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灌云县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大佛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灌云县博物馆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老龙涧瀑布

  灌云县汉语拼音:Guànyún Xiàn;英文:Guanyun County),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辖县,1912年建县,因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得名。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东部濒临黄海;西部与宿迁市沭阳县及连云港市东海县为邻;南部隔新沂河与连云港市灌南县相邻;北部与连云港市海州区接壤。总面积1538.9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02.01万人,常住78.99万人(2012年末)。全县辖1个街道、10个镇、2个乡。

  灌云历史悠久,早在65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有新石器时期原始墓葬群、伊芦摩崖石刻、龙苴古城等古迹,石棺墓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夏第一贤相商朝伊尹汉朝大将钟离昧清代武状元卞赓、近代水利专家武同举等,或生于灌云,或曾在灌云驻足,客居灌云的清朝文坛巨匠李汝珍创作了旷世名著《镜花缘》,蜚声中外的“汪氏三杰”,以及陈吉余、程津培等当代科学泰斗皆门出灌云。

  灌云位于连云港市南大门,境内有汾灌、徐连、宁连、沿海4条高速公路以及204、324、236、242、226等5条国省干道;东部沿海地区有39公里长的海岸线;拥有国家三级航道盐河等5条等级航道,燕尾港为江苏唯一的海河联运港和连云港南翼重要组合港,连盐铁路、连淮高铁加快建设,连云港新机场选址报告通过国家民航总局审批,逐步成为苏北鲁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邮编:222200 代码:320723 区号:0518

行政区划

  全县辖1个街道、10个镇、2个乡:侍庄街道伊山镇杨集镇燕尾港镇同兴镇四队镇圩丰镇龙苴镇下车镇东王集镇图河镇小伊乡南岗乡。县政府驻西苑南路。境内有省属五图河农场、市属灌西盐场。

历史

  《尚书·禹贡篇》记载:灌云县境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的徐州之域。西周时地属兖州。春秋战国时期,属郯国,归越地,旋为楚域。秦时是朐县的一部分,先后分属薛郡、郯郡。汉代属东海郡。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改朐县为朐山县。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首设海州治于龙苴(今龙苴镇),统辖6郡19县。北齐年间,海州首邑从龙苴还至朐山,县境乃为海州辖地。隋、唐、五代十国、宋、金仍为朐山县的一部分,隶属海州。元朝时属海宁州。明初改海宁州为海州,朐山县撤销,县境并入海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设县,析海州直隶州为东海、灌云二县,灌云县治始设板浦。因南有灌河水、北枕云台山,取二地名首字为县名,与东海、沭阳、赣榆合称海属四县,属徐海道。1933年3月,江苏省划13督察专员行政区,灌云县属东海行政区辖地。解放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第六行政区。1949年后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属江苏省淮阴专属。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灌云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

  1996年,灌云县面积1878.2平方千米,人口约96.5万人。辖7个镇、18个乡:伊山镇、杨集镇、同兴镇、四队镇、板浦镇、龙苴镇、燕尾镇、宁海乡、鲁河乡、穆圩乡、东王集乡、白蚬乡、东辛乡、陡沟乡、伊芦乡、小伊乡、图河乡、下车乡、向阳乡、侍庄乡、界圩乡、南岗乡、伊山乡、沂北乡、圩丰乡。县政府驻伊山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灌云县(辖8个镇、13个乡)常住总人口1030069人,其中:伊山镇127078人,板浦镇63992人,杨集镇63942人,燕尾港镇11244人,同兴镇35701人,四队镇32801人,圩丰镇42864人,龙苴镇46353人,宁海乡24472人,伊芦乡34635人,鲁河乡26299人,图河乡54770人,沂北乡41655人,下车乡47128人,白蚬乡36976人,东王集乡59300人,侍庄乡44500人,小伊乡54966人,穆圩乡32495人,陡沟乡55815人,南岗乡38913人,东辛农场37525人,五图河农场8885人,灌西盐场7760人。

  2004年底,全县总人口107.25万人。辖8个镇、13个乡。伊山镇面积76.75平方千米,人口140380人。板浦镇面积77.76平方千米,人口62901人。杨集镇面积76.73平方千米,人口67659人。燕尾镇面积13.99平方千米,人口10521人。同兴镇面积53.78平方千米,人口37337人。四队镇面积41.53平方千米,人口32957人。圩丰镇面积41.11平方千米,人口42147人。龙苴镇面积64.00平方千米,人口47907人。宁海乡面积46.00平方千米,人口26449人。伊芦乡面积51.29平方千米,人口36043人。鲁河乡面积31.15平方千米,人口32265人。图河乡面积95.00平方千米,人口58264人。沂北乡面积44.62平方千米,人口43376人。下车乡面积47.85平方千米,人口45642人。白蚬乡面积54.97平方千米,人口38212人。东王集乡面积91.97平方千米,人口60039人。侍庄乡面积66.10平方千米,人口45817人。小伊乡面积79.52平方千米,人口52782人。穆圩乡面积62.40平方千米,人口30846人。陡沟乡面积73.17平方千米,人口56665人。南岗乡面积60.55平方千米,人口38631人。(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5年,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同意调整连云港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5]37号)和连云港市政府《关于将灌云县宁海乡划归新浦区管辖的通知》(连政发[2005]111号),将灌云县宁海乡整建制划归新浦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灌云县行政区域面积1834.56平方千米,人口104.55万,辖8个镇、12个乡。2009年,将灌云县板浦镇划归海州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灌云县行政区域面积1775.25平方千米,人口102.53万人,辖7个镇、12个乡:伊山镇、杨集镇、燕尾港镇、同兴镇、四队镇、圩丰镇、龙苴镇、伊芦乡、鲁河乡、图河乡、沂北乡、下车乡、白蚬乡、东王集乡、侍庄乡、小伊乡、穆圩乡、陡沟乡、南岗乡;东辛农场、五图河农场、灌西盐场。县政府驻伊山镇。

  2009年末,灌云县总面积1853平方千米,总人口27.33万户101.52万人。其中:伊山镇面积76.75平方千米、人口152686人,杨集镇面积76.73平方千米、人口70780人,燕尾港镇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13518人,同兴镇面积53.78平方千米、人口38933人,四队镇面积41.54平方千米、人口33962人,圩丰镇面积69.01平方千米、人口43224人,龙苴镇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50038人,伊芦乡面积51.29平方千米、人口38432人,鲁河乡面积46.73平方千米、人口33445人,图河乡面积95平方千米、人口59484人,沂北乡面积44.62平方千米、人口45009人,下车乡面积47.85平方千米、人口46764人,白蚬乡面积54.97平方千米、人口40234人,东王集乡面积91.97平方千米、人口60390人,侍庄乡面积66.1平方千米、人口44519人,小伊乡面积79.52平方千米、人口64493人,穆圩乡面积62.4平方千米、人口32673人,陡沟乡面积73.17平方千米、人口59139人,南岗乡面积60.55平方千米、人口41702人。(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

  2010年,将灌云县管辖的江苏省东辛农场和海军92323部队农副业基地划归连云港市连云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灌云县行政区域面积1542.73平方千米,人口97.74万人。2011年,将灌云县境内江苏省连云港监狱七分部位于新沂河南岸3.78平方千米区域划归灌南县堆沟港镇管辖。行政区域调整后,灌云县行政区域面积1538.95平方千米,人口97.74万人,辖7个镇、11个乡(注:批文如此,实际是12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灌云县常住总人口817509人,其中:伊山镇137235人,杨集镇47500人,燕尾港镇9386人,同兴镇28005人,四队镇23524人,圩丰镇37336人,龙苴镇33819人,伊芦乡31708人,鲁河乡21811人,图河乡40911人,沂北乡30223人,下车乡38883人,白蚬乡34670人,东王集乡55356人,侍庄乡45406人,小伊乡48776人,穆圩乡26855人,陡沟乡42782人,南岗乡33104人,东辛农场34951人,五图河农场3999人,灌西盐场6369人,灌云经济开发区1644人,灌云临港产业区3256人。

  2013年1月6日,省政府(苏政复[2013]4号)批复同意撤销杨集镇、沂北乡,设立新的杨集镇;撤销龙苴镇、穆圩乡,设立新的龙苴镇;撤销同兴镇、伊芦乡,设立新的同兴镇;撤销下车乡、白蚬乡,设立下车镇;撤销南岗乡、陡沟乡,设立新的南岗乡。调整后,杨集镇面积154.5平方千米,人口117190人,辖3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原杨集镇镇东村;龙苴镇面积128.01平方千米,人口86790人,辖2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原龙苴镇龙苴居委会;同兴镇面积128.71平方千米,人口78187人,辖28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原同兴镇同兴居委会;下车镇面积126.61平方千米,人口90654人,辖3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原下车乡下车村;南岗乡面积140.5平方千米,人口103939人,辖33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南岗乡南岗村。

  2015年1月9日,省政府(苏政复[2015]4号)批复同意撤销侍庄乡,设立侍庄街道;撤销东王集乡,设立东王集镇;撤销图河乡,设立图河镇。调整后,全县辖1个街道、10个镇、3个乡:侍庄街道、伊山镇、杨集镇、燕尾港镇、同兴镇、四队镇、圩丰镇、龙苴镇、下车镇、东王集镇、图河镇、鲁河乡、小伊乡、南岗乡。

地理

  灌云县地处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部濒临黄海;西部与宿迁市沭阳县及连云港市东海县为邻;南部隔新沂河与连云港市灌南县相邻;北部与连云港市海州区接壤,隶属于连云港市,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之一。

地质地貌

  灌云县地形地貌简单,除分布有孤岛状低山残丘及西部狭长的冈岭外,其余均为海陆交互沉积的滨海平原,西高东低呈微倾斜状,地势低洼,冈岭地面高程5-25米,中部平原地带为2-4米;个别低洼地区高程1.5-1.8米。山地与丘陵占总面积8%,平原占92%。

气候

  灌云县冬季受西伯利亚变性冷气团控制,以寒冷干燥天气为主;夏季受海洋性季风控制,炎热多雨,高温期同多雨期一致,春秋两季处于南北季风交替时期,干、湿、冷、暖天气多变。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均日照总时数2456.2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5%,在作物生长季内为62%,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15度;雨量充沛,年降水800-900毫米。

水文

  灌云县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的沂、沭、泗流域尾闾河道,其中新沂河为流域性排洪河道,盐河和古泊善后河为跨市、县河流,东门河、五图河、五灌河、枯沟河、牛墩界圩河、车轴河、烧香河等干河均为独立的人海河流,称为沂、沭诸河;叮当河、官沟河、云善河贯穿县境南北。

自然资源

  灌云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砂石、陶土和矿泉水,其中陶土矿和瓷石矿蕴藏量达2亿吨以上。林木植被20余种,水生植被10余种,全县森林覆盖率25.5%。灌云县河网密布,可以利用灌溉的水共5.5-6.5亿立方米。

特产

  圆帮樱桃,基地位于东王集乡元帮村,规划面积320亩,一期种植120亩,培育种植2万株大樱桃优良品种种苗,主要种植:美早、萨米脱、先锋等品种。基地定位为休闲观光、生态采摘,全部建成后将成为灌云县又一旅游景点。

  仙健无花果,灌云县神健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7月,位于侍庄乡侍圩村,现有社员306户,种植面积300亩。合作社开发出仙健牌鲜果、果脯、果干、罐头、饮料等系列产品,深受市场好评。

  伊恋草莓,灌云县罘芦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同兴镇西侧,以伊芦村为中心,建成草莓基地200亩,建有日光温室12栋、钢架大棚200栋,主要种植红颜、枥乙女、益香、幸香等品种。基地年产草莓300吨,实现产值1200万元, 2013年合作社新注册“伊恋”牌草莓,迅速打入各大市场,倍受消费者青睐。

  松冠潮河湾葡萄,松冠牌葡萄因产自国家级AAA旅游区—灌云县潮河湾生态园而得名。汲取千里沂河晨雾雨露之浸润,以果大粒圆,蛋白质、氨基酸、多糖、钙、钾、磷、铁及维生素B1、B2、B6、C、P的含量高于其他同类产品而深受广大消费者之青睐。

  沙行甜瓜,灌云县顺祥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7月,在下车乡沙行村建有基地500亩,于2013年12月份注册了“沙行甜瓜”等商标,进一步打造沙行甜瓜品牌。

  王圩西瓜,伊山镇王圩牌西瓜是该镇设施农业的主打品牌,特别是近5000亩的种植规模、50多个种植大户、130多人的销售经纪人队伍,为现有20年种植历史的王圩西瓜做大做强奠定了发展基础。由于品种的不断更新,加之王圩的土质适应西瓜生长,瓜农们在嫁接和施肥上科学超作,培植的西瓜皮薄、肉嫩、味甜、口感好,深受市场青睐。先后被农业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授予“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农业部质监司认证为“绿色有机产品”,被连云港市工商局评为知名商标。

  七里松金润水果,因原产地灌云县伊山镇七里松村而得名,种植规模由初期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约3500多亩,品种由初期的单一品种桃发展到现在的梨、桃、枣、苹果、粟子、草莓、葡萄等。桃、梨和枣是七里松金润的主打品种,进入丰产期后,亩产值1万元左右,创年产值近4000万元。

  一条岭万惠牌芦蒿,产于灌云县芦蒿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南岗乡、龙苴镇,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种植。基地内现有日光温室3300多栋,塑料大棚1万多个,芦蒿种植面积3万亩,万惠牌芦蒿2012年被认定为省级名牌农产品。

  嫩汪汪特菜,商标由江苏利昂实业有限公司注册,公司组建于2003 年,位于侍庄乡朱胥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500亩,2013年,公司新上100亩农产品有机基地,运用省农科院有机技术,生产优质、绿色、生态、有机、安全农产品,接通田头到餐桌的产业化链条,打造灌云生态有机及高科技示范基地。

  伊荷浅水藕,小伊乡浅水藕基地主要位于董集、洪河等村,年产量5500吨,2013年注册伊荷商标,以进一步扩大小伊浅水藕的知名度。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特产:瑞云堂灵芝

  瑞云堂灵芝,江苏瑞云堂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位于灌云县南岗乡张薛村,建有基地200亩,主要经营项目为灵芝初级产品生产,灵芝产品深加工和菌种培育,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特色景观苗木和林果种植;中药材种植;农副产品销售等。

  马诗龙食用菌,马诗龙菌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灌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内,占地面积333亩,已建成日产3.2万袋杏鲍菇生产线,形成了日产杏鲍菇鲜菇1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龙头。

  花果山风鹅,是兴云集团鹅业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在传统配方基础上采用现代高科技,共同开发研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产品。采用源自江苏省最大的绿色天然无公害牧场--万顷草场沂河淌的绿色鹅源,运用风鹅低盐嫩化技术,经过63道工序精致加工而成。产品低脂肪、高蛋白、皮薄肉嫩、腊香可口,富含人体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

  花果山牌鹅肥肝,选用法国朗德鹅生产出来的高档绿色食品,质地细嫩,香味醇厚。连云港兴牧鹅肥肝食品有限公司是江苏兴云集团下属的鹅肥肝专业加工企业,位于204国道东侧,拥有国内鹅业产业化第一块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绿色品牌,已成为首都国宴特供食品,江苏省名牌产品,荣获江苏省第九届食品博览会金奖。

  久隆肉鸽,灌云县久久肉鸽专业合作社位于小伊乡杨树圩村,占地70余亩,建有鸽舍128间,拥有种鸽3万余对,乳鸽40万对。合作社于2010年5月份注册了“久隆”牌鸽肉制品,委托连云港市李记章有限公司对肉鸽进行深加工,以全新的包装品牌推向市场,增加附加值,并申报无公害肉鸽产品。

  朝亮鸡蛋,连云港市朝亮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灌云县龙苴镇社区居委会,为全镇和周边沭阳的西圩、灌云县小伊和陡沟等乡镇农民服务,总饲养量已突破120万羽,年产鲜蛋3500多吨,鲜蛋产品已畅销江苏、鲁南市场。2011年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以“多元合作,致富于农”为题进行专题报道。

  水生牌鸭蛋,是灌云县伊山镇蛋鸭协会注册的商标,协会位于灌云县伊山镇彭洼村,依托境内白蚬河资源优势饲养蛋鸭2万余只,主要产品为腌制咸鸭蛋和松花蛋,咸度适中、老少皆宜。

  芦柴根牌泥鳅,农业部认证无公害产品,2012年连云港市名牌农产品。基地位于洋桥农场、圩丰镇洋桥、大新村,目前泥鳅养殖面积约0.8万亩,年产量8000吨,产值2-3亿元。

  亮丰紫菜,灌云县亮丰紫菜有限公司位于灌云县圩丰镇东大滩,现有2条紫菜加工生产线。主要产品为条斑紫菜,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等。

  状元茶,光绪二十一年,中正街后街有个姓卞名赓字虞卿的仕人,考中武状元,清廷带刀侍卫。他曾将家乡半路桥茶亭茶叶,微以龙脑香料进行窨,加工成为“龙团凤饼”似的珍品,进贡给慈禧太后。慈禧品饮后,赞曰:“状元茶,扑鼻香!” 卞状元走了红运,茶也随之出名。半路桥茶亭成了状元茶的诞生地,闻名南北,其茶被列为贡品。

  叮当河有机大米,使用灌云县饮用水源——叮当河水灌溉,严格按有机大米标准,按照统一部署、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模式进行生产管理。基地规划种植面积1万亩,现已在侍庄、南岗、伊山、龙苴、小伊等乡镇发展种植面积2000亩,已注册“叮当河”商标。

  五彩米,灌云县东王集乡是江苏省最大的“五彩米”生产基地。“五彩米”是指天然生长的“绿、红、黑、紫、白”五种颜色大米。灌云县东王集乡农科站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对其进行试种,经过农技人员几年的精心繁育,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沂河淌面粉,灌云县沂河淌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条件良好,土壤有机质丰富、灌溉水源充足,为有机优质小麦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托沂河淌独特生态环境建设的6万亩有机小麦生产基地,品质可与美国、加拿大等进口小麦相媲美。以沂河淌优质有机小麦为原料,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生产的“沂河淌”牌“特精粉”和“全麦粉”等系列产品,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粉质优、口感好等特点,适合制作包子、饺子、馒头、面条等食品,是天然绿色的健康食品。

  灌云大糕,又名“玉带糕”,民间通称“桂片糕”。1990年,灌云大糕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牌奖,为省优、部优产品。

经济

  2015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8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4.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62亿元,分别增长13%、2.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2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2元,分别增长11.5%、12.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3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5:46.8:34.7。

  工业经济 2015年,全力打造以临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中小企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工业经济板块,形成船舶制造、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金属材料、轻工纺织、清洁能源等六大主导产业。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围绕“现代化的新城区、科技创新的新平台、高新产业的新载体”定位,规划建设金属材料、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科技研发、中小企业园和商贸物流等六大功能区,规划建设面积40平方公里,已建成25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围绕"连云港南翼组合港和海河联运中心、灌云工业和新兴产业基地、灌云沿海开发和生态发展新城区"定位,初步构建港口物流园、船舶工业园、精细化工园、高新技术园和高端商务区五大功能板块,规划建设面积120平方公里,已建成55平方公里。两个中小企业园将围绕机械电子、纺织服装、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商务等产业定位,切实加大补链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招引,已建成标准厂房36万平方米。乡镇工业集中区,将按照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要求,重点发展依托本地资源、突出农副产品加工、具有成长前景的项目,已建成标准厂房23万平方米。

  农业发展 2015年,粮食总产达84.4万吨,继续实现稳产增收。全县耕地总面积137万亩,其中高效农业5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15%。拥有省级农业园区、渔业园区各1家,已获批省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园区。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

  城市建设 县城区规划面积63.15平方公里(2030年)。“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378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558项。全面推进东城区建设,县城区面积扩展到2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46%。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新建改造背街小巷30万平方米,征收房屋面积220万平方米。

文化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大伊山石棺墓遗址

  大伊山石棺墓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灌云县城北山的东麓,座落在三面环山、一面朝阳的黄土堆上,是一块广阔的山间台地,海拨高度40余米。旁边有一条清溪,由山里老龙涧引伸而来,时而漂着花瓣的溪水向东流去。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是古今人们理想中的风水宝地,因而历代古墓葬,常会在这里发现。大伊山石棺墓是中国最早的石棺墓,时代晚于北辛文化,早于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年。由于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汇处,因而既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因素,属青莲岗文化类型。”还有很多专家对出土的六件陶钵的底部所刻的符号进行研究,认为这些符号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萌芽。

旅游

风景名胜

  大伊山,国家4A级景区,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称。属泰山支脉,诞生于太古代,距今已有20亿年的历史,因商朝宰相伊尹在此隐居而得名。由12座山峰组成,最高峰226.7米。位于灌云县,占地5平方公里,自古就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誉。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具有“幽、古、神、奇”四大特点。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潮河湾景区

  潮河湾景区,位于灌云县城东18公里沂北乡境内,距沈海高速灌云东出口3公里,因潮河贯通景区南北且河面自然形成反“S”状而得名。景区由苏州城市园林公司规划设计,规划面积1066亩,其中水体326亩,总体格局为“六岛两区一园一中心”,即综合服务岛、果园岛、家园岛、农耕岛、花木岛、垂钓岛、商务会所区、滨河游览区、植物园及拓展中心。景区于2007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开发,累计投入达8600万元。2011年以来,景区对规划进行了拓展补充,新建了景区大门,改造了综合服务岛、花木岛、旅游码头、游客服务中心、民俗馆、烧烤台廊架等基础服务设施项目。2011年底,景区顺利通过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评估验收,目前正积极争创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灌云县博物馆,位于县城新区陆庄生态园内,占地面积18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是一座古典园林式建筑,主体两层,局部三层,分库房、展览、办公三区。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左右,2009年8月开工建设,2011年3月底工程基本结束,4月份布置展览,5月1日对外开放。展厅面积2000多平方米,由序厅、远古流长厅、历朝遗风厅、字画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厅、灌云人民革命史厅和临时展厅七个部分组成。县博物馆的建成,能够充分挖掘和展示灌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成为灌云县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灌云县烈士陵园,坐落在县城区的大伊山。始建于1958年,占地51亩。1977年成立“灌云县烈士陵园管理所”,编制9人,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陵园纪念碑文“与日月同光”由谢觉哉题写。墓园内长眠着中国革命不同历史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他们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抗日民主人士、地下工作者、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共826位。

  伊芦山,位于灌云县伊芦乡境内,距今已有二十亿年历史,属泰山支脉,因华夏第一贤相、商朝伊尹建国有功,晚年隐居于此而得名。最高峰212米,总面积4.3平方千米。伊芦山西临204国道,东接沿海高速,北临古泊善后河。伊芦山人文景观首推石刻,多处留有古代文人墨客石刻文字,其中休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花果山、孔望山上的“高山流水”等石刻文字都是从伊芦山拓刻。伊芦山自然景观则以神奇、优美见长,奇泉、云洞、石室、猴头石、云龙潭等,今人流连往返。伊芦山更是著名的宗教胜地,石佛寺、观间寺、钟庵、龙祠、六神台,宗教遗址众多,香火旺盛。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

  开山岛,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位于灌河入海口处,海拨高度为30.4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全岛由黑褐色的岸石组成,怪石嶙峋,陡峭险峻。岛上无树林泥土,亦无淡水水源,兀踞在海天之间,烟波浩淼之中。登岛远眺,水天一色,海鸥翔集,大有“波浪看如倒,蓬莱望若林”之诗境。开山岛虽为弹丸之地,但因位于灌河口,地形险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39年,侵华日军从灌河口登陆,首先占领了开山岛,并在灌河入海口南岸筑一炮楼,至今遗址犹存。建国后,开山岛由济南军区部队驻守,山上修筑了军事设施,岛上建有房屋六七十间及小型发电站、餐厅、会堂、篮球场等公共设施。目前军队已撤防。在开山岛还可以看到一些诸如海市蜃楼等天然奇观。与开山岛遥相呼应的灌河口,每逢农历闰年七八月份,多有大鱼成群由海口随涨潮顺灌河而上,至龙王庙一带即转回。这就是传统的“大鱼朝拜龙王”奇观。

人物

  伊尹(约公元前17世纪初),名伊,一说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是中国最早的美食家和创制中药汤液的始祖。灌云县境伊芦山是伊尹晚年隐居采药的地方,此山因之得名伊莱山,后演变为伊芦山。

  钟离昧,汉代人,生卒年不详。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大将。

  鲍照(405-466) 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405)出生于北海郡(今江苏灌云)。与妹令晖均为南朝宋时著名文学家。出身贫寒,少有文才,历官魏陵令、永嘉令、临海王刘子顼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宋泰始二年(466)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刘子勋称帝,刘子顼响应,后刘子勋败,刘子顼被赐死。鲍照在荆州丧生于乱军之中。

  鲍令晖,鲍照之妹,生卒年不详。南朝宋时女文学家。能诗文,名虽不及其兄,却亦为时人称道。南朝钟嵘《诗品》评其诗:“崭绝清巧,拟古尤胜。”留存的作品不多,南朝陈徐陵辑《玉台新咏》录其诗7首。清代钱振伦注《鲍参军集》附注了其诗。

  李汝珍(1763-1830) 字松石,号松石道人。原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于乾隆四十七年秋天,随其兄汝璜来板浦,居住在板浦场盐课司大使衙门。李汝珍前妻早死,娶板浦文士许乔林的堂姐为续弦,与“二许(许乔林、许桂林)成了姻亲挚友”。故后来除嘉庆六年(1801)至十二年在河南做过小官外,先后在板浦生活达30多年。

  张大标(1864-1938) 字霞城,灌云县小伊张庄人。光绪十九年(1893)秋,与其弟张大宗同榜中举。诰封武显将军,授武义都尉,正五品。先后在山东德州、沙河等地任守备、都司等职。辛亥革命后,回乡务农,曾组织乡民剿匪,对维护地方秩序颇有建树。大标虽属武人,但知文,且爱名人字画,生前曾藏有沈石田山水、黄三寿菊花、高凤翰指画山水、韦鹭西墨梅、赵帮清行书中堂、王寿彭和周维藩等人字画百余轴(毁于“文化大革命”)。民国27年(1938),张大标病逝,终年74岁。

  卞赓(1850-1906) 字虞卿,因排行第三,人又称卞三,清末武状元。故居在灌云中正街。卞赓幼时,即不喜文墨,乐意武行,经常耍刀弄棒,到处拜师学艺。稍大后,更是一心练武,以期求得功名。当他考中武举后,又决意进京,参加会试以争夺状元。光绪十八年(1892),他如愿以偿,一举夺得状元。卞赓中武状元后,并未放官,被留在紫禁城看守神武门,过了几年,才被放外任,担任两广参将,率师负责镇守广州。不久,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卞赓未能“平乱”,但又恐遭朝廷怪罪,吞金而亡。时任广州大都督的胡汉民,念他生前未曾加害同盟会和革命军,对他予以优葬。

  骆霞诚(1856-1944) 字建标,排行第五,人称骆五太爷,灌云县四队镇双桥人。祖籍东辛乡中正街。清咸丰六年(1856),出生于中医世家。骆年青即从祖行医,因刻苦学习,对中医中药有较深的研究,精通中医内科及大小方脉、针炙,曾改著《汤头歌》、《药性赋》、《针法联珠》3部医著;据自己的医疗实践,编写了《分寸歌》、《伤寒新论》等医学专著,浅显易懂,顺口好读,便于记忆,为初学中医者提供了好教材,但只有手抄本问世,有些医著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

  邵冶田(1863-1944) 名长容,字冶田,灌云县(宁海乡)人。清光绪年间,受业于板浦敦善书院,海州乡试秀才,复经岁科两试,以字冠全场,成绩优等,补为禀生。未久,膺选为江苏省咨议局议员,是灌云县建治力主者之一。民国元年(1912),任江苏省都督府审计员。因受当时新学影响,他十分关心乡里子弟读书受教,以乡老致谢于他的白银3000两,作为兴办学堂与兴修水利之用,并让出自家一宅四合院房产作为校舍,定名为尚志学堂,自出任堂长;后由其子日本留学生邵攸舟接任堂长,农家子弟每年入学者甚多。学校经费不足,均由邵冶田支付,直至民国28年日军侵入县境,被迫停办。民国3年,陇海铁路东段已从开封通车到徐州。原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立宪派人南通张謇企图将陇海东段由徐州修至南通海门,以利于开发其家乡实业。他得悉后,与张展开笔战,并联络徐属海属议员联名争辩,终将陇海铁路东段由徐州通向连云港。民国32年,邵冶田80寿辰时,西临乡人民感其德为他树碑,题文“桑梓达尊”,翌年冬病逝,享年81岁。

  董开基(1867-1911), 灌云县下车乡董艞村人,辛亥革命烈士。辛亥革命前,曾充任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部下镳师兼教习,亦曾在驻镇江清军统领、缉私营督带徐宝山手下任管带(相当于营长衔)。清宣统三年(1911),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首先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时董开基领清兵驻镇江,毅然顺应历史潮流,宣布倒戈起义,并率部参加了光复扬州的战斗。当时,驻南京的清兵约2万人,其首领是袁世凯的心腹张勋。为此革命党决定组织“江浙联军”,联合攻打南京。江北的扬军营长董开基,被任命为攻克浦口张勋老营的敢死队前线指挥官。在联军的攻击下,首克浦口,致张勋兵溃,率残部逃往徐州,仅3天时间,光复南京。董开基在胜利的前一天下午,阵亡在前沿阵地。

  陈百川(1867-1946),名锡朋,号百川,灌云县白蚬乡陈楼人,清末廪生。辛亥革命前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农学系。在日学习期间,参加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省参议会议员。为振兴家乡教育,回乡与晚清创办三育小学堂的方小兰合作,将辛亥革命没收的前清遗留田产为校产,扩建三育小学堂为大伊市三育小学,自任第一任校长。后因捐资助学受国民政府教育部褒奖。民国28年(1939),日军入侵县境,家乡沦陷。他组织陈楼地区民众抗击日寇,打响了淮海地区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民国35年病逝于新浦,终年79岁。

  武同举(1871-1944) 字霞峰,别号两杆、一尘,灌云县南城人(今云台区)。清光绪年间先后考中秀才、举人、拔贡,清末任海州直隶州通判。民国建立后,武同举曾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主编、国民政府江苏水利署主任,兼河海工科大学水利史教授,江苏建设厅第二科科长、“视察”等职。

  张大宗(1872-1925),字栋臣,祖籍苏州阊门,明末清初迁至蔷薇河畔,传至第三世,移居现小伊张庄。光绪十九年(1893)秋,大宗与二哥大标在南京乡试同榜中举。翌年春,北京殿试,大宗被“钦定一甲第二名”榜眼,授振威将军,诰封三代为武显将军,正室均诰封为夫人。大宗奉旨祭祖回京后,任二等侍卫,把守皇宫。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京城,皇室西逃,大宗随行,保驾至西安。张大宗为官18年,两袖清风,唯有祖遗的田产。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段祺瑞先后拉他,吴佩孚还许以督军之职,他坚辞不就,回乡从农。民国14年,张大宗病逝。

  厉达,生卒年不详,灌云厉荡人。明永乐年间征西凉,当地有童谣曰:“若有西凉破,须得厉达过。”朝廷遂以为将。据传,厉达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能劳能武,多智多勇。他提出使用“莽牛阵”的战术,战败了敌人,收复30余城,因其征西凉有功,被升为都指挥,镇守其地。死后,皇帝传旨予以厚葬。

  汪懿余(约1633-1714),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于清康熙初年迁来板浦。初建作坊熬“老糖”为生,后改制食醋。康熙十四年(1675),汪懿余在自家作坊门口挂上“汪恕有”金字招牌,两边对联为:“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财。”从此,“汪恕有”滴醋在两淮一带叫响。当时任沭阳县令的诗人袁枚亲自来板浦考察,并在他的烹饪论著《随园食单》中推崇“以板浦醋为第一”。

  凌廷堪(1755-1809),祖籍安徽歙县。祖母为板浦许氏,祖父死后,其父凌昌来板浦外祖许世贞家经营盐业。凌出生在板浦,青年时曾习学经商不成,便发愤读书。

  乔绍傅,字霖岩,清海州东里(今灌云县东辛乡)人。禀贡生。许乔林所著《海州文献录》称他“学有根祇”。清嘉庆初年,乔绍傅受到他的老师凌廷堪所著《朐乘》的启发,撰成《古朐考略》12卷末1卷,许桂林为该书作序。唐仲冕总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时,“多采其说”。乔绍傅的另一著述为《二十一史摭遗长编》。该书考订旧史,多有见解。

  乔绍侨,为乔绍傅的兄长,举人,任“候选知县”,曾任《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的“采辑”,文名与乔绍傅齐,是著称淮海文坛的“海州二乔”。

  吴振勃(1770-1847),字兴孟,一字容如,号筠斋,祖居安徽歙县丰溪之南,故他晚年称丰南居士。自他始迁海州居板浦空心街。他秉资聪慧,弱冠即工诗善书,甚为时人称道。35岁时方中举。道光十三年(1833)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吴振勃与胞弟吴振勷并称“板浦名士二吴”,尤以吴振勃名气为盛。著有《经学考源》、《春秋分类纪事》、《音学考源》、《先正言行录》、《古诗课蒙》、《金诗约选》、《筠斋文稿》、《筠斋诗录》、《筠斋客话》等。

  刘清韵(1841-1915),女,又名淑曾,小字观音,字古香,灌云县中正(今东辛乡)人。刘清韵6岁即从师学习,爱好文学,擅长诗词,精通书法、绘画。刘清韵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莱仙馆传奇》、《小蓬莱仙馆曲稿》、《小蓬莱仙馆诗钞》、《瓣香阁诗》等共24种。

  丁莲峰(1851-1915),字莲年,灌云县板浦人,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拔贡生后钦赐举人,时为海州知名学者,在经学、史学方面均有造诣。光绪二十九年,在板浦西街创办权舆(取引申义为起始)学堂,任董事长。光绪三十三年得以公款补助改为公立,权舆易名为尚义,丁莲峰仍兼任堂长。后又同板浦盐场合办“北鹾中学”。晚年与内侄江问渔极力申办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谢世前改尚义小学堂为尚义、导浦两年小学。遗言子孙及挚友“兴学导民,造福桑梓”。生前著有诗文集数卷,惜散失。

  张福年(1854-?),字锡庚,灌云县板浦人。祖辈来自徽州,经营盐业,广置盐滩及土地,家道殷实。张自幼饱读经书,成年后出任苏北盐运使及两淮场大使等职,后奉调温州、绍兴等地,为官多年。在乡里创办“乐群”学堂,广招乡里学童,到校授业,对贫苦学童免费入学。学堂学制7年,即初小4年,高小3年,办学费用及师资薪金除缴纳少许学费外,均由他补贴支付,因而深得乡众赞誉。乐群学堂校址设在张家私宅内,学生男女兼收,张自任董事长及名誉堂长,张夫人许氏兼管女生事务。家祖屋后开阔地辟为操场,供学生练身之用。

  李味辛(1858-1928),名道心,灌云县东辛乡人。清光绪年间考中秀才,后在龙门师范就读卒业,为当时淮北盐区德望与才名并举的开明盐商。因捐资助学,造福桑梓,而深受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民国初年,中正精勤学堂改为精勤学校,李味辛出任校长。毕业生多考入省立第八师范。考中八师的朱仲琴、陈世德、邱鹤年3人,因家贫无力缴费,濒于辍学。他闻讯后,慷慨解囊,资助3人入学,一直至师范毕业。

  方楚湘(1878-1946),灌云县板浦人,家境贫寒。19岁起,屡试未成,乃转向新学,得亲朋之助,曾就读于杭州西子湖畔蚕学馆。光绪三十二年在乐群学堂任教数月;光绪三十三年考入上海师范,以教育、数理诸科成绩均优而卒业。光绪三十四年受聘于江山中学堂师范科任教育、数理科教习兼师范科主任2年。清宣统元年(1909)回乡,受聘为乐群学堂教习。民国3年(1914)执教于县第一高等小学,曾编印《算术五百题》,深受学生欢迎。民国13年,“一高”改为县立初级中学,任教导主任,其间,力主初中兼收女生被获准,此为灌云县中学男女生同堂始。民国20年,应聘于东海中学任教;民国22年于东海师范任教,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后学校解体,回家闲居,生活艰窘。

  吴培均(1882-1961),字翔甫,灌云县板浦人,晚清秀才。曾就读于南京优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前身),毕业后又入北京中国大学读经济学,毕业后获会计师执业资格,曾在北京北洋政府任农工商部佥事多年。民国27年,国民党政府进行改组,将原实业部改为经济部,吴任经济部总务司司长。民国34年8月,行政院进行改组,不久即由王云五任经济部部长,王氏素悉吴翔老之为人,因留其仍为该部总务司长。民国37年,王云五调任财政部部长,挽请吴任财政部总司长。王离任后,吴改任参事。民国38年,全国形势急骤发展,吴翔老断然与国民党政府脱离关系,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上海解放后,翔老不顾年近古稀,仍欣然赴北京就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参事。

  张汝忠(1883-1935),名德璋,自名汝忠。字斡清,灌云县白蚬乡后张庄人。早年师承徐海名人丁锡福于板浦,后就读于海州中学,毕业后考入首都民国法政大学。民国4年(1915)创建灌云县立三星市国民小学堂,先生受命出任堂长。

  吴辟初(1883-1943),又名德浑,灌云县南岗乡潘洼村人。出身地主家庭,喜习武,善打枪,因受土匪骚扰,组织武装自卫。民国28年(1939),他目睹祖国沦陷和日军的侵略暴行,拥护共产党抗日主张。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率领50多人,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与敌伪开展斗争。先后担任县人民政府参议员、县士绅委员会主任、苏皖边区和淮海区参议员等职。民国32年4月21日,日军从徐州调来一个加强营,与伪军四五百人,沿柴米河向东“扫荡”,吴辟初不顾自己安危,亲自配合县警卫连牵引敌人,掩护机关人员撤走,直到最后他将撤出时,骑的小骡子被敌炮炸惊,吴辟初左胸中弹壮烈牺牲,年60岁。

  宋球(1884-1942),字夫如,别名天愚,灌云县白蚬乡人。光绪十年(1884)出生于地主家庭。民国初年毕业于海州中学堂,即从事教育事业,曾任灌云县立第二(伊山)第三(新县)及响水等高等小学校长和县教育科长,兼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民国18年(1929)他出私资、私房在家乡兴办私立五育小学。民国23年,舍教从政,先后任第十区(在新县)、第六区《双港》区长。民国26年,与共产党人孙若溪等在伊山组织抗日动员委员会,任会长。次年,任第二区(伊山)区长,积极宣传抗日。

  江问渔(1885-1961),名恒源,字问渔,又号蕴愚,以字行。生于灌云县板浦盐河西江庄(原名墎廊生,现属东辛乡尤庄村),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16岁考中秀才,19岁考进省立师范学堂(后改为江苏两级师范),两年后,进本校优级师范学师范博物科;毕业时名列第一,被留校任教。辛亥革命成功后,任南京政府实业部科员。不久,随南京政府迁往北京,任工商部职员。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几所大学及中学教书,兼做《申报》记者。民国15年(1926),由黄伯雨、黄炎培两人推荐,任江苏教育厅长;民国16年秋,应冯玉祥邀请,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民国17年,受黄炎培电约,辞去厅长职务,到上海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主任,并在中央大学兼课,主讲职业教育课题。“七七”事变后,他率中华职业教育社成员迁往重庆,并以无党派名流身份,被蒋介石成立的参政会纳为参政员。民国38年5月23日上海解放,江问渔率先欢迎解放军,并发表了讲话。接着,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职业学校校长。

  宋长禄(1896-1986),原名佛庵,灌云县东辛乡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经营工商业兼务农的家庭。民国3年(1914)春,考入省立第八师范学校,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八师后,先于八师附小(今苏光小学前身)任教,后任江苏省十一中学(校址海州)总务主任。未久,先后任南城小学、赣榆县立小学教员、校长多年。抗日战争时期,出任灌云县督导室主任,随县政府迁移。抗战胜利后,任国统区灌云县教育科长。民国37年灌云解放后被分配到泗阳县中学当教师。1950年秋,调江苏省运河师范任教,第二年调徐州师范学院任教,至1973年退休,1983年改为离休,享受县处级待遇。离休后,钻研《资治通鉴》、写成《通鉴要录》,约100万字。1986年病逝,终年90岁。

  朱仲琴(1897-1976),名友瑟,灌云县东辛乡人。幼年就读于中正精勤学堂,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第八师范学校。因家境贫穷,幸得其师李味辛和亲朋帮助,方读完五年师范。自20年代末起,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任灌云县立初级中学教师、训育主任、教务主任、赣榆县立师范教导主任兼教育科科员,江苏省立第二临时简易师范简师科教育、国文教员。抗日期间,拒不任伪职,为宣传抗日,曾任灌云县政治工作队副队长兼第一小队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国民政府灌云县督学室教委,灌云县立初级中学主任、代校长等职。建国后,后在灌云、灌南两县任小学教师数年。能文善诗,曾著有《远山集》、《雪鸿集》、《他山文艺》、《狮吼》、《寄新少年》、《儿童诗歌》等。1976年病逝家中,终年79岁。

  刘震东(1897-1989),原名长春,灌云县侍庄乡刘庄村人。幼年就读私塾,后入小学,肄业于省立第八师范学校。灌云南岗乡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投身革命,出任潘洼初级小学校长。解放战争期间,南岗划归东海县,曾一度任民政股长。民国36年,南岗地区被敌人占领28天,他随地方武装转移到涵洋河一带,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37年任灌云县文教科长,次年任伊山区区长。1967年离休,1989年逝世,享年92岁。

  孙笃生(1898-1990),灌云县张店镇人(今属灌南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生于中小地主家庭。幼年读过私塾,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民国12年(1923)加入国民党,并任灌云县农委主任。民国18年任灌云县第三区区长。同年夏,孙笃生开办连云汽车公司。民国26年夏秋,孙笃生在共产党的帮助和筹划下,卖掉汽车公司,购买枪支弹药,以公司的地下党员为骨干,招募一些进步青年,于民国28年3月组织一支实际由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武装,灌云县县长吴春科迫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势,承认了这支武装,定名为灌云县第三区抗日基干队,并委任孙笃生为大队长。民国29年,八路军挺进苏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孙笃生出任灌云县县长。民国33年底,孙调任淮海区副专员兼工商局长。民国3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被委任办连云市市长(未到任)。民国34年9月,孙笃生出任淮北盐务管理局局长。不久,两淮盐务总局成立,孙任副局长兼淮北盐务局局长。民国38年4月,孙笃生调扬州任两淮盐务总局第一副局长。建国后,任华东盐务局副局长,轻工业部盐务总局产销处处长。1951年,孙笃生调北京任全国盐业工会主席。1953年,孙受到错误处理,调任轻工业部驻天津办事处主任。1958年,调回江苏任省政协委员、副秘书长。1969年5月离休。1981年5月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委员会撤销了1953年对他的处分,恢复原来级别(行政11级)。1990年4月3日逝世于南京,终年92岁。

  马仲殊(1900-1958),灌云县伊山镇人。幼时读过私塾,民国4年(1915)考入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民国10年进入东南大学学习。民国15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岭南大学任讲师。民国16年参加创造社,在鲁迅先生的支持鼓励下,出版了处女作《周年》(自传性质,创造社丛书之一)。民国29年他的长篇小说《太平洋的暖流》问世,曾风行全国。民国29年起,马仲殊长期在上海的中学和师范学校任教,一边教学,一边创作。著有短篇小说《三太爷》、《李星》、《屈服》、《京沪线上》、《邂逅》等;长篇小说有《两难》、《一个中学生的日记》、《桃色的云》;译著有《大地》、《儿子们》(美作家赛珍珠所作);文学理论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小说作法大纲》、《中学生文学》、《中学生小说作法》等。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前线报》笔政,以“老秀”笔名创作了诗歌、剧本。建国后,马仲殊担任上海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1958年1月26日病逝于上海,年58岁。

  周春如(1901-1942),原名周芳增,字春如,灌云县沂北乡席家圩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自幼家境贫寒,族人念其聪慧,筹资供其读书。民国9年(1920)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澄衷中学。民国12年,因经济困难,无力进高等学校,即以半工半读入画师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就读。民国15年9月,进省立第八师范任教。民国18年1月,周春如受中共组织派遣,参加国民党灌云县党部竞选,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后递补为执行委员,兼任民训会常务。民国21年,周春如从上海美专雕塑专业毕业,受聘进澄衷中学任美术教师。“七七”事变后,周春如发起组织抗日宣传队,亲自任队长。民国29年秋,灌云县抗日民主政权宣告成立,周春如担任了县行政科长兼文教科长。民国31年冬,周春如去盐河东工作,乘木桶过河时不慎落水,因此染疾,一病不起,不幸于12月30日逝世,时年41岁。

  孙若溪(1901-1962),原名明春,灌云县侍庄乡朱胥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出生于地主家庭。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3团建立后,孙若溪任统战参谋。当时国民党沭阳县长夏铸禹视“3团”为眼中钉,制造了“汤沟事变”,杀害了团长汤曙红,孙若溪也被捕。获释后,孙若溪除继续开展统战工作外,还组织青年读书会,办油印《实话报》。民国31年底,孙若溪由泗阳调回灌云,任朱埝区长兼武装大队长。日本投降后,孙若溪随淮海联合中学北撤山东。民国37年任淮海区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后任苏北人民法院副院长。苏南苏北合并后,任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1956年,调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1959年调任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校长。1962年3月逝世。

  陈东明(1903-1986),字汝启。灌云县界圩乡人。少时就读于灌云县第一、第二高等小学,后入省立十一中学、南京正谊中学读书。民国15年(1926)年任私立五三小学校长。民国19年,任三星小学校长。民国27年,任灌云县第四区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与马健中、武祥鲸等人组建了灌云四区抗日独立中队。民国28年,率部参加了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3团。民国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兴集区、杨集区区长、灌东办事处主任等职。民国37年,调任淮海六分区后勤司令部油棉办事处主任,不久,任淮海专署卫生局副局长。建国后,任江苏沿海造林局副局长。1955年,因病回家乡休养,兼任江苏南云台林场场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