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澳门

添加9,684字节2013年4月13日 (六) 10:38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旅游资源  澳门400多年悠久灿烂的中西文化交流历史,对旅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澳门既有传统风格的老宅、明清时期的古庙,也有南欧情调的建筑、欧陆巴洛克式建筑形式为主的教堂,又有气派不凡的现代化建筑,这些都成为了别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比如大三巴牌坊、圣母雪地殿教堂、圣安多尼堂、圣奥斯定教堂、玫瑰圣母堂、圣老楞佐堂、望德圣母堂、主教座堂等教堂;大炮台、望厦山炮台、加思栏炮台、松山炮台、妈阁炮台;澳门的三大古剎妈阁庙、普济禅院(观音堂)和莲峰庙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庙宇,例如哪咤庙、康公庙、谭公庙、药山禅院、竹林寺、三婆庙、菩提禅院、莲溪庙、北帝古庙、天后古庙等,这些都是澳门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除此以外,澳门市内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还有:位于炮台山上的澳门博物馆,其收藏了展现澳门历史的物品,并定期举办与澳门历史有关的展览。此外多所专题博物馆,例如大赛车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海事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等等,再加上位于新口岸海旁区的观音像、矗立于路环最高点的汉白玉妈祖像、南湾湖的音乐喷泉,向旅客展现了澳门多姿多彩的不同面貌。  2005年7月,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历史城区”一直是澳门宝贵的旅游资源之一,自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特区政府即系统地以此卖点打造“世遗游”,积极向全世界宣传推荐澳门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开拓澳门旅游的多元性。*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  *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 == 旅游 ==   澳门既有传统风格的老宅、明清时期的古庙,也有南欧情调的建筑、欧陆巴洛克式建筑形式为主的教堂,又有气派不凡的现代化建筑。比如大三巴牌坊、圣母雪地殿教堂、圣安多尼堂、圣奥斯定教堂、玫瑰圣母堂、圣老楞佐堂、望德圣母堂、主教座堂等教堂;大炮台、望厦山炮台、加思栏炮台、松山炮台、妈阁炮台;澳门的三大古剎妈阁庙、普济禅院(观音堂)和莲峰庙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庙宇,例如哪咤庙、康公庙、谭公庙、药山禅院、竹林寺、三婆庙、菩提禅院、莲溪庙、北帝古庙、天后古庙等,这些都是澳门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除此以外,澳门市内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还有:位于炮台山上的澳门博物馆,其收藏了展现澳门历史的物品,并定期举办与澳门历史有关的展览。此外多所专题博物馆,例如大赛车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海事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等等,再加上位于新口岸海旁区的观音像、矗立于路环最高点的汉白玉妈祖像、南湾湖的音乐喷泉,向旅客展现了澳门多姿多彩的不同面貌。   2005年7月,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历史城区”一直是澳门宝贵的旅游资源之一,自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特区政府即系统地以此卖点打造“世遗游”,积极向全世界宣传推荐澳门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开拓澳门旅游的多元性。 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历史城区到今天依然保存原有面貌和延续原有功能,不仅是澳门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澳门为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留存的一份珍贵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历史建筑。 *'''妈阁庙''' 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该庙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建筑物。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妈祖阁”,华人俗称“妈阁庙”。*'''港务局大楼''' 1874年建成,原称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由一位意大利人卡苏杜 (Cassuto) 设计,是当时由印度来澳的警察的营地,可驻二百多名官兵。现为港务局的办公大楼。*'''亚婆井前地''' 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lilau),这里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内港,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澳门葡人民谣说:喝了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郑家大屋''' 约建于1869年前,是中国近代着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是一院落式大宅。建筑虽主要以中国形制构建,但却处处体现中西结合之特色,中式建筑手法主要表现于屋顶、梁架结构、内院中多样的窗户,还有趟拢门等;而受西方或外国影响的则印证于一些室内天花的处理、门楣窗楣的式样、檐口线,以及外墙之抹灰。*'''圣老楞佐教堂''' 创建于16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目前的规模形成于1846年。华人称之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教堂所在的地区昔日是高尚住宅区,所以教堂建筑也显得美仑美奂,教堂外观的特征是在欧洲古典式的基础上带有巴洛克风格。*'''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圣若瑟修院于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在二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修院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的教会人才,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与修院毗连的圣若瑟修院圣堂于1758年落成,本地人称它为“三巴仔”,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特色。*'''岗顶前地''' 古称磨盘山,该地段虽然不大,但自然环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观荟萃,着名的建筑物有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圣若瑟修院、何东图书馆等,加上由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散发着浓郁的欧陆情调。*'''岗顶剧院''' 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建于1860年,但当时只建成主体部分,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的正立面。它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供戏剧及音乐会演出之用,也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何东图书馆大楼''' 建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以前,原主人为官也夫人 (D. Carolina Cunha)。香港富商何东爵士于1918年购入该大楼,作为夏天来澳门消暑的别墅。逝世后,其后人根据他生前的遗嘱,将大楼赠予澳门政府作开设公共图书馆之用。1958年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圣奥斯定教堂''' 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于1591年创建。教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民政总署大楼''' 建于1784年,前身为市政厅,后曾多次重修,目前规模是1874年重修时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二楼的图书馆于1929年启用,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的图书馆 (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 为设计蓝本,装潢和家具陈设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现在专门收藏17至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议事亭前地''' 本地居民又称此地为“喷水池”。开埠至今议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门的市中心,两侧建筑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93年,前地一带铺设黑白色碎石地面,并砌成波浪形图案,衬托周围颜色鲜艳的文物建筑,互相辉映,使前地一带显出浓浓的南欧风情。*'''三街会馆'''(关帝庙) 三街会馆之所在地原为昔日澳门之繁荣市区“荣宁坊”,故其门前之社坛现仍刻有荣宁社字样,且有联云“荣居康乐境,宁享太平年”。会馆初设时只是商人议事的场所,后因馆中设有关帝神殿及财帛星君殿,祀者日众,庙宇成为会馆的主要功能。*'''仁慈堂大楼''' 仁慈堂于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痲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8世纪中叶,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大堂'''(主教座堂) 大约于1622年以三合土建造。主祭坛空间深远,设计简单,仅仅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因为祭坛下面掩埋着16和17世纪的主教和圣徒遗骨,为教堂带来无限的荣光。*'''卢家大屋''' 位于大堂巷七号住宅,是澳门着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据屋内左次间天井檐口的题诗年份显示,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落成。卢家大屋是用厚青砖建造的中式两层建筑,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典型。*'''玫瑰堂''' 由圣多明我会(道明会)创建于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时用木板搭建,华人称之为“板樟庙”。又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玫瑰堂”。整座教堂建筑富丽堂皇,其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祭坛更是典雅精致。教堂旁的“圣物宝库”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门天主教珍贵文物。*'''大三巴牌坊''' 是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圣保禄教堂附属于圣保禄学院。该学院于1594 年成立,1762年结束,是远东地区第一所西式大学。1835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圣保禄学院及其附属的教堂,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阶。自此,这便成为世界闻名的圣保禄教堂遗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将之称为大三巴牌坊。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哪吒庙''' 位于大三巴牌坊旁,于1898年建成,据说建庙前澳门瘟疫流行,区内居民为了驱邪息灾,于是兴建此庙供奉哪吒为保护神。哪吒庙与周围建筑相比,像一个建筑小品,它不和旧城墙及大三巴牌坊竞争墩厚和雄伟,而是通过简单装饰材料以不同的虚实对比手法,体现其轻巧别致的形象。*'''旧城墙遗址''' 葡人在澳门建城墙,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从当时澳门城市图可见,整个澳门城除西部内港外,北部、东部及南部均建有城墙,并于诸要塞处建置炮台,使澳门成为一座军事防范严密的城堡。现存的旧城墙遗址,正是当时所建的一部分。*'''大炮台''' 创建于1617年,至1626年建成,名为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多称为“大炮台”。炮台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构成一个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圣安多尼教堂''' 约建于1558至1560年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澳门早期的教堂大多经历烈火洗礼,圣安多尼堂也不例外,今天我们看到的教堂是1930年重修后的规模。葡人婚礼多在此举行,华人因此将之称为“花王堂”。*'''东方基金会会址''' 建于18世纪70年代,原址是葡国皇室贵族俾利喇 (Manuel Perreira) 的别墅。该建筑可能是澳门首幢别墅式花园的豪华住宅。20世纪60年代后曾改作贾梅士博物馆,现为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 辟于1821年,原称东印度公司坟场,是澳门第一座基督新教坟场。坟场内的马礼逊小教堂,是澳门第一座基督教传道所。造型仿罗马建筑风格,为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在澳门早期的典型实例。*'''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 东望洋炮台(修筑于1622 年)位于澳门半岛最高峰东望洋山之巅,俯瞰整个半岛,炮台上建有一灯塔及小教堂。东望洋灯塔(建于1864年)是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其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标值亦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灯塔侧的小教堂名为圣母雪地殿(建于1622年),教堂内的拱顶和墙身绘有彩色壁画,其绘画技巧融合中西艺术,是本地众多教堂中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