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山西省 > 大同市 > 灵丘县

  灵丘县汉语拼音:Líng Qiū Xiàn;英文:Lingqiu County),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辖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东与河北省涞源县、蔚县接壤,南与河北省阜平县交界,西与繁峙县、浑源县毗邻,北与广灵县相连。总面积2732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2012年末)。辖3个镇、9个乡。

  县境处五台山、恒山、太行山三大山脉交汇处,地势南北高而中间低,山地面积占80%左右。 南部有黄崖涛梁、碣寺山等。北部有龙池山、黑脑尖、黄花梁等。中部太白山,主峰海拔2234米。主要河流有唐河、冉庄河等。京原铁路、108国道、201省道、203省道过境。名胜古迹、纪念地有平型关、平型关战役遗址、唐代曲回寺石像冢、辽代建筑觉山寺塔、战国赵武灵王墓等。

  • 邮编:034400 代码:140224 区号:0352

行政区划

  全县辖3个镇、9个乡:武灵镇、东河南镇、上寨镇、落水河乡、史庄乡、赵北乡、石家乡、柳科乡、白崖台乡、红石塄乡、下关乡、独峪乡。县政府驻武灵镇。

历史

  战国时为赵邑。西汉置靈邱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简化为灵丘县),属代郡,故治在今城关东5千米,相传以赵武灵王困死沙丘葬此,故名。东汉光和初年别属中山国,寻废。北魏复置,属北灵丘郡,且为郡治,又于县境置莎泉县,亦属北灵丘郡,故治在今县境西。东魏天平二年(535)于灵丘县置灵丘郡,县属之,徙治今县城。北齐废莎泉县入灵丘郡。北周于县境置大昌县,属蔚州,且为州治,故治在今县境南。隋开皇初年废灵丘郡,并大昌县入灵丘县。大业初年废蔚州,县改属雁门郡。隋末陷废。

  唐武德六年(623)复置灵丘县,先后寄治今阳曲、繁峙、忻州等县、市,贞观五年(631)还故治,属蔚州,且为州治。金贞佑二年(1214)升灵丘县为成州,属西京路。元复为灵丘县,仍属蔚州。明、清属大同府。民国初年属雁门道,道废后直属省。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58年属晋北专区。1961年复属雁北专区。1967年属雁北地区。1993年属大同市。

  1996年,灵丘县人口约21万人。辖3个镇、16个乡:城关镇、东河南镇、上寨镇、高家庄乡、落水河乡、招柏乡、柳科乡、下关乡、王成庄乡、石家田乡、白崖台乡、赵北乡、史庄乡、三楼乡、独峪乡、银厂乡、狼牙沟乡、红石塄乡、唐之洼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灵丘县常住总人口209713人,其中,城关镇54787人,东河南镇26528人,上寨镇14534人,落水河乡20012人,唐之洼乡7298人,高家庄乡12181人,史庄乡6836人,王城庄乡10310人,赵北乡5581人,石家田乡8870人,柳科乡7495人,白崖台乡5723人,招柏乡3334人,红石塄乡4301人,狼牙沟乡1394人,下关乡8106人,独峪乡4520人,三楼乡3684人,银厂乡4219人。

  2005年,灵丘镇更名为武灵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灵丘县常住总人口234004人,其中,武灵镇121110人,东河南镇26083人,上寨镇14792人,落水河乡21371人,史庄乡4915人,赵北乡11005人,石家田乡7091人,柳科乡5712人,白崖台乡4023人,红石塄乡3286人,下关乡6778人,独峪乡7838人。

  2015年末,灵丘县辖3个镇、9个乡(合计12个),13个居委会、255个村委会(合计268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