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军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文佛山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青龙峡特大桥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石门洞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车溪山门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雪后山村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雷公潭风光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点军扇子舞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舞龙灯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点军茶园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孝子岩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车溪篝火

  点军区汉语拼音:Diǎnjūn Qū;英文:Dianjun District),中国湖北省宜昌市辖区。因蜀汉名将关羽曾在此地点阅兵马而得名。位于宜昌市城区长江南岸。总面积546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12年末)。全区辖1个街道、2个镇、2个乡。

  为低山丘陵,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318国道横穿辖区,黄金水道长江过境。名胜古迹有三国古战场遗址点军坡,磨基山,文佛山寺庙遗址,紫阳龙洞,李家河和紫阳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明代中书舍人王氏家族墓群,谭家河村鸡公崖西武当道教遗址,卷桥河汉代冶铁作坊遗址,芦林古渡遗址,牛扎坪村王家垴天然猴群等。

  邮编:443006 代码:420504 区号:0717

行政区划

  全区辖1个街道、2个镇、2个乡:点军街道、艾家镇、桥边镇、联棚乡、土城乡。区政府驻点军街道江南路。

历史

  点军,因蜀汉名将关羽曾在此地点阅兵马而得名。原为宜昌县辖地,1987年设立点军区。

  点军行政区划变化较多。宋朝初年,点军境地为夷陵七乡之一。清代,宜昌县按完粮簿改编为5乡38铺(《宜昌县志》1992年版),辖内属崇礼、德智等乡。民国5年,宜昌县行政体制由乡、铺改为区、团,团下设保、甲、牌(此体制延续至1949年)。民国24年(1935)4月,宜昌县设4区6镇28乡,点军境地大部属第一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大部为第九区管辖,区机关驻巴芒店(今巴王店)。1951年11月,境内土城寺独立建区。1956年,宜昌县11个区合并为7个区,境内为第六区,机关驻大桥边,辖黄家棚、石堰、艾家、朱家坪、三百蜂、福安、点军、联棚、长岭、曹家畈(造甲畈)、三涧溪、落步埫、王家坝、高岩等14个乡。1958年,全国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辖内成立大桥边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1年,宜昌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条例》,辖内设桥边区、土城区。其中桥边区辖艾家、联棚、长岭、点军、石堰、三百蜂、黄家等7个公社、63个大队;土城区辖朱家、土城、三涧溪、王家坝、落步埫等5个公社、44个大队。辖内十里红人民公社属宜昌市郊委管辖。1971年,点军人民公社由桥边区划入宜昌市,至1973年,辖内划入宜昌市郊的人民公社有2个,即点军人民公社、十里红人民公社。1975年,宜昌市郊区将点军人民公社和十里红人民公社合并成点军人民公社,为宜昌市郊三个大公社之一(点军、窑湾、伍家)。同年,宜昌县亦实施撤区并社,辖内2区、12个公社合并为三个大公社,即联棚人民公社、桥边人民公社、土城人民公社,三社下辖12个管理区、89个生产大队、605个生产队(此前部分生产大队划归宜昌市郊区委员会管辖)。1984年,全国人民公社体制取消,恢复区、乡建制,辖区设桥边镇、土城区。镇、区下设乡,乡下设村。同年,点军人民公社改称点军乡,联棚人民公社一分为二,分别成立联棚乡、长岭乡,并划归宜昌市郊区委员会管辖,艾家乡划归桥边镇管辖。

  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西陵、伍家岗、点军三个县级行政区,继而区内各行政职能部门分别组建成立。1987年4月,点军乡、联棚乡由市郊区委员会划入点军区管辖;1988年1月,区内成立朱市街街道办事处。至此,点军区下辖2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土地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

  1996年,点军区面积171.4平方千米,人口5万人。辖1个街道、2个乡:朱市街道、点军乡、联棚乡。区政府驻朱市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点军区总人口48612人,其中:朱市街街道13711人,点军乡21656人,联棚乡13245人。

  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01]28号)批准同意将原宜昌县的土城乡、桥边镇、艾家镇划归宜昌市点军区管辖。点军区辖1个街道、2个镇、3个乡,87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

  2002年,撤销点军乡,设立点军街道。

  2004年末,点军区面积528.7平方千米,人口105175人。辖1个街道、2个镇、2个乡:点军街道、桥边镇、艾家镇、联棚乡、土城乡。共有6个居委会、46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点军区常住总人口103696人,其中:点军街道34111人,艾家镇8348人,桥边镇26332人,联棚乡13949人,土城乡20956人。

地理

  点军区位于宜昌城区长江南岸,地处东经111°,北纬30°,分别与宜都、长阳、夷陵等县市区接壤,属武陵山脉的石门支脉,地貌多为低山丘陵和岗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为土城乡白云山,高1301米;最低海拔为艾家镇艾家村江边,海拔40米。点军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据气象资料统计,平均日照数为1728小时,历年平均日温16.8°C,无霜期273.7天,年降水量1137mm。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干旱、暴风雨、低温冻害等。

地质地貌

  区内地层多为寒武系、奥陶系,兼有白垩系。点军街办、联棚乡、艾家镇、桥边镇和土城乡地层大体相同,均以黄陵背斜为核心由里向外,有多层带状的特点。辖区有山峰300余座,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20余座;有河流13条,总长度167.4公里;有溶洞100余处。

  • 丘陵岗地与平原
    • 丘陵岗地在全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艾家镇、桥边镇及点军街办,联棚乡亦有少量,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全区丘陵岗地总面积270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0%。另有河谷小平原50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9.2%,主要集中在艾家镇和点军街办。
  • 山地 辖内山地主要分布在土城乡、联棚乡西南部、桥边镇西北部,总面积212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0%。境内山脉呈东—西走向,属武陵山脉的石门支脉。海拔500米以上山峰20余座。
    • 尖峰垴:位于联棚乡胡家店与桥边镇龙家冲交界处,海拔513.6米。
    • 先锋求雨包:位于联棚乡先锋红岩冲与艾家镇姚家坪交界处,海拔542.1米。
    • 狮子垴:位于联棚乡先锋白岩湾顶,海拔623.7米。
    • 鸡公岩:位于联棚乡胡家湾与张家湾之间,海拔677米。
    • 朝天观:以道观取名,位于联棚乡楠木溪水库王家嘴后山顶,海拔549.5米。
    • 周家垴:位于联棚乡大柏吉家湾,海拔658.6米,与长阳津洋口西流溪交界。
    • 圆头观:位于联棚乡大柏吉家湾,海拔682.6米,与长阳津洋口西流溪交界。
    • 大柏求雨包:位于联棚乡大柏吉家湾圆头观一侧,山体陡峭,有小路通长阳津洋口西流溪,海拔701.8米。
    • 黄家岗:位于联棚乡文佛山茶场,与长阳咬草岩交界,海拔500.1米。
    • 王家垴:位于联棚乡干溪龙王洞顶,海拔674米。
    • 文佛山:位于联棚乡大柏、茶场、楠木溪交汇处,海拔670.5米。
    • 上峰尖:位于桥边镇上峰尖村,海拔591米。
    • 崩岩:以岩石崩塌得名,位于桥边镇新村,海拔540米。
    • 北斗山:位于桥边镇新村,海拔509.5米。
    • 白云山:位于土城乡西北14公里,海拔1089米,面积1.2平方公里,曾被称为“宜昌江南第一峰”,山顶多雾。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峰顶修建道家庙宇一座,名白云观。后庙宇毁,此山更名为白云山。
    • 铜宝山:位于土城乡天堰村与长阳交界处,海拔1063.8米。据传此山有铜矿,矿即为宝,铜宝山因此得名。
  • 河流
    • 长江点军段:长江自夷陵区三斗坪镇进入境内桥边镇上峰尖村,经平善坝、松门湾、朱市街、艾家镇于艾家村出境,全长35公里,境内水域面积1540.37公顷。
    • 卷桥河,古称大溪,在土城乡境内称土城河,桥边镇境内称桥边河,巴王店以下称卷桥河。发源于土城乡红岩湾,流经白岩套沟、狮子洞湾、车溪、余家坝、土城、曹家畈、落步溪河、柳林子河、窄溪、韩家坝、响铃口、桥边集镇、太平桥、石堰河、偏岩、巴王店、范家湖、郭家岭、十里红于清净庵汇入长江,全长43.1公里,流域面积295.1平方公里,坡度5.5‰。其支流有4条:
      • 榨坊河,发源于竹蒿山,于姚家岭汇入土城河,自北向南流向,全长11.8公里,流域面积22平方公里,径量年流1.8万立方米。
      • 三涧溪,发源于土城乡王家湾,在桥边镇双堰口与桥边河汇流,自西而东流向,全长16.6公里,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3亿立方米,坡度15.8‰。
      • 石堰河,发源于桥边镇双堰口村的新安寺,流经天王寺黑潭沟,与新村苗家溪、石堰倒河坝溪流汇合经石堰简家嘴,出偏岩村游南桥汇入桥边河。
      • 长岭河(古称小溪),发源于土城乡关口,经泉水溪、长岭、赵家棚、福安、罗家坝,于点军街办范家湖汇入卷桥河,自西而东流向,全长23.1公里,流域面积40.7平方公里,坡度6.6‰,该河平均流量1.25立方米/秒,另有13条季节性支流注入。
    • 松门溪:发源于桥边镇朱家坪境内的韩家坪戴八沟,经落家溪、从三角岩流经上峰尖村境内的干溪、松门溪、张家河、雷公潭,从平善坝注入长江,系长江一级支流。
    • 联棚河:发源于干溪石门洞对面笔架山南边的火莲湾,经联棚乡楠木溪村、联棚村、点军街办梅子溪村,于五龙注入长江,全长18.4公里,河流坡度11‰,平均流量1.1立方米/秒,系长江一级支流。该河有2公里以上的季节性支流7条,总长15公里。
    • 七里冲河:发源于艾家镇七里村,自西向东流向,全长17.8公里,流域面积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0余万立方米,落差约35米。
    • 除上述河流外,另有分布在各乡镇的谷地溪流1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较大的有六里河、紫阳溪河、麻塘河、双溪河、柳林河、石门冲河等。
  • 溶洞
    • 龙王洞:又叫石门洞,位于联棚乡干溪村,海拔250米,洞宽76米,深15米,高22米,洞内空间5700立方米,洞顶厚40米,属干溪48洞之首。据《东湖县志》载:洞有两石,下垂如门,故名石门洞。石罅中清泉流出,潴而成潭,冬温夏凉,傍一小石洞,蜿蜒如游龙绕潭而昂其首,传说岁旱民求雨而辄应,所以又称龙王洞。该洞中原有寺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96)。清乾隆年间,又经僧人募化重建,成宜昌名胜。  1961年后,洞中建筑相继遭毁,现仅存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灵济殿的三块并嵌如屏的碑刻、邓石如题“列岫丛青”刻碑与灵泉寺至佑圣宫的48步石阶。1990年后,洞中寺庙重建。
    • 紫阳龙洞:位于点军街办紫阳村封龙山上,洞深44米,宽30米,高7米,总面积1300平方米。从已发现的石刻证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在洞口处建有龙王庙。此洞从右门可平行进入洞室,从左门穿过一狭窄通道可直达龙洞最低处。洞分前后二室,前室小而分为上下两层,形似门楼;后室开阔雄奇,中有龙楼,形似神台,故称龙台;上有龙井,亦称龙盆;下有龙床,龙床上有龙枕。洞内穴罅交错,清泉长流,钟乳石上悬下立,形态各异,一石百褶,争奇斗艳。
    • 石龙洞:又称神龛洞,位于桥边镇平善坝。洞底的钟乳石形成一条长龙,长六七十尺,头大而扁,体势蜿蜒。洞顶洞壁的钟乳又形成许多形态各异的小龙。史载:“石脊屈曲如蛇”、“六七龙作互相蟠绕”状。1915年10月,《远东杂志》(英文)欧籍记者欧尔温偕夫人在英国驻宜昌领事许勒德夫妇陪同下,乘船往石龙洞探险,看到众多石龙,以为是古龙化石,便采集“鳞片”、拍摄照片寄给北京、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的文博部门。消息传到海内外,石龙洞声名鹊起。湖北护军使军务帮办王占元电报袁世凯,谓:“称帝之兆”。北京政府统率办事处张专员入洞视察后致电禀奏:“当册封石龙为瑞龙大王,改宜昌为龙瑞县”。1916年1月10日,袁发布《宜昌石龙申令》,命“妥为保护”。同年3月10日,《东方杂志》第十三卷第三号发表《保护宜昌石龙记》一文,科学论述宜昌石龙之自然现象,其地理方位在“宜昌县川江上游黄陵峡南岸之神龛山石洞内”,抨击“湖北地方长官据以请于政府以为祥瑞”,乃“张皇幽渺,粉饰太平之举”。不久,宜昌县知事丁春膏撰写《宜昌发现石龙经过纪略》一文,披露荆南道尹张履春借“石龙”向袁的帝制献忠心、“改宜昌为龙瑞县”遂成泡影的经过。4月,《东方杂志》第十三卷第四号刊载《神龛洞探石龙记》一文,叙述欧人发现石龙的过程。
    • 仙女洞:位于艾家镇柳林村八组境内,洞深500米,宽约20米,洞内干燥,冬暖夏凉,是天然的瓜果、蔬菜储藏处。传说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镇伏12条孽龙后,王母娘娘派遣仙女在此洞为兵将们献歌舞,因此得名仙女洞。
    • 神兵洞:原叫刘家岩屋,位于艾家镇刘家村五组境内。洞深100米,宽26米以上,外有石墙,内有200平方米的石坪及石阶、石厅,洞内可容纳3000余人。原刘家村刘振忠、刘杰两家人解放初期曾在此洞居住。洞前有天然水井,清泉叮咚,洞顶有小溪水从约30米的高空倾泻而下,瀑布形似弯月。2004年,该洞已开发成景点。
    • 跑马洞:又叫绵阳洞,位于艾家镇柳林村六组境内。洞深约800米,宽约60米,有2500平方米的平地,能容5000余人。此洞直穿山梁,后接黑石沟,洞后壁有两个山洞相接,极像两层楼。右石壁还有两个山洞与石环相连。民间传说该洞是当年天兵天将跑马练兵的场所。
    • 锁龙洞:又叫窗户洞,位于艾家镇七里村七组境内,是艾家镇最大的山洞。洞口高50米,宽250米以上,深不可测。洞口一年四季水帘悬挂,洞外约2000平方米的平坝可停放百余辆汽车。洞内通道纵横,怪石丛生,进洞后很难走到尽头,初入者常迷路不知往返。传说有几只孽龙被锁住镇伏于此洞,那些交错纵横的通道就为这些困龙所开,锁龙洞因此得名。
    • 金星洞:又叫石门冲洞,位于艾家镇刘家村五组境内。洞高约25米,宽5米,洞内宛如厅堂,又似议事大厅,洞前有一巨大石门。传说太白金星曾在此与众天将商议制伏孽龙的天机,故名金星洞。
    • 除上述溶洞外,境内另有各类大小溶洞100多处。
  • 峡谷
    • 紫阳溪鸣翠峡谷:全长2公里,2004年已开发成旅游景点。
    • 土城大峡谷:位于土城乡东南7公里处,峡谷溪流为点军区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分界线。

气候特征

  境内大多为山地和丘陵,其气候特征基本相同。

  春季:3月初入春后,气温开始变暖。但易冷热反复变化,出现“倒春寒”(俗称反春为冬),季内温度时有下降。直至3月底,仍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甚至延至清明,故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境内土城及联棚一线,温度偏低于沿江点军街办及艾家一带,尤为明显。

  夏季:雨热同季,日温差较大,正午热、早晚凉。该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雨量的45%。6月进入梅雨时期,延续至7月上旬,全区进入汛期。全季平均气温26.1℃,7月平均气温28℃。最高气温常出现在8月,立秋后常有“24个秋老虎”之说。该季易出现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

  秋季:入秋一般为9月中旬,受北方冷空气南下侵影响,气温下降较快,季内均温16.7℃。全季少雨、多晴,常有“秋干(旱)”现象。联棚、土城等偏远山地,在该季因“秋干”,人畜饮水困难,秋禾减收。偶尔出现“连阴”天气,个别年份“连阴雨”(长时间阴雨)达半月以上。

  冬季:11月底,辖内进入冬季,气温急剧下降,季内均温6.7℃。该季少雨、干冷,时有降雪冻害。辖内年均降雪日数8天,积雪日数4.9天。1989年,积雪厚达20厘米。西部高山地区的降雪日数、积雪日数及厚度明显多于丘陵及小平原地区。

物候

  • 植物物候
    • 1月,腊梅花开小寒到,标志全年最冷季节来临。
    • 2月,野樱桃花开,气温缓慢上升。
    • 3月,桃、李、梨、油菜花开,万物复苏,草木现青,“九天”将尽,春分已临。
    • 4月,小麦扬花,柑、桔、橙、柚桐子开花。瓜、豆、花生、谷类作物播种。农谚有“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和“穷汉莫听富汉哄,桐子开花撒谷种”之说。
    • 5月,油菜、胡豆、元豆、小麦成熟,新粮油上市;枇杷、樱桃、杏子上市。
    • 6月,桃、李上市,红苕扦插,豆科粮食作物播种,芝麻播种。
    • 7月,早玉米成熟。
    • 8月,迟玉米、常规稻成熟,荞麦、秋洋芋(土豆)播种。农谚对种荞麦有“秋分对处暑,三十三天足”之说。
    • 9月,白露到,杂交稻成熟,早熟柑、柚成熟,秋菜播种,油菜育苗。农谚有“处暑的荞麦白露的菜”之说。
    • 10月,开始收红苕、种小麦、蚕豆、豌豆。中熟柑、柚成熟。
    • 11月,晚熟柑、桔、橙成熟。
    • 12月,春洋芋播种。
  • 禽候
    • 三月,燕子来,桃花开。
    • 四月,秧鸡(一种水鸟,属长脚秧鸡类)叫“恶痒恶痒抠抠”,秧苗现青。“乖乖洋”鸟(即阳雀)叫,农谚有“乖乖洋,点高粱”之说。
    • 五月,“豌豆巴角”鸟(布谷鸟,属斑鸠类)叫,胡豆、元豆成熟。“麦割”鸟(属斑鸠类,又叫水斑鸠)鸣,小麦成熟。
    • 六月,“我儿饿”或“狗娃乌(即画眉鸟)”叫,开始种芝麻。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辖区总面积533平方公里,占宜昌中心城区的63%。2007年末,土地利用现状是:耕地3053.75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园地10140.70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9%;林地32530.37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1%;牧草地0.02公顷,其他农用地1607.97公顷,占国土总面积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778.42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3%;水利设施192.11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0.4%;交通用地83.78公顷,占国土总面积0.15%;未利用地1883.01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3.5%;其他土地2030.37公顷,占国土总面积3.8%。据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全区土地后备资源面积748.91公顷,其中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693.96公顷。

水利资源

  全区现有12条溪河,河流总长度167.4千米,最大流量163.49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71立方米/秒。

其中:集雨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的河流5条,分别是:

  • 桥边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起源于土城乡竹蒿山,全长41.2km,集水面积273.3km2,河道平均坡度4.66‰,平均流量6.22m3/s。
  • 长岭河:是长江的二级支流,起源于土城乡梓相坪,全长25.2km,集水面积58.2km2,河道平均坡度5.55‰,平均流量0.97m3/s。
  • 联棚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起源于联棚乡鸡公岩、文佛山,全长21.4km,集水面积38.4km2,河道平均坡度7.45‰,平均流量0.71m3/s。
  • 三涧溪河:是长江的二级支流,起源于土城乡王家湾,全长16.8km,集水面积56.2km2,河道平均坡度17.41‰,平均流量0.84m3/s。
  • 松门溪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起源于土城乡韩家坪,全长15km,集水面积32.6km2,河道平均坡度21.11‰,平均流量0.92m3/s。

矿产资源

  辖区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白云石、砖用粘土等,主要矿石年产量分别为:石灰石36.6万吨、白云石12.6万吨、砖瓦用粘土39.9万吨。全区现有矿山企业15家,开采总面积1.6149平方公里。矿山企业按开采矿种划分为三类:开采石灰石的7家,面积0.7284平方公里;开采砖瓦用粘土的5家,面积0.1902平方公里;开采白云石的3家,面积0.6963平方公里。

主要物产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点军蜜柚

  农作物有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茶叶、桑蚕;畜禽产品有:牲猪、奶牛、山羊、家禽等;水产品有鱼、虾、蟹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蓖子三尖杉、香樟、杜仲、楠木、羊角槭、紫檩、榉树、水青树、红椿、川黄檗、川黔紫薇、野生腊梅、黄杨木等多种植物及名贵中药材,还有三峡库区濒危植物中华纹母。珍稀动物有:野生动物约70余科,100余种,国家级保护动物二十多种,如猕猴、穿山甲、豺、黄喉貂、水獭、小灵猫、林麝、白鹳、风头蜂鹰、鸢、苍鹰、红腹角雉、长脚秧鸡、红腹锦鸡、花面狸(果子狸)、猫头鹰等,省级保护动物有三十多种,如貉、黄腹鼬、鼬獾、狗獾、豹猫、金猫、小麂、华南兔、红白鼯鼠、赤腹松鼠、豪猪、白鹭、杜鹃、啄木鸟、八哥、红嘴蓝鹊、喜鹊、大嘴乌鸦、画眉、红嘴相思鸟、盲蛇、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尖吻腹、中华大蟾蜍、棘腹蛙等。

文化、旅游

风景名胜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车溪

  车溪民俗风情景区,位于土城乡境内323省道边,面积为18.64平方公里,距中心城区18公里,为国家“4A”景区。景区集青山碧水、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巴楚文化、农家手工生产于一体,是具有休闲娱乐、避暑度假、科普考察、猎奇探险、民俗风光、历史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三峡三谷景致美,九泉涌来九瀑飞,三十六岩十八洞,十二奇峰更明媚”的歌谣久传民间。景区内15公里溪水蜿蜒流淌,两岸峭壁林立,修竹如烟,野梅葱茏,更有河漫滩上零星的农家、咿呀的水车和一派古老山寨的田园风光。景区以两大自然绝景(地貌奇观-溶洞内莲花状边石坝,植物奇观-3000多亩野生腊梅)称奇,富有土家族民俗风情和古老作坊的文化底蕴,是自然景观与文化传统交相辉映的世外桃源。

  紫阳龙洞风景区,位于点军街道办事处紫阳境内,毗邻葛洲坝。它历史悠久,南宋时期因金兵入侵中原,与南宋划江而治,而紫阳地处江南相对富庶,故两次迁为夷陵县治。区内有两龙四奇一古人:一条是藏于地下的“卧龙”——即龙洞;另一条是飞舞着的“游龙”——紫阳河。亚热带植被“蟒藤”为一奇;千年榔栾树质如铁为二奇;百年野山楂为遮天蔽日为三奇;独居龟王数十吨为四奇。古人:明朝两京御史——王篆出生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紫阳河口发现新石器晚期人类居住遗址,出土大量的石、陶器。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文佛山

  文佛山风景区,位于宜昌市江南点军区联棚乡境内。距夷陵长江大桥15公里。该景区分岩洞区、林茶区、佛教文化区和大溪河谷走廊。总面积30平方公里。文佛山又名筐覆山、鸡罩山,它“融历史与自然为一体,集宗教与尘世于一身”。是观光旅游,休闲避暑,野外采风,娱乐健身,资源考察,以及体验民风民俗等多功能生态旅游胜地。文佛古寺,源于唐,兴于明,盛于清。数百年来,香客盈门,佛光兴旺,远近闻名,享有“文佛仙山”之美称。文佛山庄,农家旅居;刘家场度假村,以崇山峻岭为背景,以苍松古柳为衬托,吃农家饭,住小木屋,可获返古归真,悠闲自在之享受。石门洞风景区的石门洞又名龙王洞和小布达拉宫,位于联棚乡干溪境内。为宜昌古八景之一的“灵洞仙湫”, 相传道教张三丰在此修炼。现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宜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洞中空间之大居当地干溪48洞之首。洞内建筑始于宋朝。明太祖朱元璋昭书赐字后,相继修建了龙王殿、张仙殿、佑圣殿、灵泉寺、卧云楼和殿前的漱玉亭。洞前峰峦拱揖环持,群山秀丽入画,笔架山的旗山、钟山引人入胜。群洞上下环绕,恍若天上人间,令人心旷神怡。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将此描绘成“辋川图画,桃源世界”。洞内还存在巨幅石刻,上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书“列岫丛青”四个大字,更形象的概括了洞周边自然景观的秀丽风光。游人赞曰:“偷得浮生双休闲,且作石门洞中仙”。

  磨基山,又名葛道山,因晋代道教术士葛洪在此炼丹而得名。位于点军街办五龙村境内。东起蔡家垭、南至胡家台子。东西最大跨度约600米,南北最大跨度约1000米。海拔219.7米。临江一面为绝壁,陡峭如削,背脊向南倾斜,隔江远望呈金字塔形。磨基山因孤峰临江,古时曾有孤山之称。相传,晋炼丹家葛稚川曾在此山炼丹,故得名葛道山。另据《湖广通志》记载:“郭景纯(晋)结庐于此,基尚存,有一井一钟,呼曰郭道”,由此说明:磨基山过去亦曾有“郭道山”的称谓。但当地群众则传说磨基山底下深埋着一副仙人留下的金磨子,所以又叫磨基山,而且最后为群众所接受,并一直留传至今。磨基山是宜昌城周围较高的山头之一,是重要的制高点,登临山巅,宜昌城区可尽收眼底。1971年,宜昌市人民广播站在磨基山上建起了电视转播台,1980年又建起了自立式铁塔,高50米,使磨基山显得更为雄伟壮观。

  三峡关风景区,位于点军区点军街办境内,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居长江西陵峡入口南岸,是“两坝一峡”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武陵山脉石门洞支脉的丘陵地带,是山地延伸到西陵峡口的凸出部分,形如瓶口,紧束长江。王家垴海拔414.6米,是宜昌中心城区附近最高点,是观赏西陵峡、宜昌市、葛洲坝、夷陵长江大桥的最佳观赏点。

  青龙峡原始生态漂流风景区,位于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境内,跨土城乡高岩、三涧溪、花栗树、桥边镇双堰口四个村,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距离宜昌城区20公里。主要开发有峡谷漂流和生态观光两类产品。风景区空气新鲜,水质清冽,景色秀美,气候宜人。峡谷两岸奇峰异洞、峭岩飞瀑、青山叠翠、原汁原味;观景游道沿溪延伸,路桥相连,九桥九龙,活灵活现;小桥流水,竹海桃园,步移景异,别有洞天;漂流河道峡中穿梭,高低起伏,蜿蜒如龙,九曲回肠。漂流全程6公里,约需2小时;两级水库可确保全天候漂流,可开展“晴漂”、“雨漂”、“日漂”、“夜漂”;水岸互动性强:水上漂流、岸边嬉戏、漂行互动、野趣横生。

  九畹溪,位于长江南岸,秭归新县城(茅坪)西部,发源于云台荒南麓,杨林桥镇朱溪荒西北,依河段为三渡河、林家河、老林河、九畹溪河,统称九畹溪。溪流流至三峡大坝上游20公里处注入长江。溪流全长42.3公里,流域面积514.5平方公里,河床宽40-710米,平均水深0.8米,河流落差1073米,平均坡降2.5%,年平均流量17.5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超过70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5立方米/秒。溪流经过的地方,以峡谷、喀斯特地貌为主。两岸风景奇特秀丽,大部分地区人员稀少,生态环境良好,形成多处别具特色的景观,是新三峡十景之一。九畹溪旅游区分为水路和陆路两段旅游区。陆路起自九畹溪大桥,终至九畹溪电站,沿途有仙女山、界垭、情侣峰、神牛泉、将军岩、美女晒羞、剪刀崖、和尚岩等十余处自然景观;有极具科学研究价值与观赏探秘价值的古悬棺群;有人迹罕至,完全处于原始状态的干溪沟,以及天下奇观、鬼斧神工的青钟地缝。

文物古迹

  胡子岩摩岩石刻,位于桥边镇黄家棚村二组的一座半山腰中,始建于西汉末、东汉初年间。岩洞内共有古僧石刻7个,观音像一座,岩壁上雕刻有青龙白虎,各类图案数幅。碑刻“重修古道”是三峡南部连接荆楚大地的交通要道,残留在土城乡望洲坪村的汉砖汉瓦(驿站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进1996年鉴定),证明了古蜀道修建于汉代或汉代以前,据今约2000年历史。白云山古蜀道残存的较完整部分,东起望洲坪,西至白云山,全长3000米,路面宽2米,明代初年翰林学士郭思温在《上望洲》诗句中确切地描绘说:“一岭复一岭,十亩几千丈。回首望洲城,我在青天上。”如此陡峭艰险的蜀道是三峡南部巴山蜀水连接荆楚的要道,负载千军万马,畅流百货万物。

  点军碑,现立于点军坡顶南侧,为清光绪乙酉岁(1885年)纪念三国名将关羽在此点军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至今碑文清晰可见“汉寿亭候点军处”等字样。碑高320厘米,宽105厘米,厚20厘米。文佛古寺位于联棚乡文佛山,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康熙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慈禧听政时,该寺高僧止明被聘为国师。现寺庙为新建设施。

  北宋造纸坊,始建于宋代,现座落于车溪风景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造纸坊水动力落差处积存的碳酸钙乳石可证明。位于巴楚故土园景点的纸坊碳酸钙乳石长240厘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石门洞道观位于联棚乡,在古东湖八景中被称为“灵洞仙湫”,现存有部分碑刻等设施,基本属新修建筑。

  艾家商代遗址,位于艾家化肥厂与荆门山之间的琵琶垴二级平台,是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化堆积,现已采集到部分商代石器、陶器标本。

  李家河遗址,位于点军街办李家河村,1956年在此发现陶片石器,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碑湾遗址,位于点军街办紫阳村碑湾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人类文化遗址景型包括楚塞楼、执笏山玄帝观、孝子祠、芦林古渡、关帝庙、烽火台、锁江石、私盐坡、吴三桂征战遗址等,均已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