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秋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诗题与背景:

  《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马戴的代表作。灞(bà)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唐代求功名的人多寄居此处,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逐句释义: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灞原上的秋风秋雨停歇下来,傍晚看见雁群不断地(往南)飞去。
  灞原:即灞上。
  雁行(háng):鸿雁飞时的整齐行列。
  频:屡次,连次。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伴我一人。
  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寒灯:寒夜里的孤灯。多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
  独夜:一人独处之夜;孤独之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荒废的庭院里白露滴落,隔壁的山野僧人与我为邻。
  空园:荒园;闲弃的庭院。
  白露:秋天的露水。
  野僧:山野僧人。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寄居郊外为时已久,不知哪年(哪里)能进身(被录用)为国效力。
  寄卧:寄居。
  郊扉:郊居。指长安的郊外。扉,门,这里指屋舍。
  何年:一作“何门”。
  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论语·学而》:“事君能致其身。”致,尽。


灞上秋居 题图


作品赏析:

  此诗写作者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久居灞上的寂寞孤独。表达了在灞上寄居多时而一直找到进身之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生动地写出了古代文人为功名而挣扎的不堪情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首联“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写灞原萧森(形容草木凋零衰败)的秋气。这两句是说,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颔联“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不难想象:在他乡落叶时节,一盏孤灯,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里寒意重重,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作者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一个“寒”字,一个“独”字,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颈联“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是说,荒废的庭院里白露频频地下滴,隔壁野僧与我为邻。“孤壁野僧邻”一句本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尾联“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名家点评:

  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首句即言灞原风雨,秋气可悲。迨雨过而见雁行不断,唯其无聊,久望长天,故雁飞频见,明人诗所谓“不是关山万里客,那识此声能断肠”也。三四言落叶而在他乡,寒灯而在独夜,愈见凄寂之况,与“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之句相似;凡用两层夹写法,则气厚而力透,不仅用之写客感也。五句言露滴似闻微响,以见其园之空寂;六句言为邻仅有野僧,以见其壁之孤峙。末句言士不遇本意,叹期望之虚悬,岂诗人例合穷耶!


试题精选: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

  参考答案: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


  3.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2分)


  4.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


  5.下列对这 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描绘了灞原上撩人秋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萧森画面。

  B.第三句不禁让人想起“落叶归根”这个成语,作者这时看到他乡落叶顿有自己羁留外地、盼回故乡之感。

  C.第四句中“寒”字写出了深秋已至,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贫寒交迫的生活让作者难以维系。

  D.尾联诗人大发感慨,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E.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雕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答案:C、D。【解析】C项,深秋确实有寒意,但本句并非突出贫寒交迫,而是在表现诗人因孤寂、凄冷而觉得寒。D项,并非间接写出,而是直接写出。


  6.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多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①手法:使用以动衬静和烘托(衬托)的手法。露珠滴落的声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与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②情感:表现出诗人长夜未眠的孤独之感和自身仿佛为世所抛的忧虑之感。③结构(艺术效果):与尾联的感慨自然衔接,使情感的强烈爆发水到渠成,不显突兀。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8


作者简介:

  马戴唐朝诗人。字虞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人,《唐才子传》作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会昌四年进士及第,终官太学博士。其诗很为时人及后世所推崇,尤以五言律诗著称。与贾岛姚合为诗友。作品以《会昌进士集》之名行世。《全唐诗》存其诗二卷,收录其诗作167首。(《唐诗纪事》卷五四、《唐才子传》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