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回族自治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焉耆回族自治县
开都河:博斯腾湖附近景观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博格达沁古城遗址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相思湖生态旅游景区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比丘尼像:公元6—8世纪,七个星千佛洞遗址出土。画中人物造像生动、丰满、线条细腻

  焉耆回族自治县汉语拼音:Yānqí Huízú Zìzhìxiàn;英文:Yanji Hui Autonomous County),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辖民族自治县。位于新疆中部,博斯腾湖西部。地理坐标东经85°13′19″-86°44′00",北纬41°45′31"-42°20′45"之间。东南部与博湖县毗邻,北部与和静县接壤,南部与库尔勒市塔什店镇相连,西南部以霍拉山东南沿南北走向的山脊与库尔勒市,轮台县为界。总面积2570.88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12年)。有回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辖4个镇、4个乡。境内有王家庄牧场、苏海良种场、二十七团场。

  焉耆古为西域焉耆国。在唐代是丝路重镇,唐开元七年(720)在碎叶(即焉耆)设镇,与龟兹镇,疏勒镇,于阗镇合称西域四镇。光绪二十四年(1898)设焉耆府。民国二年(1913)始设焉耆县。1954年设立焉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自治县。地处天山山脉中段焉耆盆地中央。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为倾斜。四周环山,形成了特殊的山间盆地。水资源丰富,开都河横贯全境,孔雀河流经南部。属中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夏季聚热,冬季冷潮。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蚕豆、油菜、啤酒花等。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红柱石、绿柱石、铜、煤、云母、水晶等。畜牧以马、羊、牛为主,“焉耆马”闻名全国。工业有水泥、电力、制糖等。风景名胜有七个星佛寺遗址、日喀则古庙、黑疙瘩遗址、唐王城遗址、博格达沁古城、霍拉山古寺遗址、四十里城堡旧城,有开都河、相思湖、大泉沟、小泉沟、果子沟等。南疆铁路横贯县境,为南北疆交通要冲。境内有218国道、325省道,和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行政区划

  全县辖4个镇、4个乡:焉耆镇、七个星镇、永宁镇、四十里城子镇、北大渠乡、五号渠乡、查汗采开乡、包尔海乡。县政府驻焉耆镇。

  境内有:王家庄牧场、苏海良种场、二十七团场。

历史

  “焉耆”源于“员渠”。清乾隆年间将焉耆改名“喀喇沙尔”意为雄伟、神圣的城。光绪年间又恢复了古地名。《大唐西域记》作阿耆尼,系焉耆的梵语化地名,梵语意为“火”。

  焉耆公元前五世纪即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焉耆归属西域都护府,国都为员渠城。武帝太初三年(前102),焉耆国归附于汉朝。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焉耆镇。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廷设立焉耆都督府,朝廷委令国王婆咖利为都督,并设司马1人,辖境东抵西州,西至龟兹。唐开元七年(720),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汤嘉惠请以焉耆代碎叶设镇。

  宋属高昌回鹘及西辽。

  元代属别失八里,名亦力巴力。

  明朝又称察理什。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建焉耆新城,改名喀喇沙尔;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喀喇沙尔办事大臣1员,驻绿营兵600名。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部返回祖国,其南路安置在喀喇沙尔城北,置4旗,封渥巴锡为汗以统之;另有和硕特部3旗均隶属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归伊犁将军节制。清光绪三年(1877),清军将领刘锦棠将打散截留下的陕西渭南回族起义军白彦虎的部分起义军及哈密、乌鲁木齐跟随而来的民众共计1万余人安抚在喀喇沙尔。左宗棠请准设立抚揖善后局,拨银两安置落户生产。清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废除军府制,裁撤喀喇沙尔办事大臣,次年改喀喇沙尔直隶抚民厅。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恢复喀喇沙尔原来的名称焉耆,并由抚民厅升为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焉耆知府刘嘉德将原来安置在若羌一带的西宁抗清义军余众,迁到开都河南岸马场台地方住耕,命名抚回庄(今永宁镇)。

  民国二年(1913年)建立焉耆县,属阿克苏道管辖。民国八年(1919)11月21日,杨增新呈请添设和阗、焉耆道两缺,请于焉耆建道尹,划阿克苏道所辖之轮台、焉耆、尉犁、若羌、且末5县及库尔勒县佐,又划迪化道所辖之吐鲁番县,共6县1县佐属之。次年1月11日,北平政府照准设立焉耆道,焉耆县归焉耆道管辖。

  民国19年(1930),改焉耆道为焉耆行政区,焉耆县隶属焉耆行政区。

  民国22年(1933),军阀盛世才取得新疆政权,在焉耆设立行政公署。焉耆县属于公署管辖,驻军1个骑兵团。

  民国32年(1943),设焉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十区中排列为第八区),辖焉耆等县。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焉耆县人民政府,属焉耆专员公署。1954年,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当时州设在焉耆)。

  1996年,焉耆回族自治县辖1个镇、7个乡:焉耆镇、四十里城子乡、七个星乡、包尔海乡、查汗来开乡、北大渠乡、永宁乡、五号渠乡。

  2000年,焉耆回族自治县辖3个镇、5个乡。第五次人口普查,焉耆回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17529人,其中:焉耆镇29000人、七个星镇12629人、永宁镇18235人、北大渠乡 9026人、五号渠乡14791人、四十里城子乡8722人、查汗采开乡5841人、包尔海乡6614人、王家庄牧场1221人、苏海良种场1555人、兵团27团9895人。

  2003年,焉耆回族自治县总面积2429.32平方千米,总人口124724人,辖4镇4乡:焉耆镇、七个星镇、永宁镇、四十里城子镇、北大渠乡、五号渠乡、包尔海乡、查汗采开乡。县政府驻焉耆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焉耆回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27628人,其中:焉耆镇37649人,七个星镇13352人,永宁镇16955人,四十里城子镇8908人,北大渠乡10204人,五号渠乡18159人,查汗采开乡4513人,包尔海乡5847人,王家庄牧场1642人,苏海良种场1771人,兵团二十七团8628人。

地理

  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腹心,博斯腾湖西部。地理坐标东经85°13′19″-86°44′00",北纬41°45′31"-42°20′45"之间。东南部与博湖县毗邻,北部与和静县接壤,南部与库尔勒市塔什店镇相连,西南部以霍拉山东南沿南北走向的山脊与库尔勒市,轮台县为界。总面积2570.88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52.36%,平原占47.64%)。距首府乌鲁木齐423千米,距巴州首府库尔勒52千米。

地质地貌

  地质 环绕县境西南的霍拉山,在古生代以前还是海水淹没的地槽,通过第三纪和第四纪运动形成。焉耆盆地是以华力西褶皱为基础,在中生代晚期,由于地面断裂下陷而成,距今13700万年 。盆地南面库鲁克塔克山区有下元古界与震旦亚界等老地层广泛分布;盆地的东、北、西三面的天山山系, 主要由古生界沉积的变质岩系与华力西褶皱期侵入岩构成;在盆地的边缘,有第三系地层出露,并有零星出露的侏罗系地层。盆地内部有很厚的中生代及新生代陆相沉积层,地层为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厚达50—60米,适合作物生长,有利于开发。

  地貌 霍拉山山区及山前洪积冲积扇美丽的霍拉山坐落在天山沙扎盖图岭之东,清《新疆图志》记为日辉拉山,最高峰霍拉峰海拔3647米。1986年,焉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称霍拉山为虎拉山,因其形状与焉耆县行政区划图相似,故称之为虎拉山。霍拉山位于焉耆县城西130公里处,山脉东西长165公里、南北长83、5公里,面积177.12万亩,海拔1122—3647米,占全县总面积的45.9%;山区由许多高山峡谷组成,气候凉爽,空气比山外平原湿度大,7月份平均气温在10℃左右,山区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山沟,其中最大的叫霍拉山,(又名果子沟) ,沟长65公里;山沟两边散生着山杨、云杉、榆树等,还有10余种牧草。山区蕴藏有煤、水晶、红柱石、铜、云母、金、铁等矿藏,野生动植物有大头羊、黄羊、狼、狗熊等10余种。有雪莲、乌头等60余种药材。

水文

  霍拉山沟(又名野果子沟),年径流量0.113亿立方米,主要是暴雨产生的短时间洪水,平时泉水只有50—70公升/秒。另外有大泉沟、小泉沟两处 ,年径流量142万立方米。在七个星镇以西霍拉山区域3.3—62公里地段,有呆尔布拉克泉、叶干布拉克泉、央宝布拉克泉、克音布拉克泉、努音布拉克泉、木库尔布拉克泉、喀得尔阿吉布拉克泉等10处山泉,共计出水量约0.054立方米/秒。

气候

  气温 焉耆盆地为天山山间盆地,山体阻挡着西伯利亚的寒潮空气南下,又受博斯腾湖水域调节,热量适中。年平均气温8.9℃,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为-10.9℃,最热的月份平均气温为23.4℃,气温平均年较差为34.3℃。昼夜温差大,最大月较差变幅21.1℃~24.6℃,平均日较差变幅13.3℃~16.2℃。一年中最高气温一般为35℃~36℃,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26.8℃,暖冬年份极端最低气温仅-17.3℃。

  无霜期 焉耆盆地平均无霜冻期为179天,最长可达223天,最短156天。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焉耆因南临博斯腾湖,开都河从县境穿过,自古焉耆就以“丰水”著称。地表水:开都河在境内长62千米,平均流量112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33.4亿立方米,为焉耆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全县可灌溉面积44.8万亩,年用水量3亿立方米。相思湖是县内唯一的天然淡水湖,它傍依博斯腾湖,水域面积8.76平方千米,是发展水产养殖的理想之地。现已开发为旅游度假区。地下水:焉耆盆地土层中有丰富的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资源量为2.42亿立方米,可供长期开采,每年可开采1.35亿立方米,是库尔勒市和尉犁县的水源地。

光热资源

  县境内太阳总辐射的年总量为156.8千卡/平方厘米。从太阳总辐射的年变化看,全县5月份至8月份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好,太阳总辐射比其它月份高。夏季最多为57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36.4%;春季为46.6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29.8%;秋季为33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21%;冬季为20.2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12.3%。全年太阳直接辐射78.4千卡/平方厘米,在单位面积上获得的生理辐射量为全疆最多。光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矿产资源

  已探明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铜、花岗岩、红柱石、绿柱石、稀土、石英石、石灰岩、地热、矿泉水、砖瓦用粘土等各类矿藏80余种,储量丰富、品味上乘。其中红柱石远景储量达2.31亿吨,居全国首位。已探明优质花岗岩储量96平方公里,油气资源远景储量3.86亿吨,发现铜矿大小矿点及铜化点50余处。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

  山区天然林:焉耆县天然林主要分布在霍拉山山区,海拔1700-2700米之间的山区阴坡。有云杉、河谷杨、谷柳、山杏等乔木、灌木41科,118种,其中木本植物23种。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林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天然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2004年,霍拉山天然林区9.65万亩面积划为国家级公益林。2010年,霍拉山天然林7.6万亩划分地方公益林。截止2013年,全县有天然林为17.25万亩。

  平原人工林:从1956年起,开始动员全社会进行人工造林,主要有路旁绿化林、农田防护林、防风防沙林、经济用材林、果林等。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人工林面积大幅提高。截止2013年,平原人工林面积21.44万余亩,主要树种以新疆杨、箭杆杨、葡萄、红枣等为主。

  植物资源

  栽培植物:小麦、冬麦、玉米、水稻、蚕豆、大豆、荞麦、高粱、菜籽、红花、胡麻、葵花、花生等粮油植物;棉花、甜菜、烟草、茴香、打瓜、白葵、番茄等经济植物;大白菜、油白菜、芹菜、菲菜、茄子、黄瓜、辣椒等蔬菜本地品种48个,引进品种50个。

  野生植物:县内的野生植物十分丰富,仅霍拉山区就有植物41科,118种,其中木本植物23种。分布在谷地和山涧附近的河谷杨、谷柳、雪莲、山杏、野平果、榆树、胡杨、黑果小檗、天山花揪、蔷薇、河棘、锦鸡儿等乔木、灌木。平原地区有芦苇、芨芨草、红柳、麻黄、罗布麻、冰草、野苜蓿、甘草、石榴、苦马豆等158种。民间流传着焉耆三件宝:“苇子扎墙墙不倒,苦豆子烧炕热得早,芨芨草拧绳断不了”,可见野生植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

  动物资源

  饲养动物:焉耆人自古就有饲养动物的习惯,现在饲养的动物主要有牛、羊、马、驴、骆驼、猪、狗、马鹿、山羊、鸡、鸭、鹅、麻雁、火鸡、驼鸟、鸽子等动物。尤其是奶牛、羊、鸡等动物,饲养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野生动物:霍拉山区由许多高山峡谷组成,阴坡是森林,阳坡是草原,山涧有溪水,汨汨山泉,水草丰美,气候凉爽,其间有很多野生动物繁衍生长。有国家级保护动物马鹿、大头羊、黄羊(又名蒙古羚),黑熊、雪豹、北山羊(鹅喉羚)、雪鸡等,还有狼、狐狸、旱獭、沙鼠、黄鼠狼、田鼠、麝鼠、蝙蝠、獾、狸猫、野猪等,鸟类有鸬鹚、天鹅、大雁、水鸭、乌鸦、野鸡、猎隼、斑鸡等。

文化

  晋到南北朝是焉耆龙氏王朝全盛时期,因国人笃信佛教,建有不少佛寺庙宇和城垣。现在可以考据的有:锡克沁(七个星)明屋(千间房),位于七个星镇政府驻地南偏东约9公里处的霍拉山东麓山前地带,海拔1060米,是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遗址,由南大寺、北大寺、石窟3部分组成。在这里出土了吐火罗文(焉耆语)书写的纸质文书——《弥勒会见记》等一批罕见文物。《弥勒会见记》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另外,还有博格达沁古城遗址、唐王城、霍拉山日喀则古寺、萨尔敦古城、金疙瘩墓葬、九号渠墓葬、霍拉山村墓葬等遗址23处。

宗教信仰

  焉耆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三种宗教。其中,伊斯兰教是焉耆县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有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信奉。占全县人口的55%左右;大部分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汉族中一些人分别信奉佛教、基督教。宗教对焉耆各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有较深刻的影响。全县有宗教活动场所98座。其中清真寺95座,喇嘛庙1座,基督教活动点2处,教职人员104人。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佛寺遗址

  七个星佛寺遗址,又称七个星千佛洞(明屋)及古塔遗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7年1月4日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文化单位。开创于两晋时期,废弃在唐宋时期。“明屋”,系维吾尔语“千间房子”之意,位于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政府驻地南偏东约9公里处的霍拉山东麓山前地带,海拔1060米。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唐王城,唐代遗址

  唐王城,唐代遗址。位于七个星镇政府驻地东北约2公里处的耕地中,海拔1080米。古城已被夷平,辟为耕地,今城垣之迹无可辨认,地表亦不见遗物。据前人的调查资料记载,该城平面近似长方形,西北向,周长462.5米(该数据为李征所测,黄文弼先生测为约450米)。城墙除西南墙一段以土坯加厚补建外,均为夯土构筑,夯土层厚9~19厘米不等,墙厚约3米(基部),残高4米许。城四隅及东、北墙均有马面建筑。城内中央有一大型土台,土台上部为土坯建筑,下部为夯筑。城内偏南处有一道土墙横隔,将城分为内外两重。黄文弼先生和李征先生先后于1958年和1963年在城内进行过清理发掘,于东墙南段的豁口处掘出木门框,在城区发现房址和窑穴。出土文物有铜片、残铁器碎片、镰刀把、刀鞘、铁铧、铁铲、丝带、陶器,以及小麦、小米、高粱、胡麻籽等农作物。

  博格达沁古城,属唐代遗址。位于四十里城子镇政府驻地东约2公里处,海拔1051米。古城平面大致呈长方形,方向北偏西40度,周长约3088米。城基基本完整,残存部分城墙为夯筑,夯层10~20厘米不等。城内中部有两处较大的土堆,其上有土坯砌筑的残迹,可能是古代城内重要建筑的废墟。曾出土过许多金玉饰件、石料、石珠、东汉五铢、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波斯银币、“中”“元”字铜币、铜龟符、残铁器和陶器等。城外四周低洼,似有护城河。

旅游

焉耆县域旅游规划图

  焉耆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早在汉唐时期古焉耆国是西域三十六国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汉唐皇朝有“得焉耆则西域朝贡不绝,失焉耆则西域阻隔” 。焉耆物华天宝,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公元630年,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曾渡流沙河,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见《大唐西域记》开篇“阿耆尼国”);公元399年,晋代高僧法显去西天取经,途经焉耆国时住过的霍拉山古寺(见《法显传》称“焉耆国”为“乌夷国”)。

  目前,全县主要旅游景区(点)已达29处,其中:地文景观类一处、水域风光类3处、生物景观类2处、古迹与建筑类型1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休闲求知健身类5处、购物类2处。

  主要旅游景区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相思湖,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乡都酒堡。乡都酒业、红帆生物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古焉耆国霍拉山自然生态旅游景区1处。

景区景点

霍拉山:叠石谷

  霍拉山,又名日辉拉山、贺腊山、虎拉山。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内,焉耆县城西约50公里处,属天山山脉。《新疆图志》记为日辉拉山,最高峰海拔3647米,又因其形状像一只盘踞而蓄势待发的冲天猛虎,背上托着一座山,故称之为虎拉山。霍拉山面积为177.12万亩,由许多高山峡谷组成,气候凉爽,空气比山外平原湿度大,7月平均气温10摄氏度左右,是天然的氧吧。山区上段有3万多亩天然云杉森林和高山峡谷的开都河,国家在此新建了九级水电站,为全疆独一无二的旅游观光点,中段有50多万亩空中草原和天然石林。山中的霍拉沟长年流淌着天山的冰雪融水,孕育了古焉耆国的文明,现为当地一旅游景区。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乡都酒堡

  相思湖生态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焉耆县四十里城子镇,景区面积10.53平方千米,和库高速公路及325省道,从湖中通过,交通十分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有西北“微山湖” 之称。

  小泉沟、果子沟、大泉沟,位于霍拉山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地处南疆铁路、314国道和218国道三者交汇处,霍拉山景区距焉耆县县城50公里,距218国道32公里,交通便利。

  乡都酒堡,国家AAA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位于焉耆县七个星镇西戈壁葡萄基地,坐落在霍拉山脚下,毗邻314、218国道,距库尔勒市近30公里,距焉耆县城28公里。

  葡萄品种园:汇集了世界各个国家60余种葡萄,游客可在尽情游览葡萄园风光的同时,亲手采摘、品尝香甜的葡萄,享受大自然的赐予,领略别具一格的西域民族风情。

  葡萄长廊:蜿蜒7公里的葡萄长廊曲径通幽,是度假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徜徉期间,各种葡萄琳琅满目,令你目不暇接,让游客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旅游产品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旅游产品,图片来源:焉耆县人民政府网站

  截至2013年,依托葡萄酒产业、花儿文化和回民饮食,开发了16款葡萄酒系列旅游产品;番茄红素、原花青素、白藜芦醇软胶囊等保健品;穆斯林婚纱、割礼服、演出服、绣花枕头、猫头裤、虎头裤、手提袋等30多种回民服饰;笔筒、串珠包、龙舟、芭比娃娃、花篮、镂空雕刻葫芦、维族特色粘贴彩珠葫芦画、十字绣、钻石绣、丝带绣、绣架、芦苇画等50余种民族工艺品;索老大粽子、涂家糕点、焉耆老酸奶、金花凉皮凉粉、沙河香羊杂、张家火烧、九碗三行子、粉汤等为代表的焉耆美食品牌。形成了焉耆独特的旅游文化内涵。

焉耆回民小吃街

  焉耆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了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围绕假日经济和库尔勒半小时经济圈,大力发展假日休闲和观光生态游,以新疆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起点,充分挖掘回民民族饮食文化内涵,发展具有回民民族文化的小吃街,展示城市风采,体现居民风貌,于2010年构思拟开发建设焉耆回民小吃街。回民小吃街位于325省道焉耆城区段东侧,北岸干渠南侧,江南丽苑小区北侧,项目占地:规划建设用地20200㎡。建筑面积26800平方米,小吃街共分为6段(其中:二层的有3段,三层的有2段,局部三层的有1段),有商铺320间, 于2011年4月份开工建设的,现在建设情况一段局部到三层,三段局部、二段、四段主体已竣工,五段局部框架到三层,六段3层已基本完毕。回民小吃街以招商为主,销售为辅,统一管理的经营理念。共计320户商铺,能够带动近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带来600余万元的经济收益。现阶段正在积极进行小吃街的整体招商活动,计划销售40%以上,然后进行统一管理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