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霍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炉霍县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炉霍县城全景,图片来源:炉霍县政府门户网站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霍尔广场,图片来源:炉霍县政府门户网站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宗塔草原,图片来源:炉霍县政府门户网站

  炉霍县汉语拼音:Lú Huò Xiàn;英文:Luhuo County),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省境西部,州境中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0°10′-101°13′、北纬31°00′-31°51′。东南邻道孚县,东北接壤塘县,北依色达县,西北与甘孜县相连,西南与新龙县接壤。东西长99千米,南北宽93千米,总面积4601平方千米,总人口46687人(2014年)。全县辖2个镇、14个乡。

  炉霍县地处川西高原与山原的接壤地带。牟尼芒起山自北伸延,纵贯全县。整个地形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600米;最高点为西部的旦都喀,海拔5484米;最低点为仁达乡拔里村,海拔3050米;县城海拔3250米。尼曲河达曲河分别从西北方向入境,汇集于县城东北角合为鲜水河,归属雅砻江水系,流入道孚县境。是西南重点原始林区。317国道和303省道交汇于县城。名胜古迹有充古石棺墓葬群,老河口地震遗址,康区十三大黄教寺庙之一的寿宁寺,玲珑神山,卡萨湖,阿拉沟温泉,关门石大溶洞等。

  • 邮编:626500 代码:513327 区号:0836

行政区划

  全县辖2个镇、14个乡:新都镇、朱倭镇、泥巴乡、雅德乡、洛秋乡、斯木乡、宜木乡、仁达乡、旦都乡、充古乡、更知乡、卡娘乡、宗塔乡、宗麦乡、上罗柯马乡、下罗柯马乡。县政府驻新都镇沿河西街5号,距州府康定291千米,距省会成都665千米。

人口、民族、宗教

  人口民族:2014年,全县总人口为46687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5‰ 。其中:男23514人,女23173人;农业人口40368人,非农业人口6319人;藏族44245人,占总人口的94.8%;汉族2379人,占总人口的5.1%;彝族23人,其他民族40人。

  语言宗教:由于炉霍县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农牧民交流工具以藏语为主,县城以汉语为主。

  炉霍县境内有藏传本波教、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寺庙共22座。其中喇嘛庙20座,觉姆(尼姑)庙2座。炉霍县境内95%以上的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信教群众家中均设有经堂,供有佛像、唐卡,逢农历初一、十五有点酥油灯、煨桑的习惯。许多寨子外面必经路上放有“嘛呢”石堆,高处挂有经幡,山上立有山神位。信教群众普遍佩戴“松扣”、“松的”、“嘎乌”等护身符。教徒遇重要的事情有请活佛、喇嘛打卦做决定或作指点的习惯。许多老年人经常佛珠和转经筒不离手,并认为到西藏拉萨朝佛是一生最大的功德。有少数群众叩头到拉萨朝觐。在宜木乡虾拉沱有十余名天主教信徒,年龄均在55岁以上。

历史

  炉霍,昔称“霍尔章谷”,藏语“霍尔”意指蒙古人,“章谷”意为山岩石上。因霍尔章谷土司的官寨处于山岩上,系蒙古族后裔,故称“霍尔章谷”。

  殷周时期属西戎。春秋时代羌人南徙,形成“牦牛羌”部族。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开发川西,炉霍归附汉王朝。隋朝时为附国地。唐贞观十二年(638)被吐蕃吞并。宋时系雅州羁縻四十四州之一的“祸林州”。元、明始设土司制。

  清朝沿袭旧制。光绪二十二年(1896)改章谷、朱倭为屯。光绪三十年(1904)仿懋功五屯之法,建炉霍屯务,归辖于打箭炉直隶厅。宣统三年(1911)置章谷设治委员会。民国3年(1914)改置炉霍县,属川边特别行政区。1955年归并四川省至今。

  1958年11月17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政字第227号)批复,将新龙县的易日沟乡划归炉霍县。

  1996年,炉霍县面积5094.8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以藏族为多。辖1镇15乡。县政府驻新都镇,距州府292千米。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炉霍县常住总人口39603人,其中:新都镇8908人,泥巴乡2113人,雅德乡2449人,洛秋乡1793人,斯木乡2387人,宜木乡2705人,仁达乡2080人,朱倭乡2287人,旦都乡2314人,充古乡1787人,更知乡1357人,卡娘乡1014人,宗塔乡1780人,宗麦乡2489人,上罗柯马乡1769人,下罗柯马乡2371人。

  2004年,炉霍县辖新都镇和泥巴、雅德、洛秋、斯木、宜木、仁达、朱倭、旦都、充古、更知、卡娘、宗塔、上罗柯马、宗麦、下罗柯马15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炉霍县常住总人口46558人,其中:新都镇11553人,泥巴乡2281人,雅德乡2567人,洛秋乡2081人,斯木乡2718人,宜木乡2967人,仁达乡2529人,朱倭乡2422人,旦都乡2286人,充古乡1802人,更知乡1555人,卡娘乡1349人,宗塔乡2196人,宗麦乡2985人,上罗柯马乡2343人,下罗柯马乡2924人。

  2011年,省政府批复同意宗塔乡政府驻地由降巴村塔日拉卡迁移至塔瓦村多热康都。2014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4]33号)批复同意撤销朱倭乡,设立朱倭镇。

  全县现辖2个镇、14个乡:新都镇、朱倭镇、泥巴乡、雅德乡、洛秋乡、斯木乡、宜木乡、仁达乡、旦都乡、充古乡、更知乡、卡娘乡、宗塔乡、宗麦乡、上罗柯马乡、下罗柯马乡。

地理

  炉霍县地处川西高原与山原的接触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河流走向多是由西北向东南,牟尼芒起山自北部伸延入境,鲜水河西北向穿流全县。县内平均海拔3860米。属内陆型季风高原气候,2010年平均气温7.4℃,年总降水量572.5MM,与历年平均降水量比较偏少16%;年日照总时数为2597.0小时,与历年日照时数平均值比较偏多2%。

自然资源

  炉霍县境内有草地面积520万亩、森林面积210万亩;有砂金、泥炭、汞、多金属矿和一定储量的石灰石;全县农业主产青稞、小麦、豌豆、洋芋;牧业主产牛羊肉、皮毛和奶制品;出产贝母、虫草、羌活、党参、三颗针、大黄、秦艽、雪莲花等名贵中药材,有猴头菌、刷把菌、红菌、草地白菌、鸡蛋菌、羊肚菌、獐子菌、木耳等稀有菌类以及野生蕨菜、沙棘等。

特产

  • 雪域俄色茶,产于青藏高原的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霍尔章谷地区,是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3800米之间的野生俄色树的一年生嫩芽,经现代工艺加工精制而成的雪域天然绿色的药、食两用健康饮品。
  • 牦牛肉,作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之一,牦牛肉被誉为“牛肉之冠”,属半野生天然绿色食品,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 牦牛肉有关图片(20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
  • 虫草,又称冬虫夏草,属菌种植物,生长在海拔 3400 ~ 4500 米的高原草甸土中。虫草是补精益髓、保肺、益肾、止血、化痰、补虚弱的高级天然滋补品。虫草炖鸭是有名的药膳菜。州内各旅游区均可供应。
  • 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文化

  • 炉霍石棺文化,炉霍县地处远古民族迁徙古道要衢,以石棺为代表的远古文明遗存十分丰富,在川滇西部高原民族考古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县内仅上百座的巨大石棺遗址就有6处,沿达曲河、泥曲河、鲜水河西岸台地均有零星分布,是名符其实的石棺王国。
  • 炉霍“望果”节,“望果”是藏语的音译,“望”的意思是土地,“果”的意思是转圈。“望果”就是绕田间地头转圈。它是炉霍等县农区藏族人民一年一度预祝农业丰收的传统节日,因此,又称为丰收节。“望果”节是藏族地区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吐蕃时期,为了祈祷农业丰收,以村寨为单位,人们手捧香炉,高举幡杆,手拿青稞、麦穗,跟在苯教教主后,绕田间地头转圈,祈祷神灵保佑,获得丰收。这种宗教仪轨结束后,开展角斗、斗刽、耍梭标等活动。

旅游

  炉霍县是一个典型的藏民族聚集区,是康北藏区经济和文化中心,历为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马古道之重镇,县域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茂密,草地广袤,雪峰婀娜多姿,河谷迂阔多变。旅游资源以类型丰富、品位高、特色浓和原始性、神秘性、多样性为特色。有富饶美丽的虾拉沱湿地、优美广袤的宗塔七色草原、紫云祥绕的喀瓦拉翁雪山、幽静祥和的卡莎圣湖以及秋景如画、独具特色的卡娘沟等众多自然风光旅游带;拥有卡娘乡古人类遗址、神秘的充古石棺墓葬区遗址以及多处红军遗址等;辖区内4大教派寺庙林立,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尤以寿灵寺闻名遐迩,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霍尔十三寺”之一,该寺历史悠久,寺藏文物丰富;每年举行的望果节、炉霍山歌节、燃灯节、宗塔赛马节等民俗宗教活动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拥有独领风骚的藏画唐卡,自由、高亢的炉霍山歌,最具特色的崩柯建筑。

重点景区景点

  • 虾拉沱旅游景区,按照“一心两园一寨一谷一环线”总体布局进行打造,涵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虾拉沱秘境田园、霍尔章谷湿地公园、独马藏寨、密宗幽谷、旅游区生态及文化观光主环线等项目,以高原湿地与康巴文化国际观光休闲体验区为主题进行各功能分区的组合及串联,将其建设成为州内最具影响力的集生态湿地、红军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田园风光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湿地旅游景点。
  • 卡萨湖景区,围绕“一核五区一环线”总体思路,充分整合区内卡萨湖、藏寨、寺庙、石棺文化、红色遗址等资源,逐步打造完善卡萨湖旅游服务核心区、卡萨湖自然生态观光区、宗教文化观光体验区、石棺历史文化观光区、民俗文化观光体验区、历史文化遗址观光区以及高原海子生态观光与藏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环线,将其建设成为高原海子生态观光与藏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 宗塔草原景区,根据宗塔草原旅游区景点分布组合,旅游地空间特征,旅游交通连接形式和开发建设用地条件等因素,建立完善宗塔草原游客中心,进行七彩草原观光区、跑马观光体验区、民俗风情体验区等旅游功能区打造,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建立原生藏族民俗体验与草原观光休闲旅游环线,将其建设成为州内重要的原生藏族民俗体验与草原观光休闲避暑旅游目的地。
  • 晏尔龙民俗村旅游景点,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依托成都石锦江区对口援建的有利条件,通过对村内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软件的不断提升,逐步建设完善晏尔龙核心接待区、杂达贡、坡满贡乡村旅游接待点、生态农业园以及达曲河雪域俄色茶景观带等,全面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引导村民增强旅游意识,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最终将晏尔龙村打造成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最美丽的高原村寨。
  • 易日沟景区,充分发挥区内河谷、原始森林及古朴、原始的藏寨、宗教寺庙等旅游资源,结合生态旅游开发主题,规划新建景区游客中心,游客中心按照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配备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规划在易日寺(原黑金寺)对面平台区域建设一个科普教育中心,一方面是满足景区开发的需求,形成一个科普文化的展示中心;另一方面是结合自然保护区的要求,突出旅游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对沿途的大坝村、易日村进行优化提升,鼓励藏民发展旅游接待,打造具有藏民居特色的旅游接待点。对灵龙寺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提升,规划在灵龙寺建设一个旅游接待点,设置马帮驿站,主要为进山游客服务;同时结合景区的地势,打造两个帐篷营地,将易日沟旅游景区建设成为集科考科普、野生公务观赏、摄影写生、宗教文化体验、藏族民俗文化风情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高原河谷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
  • 旦都沟景区,依托旦都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按照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依托正在改造提升的国道317线,全面提升旦都乡至旦都沟15公里的旅游通道。同时,在景区内修建至各景点的游步道和马道,新建旦都沟旅游景区游客中心,确保达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游客中心的标准和要求,逐步开发高山峡谷自然生态观光游、高原登山、珍稀动植物科考专项旅游、峡谷休闲避暑游、“喀瓦拉翁神山”朝圣等旅游项目最终将其建设成为集高山峡谷观光、休闲避暑度假、生态科考探险为一体的高山峡谷生态探险旅游目的地。
  • 关门石景区,依托知日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突出关门石两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门核心景观以及古人类遗址,在完善区内道路、游人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以观光、科普、健身、探险等旅游项目为开打主题,与全县的霍尔文化主题、康巴文化主题相结合,形成呼应,最终建设成为康北高原休闲避暑、徒步探险旅游目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