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森影集·抗战时期》首页的照片与题识
《杨森影集·抗战时期》首页的照片与题识
王以哲将军纪念馆,黑龙江宾县

  王以哲(1896~1937),吉林宾州(今宾县,属黑龙江省)人。原名蓬峤,字鼎芳,1896年生于宾县,1922年保定军校毕业,是东北军中与中国共产党联系最早、最密切的主要将领之一,是张学良将军与红军合作的亲密助手。历任东北陆军步兵第十九师中将师长兼第七旅旅长、六十七军军长等职务。在铲除亲日派“杨常事件”中,王以哲是参与者之一,并领导了“夜袭挑马渡”、“榆关之战”等著名战役。1936年,周恩来与张学良的肤施会谈就是王以哲一手促成的。在西安事变中,他也是主要参与策划和实施人。此外,他还曾支援红军大量枪支弹药,并与红军达成互不侵犯、共同抗日的协议。1937年2月2日,在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孙铭九等发动的变乱中,王以哲遇害牺牲,享年41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闻讯后,纷纷前往吊唁或发唁电表示哀悼。

生平简介

  王以哲,字鼎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于黑龙江省宾县。1911年,入宾州府中学堂学习。191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科。1922年毕业后加入奉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1928年奉军易帜改编,任东北陆军第十九师师长兼独七旅旅长,曾率部参加长城抗战。1933年3月升任陆军第六十七军军长,奉蒋介石令参加对大别山红军的围攻。

  1935年春奉命率部开往陕西商县,“围剿”西进的红二十五军,4月6日晋陆军中将。红二十五军北上后又奉命“追剿”,8月进驻洛川县城;9月、10月指挥全军向红十五军团发动进攻,在劳山、榆林桥战役中,所属一一○师三个团被红军歼灭。在中共“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政策感召和榆林桥战役中被俘团长高福源的劝说下,率先赞成与红军停战抗日。

  1936年3月初,陪同张学良同中共代表李克农、钱之光会晤,达成停战、通商和允许红军派代表驻西安等口头协议。4月9日,参加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的会谈,正式达成停止内战、互派常驻代表与通商等协议。10月,蒋介石调集胡宗南等部十余万人组成左路军,令王指挥东北军七个师为右路军,向陕北苏区发起进攻。王把这一军事行动密电急告红军司令员彭德怀。王、彭相互配合,使胡宗南军11月21日惨败于山城堡。西安事变爆发当天,王即向中共中央通报捉蒋消息,并在张、杨二将军领导下,部署军队以对付南京政府“讨逆军”的进攻。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后,西安局势显得格外紧张。在如何营救张学良的问题上,王等高级将领的和平主张,引起东北军少壮派的强烈不满。少壮派少数人于1937年2月2日将王枪杀于西安寓所。王遇难后,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前往寓所吊唁。2月4日,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电唁家属,对王在西安事变中“主持和平,力求统一团结,乃见恶于少壮派不顾大局之分子,遽以身殉”,表示悼惜。