“游戏”,常有人成为自己同类的猎物。这种捕猎工具由并排十几至二十根长3~4米,直径18~20厘米的圆木制成。专门用于猎取黑熊等大型猎物。架设吊拍子要在猎物活动范围之内,先搭好架子,一般就地找两棵大树,于大树上架一横梁,横梁上“十字”形固定一架杆,采用杠杆原理,一头挑起两根横带,于横带上将圆木一根根排好,再用两根圆木做上横带,用8号线固定绑紧。横梁另一头由棕绳连接,棕绳另一头套置于吊拍子下面一触发式卡簧上,卡簧上绑有腐肉。等猎物撕扯腐肉时,拉开卡簧,放下吊拍子,将猎物砸死。

捕鱼

  钓鱼 在黑龙江边钓鱼的方式比较多,视不同情况也有不同的钓法。一般可分为垂钓、甩毛钩、下夜弦、下盘弦和下趟子钩等。垂钓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捕鱼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生产生活所需,同时也是人们休闲的一种良好选择。

  对于不同的鱼种,垂钓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主要体现在鱼饵的使用上。对大多数鱼种而言,一般都采用肉质鱼饵。蚯蚓则因其使用方便,受用者广而成为垂钓者的首选,是最优质的上好饵料,它几乎为所有冷水鱼所取食。使用时,先将蚯蚓置于掌心拍死,截取一小段,套在鱼钩上,甩入水中,就可静等鱼儿上钩了。

  在江里垂钓不用浮漂,鱼弦前头用一较重的铅坠,甩入江中后,以观察鱼杆头的摆动情况来确定是否有鱼上钩,也可以用手感来确定鱼的上钩情况。在湖泊垂钓则需要一个浮漂,铅坠也较轻。不论是在江里还是在湖泊中,鱼钩的使用则视鱼的多少而定,一般有3~5只。

  有经验的垂钓者,在湖泊中钓鲫鱼喜欢使用一种面制的饵料。这种饵料由玉米面、香精、熟油等为主料混合配制而成。这种饵料一般不会为其他杂鱼所掠取,钓鲫鱼,效果较好。

  甩毛钩是一种有针对性的钓鱼方法,一般只针对哲罗、细鳞等以捕捉水面上飞虫为食的鱼类。不用可食性的诱饵,于鱼钩上缠绕绑扎一截羽翎,形似一毛虫。人持短杆将毛钩拖于水面跳跃,即可引鱼儿上钩。

  下夜弦不需要鱼杆,而是将鱼弦缠绕在线板上。所下的数量都比较多,少则三五盘,多时可达二三十盘。下夜弦使用的鱼弦也较粗较长,视河面宽窄,以投入河心为宜。使用的鱼钩和铅坠也较大。鱼饵则视所钓鱼类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通用的仍然是蚯蚓,钓鲶鱼时,则使用蛤蟆或活的小鱼。下夜弦时要找一偏僻处,下好鱼饵,将钩抛入河的中间。将线板隐蔽好,再下下一道弦。一夜过后,于第二天黎明分别取出,往往可钓到大鱼。

  下盘弦所用工具与下夜弦大体相同,只是方法不一样。下盘弦是白天将盘弦一一下好,每隔一段时间(时间间隔的长与短,视江、河中鱼的多少而定)起上来一次,摘鱼,换饵,再进行下一轮。

  趟子钩是一种专业的捕鱼方法,一般在浅水中进行。趟子钩分两部分构成,一是主纲,二是垂挂于主纲上的吊钩。主纲粗壮,一头系于大石头上,另一头系有浮漂。长度可达上百米。所用鱼钩较大,上面使用的诱饵一般是蚯蚓和蛤蟆及活的小鱼。

  滚钩则是专门捕获鲟鳇、哲罗、鳍鳞鲋子等大型鱼类。其制作与趟子钩相类似,不同的是滚钩的主纲往往是用油丝绳,鱼钩则是专门打制的大型铁钩,没有倒钩,长多在15厘米以上,连接主纲与铁钩的则是8号线,称为钩油子,每条钩油子上捆绑多个铁钩。钩上不装诱饵,而于钩侧绑有白色小球,一般采用乒乓球。主纲的一头绑于岸边大树或大石头上,另一头则安上铁锚,由鱼船带进深水区,深入水底。这种工具钓鱼的原理是,由一个个乒乓球吸引大型鱼类来玩耍,铁钩则将鱼钩住,达到捕获的目的。

  挂网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捕鱼工具,根据网眼的不同,捕获的鱼大小也不同。挂网上有主纲,主纲上绑有由桦树皮制作的网漂,现在多用塑料泡沫。中间部分是网目,所用丝线及网高、网长与网目的大小成正比。下部是底纲,底纲上绑有铅坠。使用时,网的一头系于水中石头上,另一头绑有一漂浮物做漂,直线下入水中。视上鱼情况,决定起网间隔时间。一般来说,网眼越大捕获的鱼越大。挂网的捕鱼原理是利用网眼套住鱼鳃或鱼身,达到捕鱼的目的。为了提高捕鱼效率,目前漠河人使用的挂网多为不同大小网眼的多层网,最多可达3层。

  张网 也称“绝户网”,是黑龙江上一种“灭绝”式的捕鱼工具,多用于夏季。网具展开形同一巨大的口袋,越向网底,网眼越小,结尾处形成一个网兜,称作“袖子”,“袖子”下口用绳系牢。撑开这张大网的主纲一般采用油丝绳,一头系于岸边的大树上,另一头则用8号线编成笼子,笼子内装满石头,沉入江底。大网的两侧固定在事先钉好的木桩上,网底则绑上石头,形成石头串,将网深入水底,一张张开的大网就形成了,专等经过的鱼入网。这种网具之所以被称作“绝户网”,是因为它不论鱼的大小,均可为之捕获。子鱼都捕获了,自然也就“绝户”了。 张网分大小两种,大的叫张网,小的则叫“单基吊”。

  迷魂阵 也是张网的一种,只用于冬季捕鱼。它的原理与张网略同,不同的是迷魂阵是由上下两具张网构成。主纲下游的网与张网下法相同,主纲上游的网则需要在袖子口处打下一桩,将网拴住。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网具之所以被称作“迷魂阵”,是因为与网具一同下水的还有一些附属设施,叫“夹障子”。目的是使鱼按照人的意图,进入网内。障子是用木桩打成,桩上挂网。障子是由岸边沿主纲架设的一道直障子和头上的一道半弧形障子组成,两道障子互不相连。上游来的鱼因障子阻隔,向里游寻找通道,到障子尽头,即可入下游的网中。如不入,过到弧形障子中,向上游顶,就进入了上游的网中了。同张网一样,这也是一种尽乎灭绝性的捕鱼方法。

  趟网 是漠河人夏季捕鱼最常见的方法,趟鱼所用的网具制法与挂网的制法相类似,只是下面的铅坠较挂网更重。一般较长,有的长达200余米,为多片连接而成。与挂网不同,趟网主纲头上有一个活动漂子,称为“网头”,以便顺水流向江心漂浮。最早的漂子是木头,后来有了塑料酒壶。但这种漂子向江心拉动效果不好,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捕鱼实践发明了“L”形的网头,称为“耙子”。耙子的出现解决了拉动力问题,但有时这种拉动力却过强,常有因收不回耙子而不得不弃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久就出现了活动的耙子,即耙子由两个部分构成,中间设有一活动轴,由机簧控制,机簧与主纲上的一条信息线相连。待需收网时,一扯信息线,机簧打开,耙子变成一个平板,再收网便没有了阻力。趟网也和挂网一样,由二至三层网片组成,它与挂网不同的是趟网不单靠网眼挂鱼,还可由网片缠绕,裹住大型鱼类。

  蓄笼 是捕鱼工具中的一个大家族,不仅有蓄笼,还有盾、罐头瓶、碗、地龙,这是一种守株待兔的捕鱼方法,蓄笼、盾、地龙一般只下在湖和泡子中,罐头瓶和碗一般在江里捕鱼。不论是江里还是在湖、泡子里都要在捕具中下诱饵,达到吸引鱼的目的。蓄笼早年是由柳条编制而成,主体部分是一个大肚形,底部安装有一布筒,下水时系死,起出时打开,由此处倒鱼。入口处为一椎形漏斗,与主体相连,细颈处内有倒须,可防止鱼进入后逃逸。外系有绳索,隐于岸边,便于收取。使用的诱饵多为烘烤后的骨头、豆饼等。出现铁筛后,出于方便制作蓄笼便改用铁筛了。制法大致相同。

  盾,是铁筛出现后的一种简易捕鱼工具,圆形,高约20厘米,上底部有一下陷的倒椎形漏斗,可入鱼,同时起到倒须的作用。下底中部安装布筒,用法与蓄笼相同。饵料也是烧烤的骨头和豆饼。

  地龙,是一种由塑料纱网围在多个竹圈上的捕鱼工具,多节,竹圈直径与草帽大小相仿,头部为内陷椎形漏斗,尾部多出一截纱网,系死,用于取鱼。

  用碗蓄鱼这种方法较为古老,制法简单,使用方便,北极乡老人多会使用。取一个二大碗,剪较碗口大一块塑料布,用绳系住。中间掏一小圆洞,缝制一椎形漏斗,倒置于碗内。便制成了,依法炮制,少则十几个,多则三五十个。用时,碗内下豆油炒制的麸子。用脚后跟在河床上踩出一个小坑,将碗置于坑中,视上鱼量多少,确定起碗时间。这种捕鱼方法,多是捕捉小形鱼类。

  罐头瓶也是一种捕捉小型鱼类很有效的工具。制作较碗更为简单。用塑料布制成一椎形漏斗,捆绑于罐头瓶口即成。若干罐头瓶以丝绳连结,形成一串。饵料及下法与碗相同。

  别亮子 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捕鱼方法,多用于秋季。与其他它捕鱼方法不同的是,这种方法需要有一定的地理条件,一般要选择跨度较窄的小河汊子,用木桩自两边向中间夹障子,只于中间留半米左右的口,口的两侧也以木桩固定,安装铁筛。自上游返回的鱼到亮子处被截,便集中于此。放亮子的人每天去收获就可以了。

  撵边 是漠河人初冬时最主要的捕鱼方法。一般进入11月,黑龙江由江边渐渐向江中心封冻,此时冰上无雪,晶莹剔透,冰下鱼群清晰可见,这时一旦冰面可以上人,便是撵边的最好时机了。撵边的人先于薄冰处凿开冰眼,将挂网下在冰层之下。挂网下好后,人回到岸边,将冰层下的鱼向江中心轰撵,鱼群纷纷后退时,便也纷纷挂在了鱼网上。一年中,撵边是大量出鱼的季节,也是鱼最肥的时候,且所得鱼大小均有,捕捉方便,最为捕鱼者所津津乐道。

  抬网 是一种适于浅水的捕鱼工具,由两人协作完成。最长约四五米,短的则两米左右。网具在不同年代也有不同的变化,最早出现的抬网网具是麻制的,上面浸有猪血,便于沥水。后来出现了铁筛制成的抬网,现在则常用塑料丝线制成的网具。网具两侧各有一长杆,用于人手把持。使用时,两人一同下水,一同推网前进,至岸边,抬起,网中必有收获。

  拉网 是在抬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捕鱼网具,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拉网较抬网大,上网纲上绑有浮漂,下网纲上有铅坠。网片一般由塑料丝线编成,较粗壮。两侧为绳套,便于人拉。这种网具对于小型湖泊可以“一网打尽”。

生产生活工具

马爬犁

马爬犁,是漠河北极村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具

  马爬犁,是北极村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它不仅用于倒套子(采伐树木),也同时用于冬季其他运输之用,也是最为普遍的交通工具,马爬犁在漠河几乎每家都有,它早已成为北极村人冬季生产生活时刻不离的运输工具。爬犁制作比较复杂,主体部件由爬犁挺、爬犁底、爬犁脚、爬犁盖子、爬犁腰子、斜拉杆、横梁、拉杆构成,附属部件有:垫墩、爬犁翅子、倒挂子、滑圈等。

  爬犁挺是马爬犁的主体,由桦木制成,10厘米见方,长约2米,宽80~90厘米。头部翘起成半圆型,高80厘米左右。顶部有横梁连续。爬犁挺下由钉固定有爬犁底,爬犁底是两片与爬犁挺同宽的长铁板,早期由铁匠打制而成,现在多用汽车废弃的弓片子改制而成。爬犁挺上等距离凿铆安设爬犁脚,每侧4~5个,高约20厘米,每侧4个,爬犁脚上安设爬犁盖子,爬犁盖子为两块14~15厘米左右的桦木板,后面与爬犁挺后部略齐,前面大约与圆弧相抵。爬犁腰子是连接两侧爬犁挺的关键部件,由直径6~7厘米的柳木制成,制法早将鲜柳木砍回,经水煮或火烧,将其软化,刀削至半,碱扣于两侧爬犁脚上端。一般与爬犁脚数同,两侧绕回后,重叠捆紧。为了加强弯起的爬犁头,还要于两侧自爬犁顶与第二个爬犁脚之间各加设一根斜拉子。用于套马的拉杆也由绳索系于第二个爬犁脚下部,拉杆上前部与下中部各有一铁环,用于套马。

  爬犁翅子一般用于拉草等散碎物,类似于车的护栏。垫墩则专用于拉圆木,材料为一根与爬犁同宽的木头,高约30多厘米,中部砍成凹形,便于稳妥地放上木头。在拉6或8米原木时要带上倒挂子,使整根木头悬空,马拉时可省力。倒挂子就是一张简易的小爬犁,长约1米,宽与马爬犁相同。由两根削成高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左右的桦木方子做挺,下面也钉有爬犁脚,前后各有一根腰子或凹槽,或?凿铆镶嵌于爬犁挺上,中间放置垫墩。连接马爬犁与倒挂子的是两根等长交叉的棕绳,棕绳之所以交叉,目的是为了转向同步。

  马爬犁是倒套子的主要工具,所谓倒套子就是早年北极乡农民上山采伐,运木头。在倒套子时,马爬犁头部的横梁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环型皮套和一条一头带铁钩,另一头为铁环的铁链。环形皮套是用来插斧子的,在行进途中或不用斧子时,可将斧子把插于皮套之中;那条铁链则名叫“滑圈”,它的用途主要是在爬犁装上木头下山时,套在爬犁底上,起到增大摩擦,减缓下山速度的制动作用。避免因坡度大产生的巨大惯性导致溜坡等危险。

  近几年来,随着小四轮车大量普及,马爬犁在北极村人的生产生活中作用有所降低,但由于在冬季启动小四轮车极不方便,因此,马爬犁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旅游业的兴起,乘坐马爬犁在森林雪原中驰骋,成为北极村冬季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受到游人的普遍喜爱。

芟刀

  芟刀外形似一把特大号的镰刀,刀头根部宽10厘米左右,平直自中部起形成内扣的漫圆,越向刀尖越窄,长约一米以上,片薄,刃锋,刀背上有一弧隆起。安装刀杆处为两个带有螺丝的铁箍,刀杆置于铁箍内,由螺丝拧紧固定。刀杆的中上部固定有一“v”型手柄,为柳木制成,手柄不是凿铆固定在刀杆上的,而是用新砍下的柳木,经水煮刀削,揻扣于刀杆之上,并于“V”型手柄上部以绳捆牢。

  芟刀主要用于打草、收割庄稼等。为芟刀开刃自有一种独特的方法,不用磨石磨,而是采用掂锤的方式使刀锋利。掂锤芟刀时,将芟刀刃口置于一小铁砧子,用掂锤沿刀锋细密掂锤。这样掂出来的芟刀锋利无比,且刃口呈微圆齿状,切割草植,事半功倍。

俄式烤炉

  烤炉,俄语称憋拉汽,此名称也为当地人所使用。这是一种砖制的倒返烟炉子,分上下两层,下层生火,上层中空,可以烤制面包、土豆、肉类等食品。是早年漠河人常用的一种炉具,近年来已极为少见。

节日

夏至节

  夏至节是漠河北极村独有的一个节日。按照北极村人的习俗,每年夏至这一天,北极村的人们都会自发来到黑龙江边,点起篝火,边跳舞边等待北极光的出现。在夏至这一天,北极村是中国白昼最长的地方。太阳从落山至初升的时间只有3个多小时,因大气和地面物对阳光的散射,夏至前后的几天基本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黑夜,所以,人们把夏至的北极村称为“不夜城”。

  一般来说,太阳东升西落是亘古不变的自然常识,但在夏至的北极村太阳却是北升北落,晚霞与朝霞紧紧相连;映照于北方的天空。这种在同一时间欣赏到晚霞与朝霞的神奇天象为北极村所独有。

  与夏至节相辉映的是神奇而绚丽的北极光,在中国,北极村是最有机会出现极光的地方,极光出现的原理是由太阳活动爆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受地球极地磁场影响偏向两极,并经大气中的分子、原子激发而形成绚丽多彩、奇异壮观的彩色发光现象。

  北极村位于北纬53度线上,由于纬度较高,在夏季就产生了白昼现象。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使北极村成为了观测神奇极光的最佳地点。又由于漠河位于北半球,所以人们通常把在漠河所看到的极光称为北极光。北极光的形状很多,在漠河出现过的,有条状的、带状的、伞状的、扇状的、片状的、葫芦状的、梭状的、圆柱状的、球状的等等。北极光的颜色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相间,色彩分明。由初升到消逝,变幻莫测,五颜六色,缤纷绮丽。

  北极光虽然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但大多是在每年的夏至前后9天的时间最容易看到。因夏至前后在漠河常出现万里晴空的天气,当北极与漠河之间没有云层阻隔,人们就可以看到壮观至极的北极光了。

  一般来说,观测极光通常都是在每年夏至前后的夜晚,白天即使有极光出现,因白天阳光亮度大,极光亮度小,也不易看到极光。

  在漠河北极村因其地处高纬度线上,在每年的夏至前后便会产生白夜的现象,白夜的出现为看极光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极光出现的时间一般是在夏至节,加之其形态变化多端、色彩神奇诡异,又极少能见其真容,所以人们为能一睹极光风采而趋之若鹜,一旦看到,异常兴奋,这也为夏至节蒙上许多神秘的色彩。

放灯节

  北极村的放灯节是每年的夏至这一天。这是一个年轻人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许多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于傍晚时分,都会携手来到黑龙江边的放灯台上,点燃自己亲手制作的江灯,许下自己的心愿,放飞他们对未采生活的美好企盼。一时间,千百只五彩缤纷、姿态各异的江灯随波飘荡、缓缓游动,亮着希望之光,与天上的星星相互映衬,远远望去就象一长串萤火虫随着江水飞舞,场一道十分绚丽的风景。近年来,放灯活动大有突破常规的趋势。许多年轻人只要心有所想,就会在任意一个傍晚来到黑龙江放下一只江灯,默默看着它随江水漂去。让承载着自己心愿的江灯在夜色中闪烁着点点金光向远方漫游而去,寄托着对生活、事业、人生及亲朋好友的美好祈愿和祝福!

冬至节

  冬至节与夏至节一样,也是北极村所独有的节日,这一节日为每年农历冬至这一天。当地人也把冬至节称为“格桑布尔节”,格桑布尔是一个古老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据说,冬至节就是因他而设立的。

  北极村的冬至是中国黑夜最为漫长的地方,从日出到日落,只有6到7个小时;如果加上因冰雾遮蔽阳光的作用,人们一天中真正能够看到太阳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5个多小时。尽管有洁白厚厚的积雪,可以大量反射阳光,但以开亮室内电灯为基准,所谓白天的时间也决不超过9个小时。

  在这样极端昼短夜长的日子里,人们往往围坐在自家小土炕上,磕着瓜籽,讲讲传说故事,或者几个亲朋好友,支起火锅,喝酒谈天。看着窗外南天边上低矮的太阳,计划着春天要做的活计。

  近些年来,随着北极村冰雪旅游的迅速增温,冬至节也不再单单是北极村人的节日,而成为了全国人民共同的节日,成了游人找冷、觅雪的最佳旅游时节,品味齐膝深的大雪和令人咂舌的寒冷。七星山下小小的北极村,已经成了闻名遐迩、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旅游

古迹名胜

漠河:李金镛祠堂

  李金镛祠堂 位于漠河金沟林场长满樟子松和落叶松的山坡上。建于1998年,2007年重建,祠堂门前有长阶通到山脚,两侧苍松翠柏,绿草茵茵,整座祠堂为木质结构,雕梁飞檐,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史海钩沉的感觉。沿着台阶向上步行,踏进庭院,迎面便是正祠堂,门上方檐下面镶嵌着镏金的“李金镛祠堂”匾,两侧门柱对联:“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堂内供奉着李金镛身着官服坐在虎皮座椅上的塑像,左右是名人题写的匾额、挂联,记录了李金镛的生平,牌位下是采金人供奉的祭器等。正堂两侧对称的东西厢房为功德馆和幕僚馆,展示着李金镛、袁大化等人的生平简介,漠河金厂发展史,开采黄金的工艺流程,使用的机器、工具、文物等。

  胭脂沟 位于漠河县西林吉镇北43千米,北极村南32千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2°05'至122°34',北纬53°15'至53°22',又名“老沟”,它全长14公里,是额木尔河的一条支流,以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始建于1888年,史称漠河金厂、漠河金矿局,现称老沟金矿。已有一百多年的开采历史,沟内有李金镛祠堂遗址、埋葬了5国500多名妓女的墓葬群。胭脂沟又称老金沟,采金人把有金的河流称之为沟,是额木尔河的一条支流,全长14千米。咸丰末年,鄂伦春人在漠河河谷掘坑葬马,无意挖得金粒若干,此消息不胫而走。很快被俄国采金人谢列特金所知,派技师到漠河河谷试采,果然收获颇多。附近的哥萨克闻讯云集于此,进行盗采。因金苗旺盛渐喧于黑龙江流域及俄国,甚至国际。一些冒险家、商人、罪犯、军人、无业游民等以及在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的金矿矿工纷至沓来。短短几个月,漠河就云集7000多人。以俄国人居多,中国人次之,也有美国、德国、法国、波兰、朝鲜等国的人。到1885年,漠河人口多达万人。1883年初至1886年初,采金多达262080两。从胭脂沟发现黄金,已有100多年了,始终没有停止过黄金开采,沙土已被筛淘过几十遍,但是,至今仍可以淘到黄金,可见这里黄金储量之丰富。

  胭脂沟妓女坟古墓群 顺着胭脂沟的沟系,向西北行至209国道719路标,岔路口处,立有“妓女坟”标牌,按标所指,沿岔路行驶400多米,便到墓地。林地间,用板方在原址上,按原来榫卯穿带,围成长宽350米的围栏,围栏里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荒冢,便是妓女的墓群。没有墓碑标记,更不知姓名。“洼坑下面是墓穴”,因此人们都选择高处行走,踩成了弯曲的小径。在墓地的东北角有两个棺木被撬开,两个棺木间隔两米左右,几乎一个标准,大约宽40厘米、长180厘米,像只窄小的木箱,散乱地堆放着妓女纤细的白骨。棺木板是很普通的薄板,已经腐朽,被随意散扔在周围。妓女墓被盗仅有两处,可见盗墓者一无所获。如果妓女满身饰物,金银随葬,盗墓者收获丰厚,可能这里的墓地早已被翻个底朝天,洗劫一空了。所以历经百余年,仍能保持原形。

  古城岛雅克萨古战场遗址 古城岛位于漠河县兴安镇北4千米的黑龙江中,为黑龙江第二大岛,距中国岸50米,距俄国岸350米。岛屿对岸为雅克萨城,今为俄国阿尔巴金诺。在雅克萨之战间,清军在岛上筑土城、建营盘,设置指挥部,成为清军收复雅克萨的桥头堡,因筑土城而得现名。1650年9月,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居住在雅克萨城寨的达斡尔人宁死不屈,用猎枪、梭标抗击敌人的枪炮。沙俄军队血洗城寨,达斡尔人有661人被杀,360人被俘虏,幸免于难者只有15人。沙俄盘踞在雅克萨修筑城堡,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黑龙江流域的中国人称沙俄侵略军为“罗刹”,意思是“妖魔”。现古城岛15平方千米,岛上的城堡与炮台至今还留有痕迹。1964年前,额木尔公社曾驻于岛上,后为古城村,大部分土地已开垦种田。1985年春汛,发生冰凌灾害,村民迁至内地,留有一栋二层楼房,矗立于岛中。环岛岸边乔灌丛生,森森古树,枝枝相连,英姿挺拔。

旅游景点

漠河:金鸡之冠广场

  金鸡之冠广场 主题雕塑以“玺”为创作元素,上端采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的造型,代表了中华大地,象征着“天佑我中华国运昌盛”;四面使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神兽纹饰,威震四方,代表了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至高无上;“玺”文为阴刻篆体“金鸡之冠”,与基础部分朱红色“玺”文相辉映,意喻此地为中国维度最高点,是名副其实的“金鸡之冠”;支撑部分融合了地理风水学中“文昌位”的摆放方式,将“柱身”与“玺”巧妙的结合起来;主体部分拔地而起,雄浑有力,好似一座丰碑耸立于广场,显示出漠河地处“金鸡之冠”的气度与风范;柱身采用镜面不锈钢结合锻铜纹饰的制作方法,继承了中华历史文明,展现了“神州北极”的新面貌,同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象征着漠河所特有的神奇天象“北极光”,锻铜纹饰用传统的水纹进行修饰,在五行中北方属水,取滋润、积蓄之意,象征着龙江大地的母亲河“黑龙江”,正是“神奇北极光、悠悠黑龙江”的真实写照;基础部分引用了“天圆地方”的概念,将“四象”与“八卦”的传统国学理论融入其中,雕塑主体延伸的四根图腾柱,分别展示了漠河特有的“天象、地景、人文、历史”,预示着对漠河未来发展的期盼。

  北极沙洲 该沙洲形成于1958年大水后,1958年大水是北极村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水最深达190多米,整个村子全部淹没于洪水之中,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大水过后,多处河流改道,沙洲就此形成。现在地面仍以细沙为主,这是因为质地较轻的黑土被洪水冲走,遗留下大量细沙所致。沙洲内设有:珍稀动物谱、身体测试门、鄂伦春祭坛、象形“北”字雕塑、最北点、七星坛、玄武坛等多处景点,沿途设有休息凉亭。该景区地处“北中之北”,风格独特,建成后游客络绎不绝。

  玄武广场 位于北极村——北极沙洲出口,广场竖立一尊玄武表象的雕塑。

漠河:神州北极石碑

  神州北极石碑 位于北极村北部,黑龙江南岸,此石为漠河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6月20日所立。碑身与底座均为不规则形状的天然花岗岩略加雕琢而成,高2.8米,正面刻有“神州北极”四个大字,是由漠河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广甫先生题写。此石与号称天涯海角的“南天一柱”齐名,并与之遥相呼应,是北极村的一个象征性标记,是中毕北极的标志性建筑物。

  中国最北的气象站 于1957年建成,担负着向国家气象中心并通过国家气象中心向亚太地区及全球气象组织提供气象情报资料的重任。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定时观测8次,每次观测要准确地测全气象8大因素中的每一项,每项观测的数据都要及时通过无线电准确报告给国家气象中心,一年365日,不可一日间断,每天8次观测也不可一次漏测、漏报。多年来,这个小小的最北气象站,为我国气象中心提供了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北极村避险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多次及时地预报了各种灾害性天气来临的大致时间和危害范围,为北极村农业生产带来了气象学上的保证,成为北极村农民最可信赖的良师益友。

漠河:北极哨所

  北极哨所 1969年6月在漠河边防站的基础上组建了边防连队,分别在洛古河、漠河、兴安等处设有边防哨所。北极哨所院内设有了望塔,共七层,最上面为了望塔楼,内部设有一高倍望远镜,为边防战士站岗了望之用。进入和平年代,这里也最早成为游人欣赏异国风光的必选场所。了望塔东边设有战士的营房及太阳能电池板,可为整个哨所提供电能。西边设有“会晤站”。

  松苑原始森林公园 位于漠河县16区。1971年县城初建时,于县城中心保留一片原始森林,供游人观赏和净化城区大气。1983年建为松苑公园。公园东西长282米,南北宽182米,面积为51,324平方米,园内林木蓄积总量为400立方米,主要树种为樟子松和落叶松两种。由于这片树林位于谷地缓坡处,和兴安杜鹃生长在一起,也称为杜鹃—落叶松林。兴安杜鹃,俗称达子香,也称满山红、映山红。这种植物只生长在高纬寒极地区,每年春天5月份开花,每到花开时节,公园成为花的海洋,绿树红花,满园飘香,美不胜收。公园建有东西两座园门,西园门为正门,上有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的题字“松苑”,两侧为彩绘壁画,整座公园绿树成荫,鲜花遍地,园内修有林中小径和石桌木椅,是全国极少的城内原始森林公园之一。1987年5?6大火时,松苑公园奇迹般的逃过火劫,人人称奇,又因漠河还有清真寺、茅厕、坟地等处未烧,人们总结为:松苑不烧,因吉祥之地,火魔不忍也;清真寺不烧,因真主威仪,火魔不敢也;茅厕不烧,因污秽之所,火魔不屑也;坟地不烧,因鬼魅同宗,火魔不犯也。公园内立有“松苑记”大理石碑记载此事。

漠河: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

  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 是为了反思纪念1987年5月6日发生在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而建造。纪念馆位于漠河县西林吉镇中华路东侧,17区西北端,1988年10月22日建成开馆,于2006年重新改扩建,新馆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18平方米,展厅面积2260平方米。一楼设有“起火之源”、“烈火熔城”、“悲惨瞬间”、“人间炼狱”、“悲伤的城市”五个展厅;二楼设有“油库保卫战”、“决战兴安岭”、“救灾援助”、“重建家园”、“扑火逃生”、“现代扑火技术”、“森林防火规章制度”等七个展厅;三楼设有一个“畅游漠河”展厅和一个环幕影厅,全面展示了“五·六”大火从起火、成灾、扑火、救灾、重建家园以及生态建设的全过程。1999年“五·六”火灾纪念馆被黑龙江省团省委、文管会、民政厅命名为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级旅游景区。

  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 于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36333公顷,是我国最北的森林公园。她古风纯朴,静溢清新,乡土气息浓郁,植被和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春季,斑澜鸟雀在绿林中飞翔,鸣啭令人惬意。满山遍野的兴安杜鹃花,花蕾绽开,像云彩飘绕在山坡。夏季,绿草丛中奇花异葩,争妍斗艳,金色的野生罂粟花,粉色的野玫瑰,火红的百合,白色的珍珠梅等,流香溢彩。深秋,霜染群山,树叶五彩缤纷,一片殷红,一片淡黄,一片翠绿,座座大山像天公用彩笔绘画一般,号称“五花山”。冬季,到处白雪皑皑,大森林象水晶宫一样,背上猎枪,坐着马爬犁在雪山林海奔驰狩猎,别有一番情趣。

  “林海观音”旅游景区 漠河观音山,位于加漠公路540公里处,距西林吉镇47公里,占地面积17.3公顷,海拔高度660米。目前正在筹建的项目有:庙区(大雄宝殿,禅房)、莲花池、广场、停车场等。

  “胭脂沟”旅游景区 胭脂沟位于漠河县西林吉镇西北43公里,北极村南32公里,这里以盛产黄金而闻名遐迩。始建于1888年,史称漠河金厂、漠河金矿局。胭脂沟系指老金沟,采金人把有砂金的河流称为“沟”。该沟是额木尔河的一条支流,全长14公里。清朝时,这里的黄金运到北京,曾为慈禧太后在国外换过胭脂,因此得名。

  “北极村”旅游风景区 北极村是中国大陆最北端的临江小镇,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的伊格娜思依诺村隔江相望。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13159亩,人口2806人,距漠河县城西林吉镇83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2°21′05″至122°21′30″,北纬53°27′00″至53°33′30″。北极村原名漠河村,早在1860年(清咸丰十年)这里就有人居住,1888年吉林知府李金镛奉命到漠河开办金矿,漠河村进入繁盛时期,由此形成了黄金之路,漠河村设为三十站;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置卡伦;1909年(宣统元年)设总卡衙门;1914年(民国三年)为设治局公署驻地;1917年由设治局改升为二等县域所在地;1947年并入呼玛县;1981年漠河重新建县,将漠河乡、兴安乡划归漠河县。北极村为今北极乡政府所在地。这里有“神州北极石”、“最北第一家”、“北陲哨兵”、“北极沙洲”等诸多旅游景点;路两旁一座座古老的“木刻楞”民房及构思巧妙的俄式建筑相映成趣,给北极村增添了别样的气息。中国第三大河流——黑龙江,从北极村的北面缓缓流过,乘船游览界江,你可尽览两岸秀丽的景色和异国风情。

  “兴安口岸”旅游景区 兴安镇位于漠河县东北部,雅克萨城对岸。东与塔河县开库康乡林木交接,西与漠河乡山水相连,南与劲涛镇北缘交界,北隔黑龙江与苏联阿穆尔州相望。边境线上自古站,下至谢尼康河口,东西长69公里,境域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为1428.4平方公里。兴安,原名额木尔。因额木尔河得名。1906年,在此处设置卡伦,隶属于黑龙江副部统管辖,1934年漠河被日军侵占,并在额木尔卡伦设立警察署、军警、岗哨、监视国境地,窥视苏岸。建国后,于1956年建立额木尔乡政府,1958年撤乡成立额木尔人民公社,1963年易名为兴安公社。兴安口岸是经国务院国函(1989)25号《国务院关于同意黑龙江省六个对苏边贸口岸的批复》批准后建设的。

人物

  宋小濂(1860-1926),字铁梅,又字友梅,晚号止园,吉林(今吉林市)人,与徐鼐霖、成多禄合称“吉林三杰”。他年轻时就以诗文见长。

  1883年,宋小濂在郡应童子试,得到了当时代理通判李金镛的赏识,破格取他为生员。本冀科举入仕,不幸严父早逝,为谋生计,1887年秋,宋小濂赴奉天投军。翌年夏,前往卜奎从军。冬应李金镛之召赴漠河金矿局,任随办文案兼交涉外事,从此“半生心事在筹边,黑水黄沙二十年。”临起程时,宋小濂的朋友们非常忧虑漠河的奇荒和寒冷,劝阻他不要前往。宋小濂一方面因当时冷峻环境所迫,另一方面深感李金镛的提携之恩,并欲借此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因此,没有依从朋友们的劝说,毅然决定要奔赴漠河。临行前为了安慰各位热心朋友,写下《留别》三首,以示对友人的依恋、叙别和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宋小濂跟随李金镛奔赴漠河,一路上他毫无抱怨辛劳困苦之意,悉心考察了中俄两国边境。对清廷不注重加强边防,强邻侵境的现实,他写了七律《雅克萨城怀古》,来抒发自己的忧国情怀,遣责清廷的腐败无能和将国土拱手让人的行径。

  宋小濂来到漠河金矿局,与李金镛朝夕相处。李金镛的言行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小濂尤其钦佩李金镛在对俄交涉中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筹办矿务不惮劳苦,关心部属胜过自己的品格。因此,在漠河期间,宋小濂尽心尽力协助李金镛处理矿务各事。

  在闲暇之余,宋小濂与同仁刘建生、屠荫堂、钟勉孚等10人,组成了“塞鸿诗社”。大家拈题分韵,斗险争奇,为边塞的文学繁荣,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1890年,李金镛死于任所不久,金厂被俄人占有。经多方面交涉,方由北洋派员收回,并委宋小濂为金厂提调。

  在宋小濂任金厂提调期间,他多次与俄方交涉,争得了不少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并写成了《北徼纪游》一书。最可贵的是他在《北徼纪游》一书中不但详细记述了自己由齐齐哈尔至漠河的路途见闻、李金镛创办漠河金矿的经过,而且写出了广大官吏和矿工不畏寒苦,奋发创业的精神。1904年,齐齐哈尔副都统兼垦务大臣程德全求才,很欣赏宋小濂的文才与谨慎谦恭,请他在自己幕府中任文案处总理。因他才华出色,程德全保举他试署海伦厅同知。不久,又保奏他升为道员。1906年8月12日,宋小濂被提升为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总办,负责铁路交涉事宜。据理力争,虽屡经挫折,仍不稍退让,与俄人相持两年余,会议140余次,于1907年秋,终使俄国侵略者同意签订购地、木植两改订合同,收回被沙俄侵占的中东铁路附近的十分之九的林区,增加地租和木煤税,挽回利权。铁路交涉事将成,抚蒙实边事重,同年冬,出任呼伦贝尔副都统。1911年,升迁到江省民政司使司,1912年改任都督兼民政长。翌年,宋小濂被调到北京,居京6载,无所事事。1919年又起用为东省铁路督办。1922年挂冠复进京。是时皖系和直系军阀把持着政权。进京后,郁郁不得志,又加落到衰老之年,就不得不在厚俸中,过起把酒看花的有职无权,半朝半隐的闲散生活。名新居日止园,以“好学不知老”名其室曰晚学斋。

  1926年三月初一,宋小濂带着欲重新收拾旧山河,而抱负不能申的遗恨,逝世于北京,终年67岁。

  留世的作品有:《北徼纪游》《呼伦贝尔边务调查报告书》《巡阅东省铁路纪略》《抚东政略》《赐福楼启事》及诗集《边声》《东道集》《晚学斋诗草》等,均收入《宋小濂集》。

  袁大化(185l-1935),字行南,安徽涡阳青瞳区大袁庄人。进学入廛后,袁大化放弃学业,前往关东投军。当时负责外事的吴大澄就委派袁大化前往伯力、海参崴、双城子等地,侦察俄军情况,在转战中,充分显露了他胆大心细,胸有谋略的性格。

  1888年,跟随李金镛来漠河创办金矿,担任漠河金矿提调,成了李金镛开办金矿事业最得力的助手。1890年,李金镛因病殁于任所。袁大化接任了漠河金矿的总办之职,成了漠河金矿局第二任总办。

  袁大化充任漠河金矿局总办后,马上着手整顿了整个矿务,兴利除弊。在李金镛的基础上,他又重新制定了金矿各项章程。漠河金矿在袁大化的管理和经营下,日见起色,产金量连年上升。不多年,漠河金矿就达到了鼎盛时期。因金矿事业兴盛,袁大化管理金矿有功,由所捐同知晋升为二品道员。

  不久,有人向朝廷弹劾袁大化,说袁大化唆使自己胞弟袁大杰在向朝廷递解黄金的途中私自将黄金窃为已有,携带黄金逃亡。袁大化因此事被牵连撤职查办。后因事情水落石出,查无实据,恢复原官职,并派往直隶委用。1898年11月,袁大化请假回涡阳省亲,适逢刘朝栋起义,聚众数千人,已先后攻破了曹市、龙山、石弓山、丹城、义门等15个集镇和70多个城寨。清政府命徐州总兵刘青熙带兵镇压。袁大化为刘青熙献计,并率其卫兵参加了这次镇压。1899年,李鸿章任两广总督,袁大化随赴粤省。当时,义和团在北方以“扶清灭洋”相号召,袁大化建议李鸿章保护商、教(外商和传教士、教徒),可为将来转圜之地。1900年,李鸿章派袁大化暂署直隶清河道,镇压义和团。《新丑条约》签订后,俄国盘踞东北,与匪首林七、田立本相勾结,以辽阳为巢穴,四处侵扰。袁大化任奉天东边道,设计将叛匪全部歼灭。1911年,袁大化被起用为新疆巡抚。这年,武昌起义,民国建立,新疆革命党人刘先俊,在迪化(乌鲁木齐)组织武装起义。袁大化接到叛徒告密,捕杀了革命党首领刘先俊等4人。11月19日,伊梨宣布独立,杀清将军志锐,拥广福为都督。袁大化不为共和国所动,一面派兵进剿,一面向宣统请旨讨伐,与起义军队在果子沟、大河沿、四棵树、精河一带相持,双方互有伤亡。12月25日,北京诏告清帝宣统退位,袁大化称病辞职,北京复电慰留。袁大化意又组织兵力,继续进攻伊犁。北京电令其停战议和,袁大化又以焉耆、库本、轮台三地义军杀害长官为借口,出兵镇压巴里坤回民起义,杀死驻地官员,并又赴哈密督战。嗣后,革命军进攻迪化,袁大化半夜逃循,离开新疆。在逃跑途中寄友人诗中,有句云:“……转瞬小河都改色。”自称:“耿耿丹心照大清,东山空起符苍生。天公不老日常在,唯尔能教黑白明。”

  袁大化离开新疆后,蛰居天津。1917年(民国6年),张勋复辟时,曾授他内阁议政大臣之位。民国初年,已兴学校。袁大化以学校课本是革命党人所编为由,不准孙儿入学,在家另设私塾。

  伪满洲国时,日本关东军遣人邀袁大化去长春。袁大化答复:“一臣不侍二主”,拒绝了出任。1935年,殁于天津。

漠河人物:李金镛(1835-1890)

  李金镛(1835-1890)年,字秋亭,号翼御,江苏无锡人。他早年随父经商,1862年,应试得官同知,在李鸿章的淮军中任职。任职中尽心尽力务实,得到李鸿章的保举。1870年,他被委派到兴安,转运军械粮饷。1876年,淮安、徐州一带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灾民流离饥号。李金镛首先倡导义捐,并写信到江、闽、粤等地与江人胡光镰一起,共筹集赈金10万余两,亲自前往灾区赈济灾民。

  1877年至1879年,山东、直隶、河南等地遭受大灾,李金镛亲自到灾区散发60万的赈金。因他放赈有功,被提升为知府,调到直隶,1880年,李金镛被委派承修千里长堤,历时3个月完工。不久,被督办防务吴大澄奏调出关,办理珲春招垦事项。他到珲春后,查出珲春地区有闲荒48处。他就招集流民垦种,安置了不堪俄匪侵略的苏城沟华民数千户。并在此期间,勘定黑顶子山边界,据理争回沙俄所侵之地,重立了界碑。后来,又发生了俄国匪徒烧杀八道河居民一事。李金镛亲自进行调查核实,赶赴双城子俄宫住地,强烈要求惩办凶手。俄方迫于事实,只好交出凶手抵法。李金镛对俄方苛索华民,迫害华商等事,从不退让。他认为,这些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小事,事实上是与国家尊严和民族大局相连的大事。

  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非常赏识李金镛的才华,并向上奏请,留李金镛在吉林府任事,并让他担任了第一任知府,接着就派他前往图们江口勘定界址。当时,中俄边界条约规定:由瑚布图河口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至图们江,岭以西属中国,距江口20余里立土字界碑。由于地域广,界线划得不详,致使岭西的罕奇、毛珲藏等处海口盐场均划线外,与条约不符。李金镛认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天造地设,万古不移……”他按图据约迫令俄宫退还占地,终于重新立了界碑,使其土地疆界与条约相符。从此,沙俄非常敬服李金镛,不敢轻易相犯。1883年,李金镛代理长春厅通判。在他任通判的3年中,他亲自询问民间疾苦,裁革陋规,清理积讼,除暴安良,兴利剔弊。经过实事求是地进行治理,长春厅得以大安,民众称颂他,认为他广施德政,很合民意。当时东北正在开发,李金镛感到“亟应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开民智,振风气,以适应社会所需。”因此,他将自己的薪俸捐出,于长春创建了书院,并购图书数千册,以供学习之用。这个书院,无拘何等身份,均可来院观学看书,并招愿学者入院,倡导实学,讲求实用。他的义举,对边疆开发,文化发展,人才教育,起了一定推动作用。当时人们称之为“李青天”。人们不仅在他离任时沿途挥泪相送,而且在他走后,人们常常思念他。后来在勘定的精奇里江48里旗地界,争回俄方占地170余里。1886年,李金镛因功升为道员。

  1887年4月,由于李鸿章的推荐,李金镛从吉林被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漠河地方荒僻,背靠兴安岭,面临黑龙江,与对岸俄国伊格那思依诺屯遥相对峙。雅克萨战争时,这里是清军驻兵运粮的要地。担任漠河金矿第一任总办的李金镛,面对运转难(距最近的瑷珲也有850千米的路程),筹款难,用人难,无一不难的条件,于1887年5月,取道墨尔根,沿山路赴漠河,又由漠河,沿江经瑗珲返回省城齐齐哈尔。历时4个月,一路上,裹粮露宿,无一不苦,终于取得了有关漠河建矿的第一手资料。拟定了《开办金矿章程16条》,并南下保定化验金沙样品,依据实情奏报朝廷,恳请开矿。1888年初,清政府正式同意开矿。李金镛积极奔走于天津、上海、烟台等地,募集资金,招聘矿师,购买机器,筹运粮食、军火,招募矿丁……凡为矿所应用各物,皆于未开矿前陆续运到。对于开矿前的筹划,极周到缜密。李金镛率领同僚和开矿矿丁近千人,于1888年10月抵达漠河创办漠河金矿,矿务局正式成立。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在漠河雪高盈丈、马死人僵的恶劣环境下,李金镛在群山中设3个金厂。金厂安定后,他亲莅各处查视,于1889年2月12日,3个金厂正式开工采金(漠河金厂、奇乾金厂、洛古河金厂)。李金镛素有怜才爱士之名。自来到这万里奇荒的漠河,饮食起居、事务工作,百般均苦。李金镛对同来的员友,加倍优待以诚相交。同仁中遇有疾病,每天一定前往数次探问,并亲自调药,从不厌倦。因此,同来的僚友人人竭智尽忠辅佐李金镛的办矿事业。对应募来的矿丁、随员,李金镛都一视同仁,奖勤罚懒,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的善举,调动了矿工们的积极性,人人尽心竭力地安心工作。李金镛一方面整顿矿务,精心创业;一方面派人解决水上交通,以避免事事仰仗俄轮,受其牵制,并拨兵开拓漠河至墨尔根(今嫩江)达2 000余里的运输道路。另一方面,悉心处理与俄方的交涉事宜,收复被俄方占据的金矿,令其不经允许不得过江采金,不得在华办矿,并在小北沟加强操练军队。俄阿穆尔省总督廓尔孚,因不知我华开办的漠河金矿如何布置,特于6月间,假借巡边为名,乘轮船来到漠河与李金镛会晤,探查我方的虚实。登岸后,廓尔孚携夫人及随员一齐来到居中。李金镛设宴以酒款待,宴间俄督廓尔孚对李金镛说:“今年夏天,正值我方边防军队更调,军队轮船在江上往返络绎不绝,您难道不因此怀疑而害怕吗?”李金镛爽朗地笑到:“两国和好,又有什么怀疑的呢?如果说害怕,那么,我们在边境上剿除金匪,班师凯旋的时候,骑兵、步兵将近百万,营垒连云,族旗蔽日,连绵数百里,加之东三省练兵及边防各军多达数万,害怕的应该是你们。我经常在军营里,对于这些,早已习常见惯。哪有对你们边境上调防这点儿小事害怕的道理呢?”俄督廓尔孚听李金镛如此说,一时语塞无话,一笑了之。心中不但敬重李的才华,更钦佩他的机智。俄方见李金镛勇而多谋,颇惧李金镛的威势。自此,各遵奉条约,两境相安无事。自漠河金矿开办以来,李金镛处理边塞和矿务内外各事,经常天亮就起,夜深才睡。在百忙中抽时间到工棚问寒问暖,注意改善矿工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多劳多得,允许他们发财后可以回乡探亲。经过近两年的苦心经营,漠河金矿已初具规模,矿工人数已达万人。漠河金矿总局,下设漠河金厂6处,分局9处,盘查局6处,员司达150余人,漠河一带房屋栉比,商贩渐兴。沿江平旷土地,种植了几百亩的白菜、萝卜、土豆、铃当麦等,基本解决了蔬菜自给的问题。

  漠河金矿开矿采金21个月中,共得金4.8万两。除陆续归还借款,分给股商官利外,所有勇夫的粮饷、军械、粮运及各局经费,全由金厂支出。并提出余利,解充黑龙江省军饷。

  漠河金矿开创的初期,因应募的矿丁少,故允许俄人入矿工作,但必须遵守矿章。1889年夏,有几个俄国矿丁私自藏匿金砂,依照金矿章程,李金镛依法用棍责打了几个俄国矿丁并将他们驱逐出厂。《中俄和约》规定:两国人民无论在何处犯事,均送回本国,各办各国之人。李金镛棍责俄国矿丁,各同僚们很为他担心,这不禁使他们想起了前不久所发生的事:一个叫赵凤兰的,在俄国边界博格罗夫因钱财和俄国商人发生口角,气极用火器打死了这个商人。俄官当即将赵凤兰捉获,但并没有送交中国,而送到俄阿穆尔省进行了究办。中国方面屡次据约照会俄方首领,请他们将罪犯送交中国办理,俄方最终也没有答应。又过了一个月之久,碰巧有俄人在漠河上游数十里江道中,抢劫中国金厂兵丁的财物,巡江兵士当场将他们捉住带回金厂。本预送交俄国,但因江水刚刚解冻,稍稍延缓了一段时间,俄方就认为我方在违背条约。因此,他们立刻禁止沿江驿站替我方传递文报,轮船也不准附搭华人,不允许我方借用他们的轮船载货物,导致两国关系一度紧张。直到开江后将这几个抢劫犯送达,两方才和好如初。同一条约,他们公然违背是常有的事。鉴于上次的风波教训,李金镛的僚友们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李金镛却劝慰大家说:“都是矿丁,假如俄人犯法不处理,那么,以后华人犯法又该如何处置呢?再者,他们在我华地犯法我们不究,以后他们会更蔑视我们的法令。大家不用为这事考虑,我自有办法。”

  过了几天,俄国矿丁就到他们的阿穆尔省固毕尔那托尔衙门控诉。俄方官首即刻据约向我方照会,李金镛根据俄方的照会答复说“俄民在中国金厂做贼偷金,这才是贵国最大的耻辱。我处不将贼犯送回,是替你们稍稍惩罚了一下,实在是看在两国和好友谊的份上,没有使你们伤体面。否则,条约俱在,况且我在珲春办理交涉多年,哪有不懂遵守条约的道理?望贵省固毕尔那托尔仍然忠于我们两国友好交往,以后不要听信刁民贼人的妖言,以免妨碍我们两国的正常交往和友情。”不久,就收到俄方首领的复函。在复函中,俄方酋首非常诚恳地表示歉意。从此以后,俄人更加敬服李金镛并送他一个绰号“一只虎”(即与知府谐音)。知人善任的李金镛来漠河创办金矿,不少有才之士跟从他来到这里。当时担任重要职务的有:屠荫堂刺史综览文件、奏章方面的事;唐钦昭掌管财物的支出和收入;张春承监督矿工的工作;钟勉孚主管各卡伦的盘查;俞云盐分掌粮盐的发放;顾翼初督转运;费溪桥、秦映岩负责采买粮、物;宋小濂协理漠河金矿总务,主管文案及交涉各事;袁大化任漠河金矿提调,可代他处理矿中内外事务。这些人各个称职胜任,都甘心情愿舍弃江南享乐,来到这塞北共助李金镛办矿。

  1889年,李金镛就不时咳喘吐血,就医调理,时好时犯。1890年正月,李金镛自赴阿穆尔省,与廓尔孚会晤,议定了雇佣俄轮章程。又取道到齐齐哈尔,谒见依克唐阿将军,禀告矿务各情。二月初返回漠河。冰天雪地,寒侵霜凄,劳顿之苦,可想而知。只因百感忧心,万事劳神。至此7月初,李金镛便又有了怔忡吐血的症状。始时,他还勉强支持处理各种事务,不肯因病偷安休息几天。10余天后,渐觉精神萎靡不振,请医服药,均不见效。7月未,病情沉重,已无法再支撑工作。于是,李金镛方写呈上省,拟请3个月假调养身体,矿务内外上下各事,皆交由金矿提调袁大化代理。

  谁知请假的呈子才送到,而李金镛于八月初四(9月17日)早4点多钟,在漠河金矿局与世长辞。临终之际他的家人(一妾一幼子)守在身边哭泣,僚友们围在旁边流泪,李金镛挣扎着坐起,劝慰大家说:“大丈夫视死如归,又有什么遗憾的呢?我所抱憾的是金矿刚见成效,苍天不借给我年华,使我不能见到3年后的盛况。希望诸君好自为之!”说完,吐血数升气绝。临咽最后一口气,也没论及半句自己的私事。

  僚友们无不伤感流泪。把头、矿工等闻讯也都赶来哭祭,皆泣不成声。“德在人心,功在边陲。”现存南北相随的僚友们之悼念挽联为证。

  屠荫堂题曰:“相随南北奔驰,历数万里程途,同尝辛苦;何邃人天隔绝,承十八年知遇,倍切感伤。”代秋海门、李子愚、孟儒林挽联曰:“创天下义赈之风,救灾恤邻,不遗余力,生祠昭宇宙,已足享徂豆以千秋,而治肃冠裳犹其余事;肩国家开矿之任,安边兴利,默运精心,功业迈古今,和邃谢尘寰于一旦,使谊关僚友同抱悲怀。”顾翼初挽联曰:“勇学世忠,廉师公绰,惠比郑侨,出关承十载提携,有过则规,有功必录,而今已矣,纵粗才他日有成,何处酬恩万一?始创义赈,继宰岩疆,终筹边矿,柔远动四夷威服,为民请命,为国捐躯,不亦悲夫,倘老父重泉相遇,为言不肖流离!”

  宋小濂以门下的身份也题了挽联曰:“忠勇从血性而来,赴万里奇荒,开一朝美利,何意大勋未集,尽瘁以终,纵报国有心,只剩英魂依北关;姓字忝门墙之末,受八年知遇,才两载追随,回思训诲殷勤,栽培优渥,恨酬恩无日,徒教痛苦过西州。”

  由于李金镛所创办的漠河金矿达到了清政府的办矿宗旨——兴利实边,因此李鸿章请旨加封李金镛。清廷颁旨,让李金镛的事迹在国史馆立传,荫袭一子(入监书),并准予在漠河及原籍无锡建立祠堂以示恩宠。

  从此,在漠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李金镛的传说。这些传说,吸引着无数探险家前来采风。凡采金人在摁碃前(采金人的用语,即挖矿井),都首先要顶拜李金镛的亡灵。当膜拜时,就用一根木棍,系一块红布,当成李金镛的偶象,以表示淘金者对李金镛的敬服、怀念和祈求他保佑自己能采到金子的诚心。

  赵春芳(1876-?),字香圃,直隶滦县人,北洋学堂毕业。在校担任第一排长,北洋武卫前军马队中营练习员,北洋前敌侦察员。后调到奉天临江县当测绘员、辑安县差遣员。

  1907年,呼伦贝尔副都统宋小濂鉴于边防之需,向清廷陈述利害,建议设立卡伦,仿古屯田制,以充实边塞。清政府虑及到呼伦贝尔所属边界接壤强邻,宜宣先屯兵强边的重要,因而宋小濂的设卡伦建议得以实施。创设卡伦,对卡伦的设置地点距离、路线的勘测,无一不需勤奋谨慎,愿吃苦耐劳的人。宋小濂恐失清廷重望,便在各客栈、旧肆、学堂张贴文告,广募愿涉边吃苦的有志有才之士。血气方刚的赵春芳,听到这个消息,认为这是报效国家的好时刻,便毅然辞去奉天辑安县差遣员的职务,报名应募。宋小濂很赏识赵春芳的年轻有为和与众不同的见识及才干,因而先让他在副都统署担任书记兼任呼伦贝尔调查测会员。接着委派他赴边陲首先调查测距绘图,为设立卡伦确立依据。赵春芳会同齐地山,带了1个随员,4个护兵,于1908年5月初,自背干粮起程沿边境线进发,自塔尔巴干达呼山起,至额尔古纳河口止,实地进行勘察,预创设卡伦12座。他们披星戴月,百苦尽尝,共计水旱路途l 500余里。费时150天,方完成查勘任务,并写成《边务报告书》。该书以日记形式,内容所载,皆是他亲历亲见亲测的种种情形,并附有绘制的图表、照片。

  1909年正月,赵春芳奉委任状,接充珠尔干河总卡官兼巡防第八营路步二营管带和满洲里中俄划界随员。他抵达任所时,地方依然荒芜,卡伦房屋尚无着落。赵春芳就先搭帐篷暂住,然后购置木材兴工建房。房屋建成后,卡伦初具规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报国决心,在自己的驻地——总卡房的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同心同德愿与九分卡而共誓;我疆我土当朝千里边界无虞”,横批:“疆立不返”。

  担任珠尔干河卡官的赵春芳,统辖十数卡,延卡700余里。他虑及到国际邦交的重要,竭忠尽力防戍巡边。然而,各卡伦间道路不通,声息不灵,各卡往来,常常借道俄方,有诸多不便。因此赵春芳便产生了在各卡伦间修路的想法。各卡官,随员闻后,齐声赞同。呈蒙上司批准,1910年,为修这700余里路程,赵春芳亲自步行勘测。每到一卡,就绘制地理草图,估算用工费用,核对各卡距离。对原采路线模糊的就重新确立标志,对河流、山脉、边情认真地进行了考察,经过60余天勘测完毕,他上呈各情,深得上司赞许。赵春芳任珠尔干河总卡官以来,认真巡边盘查过往人等,杜绝俄人随便越境、取携东西往来自由无阻的现象。致使俄人要越界放牧、割草、伐木等,都要向总卡宫申领牌照,照章纳税,遵循我法。自珠尔干河总卡开办将近3年,使数百年渺无人迹的荒凉地面逐渐有了商贾接连到来。各卡已建铺房,或10余家,或三五家。从此,经赵春芳专心经营日渐充实。期间,赵春芳两次深入深山调查鄂伦春族事。同时,将自己担任总卡险要布局、防戍配备、地理民情、邻邦关系、国防装备都进行了整顿。为了久远谋划,并呈递了颇有远见的《务陈筹边六议》、《呈民政司宪宋禀条陈要政四则》、《为剿匪肃清筹备善后十八条》等条陈。其中提倡开采矿产、开通路、航通路,发遣陆军退伍兵携家来边,富兵裕农,各卡兵也半农半兵的见识,至今仍有实用价值。此外,他还提出了增加各守卡官兵的薪饷,让他们安心守卡;沿边架线开通电话,以求信息灵通;守疆官员辛苦,任满应按情供论品级,给予升迁。增设了建设识字学塾,组织各卡官兵抽时间学习。识字对于各商户和往来民工,愿学也不禁止。赵春芳还规定了《俄商与鄂伦春贸易章程十六条》《卡兵规则十二条》《农隙简明操单六条》,编制了卡伦软硬军歌,每日操练时让士兵歌唱。

  1911年12月19日,吉拉林属境库马尔河发生兵变,赵春芳于22日孤身冒险前往抚问。赵经多方周旋,平息了这场叛乱,保全了沿边数千百姓的生命。1913年因其吃苦耐劳,励精图治,治边的政绩突出,漠河总卡伦总卡官亦交由赵春芳兼任。

  漠河总卡统辖漠河等8处、珠尔干河等处11卡。他上任3个月,为了广罗人才辅佐自己管理政务,在大路上放置了一个木箱,让各界人等举贤献策、监政,举发公务人员不法行为。他自己每周六亲自检点,并从中发现一批很有才干的人,提升他们充任各卡的卡宫。1914年7月1日,总卡改设治局,总卡宫赵春芳任漠河设治局设治员。漠河街东南端地势低洼,夏季阴雨连绵,江水上涨,宫商民众只能靠船交际,实在不便。1914年5月5日,赵春芳召集各界商民,动员出人出力,集资建桥。1915年秋,建成了长15丈6尺,宽1丈8尺的桥,定名“旭东桥”。赵春芳在考察民情时,发现这里所建的房屋,都是用木头搭成的,很容易引起火灾。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赵春芳规定:凡是这一区域,春节、婚嫁、开张、一年四季均不得燃放鞭炮。并成立了水会,专门灭火。此后,虽然有几次小火,但都没有造成大灾。

  当时,欧洲各国交战。俄方借口战乱中止了双方的通商。经赵春芳多次交涉维持了中俄条约,双方通商照常,漠河民众大多是单身,皆为淘金发财而来。有些体衰无依,贫劳无力返乡的,流落街头,以乞讨为业。赵春芳首先捐献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禄,义士们也纷纷响应,慷慨解囊,于1914年4月1日,成立了“栖留地”,以收留孤老、贫病无依的人。

  1914年末,驻防部队突然哗变,警兵联合卡兵,才平定了这场乱子。从此,漠河一带官商各界,谁也不敢再调内地兵来驻防。漠河地处荒边,人员混杂。跑江湖卖假药的庸医,往往误人生命。赵春芳为了不使庸医误人,又捐出大洋100元,做为倡导,劝说各界人士捐俸,创办了一所慈善医院。医院内设调养院、医治院、医士宿舍和食堂。凡医院药费各项所需,均由各商户摊纳。医院地址就设在商会内,医院一切事务均由商会处理。当时人死后,均由亲近的人拖出郊外荒丘,任凭狼吃沙埋。春秋之际,白骨露天,并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赵春芳看到荒丘的白骨,实在使人感到凄凉,于是捐出自己一个月的薪俸,划出一块义地,雇专人专门掩埋死尸、白骨。1915年,漠河境地平安,人民乐业,已有不少民众常领家小来这里定居。他们之中,大多数是没上过学的人,做事粗鲁,少知礼仪。为了设法教育他们,赵春芳因地因人拟定了学校章程,计划筹办半日学校一处,简易识字一处,通俗教育社一处。因道尹批复准予划留学田草甸3 000垧,将所收草租作为办学经费。

  通俗教育社拟定5月1日开学,因常年经费难以筹划,具体事宜很难管理落实。赵春芳日夜焦灼,时感惭愧。他确信教育系治国根本要素,是刻不容缓的事。可因款项无措,办学的事不得不再次拖缓。

  1916年冬季,赵春芳趁冬防巡查之便,亲自由开库康上游入山,与鄂伦春和睦接洽。因鄂伦春这个民族长年在野兽出没的林中生活,近年来生计很艰难,长期下去,很有可能会倾向白俄一方。通过几次交谈,鄂伦春人看赵春芳很挚诚,就表示愿意种地开垦,并恳请立屯。赵春芳当即应允,他18年来要收拢鄂伦春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1917年1月25日,漠河设治局定于改为二等县治,赵春芳被委任代理漠河县知事。

  漠河自设治以来,居民渐集,携来家室的带有儿童。至县治后,地方原有儿童已渐长大,后来的儿童也日见增多,地处僻远,民情野蛮,是因教育跟不上去,而责任在于一县之长。赵春芳鉴于以前筹划费用困难,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他就暂从警察所收的贿、妓税款中,提二成,从1月积至8月,所得大洋1 000余元,全部作为建筑房屋及一切开办费用。办学有了眉目后,赵春芳就逐户动员漠河境内7岁—15岁儿童的家长,力劝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赵春芳多年办学的愿望终于实现。

  漠河县立国民小学于1917年4月1日正式开学。校内教员由师范毕业生毕化光充任。开学后,赵春芳将学校开办经费的概算数、教员、履历、开学日期,提留警款建学校的理由,具实写文向上呈报,经财政厅、省议会审核,漠河县教育经费一案,同意赵春芳每月提留二成警察所收的税款,再每年议加大洋1 398元,此款由省库拨给。赵春芳利用这笔经费,即刻在街市适中地点租赁板房一处作通俗教育社房址,简易识字学校也在内。社长、校长由本属科员吕逢涓兼任,讲演员与教员由毕化光、张涛担任。5月15日,通俗教育社、简易识字学校正式成立。

  赵春芳将自己所有新旧图书80余种,交给该校、社,以资人们入社观览。并将办社、校的宗旨和章程写成布告,贴在人们集中、醒目的地方,让人人周知学习知识的重要,遵守法度的必要。社、校的教育对象是15~40岁有志向学的人。入识字学校的人免收学费。想学点文化的风气在边境漠河县逐渐形成。

  赵春芳任县知事期间,为了安定百姓之心,阻止他们为了生计到江那边去为俄方打工,就借公款储存了一定数量的米面,以备不测时维持百姓当务之急。赵春芳守边10年,可以说辛苦备尝,尽力尽责,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得,经办、调查确实的人和事随时作笔记。1917年9月,赵春芳将历年所记进行分类编次,拟成《边务采辑报告书》一部,付版印刷,以供后人资治借鉴。

  赵春芳在他任漠河县知事期间,还整修、规划了县城街道。县内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处理。对国际邦交非常谨慎,不失礼于强邻,又寸利不让。他还将漠河金矿进行了整顿,把漠河金矿、奇乾河金矿合并办一个公司,安置一些闲散人员,清理了两矿的粮贷、经费、账目,制定了单行章程和各行条例。

  赵春芳因充任边塞地区政绩卓越,曾被多次嘉奖。荣获七等嘉禾奖章一枚,五等嘉禾奖章一枚,授内务部一等三级警察奖章一枚。在平叛蒙古叛乱中建立奇功,由大总统在京召见,并由大总统亲自传令嘉奖。由财政部颁给一等爱国章一枚,镇守大将军金色奖章一枚,金质棠荫章一枚。1919年,赵春芳还应聘兼任黑龙江通志局名誉纂修。

  1920年4月24日,黑龙江省署鉴于赵春芳多年守边,治理边防地区有很多丰富经验,就将他调往胪滨县任知事。

  赵春芳离开了漠河,漠河人在自己心里,为这位开明、有志有识有为的县知事,树立了一座永不逊色的丰碑。

  倍勒尔,达斡尔族的著名首领,祖籍雅克萨。沙俄侵略者强占雅克萨后,达斡尔人遭到残酷的杀掳和抢劫,倍勒尔率族人钻进深山老林,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1680年,康熙皇帝为了深入了解东北边防情况,进行反击沙俄入侵者的部署和筹划,亲自到东北巡视,并派人前往黑龙江流域侦察。倍勒尔得知清政府派人侦察后,主动前去请见,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俄军行动情况,后来又配合清军,抗击侵略者。1684年初,清军在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的配合下,肃清了整个黑龙江中下游及各条支流上的沙俄侵略势力,只剩下雅克萨和尼布楚。同年夏,为准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倍勒尔受清军派遣前去侦察雅克萨城的俄军情况。当时在雅克萨,有900多俄军盘踞在里面。为准确了解敌情,倍勒尔率人选择了一个暴雨倾盆的天气,英勇机智地潜到雅克萨城堡下,用敌船诱敌的计谋,俘虏了一俄军头目。

  探明了俄军在雅克萨、杭屋莫(雅克萨东南要隘)一带设防,以及俄军人数、船只、粮食储备等情况,为清政府制订雅克萨作战计划提供了准确的情报。1685年,清政府决定在夏天进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年初,即战争开始前夕,倍勒尔受命再次深入雅克萨一带,进一步侦察敌情。倍勒尔等装扮成达斡尔猎人,利用侵略者贪婪的本性,用马驮着毛皮来到雅克萨城北,这里是一片松树林,雅克萨城堡的侵略军听到清军要收复雅克萨的消息后,每天都来砍伐木材,加固城墙和工事。当几个俄军发现倍勒尔等人用马驮着毛皮后,便放下手里的活拼命追赶过来。结果,他们钻进了倍勒尔预先设好的埋伏圈当了俘虏。倍勒尔的“驮貂诱敌”之计,再次干净利落地完成了侦察任务。在清军出发前,倍勒尔带着俄俘及时回到了军营。后来这些俄俘被送往北京。5月,一切准备就绪的3 000名清军,从瑗珲和墨尔根(今嫩江)同时向沙俄盘踞的雅克萨进发。

  雅克萨之战是我国人民在自己国土上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倍勒尔等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就在这场战争始时,从北京通往瑗珲的千里驿道上,飞递着康熙皇帝亲笔谕令:“倍勒尔等直抵雅克萨,探具情形,生擒罗刹,可嘉。所司如例奖赏”。

  博穆博果尔,又称奔波果尔,是明末清初黑龙江上游诸部中最强大的部族之一——索伦部的首领。博穆博果尔很有才干,精通武艺,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戴。随着后金势力的不断强大,索伦部开始向后金朝贡,表示归附。

  1637年(清崇德二年),博穆博果尔率8人第一次到盛京觐见清太宗皇太极,贡品为马匹和貂皮。清太宗赐以鞍马、蟒衣、甲胄等。在他的影响下,黑龙江中游“南北两岸各城屯俱附之。”其中以雅克萨城、多金城、铎陈城、阿萨津城、额尔图等最为著名。第二年,博穆博果尔率9人再次向后金朝贡,清太宗在崇政殿赐宴。此后,博穆博果尔的势力越来越大,断绝了和后金的往来。清太宗“虑其势盛不可制”,决定先发制人。1639(崇德四年),清太宗调集军队进攻以博穆博果尔为首的索伦部。由萨木什喀、索海分别率领左右翼军从呼玛尔河,“分兵略地”攻下雅克萨、乌库尔、阿萨津、铎陈等城。

  博穆博果尔率6 000人与清军展开激战,兵锋甚锐,后清军计博穆博果尔深入陷伏,斩杀甚众,清军俘获索伦部6 900多人(包括妇女儿童),接着清太宗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一方面扬言发大军再次进兵黑龙江,迫使博穆博果尔向北迁移;另一方面,命梅勒章京席特库率领240名精干的蒙古北骑兵暗地里从蒙古北部偷袭。清军在甘地擒获博穆博果尔之弟及家属,清军北行近3个月到达黑龙江上游索伦部地区。又前出至齐洛台(今苏联赤塔),将博穆博果尔抓获,同时抓获其妻子及所属956人。至此,今黑龙江上游两岸到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均归清政府管辖。

  巴尔达齐,达斡尔族,萨哈尔察部精奇里氏,世居精奇里江畔的多科屯,为达斡尔部长。后金努尔哈亦经营黑龙江之际,达斡尔诸部逐渐归附。1634年(天聪八年5月),巴尔达齐率35人来到盛京,向后金贡貂皮1 818张,以示臣服。1635年,巴尔达齐率22人再朝后金。在他的影响下,达斡尔诸部也陆续归附。由于他对金与达斡尔之间的关系所起的促进作用,对统一黑龙江流域有功,不久,满族统治者将皇族女儿下嫁与他,成为后金的一位额附。因此,当1636年(天聪十年)后金政权改国号为清时,他第三次来朝,此后,他曾多次来朝贡方物,从而更加密切了双方的关系。

  1639年(清崇德四年),索伦部长博穆博果尔发动了叛清的战争,当时黑龙江南北索伦各部均起兵响应,但以巴尔达齐为首的部分达斡尔人,却毫不动摇坚壁待王师,站在清廷一边。

  1649年(清顺治六年),带领其兄弟,入京供职,隶正白旗。初封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又经两次升迁,封至一等阿思哈尼哈番。1654年(顺治十一年),卒于北京。清廷为他立碑,表彰他“倾心内附,岁贡方物”及在平息博果尔叛乱斗争中“协力伸款”的业绩。后人对他抵制民族分裂时能“审兴废,明去就,怀忠不二”颇有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