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火星的真实色彩影像,2007年2月由罗塞塔号拍摄.jpg
海盗号轨道飞行器拍摄的水手号峡谷和火星图像的拼接图。NASA/JPL-Caltech

火星拉丁语:Mars;天文符号:♂),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排名第四的行星.从地球上看,颜色最红的行星。距离太阳大约1.6个天文单位公转周期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2个。从地球上看火星的最大亮度为–2.91个视星等,从地球上看火星的最低亮度为1.84个视星等。中国古代称“荧惑”,西汉之后始称火星。

西方称火星为玛尔斯,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所以在英语中,火星是罗马战神的意思,通常被称为“红色星球”;古汉语中则因为它荧荧如,位置、亮度时常变动让人无法捉摸而称之为荧惑。火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质量、体积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则与地球相当,但绕太阳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见,亮度可达-2.91,只比金星月球太阳暗,但在大部分时间里比木星暗。火星距离地球最近在5400万公里(最远达4亿公里,探测器需飞行约7个月抵达火星)。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其表面特征让人联想起月球上的撞击坑,以及地球上的山谷、沙漠和极地冰盖。英语中,通常被称为红色星球。是因为火星在视觉上呈现为橘红色是因为地表广泛普遍的分布着氧化铁的造成的,它使火星呈现出一种红色的外观,在肉眼可见的天体中独具一格。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已被无人飞船探索。1964年11月28日,由NASA发射的水手4号是第一个访问火星的航天器,于1965年7月15日最接近该行星。苏联火星3号飞船于1971年12月实现了软着陆,但着陆后秒数内失去了联系。欧洲空间局第一批访问火星的火星快车号于2003年12月25日到达轨道。2014年9月24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成为第四个访问火星的太空机构,当时它的星际飞行任务火星轨道探测器抵达轨道。

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一火卫二,形状不规则,可能是捕获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七艘的探测船在轨道中运行,分别是美国火星奥德赛号火星快车号火星侦察轨道器MAVEN轨道器、印度火星轨道探测器阿联酋希望号与及中国天问一号,地表还有许多火星车着陆器,包括两台火星车好奇号毅力号,固定式登陆探测器洞察号,和已经结束任务的旅居者号精神号凤凰号机会号、还有首架火星无人飞机机智号。根据探测的证据,火星两极有冰冠覆盖,亦观察到季节性的水气,与及类似地下水涌出的现象,而过往的火星亦可能覆盖大面积的海洋、湖泊及河流。火星快车号火星侦察轨道器的雷达资料显示两极和中纬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

2008年7月31日,凤凰号直接于表土之下证实水冰的存在。

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测车好奇号发现火星土壤含有丰富水分,大约为1.5至3重量百分比,显示火星有足够的水资源供给未来移民使用。2015年9月证实火星有间歇流动的液态水(液态盐水)。

2018年7月25日,意大利航天局宣布,在火星冰盖之下发现一个直径20公里的冰下湖。这是太空科学家在火星上探测到的首个大型液态水体。

由于火星位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同时有更多证据证明火星曾拥有类似地球的环境,与及丰富的资源,故此火星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其中美国中国已有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长远在火星建立基地。

美国宇航局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盖尔陨石坑的自拍像。NASA/JPL-Caltech/MSSS
“好奇号”火星车的桅杆照相机拍摄了火星探测器穿过沙丘时留下的车辙。JPL-Caltech/MS

名称

  • 古中国:取其“荧荧如火、亮度与位置变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命名“荧惑”。《尚书·舜典》记载:“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今日则取名“火星”。
  • 古希腊:因火红之色而取名“Ares”(音:阿瑞斯),源自希腊神话的战神,天神宙斯的儿子阿瑞斯(希腊语:Ἀρης)。
  • 古罗马:因火红之色而取名“Mars”(音:马尔斯),源自罗马神话的战神玛尔斯(拉丁语:Mars)。

公转和自转

火星与太阳之间平均距离为1.523 7天文单位(AU)。火星公转轨道的偏心率较大,e为0.09。与太阳距离的变化幅度是:近日距1.38AU,远日距1.67AU。与地球距离的变化幅度更大:近地距0.38AU,远地距2.67AU。所以,火星的亮度能从最近时的−2.9视星等变到最暗时的+1.8视星等,二者相差约75倍。火星的反照率很小,为0.16,低于金星(0.72)和地球(0.39),仅略高于水星(0.06)。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的倾角为1.85°,所以火星总是在地球的夜空沿着天球上黄道运行。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24.13千米/秒。公转周期686.9个地球日,略小于两个地球年。火星的赤道与公转轨道的倾角25.19°,和地球的黄赤交角23.45°近似,所以火星也有类似的四季现象,只是每季的长度要比地球的长出约一倍。每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火星轨道之间,太阳和火星的黄经相差180°之际,称为火星冲日。此刻的火星方位称为冲。地球每隔764~806日,平均780日,一遇火星冲日,此时火星距地球较近,可从日落到日出整夜呈现在星空,是观测最佳时候,亮度约是天狼星的3.5倍。若冲日时火星位于近日点,称为大冲,约隔15~17年一遇。最近的一次大冲在2003年8月29日。若大冲时又逢地球位于远日点,此时地球和火星的距离最近,称为最近距大冲,为难得一遇的罕见天象。

表面特征

17世纪下半叶,在天文望远镜的光学质量逐步改善的条件下,目视测绘火星表面结构成为天文学家如C.惠更斯、G.D.卡西尼、F.马拉蒂、F.W.赫歇耳的一项观测课题。他们根据表面的固定标识测定自转周期,研究极冠的季节消长,记录偶现的大气现象等。近代观测始于1877年,那年正逢难得一见的最近距大冲。意大利天文学家G.V.斯基亚帕雷利在他目测手绘的星面图上,除了标有前人记录下的类似月面结构的“大陆”、“低地”、“高原”、“洋”、“海”、“山”、“岛屿”、“港湾”等称谓外,还有他观测到的分布在火星表面的“线条”。由于观测报告的意大利文本中的英文译文的差错,意文的“线条”误成英文的“运河”。从此,引发了火星有智能社会并居有火星人的遐想,并在随后的几十年内出现了诸如火星生物学、火星植物学的研讨。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地基照相观测和下半叶的空间就近摄像,才最终地确认曾目视得见的“线条”或“运河”完全是视觉效应,根本不存在。空间勘测指出,和地球相比,火星具有更为险峻的地貌,地表的高低差一般为5~10千米。遍布环形山,但数目要比月球少得多。南半球密集古老的高低环形山,而北半球较多的则是年轻的火山熔岩平原,南北的平均高差约3千米。火星最大的五个环形山都是火山起源而非陨击坑。奥林波斯火山是太阳系天体上第一大的环形山,高27千米,直径550千米,火山喷口跨径90千米,中深3千米,周壁高6千米。火星有太阳系天体上最长、最深的大峡谷,长达3 000千米,深8千米。赤道附近有一巨型隆起地带,长8 000千米,高10千米。赤道地区还遍布既长又深的干涸河床。

内部结构

作为一个类地行星,也和地球同样有壳、幔和核三个层分。对它们的认知和推论,主要取自环火星飞行器的勘测、火星的陨星成分分析,以及“海盗”号安放的两台测震仪的实测。表壳平均厚度40~150千米,含硅、铝和镁。地幔厚度1 500~2 100千米,比地球厚。内核半径1 300~2 000千米,为火星半径的38%~59%,主要成分可能是硫化铁。

物理特征

火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

以直径、质量、表面重力来说,火星约介于地球月球中间:火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月球的两倍,质量约为地球的九分之一、月球的九倍,表面重力约为地球的38%、月球的2.4倍。火星体积约为地球的15%,质量约为11%,表面积略小于地球陆地面积,密度则比其他三颗类地行星还要小很多。2012年8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尹安在分析了100张来自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卫星图片后发现,火星有类似地球主要板块划分的构造特点。

长期观测火星发现,南半球地势比北半球高,北极盆地显示有过大撞击,推论约45亿年前遭冥王星大小天体撞击之后,不但形成火卫一火卫二,亦逼使内核热能散溢出上地幔、内部搅拌逐渐停止,无法以发电机原理持续对流生成磁场。由于火星比地球小,相对表面积与体积成反比而较大,因此火星核心也冷却得比地球的快,地质活动趋缓,磁场和板块运动消逝,太阳风带走大气变薄导致气压偏低,而造成液态水在低温就会沸腾、无法稳定存在。

地质

古瑟夫撞击坑充满沙石的地表
Endurance撞击坑中的沙丘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与地球相比,地质活动不活跃。

火星地表地貌大部份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形成,充满撞击坑,有密布的陨石坑火山峡谷,包括太阳系最高的奥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峡谷水手号峡谷。另一个独特的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显差别:南方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方则是较年轻的平原,两极皆有主要以水冰组成的极冠,而上覆的乾冰会随季节消长。

基于撞击坑密度的撞击坑计数法可判别出地表年龄:撞击坑大而密集处较老,反之则年轻,进而将地质年代分为四个阶段:前诺亚纪诺亚纪赫斯珀利亚纪亚马逊纪。前诺亚纪没有留下实质地表,此时地形南北差异形成,有全球性磁层;诺亚纪有大量陨石撞击,火山活动旺盛,可能有温暖潮湿的大气、河川和海洋,侵蚀旺盛,但到末期这些活动已减弱很多;赫斯珀利亚纪,火山活动仍然继续;亚马逊纪则是大气稀薄乾燥,以冰为主要活动,如极冠、冰冻层、冰河,并有周期性变迁,沟壑也是这时期形成,火山活动趋缓并集中在塔尔西斯埃律西昂

现今火星风成地形遍布,如吹蚀磨蚀等风蚀作用,和沙尘遇地形阻碍而填积侵积等风积作用。前者形成如广泛分布于梅杜莎槽沟层风蚀脊,后者则如大瑟提斯高原上撞击坑下风处的沙尘堆积,和撞击坑中常见的沙丘

地理与命名

火星地形图,中央为东经180度。低到高顺序为蓝、绿、黄、红到最高的白。

火星和地球一样拥有多样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峡谷。

由于重力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与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

南北半球的地形有着强烈的对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则是充满撞击坑的古老高地,而两者之间以明显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众多峡谷分布各地,南北极有以水冰与干冰组成的极冠,而风成沙丘广布整个星球。随着卫星拍摄的越来越多,更发现很多耐人寻味的地形景观。

20世纪早期地面以无线电波测量火星地形。1976年海盗号进行的地形测量,发现了峡谷和南北半球的巨大差异,而衍生出北方平原本是海洋的假说。火星全球勘测者自1999年起以激光进行更精确的地形测量,得出目前使用的全球地形图,以火星大地水平面(Areoid)为基准,最高点在奥林帕斯山,高21,229公尺;最低点在希腊平原,低于基准8,200公尺。

现在很多探测器如火星勘察卫星火星快车号火星探测漫游者运用航照图的地形判别方法,以视差法来测量区域地形,并制成高解析度立体照片。

火星的经度坐标采用东经0至360度,不是地球的东西经各180度。

来自火星奥德赛号热辐射成像系统(THEMIS)的影像显示阿尔西亚山北坡有七个可能的深洞,照片中光线无法抵达底部,推测底部可能更深、更宽,可能免受微陨星、紫外线太阳闪焰和其他高能粒子的侵害,可能是未来寻找液态水或生命痕迹的可行地点。但后来火星勘察卫星的更高解析度HiRISE影像部分推翻了之前猜测,认为只是光线角度造成深不见底的样子。

大气

由太空所见的火星稀薄且充满尘埃的红色大气层。左下方是阿尔及尔平原。

火星大气层相对较薄,平均地表气压只有6百帕,约为地球表面气压的0.6%,相当于地球表面算起35公里高的气压,如此低的气压使声音传播的距离只有在地球上的1.5%。随着季节的变化,火星气压变化可达20%。火星大气层按高度可分为低层大气、中层大气、上层大气和外气层。其中低层大气由于气悬微尘与地表的热,这部份相对温暖;中层大气存在有高速气流;上层大气(或热气层)温度很高,大气分子也不再像下层那样分布均匀;外气层高度在200公里以上,大气渐渐过度到太空,无明显外层边界。

火星大气成分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气,1.6%氩气,很少的氧气水气等,亦充满着很多悬浮尘埃,吸收蓝光使天空成黄褐色。

2003年火星大冲时地面望远镜在大气中发现了甲烷;2004年3月,火星奥德赛号确认了这一发现。由于甲烷易被紫外线分解,存在甲烷表示现在或者最近几百年内在火星上存在制造甲烷的来源,火山作用地质作用彗星小行星撞击甚至生物来源如甲烷古菌等都有可能。

2013年9月19日,根据从好奇号得到的进一步测量数据,NASA科学家报告,并没有侦测到大气甲烷(atmospheric methan)存在迹象,测量值为0.18±0.67 ppbv,对应于1.3 ppbv上限(95%置信限),因此总结甲烷微生物活性概率很低,可能火星不存在生命。但是,很多微生物不会排出任何甲烷,仍旧可能在火星发现这些不会排出任何甲烷的微生物。

由于火星比地球离太阳远,日射量较少,表面温度应较低,计算值约210K,但实际观测地表平均约240K,则是因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很薄,无法保留很多热,使地表日夜温差很大,某些地区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2℃。火星大气环流主要为单胞环流,由赤道相对热空气上升,漂至极区下沉,再沿地面回到赤道。另外,在火星的北半球,极冠的二氧化碳升华进入大气,使气压升高;而南半球由于二氧化碳凝华,气压下降,由于进出大气的二氧化碳量高达25%,造成南北压力差,空气便倾向由高压的夏半球流向低压的冬半球,形成另一依季节而变向的环流。因此火星的天气系统趋向成为全球性的,例如尘暴。

火星天气重复次数较高,比地球容易预测。如果一个气象事件在一年的特定时间中发生,可提供的资料(相当稀疏)指出,很可能在下一年几乎同一个位置再发生一次,误差最多一个星期。2008年9月29日,凤凰号拍下了降雪事件,是在接近凤凰号登陆地点附近海姆达尔撞击坑之上,高 4.5 公里的云降雪。这次降水在到达火星表面时就已蒸发,这现象称为幡状云火星上的风速要超过地球100倍。

水文

北极初夏的冰盖(1999年)
南极仲夏的冰盖(2000年)

火星地表遍布着流水的遗迹,有些是洪水刻画而成,有些则是降雨或地下水流动而形成,但多半年代久远。冲蚀沟(gullies)则是另一类规模较小的地形,但形成年代十分年轻,常分布于撞击坑壁,型态多样。关于成因有两派说法,一派认为是由流动的水造成,另一方则认为是凹处累积的乾冰促使了松软物质滑动。

火星南北极有明显的极冠,曾被认为是由乾冰组成,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为水冰,只有表面一层为乾冰。这层乾冰在北极约1公尺厚,在南极则约8公尺厚,是冬季时凝华而成,到夏季则再度升华进入大气,不过南极的乾冰并不会完全升华。夏季仍存在的部分称为永久极冠,而整体构造称做极地层状沉积(Polar Layered Deposits),和地球南极洲格陵兰冰层一样为一层层的沉积构造。北极冠宽达1,100公里,厚达2公里,体积82.1万立方公里;南极冠宽达1,400公里,最厚达3.7公里,体积约1.6百万立方公里。两极冰冠皆有独特的螺旋状凹谷,推论主要是由光照与夏季接近升华点的温度使沟槽两侧水冰发生差异融解和凝结而逐渐形成的。

2011年由火星勘察卫星的浅地层雷达发现南极冠有部分原本认为是水冰的地层其实是乾冰,所含二氧化碳量相当于大气含量的80%,这比以往认为的要多很多。根据此的模拟结果,十万年一周期的气候变迁中借由乾冰升华、凝结,大气总质量的变化幅度会达数倍。由这些乾冰沉积上方地表的下陷与裂隙判断,乾冰正在慢慢升华。

一处疑似冰河的地形

自海盗号即发现,火星北半球中纬度有几处峡谷底含有条纹流动状的地表特征,但不确定是富含冰的山崩、含冰土的流动或是尘砾覆盖的冰河。但根据更新任务的资料与比对地球的相关地形,支持这些是冰河,且推测是自转轴倾角较大时的气候状态下所累积的。

火星奥德赛号X射线光谱仪的中子侦测器得知,自极区延伸至纬度约60°的地方表层一公尺的土壤含冰量超过60%,推论有更大量的冻在厚厚的地下冰层(cryosphere)。

另外一个关于火星上曾存在液态水的证据,就是发现特定矿物,如赤铁矿针铁矿,而这两者都需在有水环境才能形成。

对于于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证据在2008年6月20日被凤凰号发现,凤凰号在火星上挖掘发现了八粒白色的物体,当时研究人员揣测这些物体不是(在火星有发现盐矿)就是冰,而四天后这些白粒就凭空消失,因此这些白粒一定升华了,盐不会有这种现象。2008年7月31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宣布,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加热土壤样本时鉴别出有水蒸气产生,从而最终确认火星上有存在。

2013年9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报告,火星探测车好奇号发现火星土壤含有丰富水分,大约为1.5至 3重量百分比,显示火星有足够的水资源供给未来移民使用。

2015年9月28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火星上发现液态的盐水。根据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配备的光谱仪获得的数据,研究人员在火星的神秘斜坡上发现了水合矿物。这些暗色条纹表明火星地表随时间变化有流水存在。在较温暖的季节,这些线条的颜色变得更深,表明水流在斜坡上出现,在较冷的季节,这些地表特征变浅。在火星的部分地区,最高温度可以达到摄氏零下23度,此时深色线条最明显。

2018年7月25日,据意大利媒体报道,该国科学家在火星上首度发现一个地下液态水湖。该研究称,“火星地下及电离层高级探测雷达”在火星南极冰层下1.5千米处发现一个大型液态水湖,里面含有盐。湖的直径约为20千米,温度至少为零下10度。

运动规律

火星与地球的轨道与季节长度比较。

火星与太阳平均距离为1.52AU,公转周期为1.88地球年,687地球日,或668.6火星日。火星公转轨道和地球的一样,受太阳系其他天体影响而不断变动。轨道离心率有两个变化周期,分别是9.6万年和210万年,于0.002至0.12间变化;而地球的是10万年和41.3万年,于0.005至0.058间变化(见米兰科维奇循环)。

火星日平均为24小时39分35.244秒,或1.027地球日。火星目前自转轴倾角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但可在13度至40度间变化,周期为一千多万年,不像地球的稳定处于22.1和24.5度间,是因为火星没有如月球般的巨大卫星来维持自转轴。由于没有大卫星的潮汐作用,火星自转周期变化小,不像地球的会被慢慢拉长。

火星自转轴有明显倾斜,日照的年变化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而一季的长度约为地球的两倍。由于火星轨道离心率大,为0.093(地球只有0.017),使各季节长度不一致,又因远日点接近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春夏比秋冬各长约40天。2009年10月26日为北半球春分,2010年5月13日为夏至,目前北半球处春季。虽然火星没有地球般受海洋影响的复杂气候,但仍有以下特殊之处:火星轨道离心率比地球大,造成日射量在一年当中变化更大,位于近日点时,南半球处夏季,比北半球远日点夏季所造成的升温更强;随季节交替,二氧化碳和水气会升华和凝结而在两极冠间迁移,驱动大气环流;地表反照率特征,因颜色深浅和沙、岩性质差异而造成的容积热容不同,可影响大气环流;易发生的尘暴会将沙尘粒子卷入高空,沙尘粒子吸收日光与再辐射会使高层大气增温,但遮蔽天空的沙尘会使地表降温;自转轴倾角和轨道离心率的长期变化则造成了气候的长期变迁。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比地球低30度以上。

目前火星与地球最短距离正慢慢减小。当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最小时,称为火星冲日。火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约为779天,最近一次出现在2018年7月27日,下一次火星冲日将出现在2020年10月13日。当地球与太阳和火星连成一线时,在火星上便可看到地球凌日,在太阳的位置可看到地球的黑点通过,同理还有水星凌日 (火星),在地球上则不会看到火星凌日

卫星

火卫一(左)和火卫二(右)大小比较(合成图)。

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一(Phobos)与火卫二(Deimos),最长直径各为27公里和16公里,形状不规则并充满撞击坑,以近圆形的轨道于接近火星赤道面处公转。它们虽然很小,但由于接近火星,使火卫一从火星上看约有满月直径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大,而视星等火卫一可达-7,火卫二可达-5,白天可能可见。和月球一样,这两颗卫星都被火星潮汐锁定,因此他们总是以一面对着火星。火卫一的公转周期比火星自转更快,所以在火星上来看是西升东落的,且只花了约4个小时;而火卫二的公转周期只比火星自转慢一些,东升西落要花约2.4个火星日。因为火卫一离火星很近,火星的潮汐力会慢慢但稳定地减小它的轨道半径,预计再过约760万年,火卫一将因轨道低于3620公里,也就是火星的洛希极限而被瓦解。另一方面火卫二因为离火星足够远,所以它的轨道反而正在慢慢地被推进。

两卫星可能是捕获的小行星,但新研究认为可能是撞击事件、或原本的卫星被火星潮汐力拉碎后,由散布轨道上的岩屑再度吸积而形成。

两颗卫星是在1877年被阿萨夫·霍尔发现的,以希腊神话中的福波斯得摩斯命名,两者皆为战神阿瑞斯的儿子。

观测探测

古代

火星的火红色,自古就吸引着人们,希腊人称为战神。此时火星观测和其他天体般,大部分是为了占星,而后渐渐涉及科学方面,如克卜勒探索行星运动定律时是依据第谷积累的大量而精密的火星运行观测资料。

望远镜出现后,人们对火星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观测。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的伽利略所见的火星只是一个橘红小点,然而随着望远镜的发展,观测者开始辨别到一些明暗特征惠更斯依此测出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6小时,而他亦为首次纪录火星南极冠的人。一开始由于各人各自观测,意见不一致,地名也未统一(例如用绘制者名字命名)。后来意大利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统合了各家说法而绘制了地图,地名取自地中海、中东等的地名和圣经等作为来源,而其余则依照旧有的观念:暗区被认为是湖(lacus)海(mare)等水体,如太阳湖塞壬海、明显的暗大三角——大瑟提斯;而亮区则是陆地,如亚马逊。这个命名系统一直延续下来。

当时,斯基亚帕雷利和同期观测者一样,观察到了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从暗区延伸出的细线,因为对于暗区是水体的传统,这些细线命名为水道(canali)。而后来观察到暗区会在冬季时缩小、夏季时扩张,有人提出暗区是植物覆盖、而暗区的扩大缩小则是消长所引起的,改变以往认为暗区是水的说法。帕西瓦尔·罗威尔观察到并宣称那些“水道”其实是人工挖掘的“运河”,用来灌溉植物,因为水道应太细不可见,而看到的细线应是灌溉出的大片植物。风靡大众的火星科幻火星人即源于此。不过这些细线大多已证明是不存在的,部分则是峡谷或陨石坑后延伸出的深色沙子。而火星表面颜色的改变则是因为沙被风吹移,或发生火星尘暴

到了太空时代,水手4号传回的充满陨石坑的火星照片粉碎了人们对火星文明的幻想,认为火星只是一处如月球般布满陨石坑的死寂星球。但随着往后水手9号等的巨大峡谷、火山和疑似流水遗迹的发现,火星的独特性、液态水和生命的可能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见#近代探测

近代

海盗2号接近火星时所照,可见艾斯克雷尔斯山、水手号峡谷和覆霜的阿尔及尔平原。
海盗1号登陆器所摄地景

苏联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中国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共已发射数十艘太空船研究火星表面、地质和气候,包括轨道卫星登陆器漫游车,但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任务在完成前或刚要开始时就因种种原因而失败。目前将一公斤物体由地球地表送往火星平均要花费约30,900美元

1965年水手4号飞掠火星。1971年水手9号进入火星轨道,成为第一个环绕火星的探测船。1971年苏联火星计划火星2号的登陆器坠毁后数日,相同的火星3号的登陆器成功登陆火星,是第一个成功登陆火星的探测器,但登陆十几秒后随即失去联系。1975年NASA发射海盗号,包括两组轨道卫星和登陆器。海盗1号2号轨道卫星各运作了六年和三年。两个登陆器皆于1976年成功登陆,并传送了第一张火星地景的彩色照片,而轨道卫星也绘制了很好的火星地图,甚至到今天都还在使用。

1988年苏联发射弗伯斯1号、2号以探测火星和两个卫星。弗伯斯1号于抵达前失去联系,而弗伯斯2号虽然成功拍摄了火星和火卫一,但在放出两艘登陆器到火卫一前也失去联系。

在1992年火星观察者失败后,NASA于1996年11月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测者。火星全球勘测者出色地完成任务,它在2001年完成了地图绘制的任务,并三次延长任务,直到2006年11月2日失去联系而结束,总计共花了10年在太空中工作。在火星全球勘测者发射一个月后,NASA发射了火星探路者,包括了一个登陆器和漫游车——旅居者号(Sojourner),于1997年7月登陆在阿瑞斯峡谷。这任务也很成功,而且也广为人知,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传回了大量照片。

NASA的火星勘测98计划于1998、99年发射了火星气候卫星火星极地登陆者,前者预计研究气候、水与二氧化碳等,后者则预计于南极登陆,船上的搭载深空2号则计划于火星极地登陆者进入大气时与它分离,直接降落并穿入地表进行研究。但整个计划在2000年到达火星时失败。

NASA于2007年8月发射凤凰号,于2008年5月登陆在火星北纬68度的极区。凤凰号登陆器有一支可伸及2.5公尺的机械手臂,并可挖掘土壤1公尺深。它还搭载一座显微镜,解析度达人类头发宽度的千分之一。2008年6月20日确认在2008年6月15日发现的地表白色物质为水冰。2008年11月10日进入冬季而无法继续联系凤凰号,任务结束。

2001年NASA发射了2001火星奥德赛号,任务成功进行并延续到2010年9月。船上的伽玛射线光谱仪地表下一公尺内侦测到大量的氢,也就是大量的水分子。

2003年欧洲太空总署发射了火星快车号,包括轨道卫星和登陆器——小猎犬2号,而小猎犬2号于2004年2月降落时失败。2004年船上的行星傅立叶光谱仪于大气中侦测到甲烷。2006年6月ESA宣布火星快车号发现极光

2003年NASA发射了两台相同的火星探测漫游者——精神号(MER-A)和机会号(MER-B)。两台皆于2004年1月成功登陆并工作超过预定时间。传回的资料中最有价值的大概是两地过去有水的确实证据。尘卷风和风暴偶尔清除了太阳能板上的沙尘,使它们能以超过预定任务时间继续工作。

2005年8月NASA发射了火星勘察卫星,于2006年3月进入火星轨道展开为期2年的工作。它搭载更进步的通讯系统,带宽比之前任务总和还宽,且传回的资料远多于过去任务的总和。拥有解析度高达0.3公尺的相机——HiRISE,拍摄地表和天气以寻找未来任务的适合登陆地点。2008年2月19日拍摄到北极冠边缘的一系列雪崩影像。

2007年2月25日,探测彗星罗塞塔号近距离飞掠火星并拍照,有拍到很高的云。

2009年2月17日,黎明号飞掠火星以重力助推前往目的地灶神星谷神星,并在接近火星时拍了照。

中俄合作的火卫一-土壤号于2011年升空,将会送回火卫一土壤样本。而该探测器还将搭载一颗重110公斤的火星探测器,也就中国第一艘无人驾驶火星探测船萤火一号(YH-1),预计乘坐俄罗斯的联盟号运载火箭升空,航程大约10个月。萤火一号主要研究火星的电离层及周围空间环境,火星磁场等。该探测器发射到近地轨道后,因为与地面失去联系变轨失败,探测器的碎片于莫斯科时间2012年1月15日坠落在太平洋海域。

继凤凰号之后,NASA于2011年的发射的火星科学实验室(好奇号),在2012年8月6日05:31UTC成功登陆火星的盖尔撞击坑。它和火星探测漫游者一样是火星车,但比火星探测漫游者更大、速度更快,而且设备更完善。它搭载激光化学检测仪,可在13公尺外分析岩石组成。比起之前其它火星任务,它携带了更多先进科学仪器。本次任务的总成本达到了25亿美元,是历来最贵的火星探测任务。

2008年9月15日NASA发表了MAVEN任务,预计2013年以各种机器研究火星大气。

芬兰、俄罗斯的合作计划MetNet包括数十个登陆器组成观测网,以研究火星的大气结构、物理和天气。这任务的前导任务将会于2011年先发射一至数个登陆器,有可能是和火卫一-土壤号并在一起发射。往后的发射会持续到2019年。

2016年ESA计划发射第一台火星车——ExoMars,它可挖掘两公尺深以寻找有机物甚至火星生命。

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载人火星任务太空探索展望中的长期目标。NASA和洛克希德·马丁已开始研究猎户座太空船,计划于2020年以前送人类到月球,作为人类登陆火星的准备。2007年9月28日,NASA执行长麦可·D·格里芬声明NASA预计于2037年以前送人类到火星。

ESA希望于2030至2035年间送人类上火星。但在这之前还有其他探测任务,包括ExoMars和火星样本取回任务

直达火星罗伯·祖宾——火星学会的创始人和主席——提出的极低成本载人火星任务,使用重载的农神五号级火箭,如战神五号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九号,省略轨道组装、低地轨道会合和月球燃料补给站而直接用小的太空船前往火星。修改后的计划,叫做Mars to Stay ,改成先不送回第一批登陆者,狄恩·尤尼克说明送回一开始的四到六人所花费用比送他们到火星还高,反而可再送二十人。

2007 WD5:2007年11月20日NASA JPL近地天体观测计划发现,一颗直径约50公尺的小行星2007 WD5可能会在2008年1月30日撞击火星,但随着观测资料越多,终把撞击机率降至0.01%,小行星则于1月30日掠过火星。

火星生命

2000年,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了一块火星陨石。这是一块碳酸盐陨石,后被编号为ALH84001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声称在这块陨石上发现了一些类似微体化石的结构,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证据,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自然生成的矿物晶体。直到2004年,争论的双方仍然没有任何一方占据上风。

有证据显示火星曾比现在更适合生命存在,但生命在火星上到底是否真正存在过还没有确切的结论。某些研究者认为源自火星的ALH84001陨石有过去生命活动的证据,但这个看法至今尚未得到公认。另有反对的观点认为,自几十亿年前产生以来,该陨石从未长期处于液态水存在的温度下,因而不会曾有生命活动。

海盗号曾做实验检测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实验只分析了海盗号着陆点处的土壤并给出了阳性的结果,但随后即被许多科学家所否定,而这一结果也仍就处在争议之中。现存生物活动也是火星大气中存在微量甲烷的解释之一,但亦有其它与生命无关的解释。

人类若对外星殖民,由于火星的适宜条件(同其他行星相比,火星最像地球,而且距离相对较近),它将是人类的首选地点。

2018年6月6日,美国太空总署宣布,好奇号探测车在火星的古老湖床的岩石里,发现有机物质。这可能对寻找生命给出重要线索。

相关文化及网络用语

中国古人认为火星在位置及亮度上都常变不定,故称为“荧惑”,在星占学上象征残、疾、丧、饥、兵等恶象。“荧惑守心”是火星留守在心宿天蝎座)的天文现象,心宿主要有三颗星,中间这颗最亮,代表皇帝,旁边的两颗代表太子、庶子。荧惑守心是很罕见的天象,被认为最不祥,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皇帝驾崩,或是宰相下台。西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天文台观测到了荧惑守心,宰相翟方进汉成帝赐了毒酒自杀。翟方进死没几天,汉成帝突然暴毙(《汉书》记载:“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二月乙丑,丞相翟方进欲塞灾异自杀,三月丙戌,宫车晏驾。”),王莽后来称帝,翟方进之子翟义起兵反王莽。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黄一农教授在他的专书《名家专题精讲系列—社会天文学史十讲》内的其中一篇文章《中国星占学上最凶的天象──“荧惑守心”》提到,现在以电脑推算发现当年并未发生此天象,中国史籍中记载荧惑守心共二十三次,但有十七次是伪造的。中国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荧惑守心则共有三十八次,且在中国史籍多无记录<ref>黄一农:《中国星占学上最凶的天象:“荧惑守心”》。

关于火星的神话传说有:

火星人又是一个网络名词,一则指个性讲究中不断泛滥,衍生出的社会现象,另指在中国论坛中,火星被用来形容陈旧的信息,火星人指把大家都已经知道的消息拿来当新闻说的人。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