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爱沙尼亚国旗
爱沙尼亚国徽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风光
爱沙尼亚:库雷萨雷(Kuressaare)城堡,位于爱沙尼亚萨雷马岛

  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英语:The Republic of Estonia),东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面积45,339平方公里。首都为塔林。位于波罗的海东海岸,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属海洋性气候,冬季平均气温-5℃,夏季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爱沙尼亚的现代国名(Eesti)可能来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的被称为Aestii的人群。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沙俄和苏联占领和统治。1710~1918年受沙俄统治,1918年2月24日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2月底德军占领爱。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拥有主权。1920年2月,苏维埃俄国承认爱独立。1939年8月,苏德签订秘密条约,将爱划入苏势力范围。1940年6月,苏联根据《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秘密补充议定书》出兵爱,同年7月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爱脱离苏联,宣布恢复独立。9月17日,联合国宣布接纳爱为成员国。2004年3月29日,爱正式加入北约,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2月,爱加入《申根协定》。2011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

基本国情

  国名 爱沙尼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Estonia)。

  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1∶7。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蓝、黑、白三色。蓝色象征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黑色象征财富,象征国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白色象征吉祥、自由、光明和纯洁。现在的这面国旗在1918年就正式使用过。1940年爱沙尼亚成为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45年起采用上部有五角星和刀、铁锤图案,下部有白、蓝、红色波纹的红旗作为国旗。1988年恢复使用原国旗,即现在的国旗。

  国徽 为盾徽。黄色的盾面上横置着三头蓝色狮子。狮子伸出红舌,扬起尾巴。盾徽由饰物扶托。

  面积 45,339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15个县(或译省),大小城镇254个。

  人口 132.9万(2019年12月)。主要民族有爱沙尼亚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官方语言为爱沙尼亚语。英语、俄语亦被广泛使用。主要信奉基督教路德宗、东正教和天主教。

  首都 塔林(Tallinn),始建于1248年丹麦王国统治时期,1991年恢复独立后成为爱沙尼亚共和国首都。塔林市位于爱西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共分8个区,总面积为158.3平方公里。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气温6.8℃。塔林港是爱最大的港口。

  国家元首 总统柯斯迪·卡留莱德(Mrs. Kersti Kaljulaid),2016年10月当选。任期5年。

  重要节日 独立日(国庆节):2月24日,为纪念1918年2月24日爱脱离沙俄统治获得独立;恢复独立日:8月20日,为纪念1991年8月20日爱恢复独立;胜利日:6月23日,为纪念1919年爱抗击德国军队获胜。

历史

  爱沙尼亚地区的史前先民是属于芬兰-乌戈尔人的爱沙尼亚族人。至1227年,爱沙尼亚渐被丹麦和日耳曼人的利窝尼亚骑士团(持剑骑士团)征服,基督教因而进入。自此以后,爱沙尼亚多次由北欧各列强统治,其中包括丹麦、瑞典、波兰,最终被俄国兼并。

  18世纪被俄罗斯吞并,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独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再次被苏联吞并。1991年,爱沙尼亚恢复独立。

第一次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18年2月25日,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汉森男爵(Baron Dellingshansen)领导下发动暴动,请求德国军队进入爱沙尼亚。根据1918年3月3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与德意志帝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将芬兰、爱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苏俄红军和俄国赤卫队从这些领土上撤出。之后德国曾试图在被苏俄割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建立一个从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波罗的联合公国,以梅克伦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为元首。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11月革命,随后于11月11日宣布投降。苏俄借机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试图收回割让给德国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爱沙尼亚于1918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国内的德裔居民组建了志愿军团,和新组建的爱沙尼亚军队一道抵抗苏俄红军和赤卫队的进攻。1919年2月1日,曾经率兵参加芬兰内战的德国将军戈尔茨(Rüdiger von der Goltz)率领由德国军人组成的“自由军团”(Freikorps)前往爱沙尼亚援战,最终令苏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苏俄“无保留地承认爱沙尼亚国的独立,并自动地永远放弃俄国……对爱沙尼亚人民和领土所持有的主权权利”。

并入苏联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的秘密附件中,两国划分了在波兰波罗的海的势力范围:“如果对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立陶宛所属的土地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边界……如果对于属于波兰的土地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大体上应为纳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为界”。根据这一秘密附件,苏联于9月25日与爱沙尼亚开始谈判,9月28日与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在战争期间占领某些港口和军事设施、并在有关地区驻军的权利。1940年6月16日,苏联向爱沙尼亚提出所谓“保证实施互助条约和防止反苏挑衅行为”的要求,随后出兵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1941年6月14日,爱沙尼亚经过“公民投票”被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3个星期后即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并与其展开合作,在武装党卫队中还成立了一个爱沙尼亚师。1944年9月德军从爱沙尼亚撤退时,原爱沙尼亚共和国总理约里·乌尔洛特斯宣布成为总统(原总统康斯坦丁·帕茨已于1940年被苏联逮捕),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组建了流亡政府,该政府一直延续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沙尼亚损失了22万人,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5。有8万人流亡到西方。

  由于爱沙尼亚人与德国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遭到苏联的严厉惩罚。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纳尔瓦等城市,同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苏联还调整了该加盟共和国的边界,把一部分领土转给了俄罗斯。从1949年5月起,苏联开始向西伯利亚流放爱沙尼亚人,并迁入俄罗斯人,以改变该共和国的人口构成。至1952年,爱沙尼亚人在该共和国内的比例已从1941年的90%下降至48%。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爱沙尼亚的控制有所放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爱沙尼亚人被允许与外国联系,1960年开通了塔林至赫尔辛基的轮渡。在爱沙尼亚可以接收到芬兰的电视节目,但电视要经过特殊改造。戈尔巴乔夫时代,对爱沙尼亚的控制进一步放松,该国开始出现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团体及政党,例如爱沙尼亚人民阵线、绿党、爱沙尼亚民族独立党等。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共和国享有独立于苏联的主权的声明,1989年1月通过了将爱沙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复了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蓝黑白三色国旗,8月和11月通过了新的选举法。

第二次独立

  1990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公民经选举产生了成员为464人(包括1940年后被流放的爱沙尼亚人代表35人)组成的爱沙尼亚国会。同年3月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主权,并进入独立前的“过渡时期”。该年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名,并且规定只有经该苏维埃批准通过的法律才可在爱沙尼亚施行。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8·19事件,爱沙尼亚于8月20日宣布独立。

  爱沙尼亚领土上的俄罗斯军队于1994年全部撤出,爱沙尼亚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06年9月23日,经过两阶段的总统选举,托马斯·亨德里克·伊尔韦斯当选。

地理

爱沙尼亚地图

  爱沙尼亚位于东经21.5与28.1度、北纬57.3与59.5度之间,波罗的海东岸,海拔平均只有50米。自然资源匮乏,油页岩、石灰岩为主要矿产,森林遍布国土的47%。爱沙尼亚境内有1400个湖泊(大多数都较小,最大的为楚德湖,面积为3555平方公里),沼泽众多,海岸线长达3794公里,有许多海湾、海峡和岛屿。其中岛屿大约有1500个,最大的两个自立成省(即萨列省和希尤省);海拔一般不足100米,最高点海拔317米。

气候

  温带阔叶林气候;年降水量600-700毫米,较湿润。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15个县(或译省),大小城镇254个。

名称 译名 中国驻爱使馆网站译名
Harju maakondHarjumaa 哈尔尤县 哈留省
Ida-Viru maakondIda-Virumaa 伊达-维鲁县东维鲁县 依达-维鲁省
Järva maakondJärvamaa 耶尔瓦县 雅尔瓦省
Jõgeva maakondJõgevamaa 约格瓦县 耶盖瓦省
Lääne maakondLäänemaa 莱内县 里亚内省
Lääne-Viru maakondLääne-Virumaa 莱内-维鲁县西维鲁县 里亚内-维鲁省
Pärnu maakondPärnumaa 派尔努县 帕尔努省
Põlva maakondPõlvamaa 珀尔瓦县 贝尔瓦省
Rapla maakondRaplamaa 拉普拉县 拉普拉省
Saare maakondSaaremaa 萨雷县 萨列省
Tartu maakondTartumaa 塔尔图县 塔尔图省
Valga maakondValgamaa 瓦尔加县 瓦尔加省
Viljandi maakondViljandimaa 维尔扬迪县 维良地省
Võru maakondVõrumaa 沃鲁县 维鲁省

政治

国家元首为总统,每五年由议会选出,行政机构为内阁,由1名由总统提名的总理和14名部长组成。内阁成员由议会批准,总统任命。

自1991年恢复独立以来,政治局势总体稳定,但党派斗争激烈。2019年3月,爱沙尼亚举行第十四届国家议会选举,改革党胜出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但最终由中间党、保守人民党和祖国联盟党联合组成新一届政府,中间党主席于里·拉塔斯(Juri Ratas)连任总理。

【宪法】 现行宪法于1992年6月28日通过,7月3日生效,除序言部分外共分15章、168条。宪法确定,爱是独立主权的民主国家,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独立和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剥夺。爱实行三权分立的多党议会民主制。

【议会】 一院制,共101个议席,任期四年。主要职能:通过法律;决定全民公决;选举共和国总统;批准或宣布废除条约;授权总理组成政府;通过并批准国家预算;决定对共和国政府、总理及部长进行不信任投票;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解决宪法所规定的总统、政府、其他国家机关或地方政府职权以外的所有行政问题等。年满21周岁且有选举资格的公民均可竞选议员。2019年3月,海因·普鲁阿斯(Henn Polluaas,保守人民党副主席)当选议长。2019年3月,爱沙尼亚举行第14届议会选举,共有5个政党进入议会,分别是改革党(34席)、中间党(25席)、保守人民党(19席)、祖国联盟党(12席)及社民党(10席),此外还有无党团议员1人。

【政府】 现政府于2019年4月成立。中间党主席于里·拉塔斯连任总理,内阁成员包括:外长乌尔玛斯·雷因萨鲁(Urmas Reinsalu,祖国联盟党),国防部长于里·卢伊克(Juri Luik,祖国联盟党),内政部长马特·赫尔梅(Mart Helme,保守人民党),教育与研究部长玛伊丽斯·莱普斯(Mailis Reps,女,中间党),司法部长赖沃·艾格(Raivo Aeg,祖国联盟党),环境部长雷内·高克(Rene Kokk,保守人民党),文化部长托尼斯·卢卡斯(Tonis Lukas,祖国联盟党),外贸与信息技术部长劳尔·西艾姆(Raul Siem,祖国联盟党),农村事务部长阿尔沃·艾勒(Arvo Aller,保守人民党),财政部长马丁·赫尔梅(Martin Helme,保守人民党),经济事务与基础设施部长塔维·阿斯(Taavi Aas,中间党),公共行政部长雅克·阿普(Jaak Aab,中间党),社会事务部长塔诺尔·基克(Tanel Kiik,中间党),人口事务部长瑞娜·索尔曼(Rinna Solman,祖国联盟党)。

【司法机构】 分城乡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三级。最高法院院长维鲁·科维(Villu Kove),2019年2月上任,任期9年。总检察长拉安德列斯·帕尔马斯(Andres Parmas),2020年2月上任,任期5年。

【政党】 主要政党有:

1.中间党(Estonian Center Party),成立于1991年,现有党员约1.5万人。属中间自由政党,党主席为于里·拉塔斯(Juri Ratas)。

2.保守人民党(Estonian Conservative People’s Party),成立于2012年,现有党员约8500人,属右翼民粹保守政党,党主席为马特·赫尔姆(Mart Helme)。

3.祖国联盟党(Isamaa),2006年6月由祖国联盟与共和国党合并而成,现有党员约8800人。属右翼政党,党主席为赫伊尔-瓦尔多·赛德(Helir-Valdor Seeder)。

4.改革党(Estonian Reform Party),成立于1994年,现有党员约1.2万人。属中右自由民主党,党主席为卡娅·卡拉斯(Kaja Kalas,女)。

5.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原名为温和党(The Moderates),成立于1996年,2004年2月改为现名,2012年2月与爱沙尼亚俄罗斯党(Estonian Russain Party)合并,现有党员约6000人。属中左社会民主政党,党主席为杰夫根尼·奥辛诺夫斯基(Jevgeni Ossinovski)。

较有影响的政党还有:爱沙尼亚波罗的海俄族人党(Russian Baltic Party in Estonia)、爱沙尼亚基督教人民党(Estonian Christian People’s Party)、爱沙尼亚社会民主劳工党(Estonian Social-Democratic Labor Party)、爱沙尼亚民主党(Estonian Democratic Party)、爱沙尼亚独立党(Estonian Independence Party)、农民党(the Farmers’ Party)和俄族人团结党(Russian Unity Party),爱沙尼亚联合左翼党等。

重要人物

柯斯迪·卡留莱德:总统,女,1969年生。毕业于塔尔图大学生物学专业、工商管理硕士。1996年至2004年分别任职于爱沙尼亚电信公司、汉莎银行、爱国家能源集团,1999年曾担任总理经济顾问。2004年至2016年期间担任欧盟审计院委员。2001年至2004年为祖国联盟党党员。2016年10月当选总统,任期5年。

于里·拉塔斯:总理,中间党主席。1978年生,毕业于塔林理工大学经济学专业。2000年加入中间党,2002年起历任塔林市市长经济顾问、塔林市副市长、塔林市市长、议会议员、副议长。2016年11月当选中间党主席,11月23日当选总理,2019年4月29日连任。。

海因·普鲁阿斯:议长,保守人民党。1960年2月出生于塔林,毕业于塔林大学美术师范专业。1983年2012年先后在爱沙尼亚国家美术馆、爱沙尼亚电视台等文化机构认知。2012年加入保守人民党并当选绍埃市(Saue)市长。2015年首次当选国会议员,2019年4月当选议长。

经济

世界银行将爱沙尼亚列为高收入国家。由于其高速增长的经济,爱沙尼亚经常被称作“波罗的海之虎”。1929年,爱沙尼亚建立了一种稳定的货币-克鲁恩。该货币由中央银行--爱沙尼亚银行发行。贸易集中于当地市场和西方,尤其是德英两国。商务活动中仅有3%是与苏联达成的。二战以前,爱沙尼亚是个农业国。其生产的黄油、牛奶和奶酪在西欧市场声名卓著。苏联在1940年的强行吞并和后来二战中纳粹德国和苏联的相继占领削弱了爱沙尼亚的经济。战后,社会主义化使爱沙尼亚的经济和工业融入到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之中。

1999年,爱沙尼亚经济遭受自1991年独立以来最严峻的危机,主要原因为1998年8月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爱沙尼亚于1999年9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能源供应、电信、铁道等国营单位私有化仍在进程中。爱沙尼亚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当前爱沙尼亚经济发展迅速,资讯科技较发达。部分芬兰公司将部分运营搬入爱沙尼亚,促进经济发展。

  • 2019年爱经济总体形势较好,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 国内生产总值:280亿欧元。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163欧元。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9%。
    • 货币名称:欧元(2011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
    • 失业率:4.4%。

【资源】 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矿产有油页岩(已探明储量约60亿吨)、泥煤(储量约40亿吨)、磷矿(储量约7亿吨),石灰岩等。森林面积22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森林蓄积量4.66亿立方米,人均木材拥有量达362立方米。

【工业】 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建材、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业。据爱统计局初步统计,据爱沙尼亚统计局统计,2015年工业总产值约为114亿欧元,同比增长0.3%。其中电力、电气、热水供应同比下降12.3%,采矿业同比下降5%。2016年工业总产值约为117.4亿欧元,同比增长3%。其中电力、电气、热水供应同比增长1.9%,加工业同比增长3.5%,采矿业同比下降10.2%。2017年工业生产总值约为125.4亿欧元,同比增长6.8%,其中电力、电气、热水供应同比增长22%,加工业同比增长5.2%,采矿业同比下降26%。

【农业】 农林牧渔业中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奶牛、肉牛和猪,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黑麦、马铃薯、蔬菜、玉米、亚麻和饲料作物。2017年爱农业产值为8.86亿欧元,2018年为8.56亿欧元,2019年为10.36亿欧元,同比上升21%。

【交通运输】 公路:公路总里程16609公里。2018年公路货运总量28.5百万吨,同比下降2.7%,其中国际货物运输量5.3百万吨,同比下降10.2%。

铁路:铁路总里程2140公里,其中,公共铁路线1508公里,非公共铁路线632公里。2017年铁路客运量为743.3万人次,2018年为775.9万人次,2019年为837.3万人次,同比增长7.9%;2017年铁路货运量为2726万吨,2018年为2782.4万吨,2019年为2134万吨,同比下降23.3%。

空运:2017年航空客运量为94.7万人次,2018年为105.3万人次,2019年为62.1万人次,同比下降41%;塔林机场(爱沙尼亚唯一国际机场)2017年航空货运量为1.12万吨,2018年为1.15万吨,2019年为1.09万吨,同比下降5.2%。

海运:201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480万吨,2018年为3590万吨,2019年为3760万吨,同比增长4.7%;货物运出量2535万吨(不含过境运输),货物运入量1225万吨。2017年港口客运量1085万人次,2018年1072万人次,2019年1075万人次,同比上升0.2%。主要港口有塔林港(Tallinn)、西由拉迈港(Sillamae)、昆达港(Kunda)、北帕尔迪斯基港(Paldiski)、帕尔努港(Parnu Reid)等。

【财政金融】 爱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控制财政赤字,实行较为保守的财政政策。2016年财政收入85.1亿欧元,支出85.7亿欧元,财政赤字0.6亿欧元。

【主要银行】 瑞典银行(Swedbank):成立于1991年4月30日。

SEB银行(SEB):成立于1992年12月15日。

爱沙尼亚诺底亚银行(Nordeapank Eesti):成立于1995年2月27日。

【对外贸易】 2017年爱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275.1亿欧元,同比增长8.3%;出口额为127.8亿欧元,同比增长7.5%;进口额为147.3亿欧元,同比增长8.9%,贸易逆差为19.5亿欧元。2019年,从出口看,向芬兰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16%、瑞典占10%、拉脱维亚占9%;从进口看,从芬兰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2%,德国、立陶宛分别占10%。电子、通信产品,矿产品,机械设备和木材、木质制品这四大类产品一直是爱最主要的进出口商品。

【对外投资】 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2.76亿欧元,主要投资国是(删除)前五大投资目的地国分别是拉脱维亚、荷兰、立陶宛、丹麦、芬兰,主要投资领域为制造业、科技、运输仓储等。

【吸引外资】 2015年,爱沙尼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87亿欧元,同比下降51%。2018年,爱沙尼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3.09亿美元,吸收外资存量为243.42亿美元。其中,前五大投资国分别是芬兰、瑞典、荷兰、卢森堡和立陶宛。主要投资领域集中在金融、地产、制造业、批发零售、专业的科技类活动 。爱沙尼亚对外投资较少。

【人民生活】 2016年爱沙尼亚居民月平均工资为1073欧元,月平均养老金为345.96欧元。2019年,爱沙尼亚居民月平均工资为1407欧元,同比增长7.4%;月平均养老金为459.4欧元,同比增长10.9%。2019年12月登记总失业人数为29000人,失业率为4.4%。爱全国共有医院55家。

军事

总统是爱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最高咨询机构。国防部是政府执行和实施国防政策的部门。国防军司令是军队最高指挥官。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8~12个月。国防军总兵力约6600人。现任国防军司令为马丁·哈雷姆少将(Major General Martin Herem),国防军总参谋长为维哥-维洛·帕尔姆准将(Brigadier General Veiko-Vello Palm)。

文化

新闻出版

2018年共发行1173余种各类报纸杂志,发行量达2700万,其中爱文报刊发行量2400万,主要有爱沙尼亚晚报、邮差报、爱沙尼亚快报、爱沙尼亚日报等。

主要通讯社:波罗的海通讯社(Baltic News Service-BNS),成立于1990年4月,私营通讯社,2011年有近220名工作人员。

主要电台:(1)布谷电台,私营电台,成立于1992年,每天24小时用爱沙尼亚语广播。(2)俄罗斯电台,私营电台,1998年建台,每天21小时用俄语广播。

主要电视台:(1)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Estonian Public Broadcasting),由爱沙尼亚电台(Eesti Raadio,1926年建台)与国家电视台(Estonian Television-ETV,1955年建台)于2007年6月合并成立。用爱沙尼亚语和俄语播放节目。(2)TV3,私营电视台,用爱沙尼亚语播放节目。(3)Kanal 2,私营电视台,1993年建台,用爱沙尼亚语和俄语播放节目。

教育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

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2018年,共有学前教育机构627所,各类中小学校518所,各类技术职业学校38所,高等教育机构20所,其中大学7所(6所国立,1所私立),各类职业高等教育机构13所。

2018年,共有22.6万人在各类学校学习,中小学学生15.67万人,各类技校及职业学校学生2.34万人,大学学生4.58万人。

2018年,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528个(含各类学校图书馆及农村图书馆),各类博物馆249个。

著名高等学校:塔尔图大学(University of Tartu),建于1632年瑞典国王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Gustavus II Adoplphus)统治时期,1919年由古斯塔夫学院改称塔尔图大学。塔尔图大学设有神学、法律、医学、哲学、生物和地理、物理和化学、教育、体育、经商管理、数学和信息科学、社会学等11个学科,下属13个系和研究所,被尊为“爱沙尼亚的启蒙圣母”,爱许多政要和知名人士均毕业或曾任教于该校。该校师资人员共约1800名,其中教授190名,学生17000人。。

外交

以欧盟和北约为经济、安全依托,重视与波罗的海及北欧国家的传统友谊,着力推动和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大参与国际事务力度,不断巩固与美国关系,对俄罗斯关系积怨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