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吕岩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牧童/答锺弱翁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题与背景: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诗题作《答锺弱翁》。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逐句释义: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绿草像铺在原野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的笛声。
  铺:铺开,覆盖。
  横野:辽阔的原野。
  笛弄:吹笛子(指那种吹着好玩儿)。笛:笛子。单管横吹,用竹子或金属管制成,形制大小不一,上面有一排供吹气、蒙笛膜和调节发音的孔。发音清脆嘹亮。弄:手拿着,摆弄着或逗弄着玩儿。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回来吃饱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看天空中的明月。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牧童 题图
《答锺弱翁》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展现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全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这里的“六七里”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送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而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体现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水墨图,请你给这幅图拟一个标题。(2分)

  参考答案:牧童晚归休憩图。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向往怎样一种生活?(2分)

  参考答案:向往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3.简析诗中的“铺”和“弄”二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①“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草的茂盛和“横野”的辽阔无垠,给人以平缓舒坦的感觉;②“弄”从听觉的角度传达出了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特点以及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评分标准:共3分。描写的角度1分,草和笛声的特点以及人的主观感受2分。意思对即可。


  4.后两句诗刻画了牧童怎样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刻画了一个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无羁无绊,自由自在,自然天真的牧童形象。寄寓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

  评分标准:共4分。人物形象2分,情感2分(答“对牧童的喜爱之情”给1分)。意思对即可。


作者简介:

  吕岩唐朝诗人。字洞宾,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咸通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0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