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潜江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潜江城市风光:城区一景
潜江城市风光:潜江南门河游园
江汉油田:油田矿区风光

潜江市汉语拼音:Qiánjiānɡ Shì;英语:Qianjiang City),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直管市,素有“水乡园林”、“鱼米之乡”之誉。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临长江。 地理坐标东经112°29′-113°01′,北纬30°04′-30°39′。 北临天门市,东接仙桃市,东南与监利县毗邻,西南与江陵县相交,西邻荆州市,西北与沙洋县接壤。是连接湖北东西部的桥梁城市,武汉城市圈成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湖北“两圈两带”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境内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 全市国土面积2004平方公里。 辖7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6个管理区(农场),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潜江常住人口为886547人。潜江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

潜江自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建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988年撤县建市。1994年被列为省直管市。潜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台”的东周楚灵王行宫章华台遗址,被列为“2000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见龙湾遗址)。潜江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孕育了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辛亥革命先驱、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部长李书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革命团体“日知会”发起人之一刘静庵,新中国首任监察部长钱瑛。潜江文化底蕴深厚,是戏剧大师曹禺的故里。潜江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潜江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民歌潜江草把龙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五军、红六军、红二军团曾在潜江设立军部。

潜江属平原湖区,地势平坦,由北向南略倾斜,全市平均海拔高度38米,最高处为海拔39.78米,最低处为海拔25.78米。河湖交错,渠道纵横。河流主要有汉江东荆河湖泊主要有返湾湖、白露湖、借粮湖、冯家湖等。是全省重要的特色水产基地,虾稻高效种养模式的发源地,也是植物王国活化石——水杉的故乡。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约16℃。年降水量1110毫米。潜江地上盛产粮油棉地下富藏油气盐,矿藏有石油天然气岩盐卤水。已形成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信息电子、家具制造等“八大主导产业”,是世界最大的牛磺酸生产基地和漂粉精消毒剂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头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眼科用药生产基地。近年来被授予“中国小龙虾之乡”、“全国裁缝之乡”等称号。

潜江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沪蓉、随岳、潜石高速公路与318国道在境内交汇,沪蓉高铁横贯东西,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均在6小时高铁圈内。汉江侧旁建有泽口、红庙2个深水港口。

曾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2018年11月,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2020年5月,入选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2020年11月,入选 “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第82位。

2021年,潜江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2.74亿元,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86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361.62亿元,增长10.05%,第三产业增加值392.26亿元,增长14.65%。

  • 邮编:433100 代码:429005 区号:0728

行政区划

全市辖7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6个管理区(农场)。

历史

潜江古为云梦泽一角,历经江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潜江地域三代属荆州域。

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本现域南部的岗后和北部的平原上出现了章华台、竟陵等邑居,其地属于诸侯国中的楚国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秦军攻占楚郢都(今江陵西北),东下竟陵,并分别设郡建县,这里成为秦南郢竟陵县辖地。

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后在章华台设置了华容县,潜江分属竟陵、华容。

三国时,潜江之地辖于吴国,隶属郡县与汉无异。

初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潜江为竟陵郡之竟陵,南郡之江陵二县地。

公元550年前后,南朝梁省竟陵,废华容。潜江西南境改属南郡江陵县;西魏分江陵而置华陵县,北周改华陵县为紫陵县,潜江西南境为其所辖。东北境为郢州竟陵郡之竟陵县,竟陵郡治于齐时也由长寿(今钟祥)迁至竟陵;梁末省竟陵县入霄城县,竟陵郡治、县治始移霄城(今天门境),潜江东北境遂属霄城县;北周复改霄城县为竟陵县,改竟陵郡为石城郡,潜江东北境属石城郡之竟陵县。

隋朝时,潜江东北境属荆州沔阳郡竟陵县,西南境属紫陵县。

初省紫陵入江陵县,潜江西南境属江陵府江陵县,东北境属复州竟陵县。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置征科巡院于白伏”(《太平寰宇记》,白伏在今市域西北),隶属于荆南节度使管辖。五代改白伏为安远镇,为南平国(荆南国)属地。

965年(乾德三年),升白伏巡院为县。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长江,取“汉出为潜”意,命名潜江。县治设在安远镇(在今下蚌湖附近),隶属于荆湖北路江陵府。

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后又改为中兴路,均领有潜江,上隶于河南江北行中书省。1293年(至元三十年),因水患县治迁至斗堤,即今治所在。

1368年明朝建立。此前已改中兴路为荆州府,所以明初潜江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1531年(嘉靖十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潜江改属之。

1646年(顺治三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1664年(康熙三年),分湖广为湖北、湖南。潜江属湖北省安陆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次年,改府为道,以道为省县之间的行政机构,潜江属鄂北道(后改称襄阳道)。1925年废除道制,遂直辖于省。1932年,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潜江属第七区(1934年曾属第六区,后还属)。1936年,第七区改称第四区,仍领有潜江(直到1947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于1939年5月至1945年8月盘踞潜江部分地区,设有傀儡政权。潜江县政府被迫辗转于拖船埠、杨李家台、熊口等地;1943年春撤离潜江,设办事处于公安县境,日军投降后还治。

1930年春至1932年冬,全境皆苏区,是湘鄂西省(原称“联县政府”)的潜江、荆南(后改称荆门)、天潜县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辖地。潜江县苏维埃政府曾驻于拖船埠、潜江城等处,荆南县苏维埃政府驻脉旺嘴。1942年春至1945年秋,为抗日根据地,是鄂豫边区襄南、襄河两行政公置的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地。荆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莫家岭,天潜沔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度驻总口陶和岭,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夏家场。

1947年12月至1949年6月,全县为解放区,是江汉区襄南、鄂中两行政专员公署的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辖地。江荆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熊口,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夏家场。

1949年7月撤销边区县,恢复原县名、县域,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撤销。潜江县人民政府设于熊口,隶属于湖北省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8月,潜江县人民政府移驻城关(今园林办事处)。

1988年5月25日,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7号),撤销潜江县,设立潜江市(县级),以原潜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潜江市的行政区域。

1994年10月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

1996年,潜江市面积2003平方千米,人口约93.3万人。辖5个街道、11个镇、1个乡:园林街道、泽口街道、周矶街道、杨市街道、广华街道、竹根滩镇、渔洋镇、老新镇、徐李镇、张金镇、龙湾镇、熊口镇、浩口镇、积玉口镇、高石碑镇、王场镇、铁匠沟乡。市政府驻园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潜江市总人口992438人,其中:园林街道140750人,竹根滩镇68441人,渔洋镇48457人,王场镇51981人,高石碑镇39894人,熊口镇47043人,老新镇32953人,徐李镇26756人,浩口镇63696人,积玉口镇37840人,张金镇36490人,龙湾镇42589人,铁匠沟乡25323人,泽口开发区25508人,杨市办事处46405人,周矶办事处46105人,周矶农场9017人,后湖农场25876人,熊口农场7254人,高场原种场7677人,总口农场44196人,西大垸农场14163人,运粮湖农场13134人,江汉石油管理局90890人。

2004年末,潜江市面积2004平方千米,总人口1012773人。辖总口、后湖、西大垸、熊口、运粮糊、周矶6个县级管理区(农场);园林、泽口、广华、周矶、杨市5个街道,竹根滩、渔洋、老新、龙湾、张金、浩口、熊口、禾责玉口、王场、高石碑10个镇;高场原种场和泽口省级(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69个居委会、327个村委会。

2005年末,潜江市辖5个街道、10个镇:园林街道、泽口街道、广华街道、周矶街道、杨市街道、竹根滩镇、渔洋镇、老新镇、龙湾镇、张金镇、浩口镇、熊口镇、积玉口镇、王场镇、高石碑镇。共有68个居委会、327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潜江市常住总人口946277人,其中:园林街道139393人,杨市街道43365人,周矶街道38937人,广华街道7687人,竹根滩镇61372人,渔洋镇49116人,王场镇42370人,高石碑镇40784人,熊口镇44443人,老新镇53600人,浩口镇57015人,积玉口镇34966人,张金镇58560人,龙湾镇39258人,江汉石油管理局86439人,潜江经济开发区21797人,周矶管理区10462人,后湖管理区24651人,熊口管理区13024人,总口管理区34879人,西大垸管理区12907人,运粮湖管理区13153人,高场原种场7206人,浩口原种场2647人,棉花原种场8246人。

地理

潜江河流:东荆河
潜江自然风光:水乡园林

潜江,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境内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和由16 个国有农场组成的农场群。1994 年被列为省直管市。 潜江市位于东经 112°29′至113°01′,北纬30°04′至30°39′,境内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在26米至31米之间,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素来以“水乡园林”著称。全市国土面积2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394公顷,城镇人口48.8万人(其中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36万)。辖15个镇、场、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6个管理区。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始建县。1988年5月撤县建市,1993年11月被评为全国明星市,1994年10月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多次被评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市。

潜江北枕汉江,南接长江,东邻仙桃通武汉,西接荆州达宜昌。境内有318国道和汉宜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潜监和荆潜两条省道纵贯南北。是江汉平原唯一的路网建设试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和通达度居全省前列。内河航运四季畅通,流经北面的汉江,建有2个港口,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以上。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自然资源

潜江地上盛产粮棉油,地下富藏油气盐。全市地下蕴藏石油2亿吨、天然气9700多亿立方米,岩盐近8000亿吨(为我国“盐都”自贡市的30倍),另有卤水136亿立方米,富含锂、铯、铷、溴、钾、碘、硼、硅、锶、镍、锰等18种稀有微量元素,可广泛用于电子冶金、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其矿化均超过了国家开采标准,

矿产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北部,包括潜江大部和天门、仙桃各一部分,面积约 2500平方公里。已探明在潜江凹陷富藏石油、天然气、卤水、岩盐、钾盐、钾芒硝、无水芒硝等矿产资源。潜江境内还有矿泉水、陶土等地下资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江汉盆地找到了王场等25个油田和一批含油结构,控制含油面积139.1平方公里,其中潜江境内有16个油田,共87.6 平方公里。经测算,江汉盆地的石油远景含量达2亿多吨。   

潜江凹陷卤水分布面积达 1200平方公里,卤水地质储量227亿立方米,含盐量为100— 300克 /升,盐类资源量为51亿吨。卤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氯化钾储量4590万吨、铯储量2.72万吨、铷储量8.35万吨,而且,富集程度已达到和超过工业开采品位。   

潜江凹陷岩盐分布面积约 2000平方公里,岩盐累计厚度约 1800米 ,矿产埋藏深度 700— 2145米 ,估算盐岩的地质储量为 7900亿吨,相当我国盐都自贡市的20—30倍。其中,潜江境内的潜一段到潜四段下均有盐层富集预计厚度大于 1800米 ,经湖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鄂储决字 [1991]02号和鄂储决字[1991]05号划定可供开采的3.45平方公里湖北省潜江市王场油田北部潜江段和湖北省潜江市园林盐矿区蔡湖矿段可供开采0.66平方公里的盐矿面积中,盐岩储量分别为13.64亿吨,芒硝储量为1.18亿吨,盐层氯化钠含量为64.11%至85.47%。C+D级盐矿石量3675.1万吨,纯盐量3302.8万吨,硫酸钠(Na 2 S0 4 )为 68.9万吨,氯化钠(Nacl)平均品位为89.9%,矿段内还探求了表内 级纯盐量3526.7万吨,表外E级纯盐量5361.9万吨。   

潜江凹陷还发现钾盐矿藏,矿产深度为 1643— 3040米 ,矿产厚度 0.42— 1.32米 ,预测分布面积为 110平方公里,钾盐矿层主要是钾芒硝,无水钾镁矾。   

另外,潜江地下有矿泉水两处,分布在西大垸农场和张金镇,还有陶土资源,储量约15万立方米。  

在潜江市域内,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卤水、岩盐、钾盐、钾芒硝、无水芒硝等 7种主要矿产占湖北省1985年统计的地下资源探明储量71种矿种的9.8%,占全国1985年底探明矿种的144种的4.86%,其中石油、天然气、卤水、岩盐、钾盐矿均在全省名列第一,特别是钾盐、石油、天然气填补了湖北的空白。仅盐卤化工产品其潜在价值约10万亿元。

水利

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

潜江市为古云梦泽一部分,长湖泄洪道田关河横穿东西,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及其分洪道东荆河纵贯南北。境内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潜江得益于水,也受制于水。既有汉江、东荆河洪水之“外患”,又有内垸因降雨量不均导致的渍涝干旱之“内忧”。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潜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洪涝旱灾作斗争的历史。围绕建立相对独立完善的防洪、排涝、抗旱工程体系,以水利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建国以来,全市人民以筚路蓝缕,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国家支持投入两手抓,坚持防洪抗灾与水利建设两手抓,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手抓,坚持建设与管理两手抓,开展大规模的治水活动,水利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昔日“水袋子”、“旱包子”,成了今朝的“聚宝盆”、“大粮仓”。

近十年,潜江市加大水利建设力度、成效十分显著。共争取国家和省级投入及世行贷款 1.1 个亿,完成省办工程田关河疏浚固堤、兴隆二闸及其配套工程、谢湾灌区续建配套一、二、三期工程及兴隆东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骨干工程等重点工程,全市水利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水产

潜江境内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汉江、东荆河等长江支流贯穿全境。百里长渠、城南河、田关河、西荆河等21条排灌干渠、借粮湖、返湾湖、冯家湖、白露湖、张家湖、苏湖等6个湖泊遍布全市,其中湖泊面积2.7万亩。潜江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9—1988小时,全年无霜期约250天。最适宜温、热水性鱼类养殖,发展水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潜江市发展水产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且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水产业是潜江的特色优势产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产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支持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龙虾产业已成为该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地方经济的特色产业。全市现有各类渔场175个。2007年,渔业养殖面积26.4万亩,其中,发展虾稻连作面积10.8万亩,网箱养鳝48.2万口;水产品产量10.44万吨;水产品加工量达到7.73万吨,出口创汇达到5236万美元;渔业行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1.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5.2%。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10万亩,已建立四大高效名特优水产养殖基地,即以积玉口、龙湾、浩口、渔洋为重点的10万亩虾稻连作养殖基地;以熊口、浩口、张金、龙湾、周矶等地为重点的50万口网箱养鳝基地;以龙湾、张金、浩口为重点的5万亩鱼猪鸭鹅联养基地;以田南片五镇二区为重点的5万亩鲫鱼、黄颡鱼、才鱼、团头鲂、鳜鱼等优质鱼养殖基地。   

2004年7月,省政府将潜江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纳入全省优势农业产业板块基地建设范围。加工园区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1家,拥有固定资产5.6亿元,占地面积28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年加工能力达到16万吨;华山、莱克、禾亿、宝龙、星发等5家企业获得对美、欧、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的水产食品自营出口权,产品通过了HACCP国际质量监控体系认证和美国FDA和欧盟EEC卫生注册。“华山、莱克”两企业获得全球食品BRC认证,产品可直接进入欧洲超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和莱克水产食品公司是“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工园工已初步形成了熊口华山园、浩口莱克园、后湖宝龙园三个密集型水产品加工企业群,可生产虾仁、整肢虾、虾尾、薰鱼、鱼片、田螺、青虾、南美白对虾等10多个系列、60多个品种。   

世界小龙虾看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以打造“中国淡水水产品加工第一市”为目标,按照“政府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板块基地配套、协会组织联结、品牌战略推动”的产业化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水产产业化发展之路,不仅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空间,而且使潜江迅速崛起为全国最大的淡水小龙虾加工出口基地,在世界淡水小龙虾产品市场拥有第一话语权。2008年,全市养殖小龙虾15万亩,产值达3.52亿元;小龙虾加工出口5.8万吨,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占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的74%,占全省小龙虾出口的65%。龙虾产业总产值达13.17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平创收764.3元,占2008年农民人平纯收入的15.6%。

林业

潜江素有“水乡园林”美誉。以水杉为市树,素有水杉之乡的美誉。1978年市市林木良种场林木良种场的《水杉、池杉、落羽杉良种繁育技术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单位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其培育的水杉种子园和兴隆河杉林带拍摄《水乡园林》纪录片在联合国公映,引起世界强烈反响,《水杉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获省人民政府星火科技二等奖,被国家授予国家水杉种子园基地和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林业科技成果在全国全省得到表彰,掀起了水杉造林,绿化家园,建设水杉园林之都的热潮,在此江汉油田水杉种子园等一批大型的水杉苗圃基地建成。1988年12月26日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同志到潜江江汉油田水杉种子园,在水杉纪念碑上亲笔题写了“江汉水杉纪念碑”,由此世界上第一个水杉主题公园诞生--江汉油田水杉公园。1992年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同志为潜江江汉油田水杉公园题写了“水杉园林”。一个水杉之乡的园林城市享誉中外。   

新时期,潜江林业又有新发展,造林绿化规模不断扩大,造林绿化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以农田林网为主体,道路河渠绿化为骨干,城镇村庄绿化为重点,网、带、片、点紧密结合,乔、灌、花、草相配置的平原绿化体系。

经济

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7.57亿元,增长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8.90亿元,增长17.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8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14亿元,增长12.8%;外贸出口2.94亿美元,增长-33.0%;实际利用外资5832万美元,增长18.2%,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全省保险工作先进县市”等称号。

农垦

潜江:田园风光(油菜花)

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所属的6个管理区(总口、西大垸、运粮湖、后湖、熊口、周矶)前身建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在荒湖、荒滩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方开垦出来的国有农场,经过几代农垦人几十年的开垦建设,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商品鱼、商品猪基地。农垦经济是潜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潜江农垦下辖6个管理区,1个原种场,总人口9万人,国土总面积357.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6.5万亩。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观光于一体。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骨干企业有3家棉纺企业(江汉棉纺纺织厂、金松纱业有限公司、宏毅棉纺织厂);3家制衣企业(赛格、康强、江兴制衣公司),6家棉花加工企业(6个管理区区办企业),2家油脂加工厂(华垦粮油、熊口油脂),2家冷冻厂(后湖冷冻加工厂、运粮湖冷冻加工厂),1家医材企业(湖北福好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和2家饲料厂(后湖楚佳饲料厂、总口饲料加工厂)。主要农产品有棉花31万担(种植面积16.3万亩)、油料10.8万担(种植面积8.6万亩)、水产品1.2万吨(精养面积2.9万亩)、生猪9.3万头(共有5个万头养殖场),农业总产值3.94亿元。后湖管理区万亩果园基地和万亩水面的返湾湖旅游风景区,是旅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文化

潜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号称 “天下第一台”的东周楚王行宫就在境内龙湾镇,东周楚灵王离宫章华台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龙湾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楚国离宫别院遗址群落,被定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龙湾遗址

龙湾遗址,位于湖北省潜江市西南约31公里,西北距楚郢都纪南城约55公里。为东周时期楚文化遗存。该遗址总面积60.7平方公里,东北部为章华台遗址,重点保护区面积2.3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该遗址被发现后,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为中国考古史上空前重大发现。2000年该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国务院公布该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被确定为全国大遗址保护试点单位,2006年该遗址进入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

章华台,又称章华宫,是潜江“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群”1号台。是东周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史料记载,章华台“台高十丈”(约23米)“基广十五丈”(约40米),古人夸张地说登台的人到达最高处,中途要休息三次,又叫“三休台”。章华台遗址1984年全县文物普查时,在潜江西南的龙湾镇被发现。1987年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试掘,并召开了“章华台遗址学术讨论会”。199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章华台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章华台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保存最完好的春秋战国楚王宫殿基址。不仅规模大,它的建造技术和宫内设施,在当时来说都是比较先进的。

潜江市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是潜江市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担负着全市文物保护、勘探、考古发掘、利用、开发和展示的工作。位于湖北省潜江市章华大道24号,是一座地方历史性综合博物馆,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览面积2800平方米。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熊口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五批,2010年7月22日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

潜江草把龙:潜江龙湾镇艺人在舞草把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15年5月,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民歌、草把龙等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花鼓戏《秦香莲》剧照

荆州花鼓戏,湖北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

江汉平原皮影戏,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沔阳(今仙桃市)、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北依长江,南贯汉水,又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江汉平原皮影戏包含的独特雕镂艺术和具有古朴的楚风、楚韵的唱腔艺术,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潜江民歌,流行于湖北省潜江市境内,是人们在劳作、生活及风俗习尚等活动中创造的民歌。其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品种之多样、风格之独特,令相关专家学者称奇。从某种意义上说,潜江民歌亦是本土人民斗争的武器,劳动的号令,抒情的载体,娱乐的工具。2008年,潜江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潜江草把龙,流行于湖北省潜江市,传统的中心区域包括潜江龙湾、熊口、张金、老新镇以及潜江南部的水网湖区。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形成历史久远。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楚地最早舞草把龙灯见于汉代。该舞蹈盛行于唐,历代相沿承袭。清光绪五年(1879年)《潜江县志》风俗篇记载中有草龙图,并附有对草龙的描述。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潜江木雕、潜江唢呐、潜江鼓歌、高台舞狮、潜江锣鼓、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潜江花灯、传统酱品制作技艺、园林青酿酒技艺等9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潜江木雕,分大木雕刻和小木雕刻两类。大木雕刻包括:梁、枋、斗拱、檩等建筑装饰木雕;小木雕刻则指家具装饰木雕、木雕神像、装饰摆件等。积玉口资福寺、熊口吊脚戏楼是古时潜江木构建筑装饰的经典之作。“滴水雕花床”是潜江传统家具装饰木雕的代表作。文化根基可溯自远古,境内发现“楚章华台宫宛群落遗址”以及出土的部分木雕漆器等印证。

潜江鼓歌,亦名“鼓盆歌”,源于中国古老的“鼓盆陪丧”习俗。因用于民间丧葬出殡典礼,故又谓之“打丧鼓”,分“坐丧鼓”和“跳丧鼓”两种表演形式。潜江鼓歌具有民俗学、音乐学、社会伦理学和生命哲学等等多方面的价值内涵。

潜江唢呐,唢呐是潜江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之一。唢呐艺人,潜江人谓之“吹鼓手”,曾遍布潜江各地。据老艺人回忆说,唢呐流行潜江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乡村人家办红白喜事,少不了要请唢呐班子上门,图个热闹。潜江唢呐有长短之分,可细分为“大号子”、“中号子”、“小号子”。

潜江高台舞狮,潜江市浩口镇宋场村、熊口镇马场、竹根滩镇潜河村、洋湖垸村,很早就有玩高台狮子的习俗。相传狮子舞祖师为晋代光武夫子。隋唐时瓦岗军聚义,按十三太保规矩,搭台逢单不逢双,取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为标高。

潜江花灯,是潜江民间沿袭闹元宵观灯习俗,经世代传承而保留下来的花灯制作工艺。潜江花灯有以装饰、点缀、烘托环境为主的装饰性花灯;以表现人物和情节的主题性花灯;以趣味性、知识性为主的娱乐性花灯;还有直接为生活服务的实用性花灯。制作花灯的题材有历史、人文以及自然界的各类物种。如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题材尽数采纳。20世纪70年代,潜江享有“花灯之乡”的美誉,潜江花灯曾在中国首届艺术节上亮相,并选送至欧洲及东南亚国家巡展。

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潜江民间利用竹材编制生活、生产用具以及工艺品的综合性手工技术,是千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艺术结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成篾是基础,编制是关键,造型是绝活,这是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也是美学、工艺学、建筑学在竹器制作中的综合应用。

潜江锣鼓,俗称“锣鼓家业”。乐器种类主要有:大鼓、堂鼓、小鼓、腰鼓、小锣(勾锣)、马锣、大锣、抄锣(亦称对锣)、土锣、苏锣、钹、金钹等。重要部件主要有:鼓槌、锣槌、钩锣签、马锣棒,钹绸带等。如用大鼓,需制作大鼓座架,均为艺人根据需要自制而成。大约在明代中叶,潜江便有了“薅草锣鼓”和“车水锣鼓”,即在田间边劳动边鼓乐,当时就以“锣鼓伴奏,一唱众合”的形式出现在田间地头,随着时代变迁,“潜江锣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潜江民间民俗、风俗、宗教、民间艺术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江传统制酱,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潜江制酱的发端,尚无法确考,仅在1990年出版的《潜江县志》(卷十六)记载:“清道光末年潜江城关关厢门有吴长茂酱园以老子号面市,以酱芥菜、酱火腿、酱牛肉、花椒腐乳远近闻名”。历经一百多年沧桑,成就了今湖北尝香思食品有限公司。

潜江传统酿酒技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潜江以湖北园林青酒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传统酿造酒和配制酒工艺。园林青酒业从民间槽坊起步发展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吸纳了深藏于民间的多种酿造技能,凭借本土自然环境、气候、水质等众多优势,生产出品质优良的清香型原酒,并以原酒为基汁,结合中国传统名贵药材的功效,配制成具有保健功能的露酒和保健酒系列。

旅游

潜江:森林公园
潜江:章华台遗址
潜江:曹禺纪念馆
潜江:返湾湖风景区

潜江风貌独具特色。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渠纵横交织,树木葱郁遍野,城中有林,林中有城。东西城区隔河(东荆河)相望,绿色长廊、河堤林带装点其间。潜江是“活化石”水杉的第二故乡,并建有李先念主席题名的水杉公园。境内还有油田风光、龙湾遗址、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返湾湖风景区、田关河水利休闲度假区等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潜江主要旅游自然资源有“二园、二湖、一河、一江”。即森林公园、水杉公园、返湾湖、借粮湖、田关河、汉江。

潜江森林公园。位于东城区杨市办事处,占地100公顷,种植大量水杉、池杉、意杨等,是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水杉公园。位于西城区广华办事处,是江汉平原最大的人工水杉林,园内开设多种健身、娱乐项目,是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借粮湖。位于潜江市西北边陲,与荆门、荆州两市接壤,面积5万亩。是一个集历史古迹、民俗风情、佛教文化、水上世界等为一体的优良旅游资源,现在正在开发中。

汉江民俗风景区。以汉江泽口、红旗两个码头为主,初步形成了以餐饮、休闲为特色的民俗风情区。

潜江市曹禺祖居博物馆

潜江市曹禺祖居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潜江市,坐落在曹禺祖居所在地的马昌湖畔,旅游休闲公园梅苑内。建成于2010年10月。馆舍按《万氏家谱·祖居》所描述的景况而建,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结构和布局与民国初年的曹禺祖居大体一致。曹禺祖居始建于明朝,经历代扩建,至民国初年有旧式房屋数重,坐北朝南,占地十余亩。1939年毁于战乱。

曹禺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潜江市,坐落在潜江市马昌湖畔的曹禺公园内。马昌湖乃曹禺祖居所在地。曹禺先辈万徵有诗云:“我家世居马昌湖,荷花深处是吾庐。翠叶悦目连天碧,红白花开上万株……”曹禺纪念馆是中国目前惟一的一所综合展示曹禺杰出贡献的文化名人纪念馆。曹禺纪念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89年的潜江市曹禺著作陈列馆。2004年正值曹禺的惊世之作《雷雨》发表70周年,中国文联、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曹禺故里联合举办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以示纪念。为承办这一文化盛事,潜江市兴建了曹禺纪念馆。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欣然为纪念馆题写馆名。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0年3月,市曹禺纪念馆正式独立运行。

曹禺公园,位于湖北省潜江市,是潜江人民为纪念祖籍潜江的伟大文学家曹禺而修建。由时任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先生题写园名。曹禺公园建设主要是利用马昌湖水林资源,将城市建设与城市防洪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以纪念曹禺为主,集休闲、旅游、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开敞式水景公园。规划用地面积1.6平方公里,以章华南路为轴,将公园分为东、西两区。曹禺公园分为主楼、曹禺纪念馆、雷雨广场、圆梦园、人艺剧场、日出亭几大区域,共20多个景点。这些景点分布在一片湖水环绕之中,中间以曲桥石桥相连。

返湾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潜江市中部,后湖管理区境内。是集旅游、度假、休闲、垂钓、观赏于一体的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旅游风景区。距市中心25公里。返湾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嘉靖选妃民间传说,有贺炳炎将军率兵作战的历史和新四军第五师的遗址。返湾湖是潜江市内最大的自然水域湖泊。返湾湖湿地属浅水湖泊型湿地。核心面积800公顷,水面660公顷,有树木20多种、草本植物10多种。每年在此栖息、繁殖或经此迁徙的鸟类有30多种,动物达20万只。湖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奇特,有湖心岛,亭台楼阁众多,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自然景观。

田关水利休闲度假区,位于湖北潜江境内,南接汉宜高速公路,北至318国道,东临潜江中心城区8公里,西抵江汉油田总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畅通。清同治八年(1869年),汉江在龙头拐(现名泽口)溃堤,冲出一条河道,于田关附近分成东西两条支流,即东荆河和西荆河。由于此地是扼四湖地区上段1000平方公里(包含400万农田)的咽喉,故以田关相称。

龙湾遗址展示园,龙湾遗址是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位于潜江龙湾,距宜昌—黄石高速公路“后湖入口处”8公里。该园将以楚文化史迹为主线,在做好考古发掘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整治修复部分建筑基址、古河道,展现楚国王室离宫别苑的历史风貌,使之成为集科学、历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楚文化保护与展示园区。在文物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带,实行宅、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把保护文物与农村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与营造田园风光、开展特色旅游结合起来。以期实现龙湾遗址的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创繁荣。

世博会湖北馆,在潜江梅苑复建。规划用地面积5539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1493平方米,建筑面积2033平方米,为钢架玻璃幕墙结构,建筑地面以上高度9.75米,地下层高度4.4米,室外工程面积3539平方米。

兴隆水利枢纽工程,中国南水北调、引江济汉重点工程。位于湖北省潜江市兴隆与天门市鲍嘴交界处,上距丹江口水利枢纽378.3公里,下距河口273.7公里。主要作用是枯水期抬高兴隆库区水位,改善两岸灌区的引水条件和汉江通航条件,兼顾旅游和发电。2009年12月份实现汉江截流,这是在治理汉江史上的第四次截断汉江。工程在2013年建成,规划灌溉面积327.6万亩,过船吨位1000吨,年发电量可达2.25亿度。

特产、美食

  • 黄湾藕,是潜江市王场镇黄湾村出产的一种藕,这种藕与一般的藕不同,它的孔是单数的,有7、9、11孔不等。黄湾藕不似其他藕短而多节,而大多是三节,每节一尺来长,既白又嫩。黄湾藕见火就烂。曾有很多外地人试图引种黄湾藕,均未成功。显然,这是水土的原因。为了保护这一名贵的土特产品不变质,黄湾人采取了多种环境保护措施,使这一方珍贵的水土免遭污染。
  • 尝相思,潜江市尝香思调味品厂建成于1998年底,年设计生产香辣牛肉酱、酱油、食醋、豆瓣酱、脆脆菜、泡菜等调味品5000吨。主导产品“尝香思”牌香辣牛肉酱,系发掘民间秘方工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精炼而成。在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
  • 焌米茶、火烧粑 是潜江夏天最具特色的风味主食。焌米茶的制作方法是把大米放在锅里用小火炒,一直炒到金黄色为止,然后盛起来,要吃的时候取少量用冷水煮, 跟煮粥似的,只是煮米茶的水要多放一些,等米煮到开花了就可以吃了。焌米茶一般凉后食用。大米在炒制过程中能量被大量消耗,所以,焌米茶是一种热量极低的食品,既能消暑解渴,又不会增加身体的能量,具有非常好的减肥功效。焌米茶虽然爽口,但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却不耐饥,因此产生了焌米茶和火烧粑搭配的吃法。火烧粑的制作方法是把面粉和好发酵,放点糖,然后将发酵好的面团揉成小碗大的坨,表面撒点芝麻,贴在锅里用桔梗作燃料烧烤,十几分钟就熟了。火烧粑外壳焦黄,内瓤雪白有弹性,和焌米茶一起食用,既能消暑又能充饥。
  • 二回头,潜江名菜。传说是清道光年间潜江黄场刘道金师傅创制的一道菜,主要原料是黄鳝。因为味道特佳,成为潜江一道名菜。特色是鱼酥、肉嫩,汤纯,回味无穷,热吃最鲜。最早制作此菜的厨师刘道金,见蒸熟的蟮鱼尤其是走油后两头翘起,如前所说的马鞍形,便根据这卷翘状,取名为二回头。
  • 潜江福寿饼,又叫“袄巴坨子”,潜江市借粮湖边的祖传小吃。饼正面印的字不是“福”就是“寿”。做法是:将“借粮湖”晚稻米磨成粉状,倒入一锅凉水中,比例可以按照1:3水象煮稀饭一样。水开后要不停地抄动,直至9分干成具有粘性的糊状。备好“福寿饼”的模子(是手工做的,木制,刻有“福”或“寿”)、各种自己爱吃的馅。取一团熟的碎米粉,包进各种馅,撮圆放进模子,轻轻按平,然后反扣模子,出“福寿饼”半成品。将锅放一点油(防粘),烧热,摆好它们,两面炕成金黄色就成了。
  • 潜江锅奎,一种面食,以白面在鏊锅中烤成。潜江锅奎品种很多,葱锅奎,砍锅奎,鸭子锅奎,冲担锅奎,油炸锅奎,猪油锅奎等等。最有名气的是猪油锅奎。其次是冲担锅奎,主产在竹根滩。砍锅奎是潜江最早的锅奎,最正宗的锅奎,其他锅奎皆由它派生而出。它的本名就是锅奎,前面未有任何限制词,加“砍”(还有人加“白”〕是人们为了以此区别于其他锅奎。它不要任何佐料,面粉本色,好的砍锅奎(或白锅奎〕是“肉”少且泡,“皮”厚且焦。潜江人常爱把砍锅奎的两皮掰开,夹入一根油条混吃,并视此为最好的早点。
  • 抓炒鱼条,潜江的地方名菜,它的具体做法是:先将鱼肉切成一寸二分长的鱼条,挂上蛋清糊,在油锅里炸成半成品,然后再一把一把地抓起来,放进盛有糖汁的锅里,加上所需佐料,反复翻炒而成。此菜内嫩外酥,形如银条。
  • 潜江螺蛳,潜江民谚“三月螺蛳四月蚌”,意为三四月正是潜江盛产螺蛳、蚌的好时节。先把螺蛳用开清水“濯”过,再用断了半截的纺花锭子或者是一根竹签剔出螺蛳肉,按天(门〕潜(江〕沔(阳〕“三蒸”之一的方法食用。新近又有一种食用方法,即有蚌、腊肉、豆渣粑的所谓“三味火锅”,出人意外地在全市各餐馆遍地开花。
  • 五七油焖大虾

潜江人物

刘静庵
李书城
李汉俊

甘鹏云(1862-1941),字翼父,号药憔或月樵,方志学家、藏书家。湖北省潜江县城关镇(今潜江市园林办事处)人。1903年中进士。1906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08年回国后入度支部(财政部),旋以监理身份赴黑龙江吉林理事。民国成立后,历任杀虎关税务官监督、吉林国税厅厅长、财政部佥事、山西烟酒公卖局局长兼山西清理官产处处长等职。甘鹏云一生的著作可分为校刻、编订、纂述、著述、诗歌等多种形式,不少于50种。此外搜集珍藏了从秦到清各代的碑拓4110余种,多写有跋识。在北京的书舍“息园”,搜集藏书达20万卷。1941年12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刘静庵(1875-1911),清朝末年的早期民主革命者,曾任“日知会”总干事。原名贞一,又名大雄。字静庵、亦作敬安、敬庵。湖北潜江人。1903年赴武昌加入湖北新军,次年任护军马队第一营管带黎元洪的秘书。1904年7月3日与张难先组织成立以革命为宗旨的武昌科学补习所,谋划长沙起义,事泄被逐出营。1906年主持创立日知会,被推为总干事,联络军、学、绅、商各界。不久加入同盟会。12月计划于武汉发难,以响应萍浏醴起义,后被叛徒诬告为通缉在案的哥老会首领刘家运,于1907年被捕。1911年因备受酷刑,病逝狱中。

李书城(1882-1965),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字晓园,亦作筱垣。湖北潜江人。1905年参与筹建中国同盟会及“丈夫团”。1921年前后,他支持和帮助胞弟李汉俊在上海发起建党,中共“一大”在他家中召开。1949年,他应毛泽东主席之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出席了开国大典,并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1965年病逝于北京。

李汉俊(1890-1927),原名李书诗,又名李人杰湖北潜江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7年12月17日在武汉被桂系军阀杀害。

胡幼松(1898-1930),潜(江)沔(阳)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中共潜江县委第一任书记。字荷山,化名赤工。1898年1月3日出生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坡段场。1924年投身革命,同年在沔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胡幼松在潜沔一带建立红色政权。1929年又组建中共潜江临时县委及游击大队。11月中共潜江县委成立,胡幼松任书记。

刘赤生(1901-1928),号慈生,参加革命时,取“传播赤色声音”之意,更名为赤声。1901年出生于湖北省江陵县(现潜江市)徐李市刘家老台一个地主家庭。1922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在校期间,他从事革命活动,宣传马列主义。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遗,到荆沙地区领导工农运动。这一年,刘赤生与陶元柏相识、相恋,结为夫妇。大革命失败后,刘赤生、陶元柏回到刘家老台,积极宣传发动群众,恢复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组建了龙湾区委,并担任书记。1928年2月14日深夜,反动民团突袭刘家祠堂兵工厂和刘家老台的区委驻地。刘赤生夫妇为了掩护同志和群众而被捕,先后被杀害。

钱瑛(1903年5月14日-1973年7月26日),原名钱秀英,又名生桂,号海霞,曾用名彭友姑、陈萍等。女,汉族。祖籍湖北咸宁,出生于湖北潜江周家矶。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相当于高中文化。1928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土地革命时期,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洪湖和潜江县委的领导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她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历尽艰辛,出生入死,为中国共产党在“白区”斗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钱瑛曾出任国家监察部部长和内务部部长。

祁开智(1906-1969),中国物理学家。又名祁伯达。生于湖北省潜江县(今潜江市)周矶祁家台。从小勤奋好学,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物理系,193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12月绕道欧洲回国。先后在安徽、南京、陕西等地的高校任教。解放后,他历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主任、副教务长等职,为中国的导弹、卫星运载工具的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1996年12月13日卒于北京。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周春元(1911-1984),中国历史学家。湖北省潜江县(今潜江市)沱埠垸袁桥村人。早年曾师从陈寅恪先生,主持编撰的《贵州古代史》获贵州省哲社优秀成果特别奖。历任历史系主任、贵州社科联副主席、贵州史学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历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关虹(1974- ),原名关红枝,世界女子举重冠军。1974年出生于潜江市杨市乡佘口村。1989年,关虹参加地区中学生运动会,获100米短跑第一名,被荆州地区体校录取。1991年8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第四届亚洲女子举重锦标赛上,她荣获44公斤级抓举65公斤、挺举93公斤、总成绩158公斤三枚金牌,打破了这个级别的挺举世界纪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92年3月27日,在长春举行的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上,关虹战胜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冠军邢芬,获得44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枚金牌。随即在保加利亚瓦尔纳举行的第六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中,关虹获得抓举75公斤、挺举100公斤、总成绩175公斤的三枚金牌,登上了44公斤级世界女子举重冠军的领奖台。   

吕小军(1984年7月27日- ),潜江市王场镇吕垸村人,奥运举重冠军。中国男子举重队运动员,男子77公斤级抓举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保持者。2021年7月31日,在东京奥运会男子81公斤级比赛中,分别以抓举170公斤(创赛会纪录)、挺举204公斤和总成绩374公斤,夺得东京奥运会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