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天寿作品:灵岩涧一角
潘天寿作品:雨后千山铁铸成

  潘天寿(1897~1971),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多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1897年3月14日生于浙江宁海,1971年9月5日卒于杭州。19岁入浙江第一师范,受业于经亨颐李叔同夏丐尊。后到上海,拜识吴昌硕,并受其影响。1928年任国立西湖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翌年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之后在各大学校任教,从事美术教育。潘天寿诗、书、画、印兼擅,画师承宋元明清诸家,于朱耷吴昌硕用功尤深,经长期探索,终于形成沉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他擅大写意花鸟、山水,作品以骨气、骨力取胜。追求雄强、豪壮,气势宏伟,有阳刚之美。又以书法入画,多用隶书魏碑运笔,多方折大起大落,布阵严正雄阔,惯于平面分割。他的作品富有雄怪、势壮、博大、静穆之美。他还长于指画,多作巨幅大障,古拙沉郁,生涩凝练,质朴无华,具有苍浑博奥的风貌。潘天寿在理论上亦有建树,论画主张:“必有古人毋忘我”、“画贵能极”、“力兼美,入奇正”、“绘画往往在背戾无理中而有至理,僻怪险绝中而有至情”,等等。潘天寿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听天阁诗存》、《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天寿谈艺录》、《中国绘画史》等。出版有多种版本的画集。

  潘天寿擅长大写意花鸟,其作品深入继承了我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历代文人画家的精华,功力沉厚;同时,他义具有强烈独特的艺术表现个性,突破陈法。脱尽窠臼,创造出了沉雄奇崛、仓古高华的画面效果。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以线为主的中国画表现特点,造型概括简约,风骨道劲。他的用笔精练而果断,霸悍而有控制,如华壁漏痕,拗铁折钗,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牛色的特点。他善用浓墨作泼墨法,加上使用焦墨,画面显得苍茫厚重,枯湿浓淡中均显笔力。用色古艳脱俗,不以自然色相为囿。他深入研究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规律,尚气势,重整体,追求不平凡的画面表现。他作画极有魄力,而章法结构又极为严谨,沉静周密,惨淡经营,就如老将用兵,高瞻远瞩,出奇制胜,能在奇险之中造成巨大的力量感和独特的结构美。

  值得一提的是,潘天寿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指画艺术家。清代画家高其佩曾创作大量指墨画,受到画坛推崇,继而开创了清初画坛中一个独特的画派,奠定了我国指墨画艺术理论、技法、创作基础。但此后三百年间指墨画一直未有大的突破,直到潘天寿的出现,才使指墨画艺术再现辉煌。他以苍古雄浑的气韵、厚重隽永的意境、丰富高超的技巧,将指墨画艺术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年表

  • 1897年 生于浙江宁海县
  • 1910年 入县城小学读书,接受西式教育,课余喜爱书法、绘画、刻印。
  • 1921年 临摹民间古旧书画,钻研画论。作《紫藤明月》、《雪景八哥》等画。
  • 1922年 作《古木寒鸦》、《长风白水》、《济公与象》、《秃头僧》等。
  • 1924年 任上海美专教授,着手编著《中国绘画史》。
  • 1925年 完成《中国绘画史》,作《晴峦晓色》、《春风淡荡》、《古梅》等。
  • 1928年 任国立西湖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校授课教师。
  • 1929年 与林风眠、王子云、李树化等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
  • 1932年 与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张书旂等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国画创作。
  • 1944年 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 1947年 辞去校长职务,专心教学与创作。
  • 1948年 潜心创作,数量剧增。作有《萱花狸奴》、《垂杨系马》、《秋夜》、《灵芝》等。
  • 1955年 作《对于文艺思想的体会》的发言,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发展民族艺术的主张。
  • 1962年 书画展在北京、上海、杭州举行,引起强烈反响。
  • 1971年 卒于杭州。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